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論行政法對權力的保護

論行政法對權力的保護

發布時間: 2021-03-04 21:50:17

行政法是如何保護公民的財產權利的

行政法主要是調整行政機關內部關系及行政機關外部關系,也就是內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容對人的關系,行政法的立法目的不是為了保護公民的財產權利,而是監督、限制行政機關的權利,如果,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違犯法定程序、法律授權,同時又侵害了行政相對人的利益或者其他人的利益的,那麼其他受害者可以就該行政機關提起行政訴訟。這就是行政法保護公民的一面。

⑵ 論行政法的權責統一

論行政法的權責統一?

綜觀我國行政法治中權責對等的失衡,不難發現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立法專上的原因,即在屬行政法制度中沒有相應的權責對等制度,甚至以法確定了行政公職中的權責不對等關系。二是執法上的原因,即行政主體和行政公職人員在法律執行中忽視了權與責的正當關系,無限制地擴大了權力的內涵,而縮小了責任的內涵。基於上述兩個原因,為了解決我國行政法治中的權責統一關系問題,必須構建權責對等的法律制度,因此,要想行政法的權責統一,權責對等構成就是當務之急。

⑶ 論行政法與公民權利的關系1000字左右

一、行政法中有關「平等」若干理論的再澄清
行政法是專門負責調整公民與政府,在日常行政管理領域中相互關系的部門法。理應以明確地肯定、設立並保障實現兩者之間平等的法律關系為其宗旨然而,近年來,在我國行政法學的理論研究中,探討公民與政府之間的平等問題,一直被視為畏途
如果分析其社會歷史原因,自然應歸結到從前的計劃經濟體制。該體制使政府行政機關集所有、經營、生產者於一身。生產者或生產組織直至到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生產數量,包括定價銷售等,均須無條件從命於前者。其結果必然導致後者由於是前者的附庸,而最終成為與一般國有山林、土地、公共設施等無異的行政管理標的物至於對客觀存在於行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不平等身份、地位加以消極被動地認可,則是其時所謂的行政法所能作的唯一選擇。
市場經濟賦予了一般生產者或生產組織獨立的法律主體資格、使他們能夠真正做為享有充分自主自由權的市場主體,參與社會中的各項經濟政治活動這為實現公民與政府的平等提供了前提條件。
但是,欲將凝聚現代法精義神髓的平等觀念及原則溶入行政法,尚有如下的理論問題需進一步澄清。
(一)應當確認行政法主體之間地位的平等與否
在1983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具有添補空白意義的《行政法概要》以及彼時與繼後的眾多教材辭書中,曾把行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不平等,歸結為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要特徵且加以說明論證。
筆者認為,這種理論觀點的主要識障在於,其把行政法律關系只當做行政關系的簡單描述而混淆了一般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原則區別界限
行政關系,其主要特徵有二:
1.它是一種完全的隸屬關系嚴格說在其中並不會、味看有雙方或多方的存在。所體現出來的僅僅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部分不能分離或獨立於整體之外諸如行政系統內部上、下級之間的關系便是如此。
2.它是一種絕對化的支配關系。就是說,只具有「我令你從」這一種單向性的運動程式。以往專制制度下,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管制,就是採取這種方式
3.它表現為一種固定不變的主動與被動關系就是說。其中一方處於絕對、永恆的主動地位。一切意志表示、指示命令等,均由之發出、實行而相對方始終於、過是純粹的客體而已。
而行政法律關系則不同。它的根本性質於:
1.在行政法律關系中,雙方當事人存在一種相互獨立的關系一即是說,做為國家權力實際享有者的公民,與公共權力具體行位使者的政府,兩者之間的關系大體近似於信託人和受託人。具有的是雙方在各自意志存在基礎上的一致。
2.它不是一種完全單向性的支配關系具體體現為,行政相對人在一般情況下,是接受支配者。但是在某些特定場合,又可轉化為支配者諸如,公民要求公安機關偵察破案、打擊犯罪等,實質上也含有「支配」的意思即後者只能無條件地服從這種「命令」由此可見,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雙方的支配與被支配關系具有雙向性,即允許角色的相互換位。
3.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主動與被動只是相對的。即是說,其中並不存在絕對的主動者與被動者。諸如,對於行政主體來說,它既是實施管理者,同時又是提供服務者、接受監督制約者。而行政相對人既是接受管理者,也是享受服務者、實行監督制約者。直至罷免權的行使者。再如,在日常行政管理領城中行政主體可以主動要求行政相對人如此這般。而行政相對人也可以主動要求行政主體如此那般。如主動要求其給於救濟扶助、批准其提出的申請等。此外,同一行政主體,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可能是主動的,到廠行政訴訟程序中可能又是被動的。
通過上述比較,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如果把行政法律關系僅僅解釋或使之成為行政關系的法律化,那將是荒謬的甚至是倒行逆施的。縱觀與分析現代行政法產生的原因背景。歷史發展等,顯而易見,其根本宗旨和意義,在於要把行政關系民主化,而不是要把行政關系法制化。
當然,不可否認,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確存在或者說保留有某些行政關系中所體現的「不平等」特徵。尤其是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中,並一不諸如一般民事法律關系那樣,其主體雙方的權利義務設定與分配幾乎完個對等均衡,而是由行政主體享有較多的指揮命令權乃至行政特權。但是,這僅僅是一種建立於平等基礎之上的有限的「不平等」。絕不能把這種「不平等」的表象做為一種本質加以肯定因為在此,「不平等」實際是為實現最終的「平等」而使用的手段而已。而且還並非是唯一的手段尚還有行政合同、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服務、行政建議等,諸多體現「平等」的,具有契約、給付性質的行政手段與之並用。
(二)關於對行政法本質的認識
我們有待於徹底擺脫前蘇聯的行政法教科書中,關於「行政法即是國家管理法」的理論學說的影響。在我國,曾較為通行的觀點是,把行政法定義為「規定國家各個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的總稱」。解釋說它「負責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可以行使的權力」。認為研究行政法學的目的,在於「以利行政權力的行使」。從這一視管理需要、行政權力行使需要為行政法實質的邏輯推斷,必然會得出行政法不過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專司治民的管理工具的結論。
其實,現代行政法的終極目的,不在於實施管理,甚至也不在於西方行政法理論所提出的「控權」,而在於保障一般公民法人等,被憲法法律所賦予的各項人身、財產、自由權利,不在其接受行政管理的過程中,遭到具有擴張、侵犯本性的行政權力的侵奪吸納。至於負責保證一般行政管理活動順利進行的,_主要是行政權而不是行政。在沒有行政法存在的情況下,國家行政管理行為照樣可以通暢無阻。專制制度下便是如此。
在民主制度一凡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依舊屬於非勢均的故且又永恆存在著矛盾的兩者。就某種意義而言,此起彼伏是雙方基本的運動程式代表開負責維護社會中的公平與正義的法律包括行政法,在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關繫上,該把保護重心置於何處應是不言而喻的。

⑷ 行政法是如何保護公民的權利的

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行政法的作用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要求行政機關履行發展經濟、穩定社會、保護環境、控制人口、加強治安等各項職責。因此,行政機關必須通過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及行政司法等各種手段,來有效地規范、約束行政相對人的行為,制止危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與行政管理秩序,確保行政機關充分、有效地實施行政管理。
2.監督行政主體,防止行政權力的違法和濫用
由於行政權力客觀上存在易腐性、擴張性以及與個人權利的不對等性,因而必須對其加以監督和制約。在各類監督方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監督就是行政法監督。行政法通過規定行政權力的范圍、行使方式及法律責任等方式,可以達到有效監督行政主體、防止行政權力違法或濫用的目的。
3.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⑸ 談一下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的詳細的理解(具體的每一個都談談)急用~~

1.行政相對人,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例如,在葯品監督管理關系只,葯品監督管理機關是行政主體,葯品生產、經營、使用單位就是行政相對人;在工商管理關系中,工商機關就是行政主體,而作為工商管理對象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其他經營主體就是行政相對人。在美國行政法理論中有「私方當事人」的說法,而在德國行政法中有「相對人」慨念。在我國,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學中兩個相對應的慨念,不是行政法律規范中的專門法律術語,但如同需要行政主體慨念以明確其行政職能主體身份和地位一樣,也需要行政相對人慨念以明確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
2.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權利

行政法規范規定的相對人權力,主要是隨著行政相對人資格的確定和行政法律關系的形成而產生的。這些權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參與行政管理權。指行政相對人通過法定形式、法定途徑參與參加行政管理的權利。包括通過建議、參加討論、報刊輿論及評議等活動形式,對國家政策、法規和規章的制定、重大決策、管理體制改革、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活動的社會效益與行政效率、國家公務員的評價等,依法發表看法和意見,提出批評。隨著民主與法治的發展,行政相對人參政權利會越來越廣泛。

2、要求提供管理服務方面的權利。具體包括:受益權,即指相對人有要求行政主體實施一定行為以滿足自己某種利益的權利,如依法要求實施某種社會優待,享受某種社會福利或政府補貼等等。要求頒發證照權和登記權,即指相對人有要求行政主體實施一定行為以確認某種資格或法律事實,准其從事某方面行為。如頒發許可證、營業執照或商標注冊、戶口登記等先行要求履行某種職責和權利,即要求主管機關制止、糾正某種違法行為或對該違法行為實施制裁,或者對某些危險狀態進行排除等等。

3、有關涉及處理相對人權益時的權利。指行政機關將作出有涉及處理行政相對人權益和行為時,行政相對人所享有的權利。具體包括:了解權,即有權了解有關事實、情節及有關的法律、法規依據及事由;申辯權,即對有關事實、情節的辯解、反駁權利;聽證權,即對有關案件事實、證據以聽證會形式,要求行政主體予以說明並允許相對人申辯、質證的權利;要求迴避權,即要求因某種因素可能影響處理決定公正性的行政公務員迴避的權利。

4、控告、檢舉、揭發權。指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和行政公務人員執行職務過程中的違法行為和現象,享有向有關機關和部門進行檢舉、揭發、控告的權利,並且享有不被打擊報復和被其他法律規范所規定而受到保護的權利。

5、申請復議,提起訴訟和請求賠償的權利。即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和行政公務人員行使職權和實施職務行為,認為違法侵犯其合法權益,請求保護和救濟的權利。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義務,主要就是遵守行政法規范的義務,是指遵守有關規定行政管理秩序的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行政規范的義務。一是服從行政管理的義務。一方面,行政法規范對行政管理秩序的規定,還要靠行政執法感機關的具體管理活動才能完成實現,因而行政相對人應當服從行政管理要求;另一方面,為了保證行政管理活動的權威,統一和公務連續,法律賦予了行政主體的管理行為具有強制形成與先予執行特點。二是協助行政管理的義務。行政主體及行政公務人員執行職務過程中,行政相對人具有相關的公務協助義務,如協助控制違法場面或維持公共秩序,提供執行公務所需要的交通工具或某種方便條件,如實提供所掌握的有關案件情況和材料等。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具體義務內容,一方面,表現為行政主體及行政公務人員所擁有的向職權內容相對應;另一方面,多規定於具體的單行法律、法規之中,對於規章及其他行政規范中行政相對人規定的義務,不得與法律法規相違背或相抵觸。

⑹ 行政法是如何保護公民權利的

綜上所述,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專面的內容:屬
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
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是復制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⑺ 論述行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及其權利義務

行政相對人,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例如,在葯品監督管理關系只,葯品監督管理機關是行政主體,葯品生產、經營、使用單位就是行政相對人;在工商管理關系中,工商機關就是行政主體,而作為工商管理對象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其他經營主體就是行政相對人。在美國行政法理論中有「私方當事人」的說法,而在德國行政法中有「相對人」慨念。在我國,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學中兩個相對應的慨念,不是行政法律規范中的專門法律術語,但如同需要行政主體慨念以明確其行政職能主體身份和地位一樣,也需要行政相對人慨念以明確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不具有行政職責和行政職權,因而在行政管理關系中,屬於被管理的一方,有服從管理的義務,那麼,行政相對人是不是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只是一個消極的角色,服從的角色呢?

一、 行政相對人的特點

其一、行政相對人是行政法律關系中不具有行政職責和行政職務身份的一方當事人,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的相對性之一,就是二者的法律身份及其權利義務內容在法律性質上的差別。行政相對人所包括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法律身份和被管理者的法律地位角度去界定的。行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表明其是人身權、財產權等權利義務主體而非行政職權主體,並接受行政主體的行政職能管理。因此,行政相對人只存在於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

其二、行政相對人是與行政主體之間具有特定行政法律關系的人,即行政相對人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行為所針對的人。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相對性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行政相對人已進入某個行政法律關系中,成為該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被管理方當事人。行政相對人所應具有的普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地位與身份,只解決了可以成為行政相對人的資格問題,但並未解決現實生活中某項行政行為的行政相對人到底應當是誰的問題。比如,從行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與身份資格上講,所有公民都可以是公安機關實施治安管理的相對人,但在公安機關實施的某個治安管理行為中,只有該行為所指向的公民是該管理行為及其所形成的管理關系中的相對人,而其他公民就不是該項治安管理法律關系相對人。因此,行政相對人是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一方當事人。

其三、行政相對人是行政管理中被管理一方的當事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由於行政管理的領域廣泛,行政管理的對象也很復雜,既包括公民個人,也包括各種組織,因而可以成為行政相對方當事人的有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

二、 行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

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之間,存在著兩個方面的法律關系,一是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二是監督行政法律關系。在前一關系中,行政主體擁有多種行政管理權利,處於主導地位,比如,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由於行政主體是管理者,依法享有強制、命令、指揮、制裁等權利。而行政相對人處於被管理地位,由於行政公務優先、推定有效及不停止執行等公務原則,使得行政相對人具有服從和接受管理的義務,因而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處於不對等地位。而在後一關系中,相對人享有法律規定的監督權、請求權、訴訟權等,處於監督主體和原告等地位,就應與行政主體處於平等的法律地位。再比如,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依法擁有較多的行政自由裁量權,而行政相對人具有服從管理的義務,但在行政程序法律關系中,則要求行政主體行使職權和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做到公正、公開和事實清楚,如行政處罰中具體規定了亮明身份、告知處罰事實、理由和依據、迴避及當事人有陳述權和申辯權等,行政主體就承擔了較多的程序性義務,而行政相對人就享有了較多的程序性權利。因此,觀察認識相對人的法律地位,只有從這種具體狀態出發,才能明白雙方的具體權利和義務,從而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行政相對人的具體法律地位,也會因行政相對人存在的狀態不同,所享有的權力與承擔的義務的內容也不同,而導致一定的差別,如公民,就會因自然人狀態而享有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申請結婚登記權等;而法人組織也會因企業法人、社團法人的不同,享有不同的法律權利,如企業法人就享有申請頒發營業執照和經營自主權,事業單位就享有自主發展權等。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雙重性,導致了其在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的復雜性。行政相對人在進入某項行政法律關系前,就已依照其他法律、法規,取得了基於公民(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身份享有的法律權益,這些法律權益主要是憲法所確認的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政治權利,勞動、休息、受教育等權利,民法所確認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等民事權利。當相對人與行政主體產生行政法律關系進入行政法領域後,除非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行政主體不得任意侵犯或克減這些權利,必須加以認可和保護,並且應積極創造條件發展和維護相對人的這些權益。這不僅是行政主體的神聖義務,而且是行政法律制度的性質和宗旨所在。當然,相對人在享有上述權利的同時,也應當履行憲法、民法等法律、法規所規定的義務。不過,上述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畢竟還不是行政法上的權力義務。所謂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是指在行政法律規范中,處於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相對人被規定的那些權力義務。雖然這些權力義務總是具體體現在單個的行政法規范中,但並不妨礙我們可以把它綜合出來加以慨括和認識。

三、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權利

行政法規范規定的相對人權力,主要是隨著行政相對人資格的確定和行政法律關系的形成而產生的。這些權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參與行政管理權。指行政相對人通過法定形式、法定途徑參與參加行政管理的權利。包括通過建議、參加討論、報刊輿論及評議等活動形式,對國家政策、法規和規章的制定、重大決策、管理體制改革、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活動的社會效益與行政效率、國家公務員的評價等,依法發表看法和意見,提出批評。隨著民主與法治的發展,行政相對人參政權利會越來越廣泛。

2、要求提供管理服務方面的權利。具體包括:受益權,即指相對人有要求行政主體實施一定行為以滿足自己某種利益的權利,如依法要求實施某種社會優待,享受某種社會福利或政府補貼等等。要求頒發證照權和登記權,即指相對人有要求行政主體實施一定行為以確認某種資格或法律事實,准其從事某方面行為。如頒發許可證、營業執照或商標注冊、戶口登記等先行要求履行某種職責和權利,即要求主管機關制止、糾正某種違法行為或對該違法行為實施制裁,或者對某些危險狀態進行排除等等。

3、有關涉及處理相對人權益時的權利。指行政機關將作出有涉及處理行政相對人權益和行為時,行政相對人所享有的權利。具體包括:了解權,即有權了解有關事實、情節及有關的法律、法規依據及事由;申辯權,即對有關事實、情節的辯解、反駁權利;聽證權,即對有關案件事實、證據以聽證會形式,要求行政主體予以說明並允許相對人申辯、質證的權利;要求迴避權,即要求因某種因素可能影響處理決定公正性的行政公務員迴避的權利。

4、控告、檢舉、揭發權。指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和行政公務人員執行職務過程中的違法行為和現象,享有向有關機關和部門進行檢舉、揭發、控告的權利,並且享有不被打擊報復和被其他法律規范所規定而受到保護的權利。

5、申請復議,提起訴訟和請求賠償的權利。即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和行政公務人員行使職權和實施職務行為,認為違法侵犯其合法權益,請求保護和救濟的權利。

行政法予以確認,保護的其他法律權益。主要是指相對人基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身份所享有的法律權益,而這些法律權益是行政相對人在進入某項行政法律關系前,就以依照其他法律、法規取得。在進入該行政領域後,除非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行政法規范也予以認可和保護。如人身權、財產權、言論、出版、結社、集會、遊行示威、宗教信仰自由等政治權利,勞動與休息權利,受教育權利等。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義務,主要就是遵守行政法規范的義務,是指遵守有關規定行政管理秩序的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行政規范的義務。一是服從行政管理的義務。一方面,行政法規范對行政管理秩序的規定,還要靠行政執法感機關的具體管理活動才能完成實現,因而行政相對人應當服從行政管理要求;另一方面,為了保證行政管理活動的權威,統一和公務連續,法律賦予了行政主體的管理行為具有強制形成與先予執行特點。二是協助行政管理的義務。行政主體及行政公務人員執行職務過程中,行政相對人具有相關的公務協助義務,如協助控制違法場面或維持公共秩序,提供執行公務所需要的交通工具或某種方便條件,如實提供所掌握的有關案件情況和材料等。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具體義務內容,一方面,表現為行政主體及行政公務人員所擁有的向職權內容相對應;另一方面,多規定於具體的單行法律、法規之中,對於規章及其他行政規范中行政相對人規定的義務,不得與法律法規相違背或相抵觸。

確立並研究行政相對人,具有一定的法律意義。一是在行政法上有助於我們認識到行政相對人不是單純的被管理者,而是一定的權利與義務主體,正是行政相對人作為與行政主體相對一方當事人的法律地位,才導致了行政救濟、國家賠償一系列行政法律制度;二是對行政相對人的研究與分析,有助於我們劃分行政機關的內外行政活動,區分內部與外部行政法律關系,建立和完善各項具體行政法律制度,規范行政管理職權活動的合法與有效,如行政處罰與行政處分的適用對象和范圍,外部法定程序與內部組織程序等,在實施行政活動中不得相互代替、交替,否則導致行政行為無效;三是確立並研究行政相對人慨念,有利於確認行政復議申請人,另外,通過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兩個對應慨念的研究,也有助於分析和判定行政機關的行政主體身份與機關法人身份,為正確適用行政法律規則奠定基礎。同時,有助於使行政公務人員進一步確立為人民服務,為管理對象服務的「公僕」意識,改善行政管理和服務的質量,提高服務水平,樹立行政主體即管理又服務的良好形象。

⑻ 行政法民法在保護公民權利上有什麼側重點

行政來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源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行政法的作用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要求行政機關履行發展經濟、穩定社會、保護環境、控制人口、加強治安等各項職責。因此,行政機關必須通過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及行政司法等各種手段,來有效地規范、約束行政相對人的行為,制止危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與行政管理秩序,確保行政機關充分、有效地實施行政管理。
2.監督行政主體,防止行政權力的違法和濫用
由於行政權力客觀上存在易腐性、擴張性以及與個人權利的不對等性,因而必須對其加以監督和制約。在各類監督方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監督就是行政法監督。行政法通過規定行政權力的范圍、行使方式及法律責任等方式,可以達到有效監督行政主體、防止行政權力違法或濫用的目的。15221322

⑼ 行政法如何保護公民權利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

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例如:

《國家賠償法》第三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9)論行政法對權力的保護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四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四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熱點內容
關於小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3 03:12:14 瀏覽:961
霍邱司法局招聘 發布:2025-09-23 03:08:10 瀏覽:848
行政訴訟法證據司法解釋 發布:2025-09-23 03:08:07 瀏覽:947
歷下區人民法院官網 發布:2025-09-23 03:08:07 瀏覽:436
紀檢監察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 發布:2025-09-23 03:07:27 瀏覽:868
村部法律顧問職責 發布:2025-09-23 03:03:15 瀏覽:95
商法歷年司考真題 發布:2025-09-23 02:57:35 瀏覽:915
社會保障法實施年份 發布:2025-09-23 02:44:42 瀏覽:162
13歲兒童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3 02:37:23 瀏覽:53
依法治鎮工作領導小組 發布:2025-09-23 02:36:41 瀏覽: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