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租與行政法哪個概念相對應
A. 什麼是尋租設租
一、尋租
1、尋租(外文名:rent seeking, 又稱為競租)是指在沒有從事生產的情況下,為壟斷社會資源或維持壟斷地位,從而得到壟斷利潤(亦即經濟租)所從事的一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
2、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對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管制,妨礙了市場競爭的作用,從而創造了少數有特權者取得超額收入的機會。根據美國經濟學家J.布坎南和A.克魯格(Anne.Krueger)的論述,這種超額收入被稱為「租金」(rent),謀求這種特權以獲得租金的活動,被稱作「尋租活動」,俗稱「尋租」。
B. 政府失效與尋租如何認識兩者的關系
政府失效理論
政府失效理論的主要內容:政府失效也稱政府失靈,是指由於政府主體和機制等方面存在本質上的缺陷,而無法使資源配置的效率達到最佳的情景。這一理論對人的假設,包括政府公務員,都是經濟人假設。由此,這一理論認為在政治決策過程中,人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看成是經濟行為。政府行政過程中的目的肯定是增進公共利益的判斷得到質疑。政府失效主要表現在公共政策的失效;公共物品供給的低效率;政府的內部性和政府的擴張性;政府腐敗。
尋租:以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者把尋租定義為「通過國家的保護所產牛的財富的轉移」。它包括「旨在通過引入政府幹預或者終止它的干預而獲利的活動」。也就是說,尋租是指人們憑借政府保護進行的為尋求財富轉移而造成的浪費資源的活動。
兩者關系:
「權力尋租」是政府各級官員或企業高層領導人利用手中的權力,避開各種監控、法規、審核,從而尋求並獲取自身經濟利益的一種非生產性活動。
「權力尋租」具有必然性,只要有權力的存在,只要這種權力缺乏制衡或制約,就必定會有尋租的可能。在進口車配額遠遠小於國內市場對進口車需求的現實面前,進口車配額的市場價值委實不能小覷,任何行政手段都很難改變供不應求的事實,也不可能消除進口車配額擁有者的尋租行為。
監督不力當然是滋生尋租的土壤,只要監督機制發揮作用了,扎牢管束權力的籬笆,就能防患於未然。但是,進口車配額管制這類經濟問題,用新的權力去遏制已有的權力遠非良策,因為那樣不僅要增加監督成本,且難以保證臻善至美,監督權也同樣存在著被腐蝕的危險。
腐敗是一種特殊性質的犯罪,一種以政府權力為依託的犯罪,是有權者的專利。如果把資源配置權從官員手中還給市場,消除「錢權交易」的權力來源,切斷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權力尋租鏈條,對於打擊賄賂和腐敗,可能比單純約束權力更為有效,也更為徹底。比如,通過有償拍賣汽車進口許可證,將進口車配額的租收歸政府所有,不僅可以增加公共財政收入,還能有效地消除了配額分配過程中的腐敗。用市場分配取代行政分配,官員的權力在拍賣的時候被取消了,讓官員面對市場經濟利益「無處下手」,才是消除權力尋租的最好辦法。
C. 什麼叫尋租
我們學的行政學中專門講了尋租的呢。
尋租活動是人類社會中非生產性的追求利益活動,或者說是那中維護既得經濟利益或是對既得利益進行再分配的非生產性活動。
在布坎南等人看來尋租是只用低的賄賂成本獲取較高的收益和超額利潤,租金則是指支付給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報酬中,超過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能得到的那一部分。租金是超過社會成本的收入。
現代社會的尋租活動,是利用行政法律手段阻礙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之間自由流動自由競爭,以維護既得利益。
尋租活動賴以生存的前提是政府權力對市場交易活動的介入,尋租活動會使政府決策和運行受利益集團和個人所擺布。
繆勒將尋租分為三類
1通過政府管制的尋租
2通過關稅和進出口配額的尋租
3在政府合同中的尋租
D. 什麼是尋租行為
尋租行為是指人們憑借政府保護而進行的尋求財富轉移的活動。它包括「旨在通過引入政府幹預或者終止它的干預而獲利的活動」。
定義
尋租——Rent-seeking ,租,即租金。也就是利潤、利益、好處。尋租,即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人類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可以分兩類:一類是通過生產性活動增進自己的福利。如企業等經濟組織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合法的對利潤的追求。另一類是通過一些非生產性的行為對利益的尋求。如有的政府部門通過設置一些收費項目,來為本部門謀求好處。有的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利為個人撈取好處,有的企業賄賂官員為本企業得到項目、特許權或其它稀缺的經濟資源。後者被稱為尋租。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對既得利益的維護和對既得利益進行的再分配的活動。尋租往往使政府的決策或運作受利益集團或個人的擺布。這些行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的。往往成為腐敗、社會不公和社會動亂之源。
類別
1.政府的特許權。
2.政府規定,關稅與進出口的配額。
3.政府采購。
法治
1.企業向政府爭取優惠待遇,利用特殊政策維護自身的獨家壟斷,就屬於合法的尋租行為。
2.行賄和走私就屬於非法的尋租行為。
影響
尋租行為雖對尋租者來說可能更有效率,但是對社會來說卻無效率可言。它會造成經濟資源配置的扭曲,同時也阻止了更有效的生產方式的實施。具體表現在:一方面,企業利用時間、精力和金錢去游說會直接導致經濟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該行為直接導致其他層次的尋租活動或「避租」活動的發生。
2.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為了對付尋租者的游說與賄賂,需要時間和精力反擊。
人們通常以為尋租往往是政府或與政府相關的行為,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即使在市場中,尋租行為也極為常見,如金融領域的投機交易及其在不確定性中追逐最大價值的行為就是系統性的尋租行為,因而構成市場經濟中的尋租結構,這種尋租性的市場和經濟結構會提高經濟社會成本,惡化經濟效率,擠占利潤和工資等收入份額,抑制投資和消費需求。這一點在貨幣信用體系和金融市場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詳見 網路
刑法、民法、行政法原則比較
一、刑法原則:
1. 罪刑法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刑法第3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2.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指犯多大的罪,便應當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就判處輕重相當的刑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法。
3.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法。 1、定罪平等;2、 量刑平等 ;3、 行刑平等
二、民法原則:
1. 平等原則: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體的身份平等。
《民法通則》第3條: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平等地享有權利,其權利平等地受到保護。
2. 自願原則: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從事民事活動,國家一般不幹預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選擇。 《民法通則》第4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
3. 公平原則: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
《民法通則》第4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
4. 誠信原則:
《民法通則》第4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5. 守法原則:
《民法通則》第6條: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6. 公序良俗原則:
《民法通則》第7條: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7.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必須正確行使民事權利,如果行使權利損害同樣受到保護的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時,即構成權利濫用。
三、行政法原則:
1、行政法的實體性原則:
1) 依法行政原則.
2) 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
3) 越權無效原則.
4) 信賴保護原則.
5) 比例原則.
2、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則:
1)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2) 行政公開原則.
3) 行政公正原則.
4) 行政公平原則.
3.、行政法的六大基本原則 :
2004年國務院10號文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是作為依法行政的六大基本要求的角度提出的
1) 合法行政原則
2) 合理行政原則
3) 程序正當原則
4) 高效便民原則
5) 誠實守信原則
6) 權責統一原則:
分為兩個子原則: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則;第二是責任行政原則
F. 什麼叫做「尋租」
尋租是指在沒有從事生產的情況下,為壟斷社會資源或維持壟斷地位,從而得到壟斷利潤(亦即經濟租)所從事的一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
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對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管制,妨礙了市場競爭的作用,從而創造了少數有特權者取得超額收入的機會。根據美國經濟學家J.布坎南和A.克魯格(Anne.Krueger)的論述,這種超額收入被稱為「租金」(rent),謀求這種特權以獲得租金的活動,被稱作「尋租活動」,俗稱「尋租」。
租金的根源來自對該種生產要素的需求提高而供給卻因種種因素難於增加而產生的差價。柯蘭得爾中給尋租下的定義是為了爭奪人為的財富轉移而浪費資源的活動, 而克魯格則認為尋租是為了取得許可證和配額以獲得額外收益而進行的疏通活動。
(6)尋租與行政法哪個概念相對應擴展閱讀:
政府要求打掉尋租空間
1、要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論是誰都不能在法外用權。
2、要推進體制改革。比如簡政放權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堅決打掉尋租的空間,鏟除腐敗的土壤,因為很多腐敗分子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尋租。
3、要加強監督和教育。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受到社會的監督,公職人員要提高自律意識,以權謀公而不能謀私。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既要懲治亂作為,也反對不作為,庸政懶政是不允許的。門好進了、臉好看了,就是不辦事,這是為官不為啊,必須嚴肅問責。
G. 什麼是尋租老師講經濟法的時候講到政府尋租,是什麼意思
一般來說只聽到權力尋租,就是某些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租給」他人使用,以獲得非法利益的行為。
政府尋租是不是類推為:某些政府機關利用自己的行政權力,「租給」某些人使用,以獲得非法利益的行為?
H. 什麼叫做「尋租」
尋租是指在沒有從事生產的情況下,為壟斷社會資源或維持壟斷地位,從而得到壟斷利潤所從事的一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
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對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管制,妨礙了市場競爭的作用,從而創造了少數有特權者取得超額收入的機會。
根據美國經濟學家J.布坎南和A.克魯格的論述,這種超額收入被稱為租金,謀求這種特權以獲得租金的活動,被稱作尋租活動,俗稱尋租。
(8)尋租與行政法哪個概念相對應擴展閱讀:
從本質上來講,政府每一項政策的實施都是一個利益分配過程。在政府管制的過程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是對立的,追求選票最大化的政治家必然將提高某些受管制產品的價格,從而服務於這些利益集剛。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政府對價格實行的行政管制。
對價格實施行政管制,就會使受管制資源出現人為短缺的問題。在短缺的情況下,個人為了獲得資源,就必須排隊等候。
這時有些人就會為了節約排隊等候的時間而高價購買政府限價的資源。政府禁止高價倒賣,這種倒賣就會轉入地下,形成黑市。
不法分子為了安全且大量地攫取租金,就會向政府工作人員行賄。如果政府組織中有人經不起誘惑,就可能出現政府默許的地下經濟,從而出現行政定價通過腐敗和黑市轉化成市場定價的現象。在這一轉化過程中,市場定價和行政定價之差,就是不法分子和腐敗分子可能得到的租金。
I. 設租尋租的通俗意思是什麼
尋租(外文名:rent seeking, 又稱為競租)是指在沒有從事生產的情況下,為壟斷社會資源或維持壟斷地位,從而得到壟斷利潤(亦即經濟租)所從事的一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權力租的形成包括被動和主動兩種情況。例如,現今各城市對計程車牌照的數量限制,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行政許可法》之外,新設立了一些不必要的審批事項就屬於主動的情況。這種主動形成權力租的活動也被稱為政府設租、創租或造租。
尋租及權力尋租:
既然政府政策干預和行政管制能夠創造租金,自然就會有人要進行尋求這種干預和管制從而獲取租金的活動。這被簡稱為「尋租」。需要指出的是,尋租概念中的租金並不是所有的租金,而特指源於公共權力的租金即權力租。
因此,尋租可被稱為權力尋租。一般來說,傳統經濟租的存在及其被獲取是合理、合法的,而權力尋租則是不合理、不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