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與法律服務體系
㈠ 依法治國的建設體系是什麼2014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為未來中國建設法治國家描繪出新的路線圖。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期應知為您解讀。
專家解讀
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內涵
四中全會提出,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框架,這五大體系是統一的有機體。
■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2011年3月10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由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7個部分構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3個層次。
專家建議:
建設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首先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增強法律法規的系統性,解決因體系性不強導致的法律規定在邏輯上、價值取向上相互「打架」的問題。
其次要重視發揮立法對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推動作用,變政策引領為立法引領,堅持改革於法有據,使改革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進行。
再次要改進立法體制,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的途徑和方式,去除立法部門化,使立法真正成為凝聚社會共識、調整利益分配的過程,更好地體現廣大人民的利益和社會公平正義。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法律的生命力和權威在於實施,這也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法律能否得到有效實施,不僅取決於法律的公正性、權威性、嚴密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執法的機構必須權責清晰,執法人員必須素質良好,能夠嚴格公正規範文明執法。
專家建議:
科學立法是基礎。立法要克服部門本位主義,超越部門利益,制定出公正合理、操作性強的「良法」。
嚴格執法是關鍵。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整合執法機構、充實基層執法、強化綜合執法,做到嚴格高效執法。
合理的激勵、評價制度是動力。應運用「法治GDP」考核、提拔、任用能夠確保法律有效實施的幹部。
■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法治監督體系主要包括六大環節,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大監督,人大和人大常委會常用的監督方式是對官員的質詢。其他環節分別是紀委監察監督、審計監督、行政機關內部的督查監督、輿論監督和司法監督。司法對公權力最重要的監督形式是行政訴訟。
專家建議:
建設法治監督體系必須以法律為前提,任何機關、組織或個人都不能幹擾、阻撓甚至破壞法律的實施,這是法治監督必須遵守的前提和原則。
要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形成全天候立體監督模式,讓執法者須臾不敢忘記法定的職責,司法者絲毫不敢違背法律准則,確保法律的嚴格、公正實施。
監督主體之間必須銜接到位,要明確規定各職能機構的監督權、監督范圍、內容和程序等,明確監督機構的分工和相互關系,絕不能出現法治監督方面的空白。
■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法治保障體系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是憲法法律得以貫徹實施的重要手段。法治保障系統主要包括法治人才隊伍,法律糾紛、爭議化解機制,國民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等。
專家建議:
首先,應加快推進省以下司法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其次,理順司法權與司法行政事務權、司法權與監督權的關系,健全辦案組織體系,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加快推進司法職權配置科學化。
再次,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推進司法職業化。
同時,加快推進人權司法保障法治化,完善法律援助、法律服務等工作。
■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是法治的核心。將黨內法規體系視為法治建設的重要一環,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進一步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尤其對保證依法執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為執政黨在依法治國中的作用確立一個明確的坐標。
專家建議:
一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監督體系。用制度規范權力的運行過程,強化腐敗的制度治理。
二要以憲法原則為指導,始終貫徹依法執政理念,實現黨內法規法治化,使黨的權力結構及其行使方式符合國家法治建設的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要注意處理好與憲法法律的關系,把黨內法規體系建設作為國家法律體系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一體推進。
相關鏈接
健全制度推進法治實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明確了重大任務。這些部署,針對性強,切實可行,充滿了新意和亮點。
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
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
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
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
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
名詞辨析
從法律體系
到法治體系
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從立法層面談,法治體系是一個立體的、動態的、有機完整的體系,而法律體系、法制體系是相對靜態的。法律是指載有法律規范的書面文件,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而法治則是指運用法律和制度治理國家、治理社會。
另一方面,法律體系、法制體系相對於法治體系,前者是手段,後者是目的。完善法律體系和法制體系是為建設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服務的。我國法治建設的任務,已經從以立法為中心轉向以落實憲法和法律規定為中心。從法律體繫到法治體系,實現了從制度到制度實踐的飛躍。從形成法律體繫到形成法治體系,是黨和國家對法治建設認識的深化。
此外,一些專家認為,法律體系、法制體系的「法」包括規范公民行為、社會生活和市場秩序的法,也包括規范國家、政府、政黨治理行為的法,但前者是其最大、最主要的部分。而法治體系的「法」主要是指規范國家、政府、政黨治理行為的法,也就是說,法治的「法」主要是指治官的法。
㈡ 論依法治國與基層法律服務,以該題目為論據展開論述的論文。
論依法治國與基層法律服務,
多少字的。
㈢ 依法治國要依靠哪幾個層面的東西來構建中國的法治體系
「治國」是早先帝王時代的概念。
即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㈣ 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個體系是什麼
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個體系是: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加快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加快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1、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但一些法律規范不協調、不一致、體系性差等問題依然存在。
2、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對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提出了更為突出、更加緊迫的要求。「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於事。」我們要緊緊抓住這個重點難點,加強法治實施能力建設,以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提升全面依法治國的成效。
3、加快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效制約和監督,才能確保公權力的行使永遠體現黨和人民意志,始終為人民服務。近年來,我們黨堅持加強對權力的監督,構建結實的制度籠子,努力使權力運行處於陽光之下,一套集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於一體,相輔相成、相互配合的監督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4、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沒有法治保障體系作為動力和規范,全面依法治國的「火車頭」就開不動、跑不快甚至跑偏、脫軌。需要看到,構建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亟須對各種制約因素進行系統梳理和逐一解決。例如,強化體制機制保障,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確保行政機關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5、加快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必依法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提到一個新高度,《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等一系列相關法規成為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途徑與保障。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都是黨和人民意志的反映,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㈤ 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包括哪些法律部門,如何才能做到依法治國
關於法來律體系的涵義,是指一個源國家中的依照一定原則和要求組成的全部法律規范的統一整體。
按規范性質的不同,或者按不同的劃分標准,可以劃分不同的法律部門。
出於立法工作的實際需要,
九屆全國人大工作部門曾對我國現行法律作了劃分:憲法及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
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㈥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完善以什麼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通過完備的法律法規推動憲法實施,是立法工作的重要任務。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應自覺把憲法的基本精神貫徹到立法的全過程,堅持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遵循憲法確立的制度和原則,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開展立法活動,確保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切實維護憲法權威。
(6)依法治國與法律服務體系擴展閱讀:
維護憲法的權威必要性: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憲法是制定法律和完善法律體系的根本依據,任何立法活動都應當遵循憲法的要求,在憲法范圍內進行。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必須維護憲法的權威。要充分認識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切實發揮憲法的統領作用。涉及法律變動的改革與決策,必須符合憲法原則,在憲法上找到依據。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還必須在體繫上做文章。應遵循法治規律,圍繞憲法構建法律體系。在現有法律規范的基礎上,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形成一個上下有序、前後銜接、內部和諧、外部規范的法律規范體系。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改革對立法的需求日益增強,立法任務日益繁重。
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要高度重視憲法的統領作用,防止立法沖突和越權,維護憲法尊嚴和權威。應著力完善立法備案審查和監督制度,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確保法制統一,切實保障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㈦ 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什麼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內徹中容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必須於法有據,必須始終在法治的軌道上。【思想匯報-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思想匯報-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但是,法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完備的過程。新一屆黨中央高舉依法治國偉大旗幟,並將於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專題研究依法治國工作若乾重大問題,其目的就是要為今後乃至更長時期如何推進依法治國統一思想、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從而更好、更有效地指導依法治國工作。當然,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從中央到地方始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固步自封、因循守舊,難以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㈧ 依法治國的五個體系各自分析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復出全制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實現這一目標,要在中共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5個體系,即:
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是依法治國的根本,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是依法治國的標志,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是依法治國的需要。
依法治國,是一項長期和系統的工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了「五個體系」的支撐和保障,才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㈨ 法治國家與法律職業的相互關系、。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內」其中「法治國家」容即包括實質意義的法治內涵,也包括形式意義的法治要素,其目的在於保證國家權力運作的有序化,使國家活動依照法律進行。法治國家的生成與發展有其依賴的社會土壤和一定的制度環境,其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條件,可以分為制度條件和思想條件兩個方面。
法律職業包含在法治國家的制度條件之中。法律職業在我國主要包含法官職業、檢察官職業、律師職業和公證員職業,通常中的法律職業指的是前三者,其構成法律職業共同體。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制度條件不僅應有完備的法律和系統的法律體系而且必須有一個獨立的具有極大權威的司法系統和一支高效的司法隊伍,因為法律的尊嚴在很大程度上靠司法機關的工作來維護,如果司法機關不能獨立作出判斷,法律難以執行,那麼法律權威也不復存在。同時,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有健全的律師制度。依法治國不等於人人知法、懂法。全面依法辦事的法治國家必須具有一個能夠造就優秀律師並為社會提供優質法律服務的律師制度,使律師成為維護法律的重要力量。
㈩ 中共中央推動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原因
公共法律服務是政府公共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內,是全容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服務性和保障性工作。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對於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為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