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立法
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是指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在國家法律規范體系中的地位。憲法回具有最高法律答效力,法律、法規、規章不能同憲法相抵觸;法律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規章;省級人民政府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較大市的人民政府的規章。
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貳』 行政法上的法律保留為什麼要分為立法保留和執法保留
法律保留是指某些事項必須且只能由法律予以規范,行政法規、規章都無權版予以規范。
在我權國,法律保留原則嚴格區分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權與行政立法權之間的界限,保障了法律的至上性或者法律效力等級的有序性,有利於控制行政立法權的膨脹,也有利於行政相對人的權益保護。
例如《行政處罰法》第9條規定:「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10條第1款規定:「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行政處罰法》的這些規定是「法律保留」原則的具體體現。
『叄』 我國行政法規的立法程序是怎樣的
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律 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認可、修改、廢止具有法律效力的 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行政立法程序是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立法權過程中所應遵 循的方式、步驟、時限等的總稱,而行政立法過程就是該 程序的展開。
我國行政立法程序基本上 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行政立法准備階段。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行政立法 預測。第二,立法規劃。第三,立法決策。在前兩項工作基礎上,由相關立法主體 決定立法項目。
(二)草案的擬定與預告。行政主體在決定進行某項行政立法後,必須擬定行政立法 的草案。行政立法草案擬定有兩個途徑:其一是行政立法主體 所屬職能部門組織擬定。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擬定人熟悉行政立 法所調整的行政管理事務,可以提高行政立法的可行性。其二是 通過課題招標組織行政體制外的專家擬定行政立法草案。我國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19 定:「重要的行政法規送審稿,經報國務院同意,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
(三)聽取意見的階段 聽證。聽證原本是司法審判的方式,後經過適當改造後引入立 法、行政領域。
(四)審查審議階段。行政立法草案在聽取公民意見的基礎上修改後,就進入審 查審議階段了,該階段是行政立法程序的核心階段。《立法法》第 60 條規定:「行政法規的決定程序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 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辦理」;第75 條規定「部門規章應當經 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政府常務 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
(五)公布行政法律階段 公布系行政立法正式程序的最後一個程序。行政立法的公 布涉及到公布主體、公布時間、公布方式等問題。 首長簽署公布。行政立法都須由行政首長簽署公 布,《立法法》第61 條規定:「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 令公布。」第76 條規定:「部門規章由部門首長簽署命令予 以公布。地方政府規章由省長或者自治區主席或者市長簽署命 令予以公布。」
『肆』 行政法的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是有權的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以及有權機關的授權,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制
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抽象行政活動。行政立法的涵義:行政立法是一種抽象的行政行為,其所針對的對象具有不特定性。行政立法是委託立法或叫准立法。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在職權范圍內的行為,其主體是法定的,許可權是有度的。行政立法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行政立法的結果包括行政法規和規章。在中國,行政立法大致有如下三點意義:第一,減輕立法的負擔。第二,現代行政國家的需要。第三,「因地制宜」的需要。 在中國行政法學的框架下,存在著授權立法和職權立法的兩分法。(1)授權立法。根據授權的來源不同,又可將授權立法分為以下三類:
a) 替代法律的授權立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7月1日起施行,以下簡稱為《立法法》)第9條的規定,應當由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事項,在尚未制定法律前,中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可授權國務院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b) 特別授權立法。例如《第七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關於國務院提請審議授權深圳市制定深圳經濟特區法規和規章的議案的決定》(1989年4月4日第七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c) 法條授權。即在制定的法律中專設一條規定國務院可以就有關問題制定行政法規。
(2)職權立法。職權立法是指行政機關根據憲法和組織法所進行的立法活動。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規,有力的促進了中國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 (1) 國務院的行政立法許可權:a) 為領導和管理各項行政工作制定和發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
b) 尚未立法的事項先行制定行政法規;
c)憲法和法律規定范圍內批准。
(2)國務院各部門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3)地方政府的行政立法權:
依據地方組織法和相關法律,深圳、汕頭、珠海和廈門有地方規章的制定權。
(4) 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制定行政政策,發布行政命令和制定行政法規並頒布執行。
4. 體制
行政立法體制是指一個國家的行政立法主體的設置及其立法許可權的劃分,是一個國家整個立法體制的一部分。中國行政立法主體設置:
(1)國務院立法(制定行政法規)
(2) 國務院各部、委立法(制定部門規章)
(3)國務院直屬機構立法(制定部門規章)
(4)地方行政機關立法(制定地方行政規章)
(5) 特別行政區政府立法。
5. 行政立法的效力涵義:
(1)行政法規、規章的拘束力和強制執行力;
(2)適用力。根據2001年頒布的《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行政法規、規章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但是,涉及國家安全、外匯匯率、貨幣政策的確定以及公布後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行政法規、規章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伍』 中國的行政法法條有哪些立法法也是嗎
我國法律分為六個大的門類,即憲法類、刑法類、民法類、行政法類、經濟法類版和訴訟法類。行政法是國家行權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具體可分為內務、行政司法;監察、人事;民政、宗教、檔案、保密;教育、科學技術;文化、傳播;醫葯衛生;工商行政管理;國有資產;物價;交通、通訊;電力、機電;計量、標准化;海關;出入境、進出口管理等17類部門法。立法法不是行政法,而是屬於憲法類法律。
『陸』 行政立法有哪些類型
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則也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內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容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
行政法的實體性原則:
1.依法行政原則.
2.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
3.越權無效原則.
4.信賴保護原則.
5.比例原則.
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則:
1.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2.行政公開原則.
3.行政公正原則.
4.行政公平原則.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誠實信用、程序正當、權責統一
『柒』 行政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政府權力
行政法起源於法國,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行政法起源的立法目的是限制政府權力,使政府的行政行為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政府行使權力時不侵害老百姓權益。
『捌』 請教一下,行政法的立法特徵有哪些
行政立法的特徵狹義的行政立法行為是行政權作用的一種表現方式,是就行政機關實版施行政行權為與相對人所形成的關系結構來說的。與其對應的有行政執法行為、行政司法行為。它有別於立法機關(即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行為和其它行政行為。
『玖』 行政法包括哪些基本法律
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內議法百、行政訴訟法、國容家賠償法等。
1、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3、包括兩層含義:第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第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而不是別的社會關系。
4、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