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第400條緊急情況

合同法第400條緊急情況

發布時間: 2025-08-17 14:09:30

⑴ 物流案例:轉委託情形下貨代關系如何定

案件回放

原告:上海大微貨運有限公司

被告:上海朋雅美時裝有限公司

上海大微貨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微貨運訴稱,2003年9月其為上海朋雅美時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朋雅美時裝)辦理進口貨運代理業務。大微貨運作為貨運代理人依提單指示將貨物委託運輸公司送至朋雅美時裝處,以完成貨代義務。但朋雅美時裝提貨後,僅歸還了兩個集裝箱中的一個,另一個40英尺集裝箱未予歸還。大微貨運請求判令朋雅美時裝歸還上述集裝箱或賠償損失2,450美元,並支付滯箱費及其他費用共計人民幣108,169.40元及利息。

朋雅美時裝在法定期間未作書面答辯。

經審理查明,2003年9月,大微貨運從事了涉案兩個集裝箱的進口貨運代理業務。根據上海元豐報關有限公司出具的證明函顯示,涉案兩個集裝箱於2003年10月8日運至朋雅美時裝處,朋雅美時裝以其與案外人上海賽圖貨運有糾紛為由而扣留了其中一個箱號為HJCU7862376的集裝箱。在大微貨運催討未果的情況下,大微貨運向該集裝箱所有人韓進海運賠償了箱值2,450美元。由於朋雅美時裝一直未歸還該集裝箱,大微貨運還向韓進海運支付了從2003年9月7日至2004年5月21日止的滯箱費人民幣100,330.40元。另查明,大微貨運在為涉案兩個集裝箱的進口貨運代理過程中,墊付了有關費用共計人民幣7,839元。

上海海事法院經審理認為,雖然大微貨運提供了朋雅美時裝委託報關的委託書及元豐公司出具的由大微貨運向其報關的證明函,但這並不能得出即由朋雅美時裝委託的結論。報關委託書上記載的委託人確是朋雅美時裝,但被委託單位卻是元豐公司,且代理報關欄里記載的也是元豐公司。雖然在元豐公司的證明函中證明了由大微貨運交於元豐公司報關,但同樣也不能反映是由朋雅美時裝直接委託大微貨運的事實。在大微貨運不能舉證證明其從事的涉案兩個集裝箱的貨運代理業務是朋雅美時裝直接委託的情況下,大微貨運要求朋雅美時裝支付其墊付的貨運代理費用的主張,法院不予支持。但大微貨運對涉案兩個集裝箱擁有支配權。朋雅美時裝無權就其與案外人的糾紛而扣留並不屬於案外人的集裝箱。由於朋雅美時裝遲遲不歸還該集裝箱,導致大微貨運向該集裝箱所有人韓進海運進行了賠償,其有權主張返還集裝箱或賠償損失,不論其與朋雅美時裝是否有貨運代理合同。同時,由於朋雅美時裝一直未歸還該集裝箱,所產生的滯箱費朋雅美時裝應予承擔。上海海事法院一審判決朋雅美時裝向大微貨運返還箱號為HJCU7862376的40英尺集裝箱或賠償損失2,450美元及利息損失並償付滯箱費人民幣88,133.37元。一審判決後,朋雅美時裝不服提起上訴,後雙方在二審期間達成調解。

法官說法

轉委託在貨運代理合同關系中的認定。

本案貨運代理業務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轉委託現象,這在貨運代理案件中也是常見的。但由於大微貨運不能舉證證明其從事的涉案貨運代理業務是朋雅美時裝直接委託的,法院判決不支持大微貨運要求朋雅美時裝支付其墊付的貨運代理費用的主張。那麼轉委託在貨運代理合同關系中如何認定呢?

依據《合同法》第400條的規定,受託人將貨運代理事務全部或部分轉委託第三人處理,經委託人同意的,委託人和第三人之間直接成立貨運代理合同關系。轉委託未經同意的,委託人與受託人、受託人與第三人之間成立各自獨立的法律關系。司法實踐中通常認為「第三人」包括貨運代理人、報關公司、倉儲公司、集裝箱車隊等處理貨運代理事務的人。對轉委託情況下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審判實踐中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轉托行為構成表見代理,因此貨主和轉委託的貨代之間直接成立貨運代理合同關系;二是轉托行為是合法的授權行為,貨主和轉委託的貨代之間直接成立貨運代理合同關系。三是除非貨主在單證上註明受託貨代必須親自處理受託事務,否則可以認為構成轉委託的默示同意,因此貨主和轉委託的貨代之間直接成立貨運代理合同關系。四是依據《合同法》第400條,如果該轉委託未得到貨主的同意,貨主與受託貨代、貨主與轉委託的貨代、受託貨代與轉委託的貨代之間成立各自獨立的委託合同關系。

法院認為:《合同法》第49條中的「合同」不應理解為從中抽象出代理權授予的基礎合同(在貨運代理業務中是委託合同),代理人、被代理人之間的基礎合同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同相對人訂立的「合同」應當是兩個內容和性質均不相同的合同,49條中的「相對人」不包括第400條中的次受託人,第49條中的「代理權」更不是所謂的「代理轉委託權」。申言之,在貨主-貨代-承運人的業務鏈條中,承運人是「相對人」,如果承運人有理由相信貨代有代理貨主締結運輸合同(代理訂艙)的代理權的,貨代的代理行為有效,貨主與承運人之間成立運輸合同關系,該運輸合同才是49條中的「合同」,此處的「代理權」是指代理貨主締結運輸合同的許可權。第二,《合同法》第402條中的「第三人」應為貨代接受貨主委託而締結的合同中的一方當事人,不包括400條中的次受託人。

第402條中的「合同」不應理解為委託合同本身,而是委託合同中要求受託人代理委託人去締結的「合同」,該「合同」與委託合同的內容和性質均不相同。第402條中的「授權」是指「授予代理權」,而不是所謂的「授予轉委託權」。申言之,在貨主———貨代———承運人的業務鏈條中,承運人可以成為第402條中的「第三人」,貨主與貨代之間存在委託合同,該委託合同的受託事項之一便是貨代代理貨主去和承運人締結運輸合同,該運輸合同才是第402條中的「合同」。

綜上,本案中朋雅美時裝與大微貨運之間的貨運代理委託關系不成立,大微貨運無權向朋雅美時裝收取貨運代理費用。

侵犯集裝箱支配權需承擔賠償責任。

貨運代理委託合同是依據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信賴而產生的,一旦失去信賴基礎,往往導致各種違約或侵權行為產生。在貨運代理實務中,委託方和受託方都會以扣留對方財物作為應對對方違約的方式,盡管這種違約行為並不一定是在正在履行的合同中發生的。常見扣押行為有:貨運代理人以委託方逾期支付貨運代理費用或運費而扣押委託方(托運人)的提單、核銷單、報關單;委託方扣押貨運代理人租用的集裝箱等。雖然從法律的角度出發,這種在履行貨運代理合同過程中扣押對方財物的行為是否符合合同法規定的同時履行抗辯權或先履行抗辯權有待商榷,但從道德層面,採取這種行為仍不失情理。而本案中因與第三人糾紛扣押合同相對人的財物則屬於與法與理均不妥當。從合同法角度講,委託人與受託人、委託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是完全獨立的,根據合同相對性的原則,第三人即使有違約行為也不應影響委託人與受託人之間正常的合同履行。從留置權的物權法角度講,委託人佔有的財物不屬於債務人(第三人)所有,其佔有財物的行為也不符合留置權的成立要件。

本案中,朋雅美時裝就其與案外人的糾紛而扣留並不屬於案外人的集裝箱,其行為違反了合同相對性原則和留置權的成立要件。同時,由於朋雅美時裝與大微貨運是轉委託的貨運代理關系,它們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合同關系。而大微貨運對涉案兩個集裝箱擁有支配權,朋雅美時裝遲遲不歸還該集裝箱,導致大微貨運向該集裝箱所有人韓進海運進行了賠償並承擔了所產生的滯箱費,其有權主張返還集裝箱或賠償損失,朋雅美時裝的行為構成了對大微貨運集裝箱支配權的侵犯,理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賠償責任。

⑵ 需承擔和須承擔的區別

從法律意義上來講,沒有區別。需是指需要,須是指必須,語氣堅強。一般來說,合同中普遍使用需,在刑法等硬性條文中用需。其實不管用什麼都不影響合同的權利與義務。
【拓展資料】
合同中1)可讓與性的強弱不同。一時性合同中的債權債務,可讓與性較強;繼續性合同中的債權債務,原則上由當事人承受,轉讓的障礙較多。《合同法》對此有所體現: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擅自轉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法》第224條第二款);除非當事人另有約定,保管人不得將保管物轉交第三人保管(《合同法》第371條;受託人應當親自處理委託事務(《合同法》第400條)。
(2)對解除許可權制的程度不同。一時性合同貫徹合同嚴守原則,解除權發生的原因較少。繼續性合同重視信賴基礎之存在,信賴基礎喪失或難以期待當事人繼續維持合同關系時,法律多允許當事人解除合同,繼續性合同法律規定了較多的法定解除權。例如,委託合同、不定期租賃合同的當事人享有任意解除權;加工承攬合同的定作人有權任意解除合同。
(3)合同解除是否溯及既往不同。一時性合同解除後具有恢復原狀的可能性,可以發生溯及既往的效力。繼續性合同被解除時,或無恢復原狀的可能性,或不宜恢復原狀,故繼續性合同被解除後僅向將來發生效力,解除前的合同關系不受影響。需支付是指需要支付,須支付是指必須支付。當然如果你在合同中有準確的表述會避免日後的糾紛。建議你在合同撰寫中避免使用這類簡稱。合同是當事人或當事雙方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廣義合同指所有法律部門中確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狹義合同指一切民事合同。還有最狹義合同僅指民事合同中的債權合同。

⑶ 轉授權是什麼意思

字面意思是丙授權給乙,乙把部分或全部授給丁,就是轉授權。也可叫轉委託。

轉托代理的條件

1、必須是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

2、復代理人的代理權不能超過原代理人的代理權。

3、轉委託應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事後由被代理人追認。

轉委託有如下特徵:

(1)委託人行使的是代理人的許可權,同時,原代理人並不因此而喪失代理權。

(2)委託不同於共同代理的情形。

(3)委託人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中國《民法通則》第68條規定:「委託代理人為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轉托他人代理的,應當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

事先沒有取得被代理人同意的,應當在事後及時告訴被代理人,如果被代理人不同意,由代理人對自己所轉托的人的行為負民事責任,但在緊急情況下,為了保護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轉托他人代理的除外。

⑷ 繼續性合同和非繼續性合同在溯及力上有什麼區別

一、概念不同

1、繼續性合同的解除原則上沒有溯及力繼續性合同是履行必須在一定繼續的時間完成,而不是一時或一次完成的合同。典型的象租賃和委託等。租賃、消費借貸等繼續性合同以使用、收益標的物為目的,在解除時這些利益已經被受領方享有沒有辦法返還,因此不能有溯及力。

這樣,獲得利益方此時所獲得的利益就是不當得利,適用不當得利的規定,應該返還給給付方。除不能返還導致沒有溯及力外,在委託合同時也不能有溯及力,原因是如果委託合同解除溯及到合同成立時消滅的話,會使受託人已經進行的代理行為失去全部法律依據,將變成無權代理。

這樣因代理行為所進行的活動以及所牽涉的當事人都將遇到不可預計的法律後果,不利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導致社會秩序紊亂。

2、非繼續性合同的解除原則上有溯及力非繼續性合同是指履行為一次性行為的合同。一般來看,非繼續性合同在被解除時能夠恢復原狀,即已經履行的給付可以返還給付人,所以一般都有溯及力。

另外,違約解除是對違約方的制裁,是一種特殊的違約責任,是對非違約方的一種救濟,所以在考慮解除是否有溯及力時還要考慮這個因素。在守約方履行時,如果有溯及力,那麼他的履行將由接受履行方返還,並且要和履行時的價值一致,這對守約方來講有利。

而且在我國沒有採取物權行為獨立和無因性理論,如果給付中有物權變動的話,此時的返還是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視為所有權沒有變動。

在違約方全部或者部分履行時,往往這些履行都是瑕疵履行,對守約方來講,根本實現不了合同的目的,返還這些給付對守約方也是有利的。在違約解除有溯及力導致返還時,往往會發生一些費用,這些費用應該由違約方來支付。

二、可讓與性的強弱不同。

1、一時性合同中的債權債務,可讓與性較強。

2、繼續性合同中的債權債務,原則上由當事人承受,轉讓的障礙較多。《合同法》對此有所體現: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擅自轉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法》第224條第二款)。

除非當事人另有約定,保管人不得將保管物轉交第三人保管(《合同法》第371條;受託人應當親自處理委託事務(《合同法》第400條)。

三、對解除許可權制的程度不同。

1、一時性合同貫徹合同嚴守原則,解除權發生的原因較少。

2、繼續性合同重視信賴基礎之存在,信賴基礎喪失或難以期待當事人繼續維持合同關系時,法律多允許當事人解除合同,繼續性合同法律規定了較多的法定解除權。例如,委託合同、不定期租賃合同的當事人享有任意解除權;加工承攬合同的定作人有權任意解除合同。

四、合同解除是否溯及既往不同。

1、一時性合同解除後具有恢復原狀的可能性,可以發生溯及既往的效力。

2、繼續性合同被解除時,或無恢復原狀的可能性,或不宜恢復原狀,故繼續性合同被解除後僅向將來發生效力,解除前的合同關系不受影響。

⑸ 有轉委託權的受託人在將委託權轉給他人時需要告訴委託人或事後取得委託人同意嗎另如其辦理事項損害了委

轉委託原則上應當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事先授權或事後追認)。根據民法通則第68條和合同法第400條的規定,代理人轉委託他人代理的,應當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事先沒有取得被代理人同意的,代理人應當在事後及時告訴被代理人,徵得被代理人的同意。
在緊急情況下,代理人為了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而轉委託的,不論被代理人是否同意,均依法產生轉委託的法律效力

熱點內容
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知識點 發布:2025-08-17 15:26:03 瀏覽:84
城鎮污水與排水條例 發布:2025-08-17 15:20:46 瀏覽:844
退役軍人不屬於勞動合同法的主體范圍 發布:2025-08-17 15:11:49 瀏覽:243
居間費用合同法解釋 發布:2025-08-17 15:10:11 瀏覽:488
我國刑法分則對犯罪分類的主要根據是 發布:2025-08-17 15:05:00 瀏覽:593
合同法第400條緊急情況 發布:2025-08-17 14:09:30 瀏覽:625
仁壽法院執行 發布:2025-08-17 13:55:00 瀏覽:873
關於校車安全管理條例 發布:2025-08-17 13:54:21 瀏覽:265
經濟法的學習的過程與認識和感受 發布:2025-08-17 13:53:07 瀏覽:795
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地址 發布:2025-08-17 13:42:59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