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事司法問責

刑事司法問責

發布時間: 2021-11-16 14:43:16

❶ 如何完善我國官員問責制

完善「官員問責」要在制度建設上下功夫
一要建立健全問責制的科學體系。問責制是一套完整的責任體系,而不僅僅等同於引咎辭職。一般而言,官員的責任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刑事責任,這是最嚴厲的一種承擔責任的方式,此時官員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刑律;第二層次為行政責任,官員的行為雖然還沒有觸犯刑律,但已經違反了有關行政法,因此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第三個層次為政治責任,或稱紀律責任,官員雖然沒有違法,但違反了黨章的規定或者紀律的規定,要受到黨紀處分,甚至被罷免職務;第四個層次是道義責任,官員雖然夠不上前面三種情況,但由於其屬下工作不力或者工作錯誤,老百姓不滿意,基於道義,主動辭去職務,即所謂的引咎辭職。「引咎辭職」與其他三種責任承擔方式的區別不僅在於前三者是被動型的,而後者是主動型的;還在於前三者實行「無罪推定」和「直接責任」原則,而後者則實行「有罪推定」和「間接責任」原則,即只要老百姓對你管轄范圍內的工作有意見,你就應當明智地選擇辭職;前三者可以說是法定的,後者則主要是一種政治文化、一種政治慣例。「引咎辭職」等問責形式的興起,其實就是要在我國建立一種新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慣例,當然,它也不能取代或者遮掩前三種責任承擔方式。應當承認,目前我國真正主動「引咎辭職」的官員並不多,絕大多數都是在上級的壓力下被迫辭職的,這說明在我國的幹部隊伍中還缺乏一種勇於承擔道義責任的文化。
二要明確問責范圍和問責對象。從現有的問責事件看,問責范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在許多地方和領域,都只有在事故或事件引起了中央高層的關注後,才能促成相關責任人被動辭職。而且總的看,目前「引咎辭職」還鎖定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尚未真正引入決策失誤、用人失察等領域。這與西方社會廣泛的引咎辭職事項相比,顯然范圍是偏窄的。另外,問責對象具體到何人,在黨政領導、正副職、不同層級的官員之間,責任如何分配,也帶有一定的不可預期性。這種不可預期性又與權責不清相連,因而很難令當事人心服口服。例如,在一些問責事件中,行政一把手受到處理,黨的一把手卻沒有受到處理,但在我國現行體制下,行政一把手往往是黨的副手,受黨的一把手的領導,出了事,由行政一把手負責,黨的一把手卻不用負責,這有失公平。
三要用程序來保證問責制的健康發展。正當程序是問責制沿著法治的軌道前進、防止陷入人治誤區的保證。以誰來啟動問責程序為例,目前我們有的做法就不太合適,如在吉林中百商廈的特大火災事故處理中,吉林市市長剛占標雖然「引咎辭職」,但處理通報卻來自中共吉林省委辦公廳、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而不是對其選舉任命的當地人民代表大會。筆者認為,要使長期習慣於「對上負責」的官員們學會「對下負責」,就應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核心,逐步擴大官員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的范圍,並強化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問責權。在這方面,現行憲法和法律已經提供了一定的文本資源,如人大常委會可就特定問題組成調查委員會,可依法提出罷免案等。
四要對被問責後的官員去向進行妥善處理。現在有的地方官員,雖然按照某一問責辦法被問責,如給予行政處分,但並不影響其升遷,致使這種問責的效果受到質疑,給群眾的印象是處分並不重要,只要他有關系,照樣陞官;還有的官員,雖然「引咎辭職」或被撤職,但很快又復出,而復出的程序又不公開,致使社會上議論紛紛。筆者以為,在這個問題上,既要防止對那些被問責的官員一棍子打死,永世不得翻身,也要防止過快地讓其復出,甚至讓其憑不正之風將問責的效果虛化。對於那些確有所長,或者在實踐中重新贏得社會尊敬的,應當通過公開的方式,特別是通過群眾選舉的方式,允許其重新參政。

❷ 行政問責是政紀處分嗎

行政問責不是也不能代替黨紀政紀處分,黨紀政紀處分也不能代替問責,實行問責後,是否追究黨紀政紀責任,應根據黨紀政紀處分的有關規定執行。

行政問責指一級政府對現任該級政府負責人、該級政府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政府主要負責人在所管轄的部門和工作范圍內由於故意或者過失,不履行或者未正確履行法定職責,以致影響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貽誤行政工作,給行政機關造成不良影響和後果的行為,進行內部監督和責任追究的制度。

(2)刑事司法問責擴展閱讀:

我國在行政問責制的建設方面比較薄弱,行政問責制尚未形成制度化的法規,只是散見於一些規定和條例中。改革開放後,為了使問責制真正做到制度化,在各地探索新途徑的同時,中央也在積極加快推進問責制度化的步伐。

1、中央關於行政問責制度的實踐探索2003年5月12日,《公共衛生突發條例》明確規定了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組織領導、遵循的原則和各項制度和措施,明確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社會有關組織和公民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及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2003年8月27日通過的《行政許可法》,規定了政府的行政許可行為,也明確規定了違反本法應承擔的法律責任。2004年2月18日,《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中有了關於「詢問和質詢」、「罷免或撤換」的規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專門規定了對有失職、瀆職行為的黨員幹部給予相應處分。

2004年4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權責統一」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對決策責任追究、行政執法責任制以及完善行政復議責任追究制度等作了明確的規定。

200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對公務員向上級承擔責任的條件和公務員辭職辭退作了明確規定,並進一步將行政問責法制化和規范化。

2、地方關於行政問責制度的實踐探索2003年下半年,我國天津、重慶、海南、長沙、大連、湘潭、廣州等地方政府也相繼出台了針對不同的問責對象的行政問責規章制度。

這些規章既對部門行政首長進行問責,也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行使行政權力和受行政機關依法委託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過錯進行責任追究。

❸ 問責屬於什麼處分

《暫行規定》第四條:「黨政領導幹部受到問責,同時需要追究紀律責任的,依照有關規定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從這條規定很明顯的看出行政問責是不同於政紀處分的。

行政問責制追究責任的方式是非政紀處分。問責制主要採取告誡、調離工作崗位、責令辭職、辭退等方式,這都是非政紀處分,而這種非政紀處分的方式,應當屬於組織處理的范疇。責任的性質是政治、道義責任,而不是紀律責任、刑事責任。政治、道義責任並不要求領導幹部主觀上必須有過錯,只要在其管轄范圍內或者工作中客觀上發生了給黨、國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或嚴重不良影響的問題,就可以根據情節和後果追究其應負的責任。

政紀處分的責任追究方式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六種。公務員在受處分期間不得晉升職務和級別,其中受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處分的,不得晉升工資檔次。受處分的期間為:警告,六個月;記過,十二個月;記大過,十八個月;降級、撤職,二十四個月。受撤職處分的,按照規定降低級別。政紀處分一般要求國家工作人員實施了與其職務有關的違法、瀆職或失職行為,主觀上有過錯。

❹ 問責制的安全生產

在安全生產中引入問責制,其本質在於對安全生產的責任人和各安全生產管理部門強化安全責任,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自2001年國務院頒布《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以來,各級地方政府也陸續出台了地方規章,對一些事故中有失職、瀆職情形或負有領導責任的人員給予相應處分。2009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於實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暫行規定》,明確對有因工作失職造成特別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或連續發生重大事故的黨政領導幹部實行問責。2009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頒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除規定對黨委、政府相關人員實行安全生產行政問責外,還明確規定「發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安全生產責任事故或連續發生生產安全死亡事故的國有、國有控股企業領導班子成員按規定扣減一定比例的效益年薪,主要負責人一年內不得參加各類先進評比活動」,「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等。安全生產問責制的實施,提高了各級領導對安全生產的重視程度,改善了安全生產工作局面,有效防範和遏制了重特大安全事故,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形成了一些誤區。國有企業是我國社會經濟組織中的特殊群體,必須理性地看待安全生產行政問責,研究當前問責環境中的應對策略,並做好相關工作。

❺ 刑事問責是什麼意思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不同之處:一是追究的違法行為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的是一般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是犯罪行為;二是追究責任的機關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由國家特定的行政機關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決定,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司法機關依照《刑法》的規定決定;三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後果不同:追究刑事責任是最嚴厲的制裁,可以判處死刑,比追究行政責任嚴厲得多。依照中國刑法的規定,刑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種。

❻ 公安局民警違法違紀處理規定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正確履行職責,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公安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執法過錯是指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在執行職務中,故意或者過失造成的認定事實錯誤、適用法律錯誤、違反法定程序或者其他執法錯誤。

第三條 追究執法過錯責任,應當遵循實事求是、有錯必糾、過錯與處罰相適應、教育與懲處相結合的原則。

第四條 在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工作中,公安業務部門、法制、督察、人事等部門應當互相支持,積極配合。

第五條 對於及時發現、制止、糾正公安機關的執法過錯有突出成績的單位和人民警察,應當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執法過錯責任追究范圍和認定

第六條 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在執行職務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追究執法過錯責任:
(一)違反法律規定,對應當立案或者撤銷的刑事、行政案件不予立案、撤銷,對不應當立案或者撤銷的案件予以立案、撤銷的;
(二)在辦案中弄虛作假、逼供、騙供、誘供、逼取證人證言的,或者因為在勘驗、檢查、鑒定中出現重大失誤、疏漏而造成案件錯誤處理的;
(三)因辦案人員的主觀過錯導致案件主要犯罪事實錯誤,檢察院不予批捕、不起訴或者人民法院判決無罪的;
(四)應當報捕而未報捕導致檢察院在審查批捕時增捕重大犯罪嫌疑人的;
(五)呈報勞動教養、少年收容教養、收容教育,因辦案人員的主觀過錯導致案件主要事實錯誤,審批機關或有關部門不予批準的;
(六)因辦案人員的主觀過錯導致案件主要事實錯誤或者嚴重違反法定程序,被人民法院、復議機關撤銷具體行政行為的;
(七)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證據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採取刑事拘留、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刑事強制措施,或者超過法定期限辦案情節嚴重的;
(八)違反法律規定,作出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或者採取勞動教養、少年收容教養、收容教育等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辦理保外就醫、所外執行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或者違反國家規定徵收財物、收取費用的;
(十一)違反法律規定,使用警械、武器,情節惡劣或造成嚴重後果的;
(十二)違反法律規定,阻礙當事人行使申訴、控告、聽證、復議、訴訟和其他合法權利,情節惡劣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
(十三)不履行辦案協作職責,或者阻礙異地公安機關依法辦案,情節惡劣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
(十四)錯誤執行或者拒不執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行政裁判、復議決定和其他糾正違法的決定、命令,造成嚴重後果的;
(十五)拒絕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造成嚴重後果的;
(十六)其他故意或者過失違反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當予以追究的執法過錯。

第七條 公安機關發生執法過錯的,應當根據人民警察在辦案中各自承擔的職責,區分不同情況,分別追究案件審批人、審核人、辦案人、鑒定人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責任。

第八條 辦案人、審核人、審批人都有故意或過失造成執法過錯的,應當分別承擔責任,其中審批人承擔主要責任。

第九條 審批人在審批時改變或者不採納辦案人、審核人的正確意見造成執法過錯的,由審批人承擔全部責任。

第十條 違反規定的程序,擅自行使職權造成執法過錯的,由直接責任人員承擔責任。

第十一條 因辦案人或者審核人弄虛作假、隱瞞真相,導致審批人錯誤審批造成執法過錯的,由辦案人或者審核人承擔主要責任。

第十二條 因鑒定人提供虛假、錯誤鑒定結論造成執法過錯的,由鑒定人承擔主要責任。

第十三條 下級公安機關按照規定向上級公安機關請示的案件,因上級公安機關批復、決定錯誤造成執法過錯的,由上級公安機關有關責任人員承擔責任。

第十四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改變案件定性、處理的,不追究人民警察的責任:
(一)法律規定不明確或者有關司法解釋不一致的;
(二)因不能預見或無法抗拒的原因致使錯誤發生的;
(三)執行上級命令的;
(四)按照辦案協作規定協助辦案的。

第三章 對執法過錯責任人的處理

第十五條 對執法過錯責任人員,應當根據其違法事實、情節、後果和責任程度分別追究行政責任、經濟責任和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 對於發生執法過錯的責任人員,應當依照有關規定,作出以下處理:
(一)辭退;
(二)限期調離公安機關;
(三)停止執行職務;
(四)延期晉級、晉職;
(五)通報批評;
(六)取消評選先進的資格;
(七)離崗培訓;
(八)責令作出書面檢查;
(九)減發或者停發崗位津貼、獎金。

第十七條 執法過錯責任人員有違法違紀行為,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及公安機關有關規定給予處分。

第十八條 執法過錯責任人員的行為已經構成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法移交有關部門辦理。

第十九條 公安機關依法承擔國家賠償責任的案件,除依照以上規定追究執法過錯責任外,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向有關責任人員追償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

第二十條 公安機關發生執法過錯案件影響惡劣、後果嚴重的,除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責任外,還應當依照《公安機關追究領導責任暫行規定》,追究公安機關領導責任。

第二十一條 發生嚴重的執法過錯或者多次發生執法過錯的公安局、派出所和辦案單位,本年度不得評選為先進集體。

第二十二條 對執法過錯責任人的處理情況應當作為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考核、定級、晉職、晉升的重要依據,記入檔案。

第二十三條 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從輕或者免予追究執法過錯責任:
(一)由於輕微過失造成執法過錯的;
(二)主動承認錯誤,並及時糾正的;
(三)執法過錯發生後能夠配合有關部門工作,減少損失、挽回影響的;
(四)情節輕微、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

第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從重追究執法過錯責任:
(一)因貪贓枉法、徇私舞弊、刑訊逼供、蓄意報復、陷害等故意造成執法過錯的;
(二)阻礙對執法過錯責任進行追究的;
(三)對檢舉、控告、申訴人打擊報復的;
(四)連續多次發生執法過錯的;
(五)情節惡劣、後果比較嚴重的。

第四章 執法過錯責任追究的程序

第二十五條 追究執法過錯責任,由發生執法過錯的公安機關負責查處;上級公安機關認為有必要的,可以直接查處下級公安機關發生的執法過錯案件。

第二十六條 公安法制部門負責執法過錯案件的檢查和認定,並提出糾正意見。
公安業務部門對本部門發生的執法過錯案件,應當主動檢查和糾正。
對於需要追究執法過錯的紀律責任的,由法制部門或者業務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報督察或者人事部門,由督察或者人事部門研究決定後,報公安機關行政首長審批。

第二十七條 被追究執法過錯責任的人民警察不服追究執法過錯責任決定的,可以向本級或者上級公安機關申訴;接受申訴的公安機關應當在三十日內作出答復。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第五章 附 則

第二十八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可以根據本規定,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實施辦法。

第二十九條 本規定由公安部法制局負責解釋。

第三十條 本規定自頒布之日起實施。

❼ 問責和追責有什麼不同

1、問責是追責的前奏,也就是說對於某個錯誤,先進行調查核實,核實後就是追責,顧名思義也就是追究責任。問責指的是調查核實的那一步,追責是指追究責任那一步。

2、問責,本身是個舶來品。 問責是追究政府官員的責任,意即權責對等,是政治文明的體現,要建立責任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行政問責制,最近的一系列問責事件,反映了高層治理官員隊伍的決心。

3、追責,是指通過偵査、起訴、審判活動,查究特定人因實施刑事法律所禁止的行為而依法應承擔的法律後果。追究刑事責任的目的在於消除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和法律秩序。

(7)刑事司法問責擴展閱讀:

1、《關於實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暫行規定》共二十六條,分為「總則」「問責的情形、方式及適用」「實行問責的程序」「附則」四章。第一章規定了《暫行規定》的立法目的、問責對象、實行問責的基本原則、問責與黨紀政紀處分以及刑事責任追究的銜接。

2、第二章規定了問責的情形、問責方式、黨政領導幹部被問責後如何使用。第三章規定了實行問責的具體程序,包括問責情形的發現、調查、提出問責建議、作出問責決定、執行、受理不服問責決定的申訴等內容。

3、第四章規定了除第二條規定的問責對象外的其他適用和參照《暫行規定》的人員范圍以及《暫行規定》的解釋機關和施行時間。

❽ 我國有關行政問責的法律有哪些

你看看這個表,目前法律關於行政問責的規定沒有。關於行政問責,目前有很多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另外,不建議樓上這樣解讀行政問責

❾ 公務員的法律責任按問責主體是怎樣分類的

根據問責主體,分為行政機關認定和追究的責任、權力機關認定和追究的責任、司法機關認定和追究的責任。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是由具有法定歸責權的專門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對因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法律規定而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認定、追究和減免的活動。

在法律規范原理上使遭受損害之權益,與促使損害發出之原因者結合,將損害因而轉嫁由原因者承擔之法律價值判斷因素,即為「歸責」意義之核心。當公務員的違法行政行為發生以後,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由誰來認定和追究法律責任,只有明確了問責主體,才能使法律責任得以實現。

認定公務員的法律責任並依法予以追究的,只能是具有歸責權的專門國家機關。在我國有權代表國家認定和追究公務員法律責任的國家機關包括行政機關、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

在現實生活中,公務員的法律責任大多是通過行政機關認定和追究的。除了政府組成人員的罷免權只能由權力機關行使之外,行政機關享有廣泛的對違法行政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力。權力機關認定和追究公務員法律責任的主要方式是進行違憲審查,依法撤銷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罷免政府組成人員。司法機關認定和追究公務員法律責任主要是通過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進行的。一方面,法院可以通過審理行政案件,依法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並根據行政相對人的請求,判令被告承擔賠償責任;另一方面,法院和檢察院還可以通過審理職務犯罪案件,依法追究公務員的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得失道德經 發布:2025-09-10 21:23:01 瀏覽:406
經濟法和會計一起考 發布:2025-09-10 21:03:46 瀏覽:483
法學書綠皮 發布:2025-09-10 21:03:45 瀏覽:972
國務院通過立法計劃 發布:2025-09-10 20:56:17 瀏覽:350
司法考試是全國統一嗎 發布:2025-09-10 20:56:14 瀏覽:236
法律角度講責任是什麼 發布:2025-09-10 20:55:31 瀏覽:560
最高法院管理人 發布:2025-09-10 20:54:35 瀏覽:510
2013經濟法基礎視頻馬兆瑞 發布:2025-09-10 20:40:11 瀏覽:113
什麼部門可以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0 20:39:57 瀏覽:846
厚街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10 20:32:44 瀏覽: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