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更被告民事訴訟法
㈠ 被告主體是否可以變更
本人前一段時間代理一案件,法律關系簡單,事實也不復雜,但該案在程序上的一個問題,使我與審理該案的法院或者說承辦法官之間的產生分歧,回想起來頗值得玩味。
本人擔任法律顧問的路橋公司在修建高速公路的施工過程中,由於放炮作業造成附近一戶農村住宅房屋損壞,該房屋所有權人以公司設在當地的工程項目部(無獨立法人資格,亦未辦理營業執照)為被告,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要求項目部賠償其房屋損失。在一審過程中,始終是項目部在參與訴訟活動,一審法院也未向公司送達任何訴訟文書。一審判決後,原告上訴至中級人民法院,二審法院在二審期間同意了原告的鑒定請求,對原告的房屋進行了司法鑒定,後因調解未成,中級人民法院以被告不具備訴訟主體資格為由,發回重審。一審法院另行組成合議庭後,直接向公司送達了開庭傳票,至此,本人介入此案。經向公司項目部了解情況後,本人即向法院指出,由於原告起訴的對象是公司項目部而不是公司,法院通知公司參加訴訟沒有法律依據。但是,法院堅持要求公司出庭參與訴訟,出於對法院的尊重,也便於公司向法院正式提出意見,本人還是按時出庭。在庭審開始後,本人即重申了前述意見,合議庭當即休庭商議後,認為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變更被告,本人當即要求合議庭指明支持其決定的具體法律條文,遺憾的是,合議庭未給予明確答復並強行開庭審理。本人不得不向合議庭申明,如果法院堅持認為可以在訴訟中變更被告,那麼,公司既未收到法院關於變更被告的裁定書,也未收到原告的起訴狀副本,本案繼續審理將嚴重違反訴訟程序,本代理人也將退出庭審。無奈之下,合議庭宣布待向公司送達有關文書後,再開庭。
這是本人與該案合議庭的第一次交鋒。
對合議庭對此程序問題的態度,本人開始十分納悶,按現在法官的水平不至於會犯如此低級錯誤,更何況本案已經是發回重審的案子。一定有原因!於是我仔細梳理該案的全部經過,當我將目光停留在二審時原告為司法鑒定所交納近萬元的鑒定費時,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原來是二審法官的疏忽(應當是)未留意本案被告主體資格問題,即通知原告進行司法鑒定,後來發現時鑒定結論已經出來了。重審此案的合議庭如果讓原告重新起訴公司,則其交納的鑒定費只能自行承擔,估計這不是二審法官願意看到的。想到此節,我對本案合議庭的作法也產生了一絲理解。實際上,就該案而言,重新鑒定的鑒定費極有可能也將由公司承擔,如果我堅持要原告重新起訴,對公司利益並無多大實際幫助,有點損人不利己的味道。只不過,我倒想看看本案的法官們,有什麼法律依據能夠支持他們的觀點,掃除這一法律程序障礙。
不久,法院果然寄來了變更被告的裁定和開庭傳票。開庭當時我電話向承辦法官陳述了我的意見: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原告在訴訟過程中無權提出變更訴訟主體的請求,法院也無權變更訴訟主體,因此,法院的裁定違反法律規定,公司決定不到庭應訴。
這是本人與該案合議庭的第二次交鋒。
大約二十餘天後,承辦法官來電話稱:他們已經找到有關法律依據,希望我到法院去商量。到法院後,他們找到的依據原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某位法官主編的人民陪審員的培訓教材。後來在與承辦法官充分溝通後(在法官辦公室),法官才證實了我的猜測。
經過此案後,映證了一條律師從業法則:法官堅持的不一定正確,律師正確的不一定都要堅持。
㈡ 民事訴訟法 什麼是 變更訴訟請求 增加訴訟請求
變更訴來訟請求,是指在源同一個訴訟程序中,同一原告對同一被告,以新的訴訟對象替換原訴的訴訟對象,從而將原訴替換成新訴。
變更訴訟請求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當事人要求相對方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的更換;第二種是當事人認為提出訴訟時其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發生變化,需要變更訴訟請求。
增加訴訟請求是在原有訴訟請求基礎上增加一些內容。
㈢ 民事訴訟中,被告不適格,法院是否必須告知原告更換被告
《民事訴訟法》第、51、52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享有廣泛的訴訟權利,特別是原告有放棄、更換訴訟請求等處分。按照訴權理論分析,原告主動申請更換被告的請求,屬於當事人依法享有的具有處分權性質的訴訟權利。因此,當事人是通過行使訴訟權利來保護自己的民事權益的。如果法院在訴訟中忽視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那麼,當事人實體權利的保護也無從談起。法院只有切實維護原告請求更換被告這一訴訟權利,在原告更換被告之後,訴訟繼續進行,才有利於法院及時地保護原告的合法權益。只有當原告不同意更換被告時,法院才可以裁定駁回其起訴。
「兩便」原則是更換當事人的法理依據。便於當事人進行訴訟,便於人民法院進行審理,是貫穿於整個民事訴訟過程始終的、普遍適用的原則。無論是從便於當事人訴訟,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角度出發,還是從便於法院及時審結案件,減少當事人訟累,提高審判效率考慮,在審理中發現被告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法院都應當及時通知原告更換被告,對當事人主動申請更換被告的,法院應予允許。
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並無明確規定該項應當適用釋明權。由於法官的釋明權必須法定,因此,如果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法官是不應行使該項釋明權。
㈣ 民事訴訟法同一個案件更換被告主題需要從新繳納訴訟費嗎
只要原告沒有撤回起訴,法院沒裁定準許撤回起訴,還是一個案件,僅僅只是換了被告,就不需要再重新交納訴訟費。
只有原告撤回起訴,又再次到立案庭立案,換了一個新案號,就需要再次交納訴訟費了。
㈤ 民事訴訟被告主體可否申請變更
在民事審判的實踐中,經常發生原告起訴的被告不是對訴訟請求承擔責任的人,而被告要求法院變更、追加當事人的問題(比如說民工追討工資案件,原告應起訴公司,卻錯將工頭作為被告,被告答辯要求法院追加公司或變更公司為被告)。對此問題實踐中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是不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以當事人不適格,簡單的以裁定駁回或判決駁回結案,讓原告另行起訴;第二種意見是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便利當事人訴訟;第三種意見是通過審判人員行使釋明權,讓原告同意變更、追加被告,繼續訴訟。 第一種意見認為: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九十條的規定:「起訴或者應訴的人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參加訴訟,更換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已經廢除,不能適用。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更換當事人,所以不能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其具體理由是:一、當事人的更換有悖於「無訴即無審判」的訴訟原理。二、同意更換當事人是對原告的偏袒,容易造成原告的濫訴。三、更換當事人不利法院公正審判。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違背民事訴訟法「無訴即無審判」的訴訟原理,有違法官居中裁判的司法理念,職權主義色彩太濃,。 第二種意見認為:法院應該同意更換當事人,其理由是在民事訴訟中,法院並不是完全不作任何調查,只管坐堂問案的「中立者」。在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下,法官對當事人是否適格,在對方當事人提出抗辯時,法官有權變更當事人。法律上的依據有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7條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通知其參加;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無理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理的,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當事人參加訴訟。」 第三種意見認為:第一種意見不同意被告在答辯中申請更換當事人,僅以當事人不適格為由,裁定駁回或判決駁回,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的「兩便原則」,不利於民事訴訟制度作用的發揮,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給當事人訴訟帶來不便,與司法為民的方針背道而馳。第二種意見雖有合理之處,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遇到難題,筆者在辦理一起雇員損害賠償糾紛再審案時,原審原告以法院追加被告未經其同意為由提起再審,原審依據被告某單位的申請追加實際車主為被告,實體處理沒有問題,可實際車主沒有履行能力,原審原告堅持要求再審改判,法院再審改判:駁回其訴訟請求,原審原告還沒有意見,原來原審原告准備以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起訴另一方的車主。法院依職權變更當事人本身也於法無據,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沒有處理好當事人意志的關系,強調法院審查,忽視原告的意志,造成實踐的尷尬。探尋刪除《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九十條的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培訓班編寫的《民事訴訟法講座》,當時最高法院的民一庭庭長唐得華解釋是「因為實踐證明,更換當事人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更換與否,應由當事人自己決定,不應由法院依職權更換,這才符合民事訴訟的基本特徵。」所以贊成或反對變更當事人都不正確,應當在當事人提出變更或追加申請後,由審判人員向原告行使釋明權,徵求原告是否同意變更、追加被告,原告同意的,變更、追加被告後,繼續訴訟。原告不同意的,則裁定駁回起訴。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法律上的依據是《法官行為規范》第四十六條(三)項規定:「追加、變更當事人的,寫明追加、變更當事人的時間、理由等情況。」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 結論:民事訴訟的被告可以申請變更、追加當事人,但是應徵求原告的意見,原告同意的,變更、追加被告後,繼續訴訟;原告不同意的,則裁定駁回起訴。
㈥ 原告可以申請變更被告嗎
被告符合一定條件的,可以在本訴中提起反訴,成為反訴原告。必須符合民訴起訴的條件《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2、有明確的被告。
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4、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其他條件
1、反訴只能是本訴被告向本訴原告提起,而不能對原告以外其他人。
2、反訴只能向受理本訴的法院提起。
3、反訴與本訴必須是適用同種訴訟程序。
4、反訴不能是其他法院專屬管轄。
5、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必須在事實或法律上有牽連。
6、提起的期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33號)第三十四條第三款「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6)變更被告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案例:
原告周某在起訴被告某公司時,將該公司的名稱漏寫了兩個字,導致該公司辯稱被告主體不適格,應當駁回訴求。後經法官釋明,原告申請變更被告名稱,最終判決被告某公司賠償原告16萬余元。
2015年1月29日,原告周某受被告某公司僱傭從事塔吊安裝工作,在塔吊安裝過程中由於塔吊套架突然下墜至地面,原告在事故中受傷,評定為八級傷殘。2015年12月,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某公司賠償各項費用共計26萬元余元。
庭審中,某公司辯稱原告起訴的是「某某建築設備有限公司」,而自己實際為「某某建築設備租賃有限公司」,兩者之間存在兩字之差,被告並非本案適格主體,應當駁回原告起訴。
經審理查明,原告周某向法院起訴時,所列法定代表人、公司住址、聯系電話均與到庭應訴的某公司的信息一致,僅在公司名稱上少了兩個字,應屬筆誤。法官當庭征詢原告意見,其是否申請變更被告。待庭審釋明後,原告申請變更被告名稱,被告某公司也參與法庭調查和辯論。
2016年4月,法院判決被告某公司賠償原告周某16萬元余元。該案宣判後雙方均未上訴,現已發生法律效力。
㈦ 民事訴訟的被告能否申請變更或追加當事人
可以。
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追加訴訟主體應該在舉證期限內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56、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7)變更被告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二條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其他共同訴訟人承認,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發生效力;對訴訟標的沒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發生效力。
第五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