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美國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

美國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

發布時間: 2021-01-08 22:10:19

㈠ 《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實施以來,一些有理沒錢,打不起官司的弱勢群體得到了當地政府的無償法律援助。法

看說的挺好,可我申請了法律援助他還照樣要錢?最後讓我們自己去打

㈡ 法律援助的基本社會功能是什麼

一、維護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防範和化解社會矛盾

一般認為,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優方案是控制社會,就是把社會生產和生活組織到盡可能高的有序狀態,有序社會是社會矛盾較少和社會矛盾較容易解決的社會。社會矛盾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均勢群體之間的厲害沖突;另一類是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的厲害沖突。前者可以通過社會預設的各種調解、仲裁和司法機制來解決;而對於後者中的群體,情況要復雜得多。在實行市場經濟的現今社會,各種矛盾解決機制的設計無不打上經濟利益的烙印,往往都附有一定的成本。作為社會公正底線的司法機制也不例外,主要表現為法院訴訟費和律師服務費及鑒定費用的收取等。無疑,對於大部分弱勢群體而言,附帶有各種經濟成本的司法機制遙不可及,法律賦予他們的各種權利猶如空中樓閣,在受到侵害時除了逆來順受,只能在狀告無門時採取法外手段私力解決。這類矛盾引發的各種沖突,必將嚴重地危害社會治安,成為許多犯罪現象滋生的根源。因此,只要司法制度被預設成本,只要有社會弱勢群體的存在,從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就必須實行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具有以下重要功能:一是將社會矛盾的解決導入法律途徑,恢復法律信任。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有利於將此類當事人引導到採用法律手段解決矛盾的軌道上來,並由此增強法律在社會各個階層的執行力,促進社會貧弱階層對法律的理解及親合。我國每年處理的數十萬件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案件,使大量可能激化成刑事案件的民事和行政糾紛得以合法方式解決;特別是許多群體性矛盾的法律調解和疏導,如由房屋拆遷、勞動糾紛、爭奪土地和水資源引發的集體上訪、局部區域緊張等,對穩定地區社會治安、恢復公眾對法律和司法的信任極有好處。美國著名學者米歇爾·麥卡恩在《刑事辯護法律援助》中熱情地寫道,「窮人看到自己也能像富人那樣享受司法體制的保護,因而更支持依法治國②。」二是扶貧功能。法律援助的扶貧功能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種形式。前者指通過國家法律援助制度的介入,免除了受援人的律師費,不至於使本來就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而且在有直接經濟利益的糾紛和訴訟中,可以通過法律援助實現法律賦予受援人的合法權益,改善經濟狀況。後者主要是指通過向廣大貧弱者提供法律援助達到各種矛盾和糾紛的化解和消除,實現一個和平安寧的有利於發展經濟的社會環境,被稱為「社會保障的法律保障」 的法律援助制度③,在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強化弱者的反侵害功能。在犯罪場理論中,犯罪侵害對象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被害人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弱點是最易被犯罪人利用為實施犯罪的條件。犯罪分子之所以會選擇這類群體作為犯罪對象無外乎兩點,一是犯罪易於得手;二是得手後這類群體的回擊能力弱。當法律援助成為貧弱者的一項法定權利後,弱勢群體對抗外界侵害的能力必然有所加強,對犯罪者侵害弱勢群體的意圖起到有效的遏制效應。

二、保障訴訟權利,彰顯法律親和

在刑事訴訟中,由於被害人往往有強大的國家公訴機關的支持,而自由受到限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成為這一程序中的弱者,如同其他弱勢社會群體一樣,他們也成為現代法律援助制度關注的對象。而且,由於刑事訴訟關乎憲法賦予當事人基本的憲政權利④,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構建本國的正當刑事程序,保障弱勢的被告站在平等的地位與國家公訴機關進行一場對其而言極為重要的訴訟。各國紛紛建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為貧困和特殊被告提供免費的律師代理和辯護。

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面臨的風險比在民事或行政訴訟中面臨的風險大得多。刑事司法的結果涉及到關繫到被告人生命、自由等基本人權的國家刑罰權的最終發動與否。刑事訴訟一旦出現錯誤,將會給被告人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刑法的適用和刑罰權的發動具有雙重屬性,「保護社會權利最得力的工具也常常是侵犯個人權利最厲害的手段,刑法猶如雙刃劍,用之得當,個人社會兩受其益;用之不當,個人社會兩受其害 ⑤。」對西方刑事司法制度的研究表明,刑罰制裁方式與刑事訴訟方式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刑事立法的基本出發點被認為是「保護社會」;刑事訴訟側重於「保護個人」。從抽象的理論上講,保護社會和保護個人是可以統一的,但是由於某些具體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加上為錢辯護的律師神通廣大,刑事訴訟法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保護有錢的被告人的工具,致使刑法「懲罰(所有的)犯罪以保護社會」的功能產生了偏向懲罰無錢的犯罪。於是這些受到刑法制裁的人產生了更大的反感(不平等感),助長了社會動亂因素,這同社會保護的目的正好相反⑥。為了保障貧弱被告人的合法權益,許多國家都規定了涉嫌重罪的被告的法律援助權,獲得法律援助的權利無須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⑦。不少國家還將刑事法律援助擴展到所有可能被剝奪自由的刑事案件中。

在刑事訴訟中實行法律援助制度的另一個好處是,促進貧困被告人對於法律的認同與親和。我們不妨對刑事被告人作一個分類透視:第一種為判決被告人無罪的情況。獲得法律援助的過程雖然不具有教育的作用,但是,他所經歷的無故追究將使他對法律和司法產生某種不信任感,這對於他本人、法律、社會都是不利的。法律援助等體現司法平等和人權保障理念的諸制度的實施,將有助於司法權威的確立,使他有理由相信法律和司法是公正的,對所有人包括貧弱者、甚至由於嫌疑重大而遭到拘捕的自己都是一視同仁的。第二種情況是被告人被判決有罪的情況。由於法律援助律師進行了有效的減輕罪責的辯護,使其罰當其罪,既保護了他的合法權益,又有助於他認識法律的意義,認識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為教育其改過自新打下基礎。可見,法律援助的作用一方面促進了公正司法;另一方面,對於被告而言,其教育和鑒別意義也不可忽視。

強調親和性與感化力。是因為,刑事訴訟的潛在主體是一切可能進入刑事訴訟程序的社會成員。程序人權反映的不僅是實際上已經進入訴訟程序的被告人的訴訟地位問題,而且是整個社會成員相對於國家的法律地位。再者,刑事司法程序的親和性與感化力,也是注重特殊預防的刑事政策之功利價值的內在要求。近年來,我國的再犯、累犯比例回升,一些大案要案的犯罪分子中受到80年代被嚴打處分的佔了相當大一部分。究其原因,我國以往的刑事政策和制度過多地側重於懲罰,側重於威懾的一般預防,在感化教育方面甚為欠缺。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張君、李澤軍重大殺人搶劫案審判過程中,重慶市和湖南省常德市兩地法律援助機構分別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援助制度為該案中的十幾位被告指派了辯護律師,以維護他們的正當的訴訟權利。主犯張君在自白中承認,通過對80年代
被處以勞動教養和這次被捕、受審的兩次經歷相比較,他親身感受到中國法制的進步。盡管他罪大惡極而被處以死刑,他仍然在監禁和審判程序中受到了人道主義待遇。

三、引發雙邊合力,促進行刑感化

新派教育刑理念促進了監獄從單純執行消極回顧機制的懲罰職能向積極的前瞻性的矯正和預防職能轉變。李斯特提出的「矯正可以矯正的罪犯,不可能矯正的罪犯不使為害」的思想得到各國普遍認同和貫徹,追求減弱乃至消除犯罪人人身危險性,預防再犯成為監獄行刑的首要目的。為達到矯正犯罪人的主觀構成和人身危險性,把犯罪人改造成為能自食其力的社會有用人才之目的,各國在刑罰執行、勞動改造、教育改造和獄政管理等各個環節推行人道性原則、教育性原則和個別化原則 ⑧;在保持刑罰懲罰和剝奪功能的前提下,採取各種措施有針對性地教育和感化犯罪人。

在行刑中實行人道性原則,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有利於調動犯罪人改過自新的積極性,有利於行刑目的的實現。西方的近代刑法學家們把資產階級人性的本質屬性說成是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其他的人道主義方面。現代的刑法、刑罰理論在人性和人道主義問題上出現了極為突出的演變,認為人道主義的頂點是把壞人改造為好人,把惡性轉變為循規向善的人⑨。一般認為,堅持人道性原則,首先要處理好罪犯權利保障問題。在監獄服刑的犯人因觸犯刑律而被剝奪或限制了某些權利;但是,作為普通公民,他們仍然享有與其他未犯罪公民的同樣的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種權利。這些權利包括很多方面,例如,選舉權、宗教信仰權、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權、批評建議權、獲得賠償權、獲得勞動報酬權、休息權、合法財產權、著作權、繼承權、獲得物質幫助權等。如果這些權利未被依法剝奪,罪犯仍然享有這些權利。此外,我國《監獄法》還規定了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權、會見權、從事適當的體育和文化娛樂活動的權利、重大立功表現者的減刑權、勞動中致傷致殘人員依法獲得補償金和撫恤金的權利等數十項與行刑相關的權利。當然,罪犯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些權利對罪犯改造和教育罪犯是十分重要的,是對罪犯實行人道主義的最低權利保障和基礎條件。我國著名刑法學家儲槐植教授指出:給犯人權利的重大意義在於使犯人在行刑過程中處於相對的主動地位,以利調動矯正的積極性。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是雙邊(國家行刑當局和犯人)合力的法律基礎,雙方享有權利並認真履行義務的過程就是雙邊合作的過程,也就是刑罰功能實現的過程。侵犯犯人的權利實質是阻撓國家刑罰目的的實現⑩。應該看到,在獄中服刑的罪犯的權利帶有不完整性。罪犯處於監禁條件之下,人身自由受到或多或少地剝奪和限制,在行使某些其他法定權利時不得不受到前者帶來的相應的限制和制約。因此,與人身自由相密切聯系的那些權利的行使就不能象其他公民那樣充分、完全和徹底,建立監獄法律援助制度也就成為保障犯人獄內獄外基本權益、實現國家刑罰目的的時代要求。

四、發揮法律援助職能作用,提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式品格

我國創立法律援助制度的時間還不長,法律援助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積極作用尚未獲得政府和社會的充分認同。為使這一制度發揮出應有的功效,筆者認為,至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

一是司法改革中,加強法律援助人權保障功能的發揮。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要求,我國正在進行較大規模的司法改革行動。「在司法改革中注入人權保障因素」是學界和實務界的共識。司法改革成功的標志不是國家權力之間的重新排列組合,而是公民權利和自由總量的增加。在司法改革中,尤其要關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權利保障。在司法改革中,確立並加強法律援助的應有地位,這已經成為現代法治國家司法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是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總體規劃中,納入法律援助制度。我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過度的變革時代,各種利益格局發生急劇變動,社會矛盾和犯罪現象不斷出現。我國犯罪預防的綜合治理模式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符合犯罪預防的一般規律和要求。但是,從總體上來看,這一綜合治理模式在觀念上重「打防」,輕「教育」,輕「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基本權利的維護」,累犯、再犯的大量出現至少說明在實踐中還存在著不少這樣的問題。犯罪問題嚴重,單靠嚴打或刑事司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從另外一個方面,市場經濟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競爭經濟,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要求與之相配套的犯罪預防政策的設計體現人權保障的思想。筆者認為,打擊犯罪和保護人權兩者不可偏廢,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式中有意識地納入和加強法律援助及類似諸制度,將有利於提升這一模式的現代品格,有利於特殊預防,有利於標本兼治。

三是擴大法律援助制度的范圍。要充分發揮法律援助制度在預防犯罪和保障人權方面的積極作用,當前要有意識地把提供法律援助的范圍向刑法的前後兩端——犯罪的社會預防和服刑人、出獄人的社會保護兩個方向延伸。

㈢ 如何完善弱勢群體社會保障措施

黨的十七大和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總要求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任務,對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來,隨著我縣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向前推進,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和農民弱勢群體比較多,一些深層次的矛盾糾紛不斷涌現,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為深入扎實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我縣法律援助中心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對有需求的困難群眾實現應援盡援。不斷探索,逐步擴大法律援助的受案范圍,使處於法律援助案件邊緣上的困難群眾及時獲得了法律援助。現就我縣當前法律援助工作進行了調研,並提出以下建議。

一、我縣法律援助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摸清我縣農村法律援助對象情況。

縣地處市西北部,總面積3781平方公里,總人口13.6萬人,共有13個鄉鎮,行政村220個,其中農村人口10.78萬人,約占總人口79%。全縣貧困人口14898人左右,其中城鎮低保對象2572人,農村低保對象9680人,「五保」對象251人,困難學生1560人,全縣殘疾人5180人,因病致貧家庭1280戶,因災致貧家庭1320戶,進城務工農民3400多人。

2、農村法律援助矛盾糾紛的特點。

通過調查農村法律援助的新問題主要集中在:農村中經常發生的土地承包糾紛、宅基地糾紛、城鎮化建設中的拆遷問題、土地徵用補償問題、農民工的工資、工傷、保險糾紛等等。如何通過法律手段解決遇到的問題,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已成為當前法律援助工作的一項重要責任。

3、農村法律援助存在問題。

農村困難群眾多,加上城鄉差距的存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普遍存在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觀念還比較薄弱,對申請法律援助的范圍、條件、程序等基本知識比較缺乏,部分居住地偏僻,到法律援助機構申請及不方便,更有部分殘疾人不能親自申請法律援助等,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著農村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因此大力推動法律援助工作向基層延伸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建立農村法律援助工作網路

1、農村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設。

針對我縣農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實際,為方便廣大農村地區農民群眾就近申請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中心在縣司法局的領導下,
初在街道辦、社區,鄉鎮司法所、鄉鎮、企業、工青聯合會、學校設立了24個法律援助點、發展了聯絡員。隨著基層法律援助站的建立和工作的不斷深入,法律援助申請的渠道更加暢通、便捷、法律援助案件辦理更加及時高效。既提高了廣大農村地區法律援助的公眾知曉率,又擴大了法律援助的覆蓋面,也有力的調動了各方資源,形成了社會共?斡氳墓ぷ饜賂窬幀?

2、建立法律援助協調機制。

為方便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婦女、兒童、下崗職工、貧困村戶等農村弱勢群眾辦理法律援助事項,法援中心積極探討與老齡委、殘聯、團委、婦聯、工會、民政等主管部門進行協商,分別在這些部門建立法律援助聯絡站,落實聯絡員。今後還應經常性與公、檢、法等單位建立溝通協作機制。充分調動多方力量,發揮法律援助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的重要作用。

3、建立法律援助志願者隊伍。

基層困難群眾尋求法律援助的需求日趨增多,因此,法援中心以司法行政為主導,全面動員全縣律師、法援機構的工作人員、法律服務人員、基層(村委會)法援社會志願者納入到法律援助志願者隊伍,充分發揮基層法律工作者的積極作用,緩解農村法律援助人員缺乏問題。

三、探索創新法律援助工作方式

農村法律援助工作面寬、量大、情況復雜,我縣法律援助處於起步摸索階段。如何做好此項工作,現結合工作實際,談幾點想法。

1、積極協調,爭取領導重視和支持。

法律援助應爭取領導廣泛的重視和支持。不能只表現在形式上。做好弱勢群體維權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法律援助條例》明確規定,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關鍵是落實問題。今後還應積極探索爭取鄉政府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基本的財政經費支持和必要的機構人員保障。因此,各級政府領導和推動對做好此項工作至關重要。

2、加大農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力度。

與普法宣傳相結合,召開農村法律援助工作會議,通過會議進行宣傳。在報刊、電視、廣播、互聯網開辟專欄反復宣傳農村法律援助方面的知識,組織法律援助志願者到繁華街道、廣場、農村集市等地擺攤設點解答法律咨詢,發送宣傳資料或發放列印法援知識撲克牌等形式宣傳農村法律援助常識,還可以利用接待農村法律援助對象進行宣傳。近年來,我縣在司法局統一領導下,法援中心開通「148」法律援助熱線接待來訪人,在互聯網開辟「法援網」在線法律咨詢,進鄉村播放法制電影、文藝演出等活動宣傳效果良好。通過這些宣傳渠道和措施不斷擴大對農村法律援助工作宣傳力度,有利增強農村法律援助對象的法制觀念,法律意識和依法維權的自覺性。

3、開展農村法律援助與人民調解相聯接。

利用各鄉鎮基層司法所,把他作為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前沿陣地。採取以調為主的工作方針,使基層群眾糾紛盡量以調解的方式解決,避免矛盾激化,避免上訪事件的發生,形成解決民間糾紛的「第一道防線」。

4、廣泛深入開展法律援助上門服務活動。

法律援助工作者通過經常深入農民工密集地區、城市社區、農村鄉鎮開展法律援助和法律常識的宣傳,提高法律援助的公眾知曉率。近幾年,我縣在司法局統一組織的「法律六進」和「送百部法、進百家村」活動進社區調查問卷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法律援助上門服務宣傳活動230餘次,進村入戶率達68%。底設計印製了16000餘份法律援助年畫,免費發送到農村和社區,深受城鄉居民的歡迎。通過直接與農村法律援助對象面對面的溝通、交流、解答法律咨詢,滿足貧困群眾的法律需求,逐步擴大了法律援助的影響力。

5、暢通農村法律援助對象服務渠道。

摸清我縣城鎮、農村「低保」、「五保」對象、殘疾人、農民工家庭對法律援助的需求,開展送溫暖活動,為他們發放法律援助聯系卡。使他們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服務。應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六行」活動社區行、鄉村行、工地行、社保行、獄所行、信訪行。目前,我縣法律援助中心面向社區及農村貧困戶發放法律援助聯系卡多張,有力的擴大了農村法律援助對象的覆蓋面,使法律援助的陽光灑遍社會每個角落。

6、加強法律援助業務培訓和交流。

法律援助工作是一支新興的隊伍,目前人數不多,我縣法律援助隊伍中,有律師資格的佔少數,是目前影響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強對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的培訓,鼓勵有資格的參加司法考試爭取取得資格證。提高工作能力,使其盡快適應工作成為當務之急。

7、優化法律援助服務質量。

今後應從申請、受理、指派、辦案、歸檔等各個環節,制定明確規范的工作標准和操作規程。更要不斷加強政治理論,業務學習及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方針、政策,不斷提高政策業務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優化農村法律援助案件工作質量。

以上是對農村法律援助的一些思考,希望我們共同探討,努力在今後的工作中有所創新,充分發揮法律援助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構建和諧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㈣ 幫助弱勢群體打勞動法找誰

  1. 《法律援助條例》第一條 為了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促進和版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權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條例獲得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無償法律服務。

  2. 《工會法律援助辦法》第二條工會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職工、工會工作者和工會組織提供無償法律服務。

  3. 國家專門有針對經濟困難或弱勢群體的以上規定即法律援助,因你描述的是「打勞動法」(打人不對,打法律沒必要),可能是個勞動官司,所以你也可以向當地工會申請法律援助。

㈤ 北京市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有哪些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法律援助還有哪些不足 該怎麼改善 我是大

北京相關司法局的法律援助中心,每個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每年必須至少代理兩個法律援助的案專子,當然還有高等屬院校的法律援助志願者,社會法律援助志願者,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法律援助經費保障嚴重不足,導致很多人代理了援助案子之後還要自己倒貼錢,都不願意去代理。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的缺口還很大,相關法律法規不是很完善。。。。。。

㈥ 弱勢群體怎麼申請司法援助呢

法律援助包括兩方面

1、沒有錢,可以再起訴時向法院申請緩減免訴訟費

2、聘版請律師,如符合權條件,可以去司法局下設法律援助中心申請免費法律援助律師。


第一時間為你解答,敬請採納,

如果本題還有疑問請追問,Good luck!

㈦ 離婚案中弱勢群體怎樣尋求法律援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和第十一條的規定,公民有下列事項,沒有委託代理人或辯護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或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因家庭暴力、虐待、重婚等,受害人要求離婚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㈧ 如何讓法律援助工作更好地服務弱勢群體

一、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做到「應援盡援」。

全面降低法律援助門檻,版把符合低收入家庭標準的權群眾納入法律援助范圍;將特困企業職工、返鄉農民工、生活困難的農民和殘疾人等,納入重點援助范圍。對因醫療事故、產品質量事故等造成人身傷害並請求賠償的,納入法律援助范圍;

二、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服務窗口,做好接待咨詢。

設置法律援助接待室和法律援助律師值班室。認真執行法律援助接待咨詢各項制度,充分發揮「12348」法律援助專線電話作用,確保線路暢通,專人值守,處理及時。

三、拓寬、暢通法律援助申請渠道。

充分發揮全縣法律援助三級網路及法律援助工作站、聯絡點和聯絡員作用,對老、弱、病、殘等行動不便的困難群眾,實行上門受理等服務;暢通信息交換渠道,積極引導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公證處等機構參與到法律援助工作中來。

四、簡化受理審查程序,暢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

對於農民工請求支付勞動報酬和工傷賠償以及因實施見義勇為行為受到損害申請法律援助的,不再審查經濟困難條件;對情況緊急或者即將超過仲裁或訴訟時效的法律援助案件,可以先行受理,事後補辦手續。 (太康縣司法局 王文華 王潤生)

熱點內容
司法考試網課百度雲 發布:2025-07-05 08:16:10 瀏覽:971
北京部隊律師 發布:2025-07-05 08:05:53 瀏覽:103
大連有名氣的律師 發布:2025-07-05 07:58:58 瀏覽:40
舟山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7-05 07:52:40 瀏覽:331
法律顧問推方案 發布:2025-07-05 07:43:49 瀏覽:285
集體企業上級主管單位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07:41:08 瀏覽:672
刑法第280 發布:2025-07-05 07:40:32 瀏覽:320
中央12社會與法齒痕 發布:2025-07-05 07:36:08 瀏覽:716
梁園區法院圖 發布:2025-07-05 07:26:23 瀏覽:280
廈門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發布:2025-07-05 07:25:03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