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犯罪主體
㈠ 刑法中犯罪主體和行為主體的區別
通常是指一個行為人,比如犯罪行為是A實施的,那A即是犯罪主體也是行為主體,但在教唆犯罪中,教唆者是犯罪主題,行為實施者是行為主體
㈡ 我國刑法中犯罪主體劃分為兩種類型
1、我國刑法中的犯罪主體劃分為兩種類型(A、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
2、刑法上的不作為是指(C、消極地不實施應當實施的行為)
3、判決宣告後,刑罰執行完畢以前又犯新罪的並罰方法是(A、先減後並)
4、甲攜帶凶器攔路搶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實施暴力,乙發現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告之自己的名字,甲一聽便住手,還向乙道歉說:「對不起,認錯人了。」甲的行為屬於哪種犯罪形態?(D、實行階段的犯罪中止)
5、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判處死刑緩期執行2年後,減為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須具備的條件是:(D、沒有故意犯罪)
6、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經過一次或幾次減刑後,實際執行的刑期不能少於原判刑期的(A、1/2)
7、國家工作人員肖某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某公司的回扣40000元,歸個人所有,肖某的行為構成(B、受賄罪)
㈢ 什麼是犯罪主體,犯罪主體分為哪幾種類別
一、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 負刑事責任 的自然人和單位。自然人主體是指達到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單位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行為並依法應 負刑事責任 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二、從主體的法律性質上分,犯罪主體包括自然人犯罪主體和單位犯罪主體。自然人犯罪主體是我國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犯罪主體。單位主體在我國刑法中不具有普遍意義。根據刑法第30條的規定,單位成為犯罪主體應以刑法分則有明文規定者為限。自然人主體是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並且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自然人主體可以再分為一般主體與特殊主體。對於具體的犯罪而言,只要求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和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構成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除了具備上述兩個條件外,還要求具有特定的身份的人才能構成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
㈣ 我國刑法中的犯罪主體是指
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個人或者組織。犯罪主體一般情況下是自然人,刑法規定單位犯罪的,單位可作為實施犯罪的主體。
㈤ 刑法的主體
刑事犯罪主體的分類
根據我國刑法和有關的理論,我國刑法中的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並且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
華律網
從主體的法律性質上分,犯罪主體包括自然人犯罪主體和單位犯罪主體。自然人犯罪主體是我國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犯罪主體。單位主體在我國刑法中不具有普遍意義。根據刑法第30條的規定,單位成為犯罪主體應以刑法分則有明文規定者為限。自然人主體是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並且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自然人主體可以再分為一般主體與特殊主體。對於具體的犯罪而言,只要求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和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構成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除了具備上述兩個條件外,還要求具有特定的身份的人才能構成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
區分刑事主體的意義
研究犯罪主體要件的問題,對於司法實踐中正確定罪量刑,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定罪意義
犯罪主體是犯罪構成必備的條件之一。任何犯罪都有主體,即任何犯罪都有犯罪行為的實施者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者。犯罪主體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只有具備法律所要求的犯罪主體條件的人,才能構成犯罪並被追究刑事責任。不符合特殊主體條件的人,不能構成特殊主體的犯罪。犯罪條件的具備,是行為人具備犯罪主觀要件的前提,也是對犯罪人適用刑罰目的的基礎。
例如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關於無刑事責任能力的規定等,對於正確認定犯罪,劃清罪與非罪以及應否追究刑事責任的界限,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量刑意義
在具備犯罪主體要件的同樣情況下,犯罪主體的具體情況也可能不同,而不同的具體情況又影響到刑事責任的大小程度。
例如:我國刑法典第17條第3款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第19條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又如:刑法典第307條第1款、第2款分別規定了妨害作證罪與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其第3款規定司法工作人員犯前兩款罪的,從重處罰。
這些都說明了犯罪主體的不同對量刑的重要影響。
准確界定單位犯罪主體的范圍
第一,通過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將機關從單位犯罪主體中排除出去。同時,還有必要根據刑法典施行以來在處理單位犯罪方面遇到的問題進行全面反思,總結出哪些問題是由於刑法典關於單位犯罪的規定不當所引發,在此基礎上對單位犯罪的規定進行修訂。
第二,消除「公司、企業」兩個概念同時出現於單位犯罪概念中的現象。公司是指以營利為目的而組織其生產和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兩種形態。企業是指以從事生產、流通、科技等活動為內容,以獲取贏利和增加積累、創造社會財富為目的的一種營利性社會經濟組織。從邏輯上說,企業是種概念,公司是屬概念,公司是企業的一種組織形式,二者存在包容關系因而不應並列。
第三,適當增設其他組織機構以及增設一些新的罪名。因為在實踐中,單位犯罪的范圍並不僅限於現有刑法規定的范圍,刑法關於五類主體的規定確實過於簡單。在將來可以考慮將「單位的分支機構」、「村民委員會」等特殊形式的單位列入主體范圍中,增強刑事司法的可操作性,且確是形勢所需。同時,建議增設一些新的罪名。例如在一些計算機犯罪犯罪如網上侵犯知識產權罪、網上傳播淫穢物品罪,電子商務罪(包括電子商務詐騙、合同詐騙、網上購物欺詐等)新類型的犯罪領域中,單位出於非法利益的功利性目的也必然涉足這些新領域的犯罪,且其罪過惡意更深,危害更大。鑒於我國刑法對單位進行計算機犯罪尚無規定,導致了有罪無刑,司法實踐無法操作所以,筆者建議我國刑事立法針對這些新領域中出現的新的犯罪確立新的犯罪罪名,並將單位當然地列入該類犯罪的主體范圍,並相應擴大單位犯罪的刑罰種類,如增設永久性或限期性禁止從業刑等,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講解的關於刑法中對刑事主體的分類。我們知道對於不同的案件情況來看,犯罪分子是屬於不同的犯罪主體的,有些是自然人犯罪,有些是單位犯罪,有些是特殊主體犯罪,這些都是不同的。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華律網進行專業的咨詢。
㈥ 犯罪主體中關於刑事責任規定有哪些
刑法的刑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年齡上的區分,主要包括:不滿14周歲的人,其實施的任何行為都不構成犯罪,因而也不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二、精神狀態上的區分,主要包括: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㈦ 刑法中犯罪客體、客觀方面,犯罪主體,主觀方面有什麼關系
犯罪構成的要件之一,指刑事法律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確定了犯罪客體,在很大程度上就能確定犯的是什麼罪和它的危害程度。如果行為人侵害的不是刑事法律保護的社會關系,而是民事法律或行政法律保護的社會關系,這種行為不能構成犯罪,行為人也不負刑事責任,而負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
㈧ 涉外刑事案件中犯罪主體有哪些
涉外刑事案件中的犯罪主體包括外籍或無國籍的自然人,還包括外國法人以及在中國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國境內設立的外資企業是中國法人,但因為有外資存在,實際上外方在承擔刑事責任,如主管和直接責任人是外籍人士,則該外國自然人也將受到處罰。
【法律依據】
《刑法》第八條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第九條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第十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㈨ 法釋201522號中提到的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犯罪主體包括哪些
1.從刑法來理論上劃分,重大責任事源故罪屬於業務過失類犯罪,是業務上過失致死傷犯罪(即指從事業務的人員,違反業務上的注意義務,造成他人死傷的行為)。該罪的主體,要求是從事容易引起死傷結果的業務的人員,即該罪中的「業務」要求有侵害他人生命,身體的可能性,這也是區別與其他「業務」(如侵佔類)身份的標志。
2.從我國《刑法》對重大責任事故罪的規定看,《刑法修正案(六)》將《刑法》第134條的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體從特殊主體修改為一般主體,但這並不意味著本罪對於主體上的要求就完全消失了。事實上,要構成重大責任事故罪,其主體必須是從事某項「業務」的人,主體特徵仍然是客觀存在的。《刑法修正案(六)》中「在生產、作業中」的界定性表述,正是對主體身份的明確要求。從刑法的意義上講,「在生產、作業中」本身就是指從事一種「業務」過程中,這種「業務」一般包括三層含義:
1.,必須是基於社會生活上的地位的事務。即是社會分工的結果,而不是自然的日常行動;
2,必須具有反復性、持續性。而這種反復性和持續性是指性質上的反復,而不是單純的行為人行為上的反復
3,必須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即存在對人的生命、身體造成侵害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