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民法的
『壹』 關於民法的
借腹生子顯然違反善良風俗,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第7條,應認定無效。
既是無效的合同,那麼自始無效,應當返還財產。
『貳』 關於民法的案例分析
可以接受。這種案例現實中有許多,辦起來也麻煩。只有到消費者投訴,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了
『叄』 關於民法的問題
甲乙之間不構成贈與關系。法律規定,贈與關系必須是當事人直接的意思內表示,當事人之間容沒有直接表示贈與的,不構成贈與。B錯。
甲乙之間也不構成不當得利。所謂不當得利是沒有法律的規定或者約定取得的利益。本案中存在一方給予另一方財產的行為,不構成不當得利。A錯
甲乙之間構成借貸關系。但是該借貸關系沒有約定借貸期限及其還款時間,所以,其時效自甲向乙主張權利之日起計算。C對。
D錯。
選擇答案ABD
『肆』 關於民法的問題!!!
一、因為繼承尚未開始,所以甲對字畫暫無權利.
二、賭債是非法債務,不受法律保護,因此甲跟對方簽訂的協議屬無效協議,不受法律保護。
『伍』 關於民法的幾個案例
1物權法的所有權的規定
2、3、4可以根據物權法中規定的相鄰關系的條款來解決!
5是婚姻法的規定!
『陸』 有沒有關於民法的入門書啊
北大出版社出版的,紅色封皮的,國家十一五指定教材什麼的。很權威,概念闡述的不錯,挺厚的,很多學校拿它做教材的。(我們也是)
裡面概念挺多的,建議你多看幾遍,可以自己做做比較重要的概念的筆記。(建議你有時間的話把那本書看五遍,沒時間看三遍,然後你幾乎就無敵了)
當然,要買本民法通則配套。不管學什麼法律,都要買本發條來看的。最好買帶司法解釋的。現在市面上有三種左右的法條:白皮的,很薄,只是法條而已,不太建議你買;紅皮的,有法條和司法解釋,應該還行;黃皮的,一本挺貴的,民法通則可能要20快左右,但是很全,有法條,司法解釋,一些焦點問題比如重大立功的概念等等,還有配套附錄,包含一些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民法的話建議買黃色皮的,因為後面有附帶最高院的司法解釋,很有用的。我是無論什麼法條都買黃色皮的,雖然很貴點,但是挺值的。
加油吧,北大那本書可能看了有點迷茫,不過我們也是大一就學民法的,一樣過來了,你用那本書啟蒙完全沒有問題。
或者有本張俊浩編的民法書,中國政法大學的,但是比較老了。他給我們上過一段時間的課,我覺得他講課講的太深了,不適合本科生聽。他說他書里寫的理論很多已經被他自己推翻的了,不過他做學問的態度挺端正的,你有興趣可以翻翻,不過個人建議還是別了……被他的課嚇怕了已經。
『柒』 關於民法的案例
丁、戊應將從丙處繼承的而丙從甲處繼承的財產返還給甲。
按照《民法通則》版第二十五條規定權,撤銷死亡宣告的法律後果之一為返還繼承獲得的財產或者適當補償。本題中並未出現遺囑繼承,因此都按照法定繼承規則處理。甲被宣告死亡時,乙、丙、丁都法定繼承甲的遺產,各自獲得1/3。乙死亡時,丁代位甲繼承財產,此財產份額本應屬於甲。丙與戊再婚後死亡,丁、戊分割丙的遺產,其中部分包括丙從甲處繼承獲得的財產。因此,丙在甲宣告死亡時獲得甲的遺產,此部分遺產成為丙的個人合法財產,於丙車禍遇難時成為丙的遺產而由丁、戊繼承,因此當甲被撤銷死亡宣告時,丁、戊應當將此部分財產予以返還。
『捌』 關於民法
我國的近親在法律上並沒有明確的規定,主要是在各種法律關系,特別是與形成權有關的法律關系中,以法條列舉的方式表示的。綜合有:
夫妻、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的其他親屬等。
姑媽不是直系親屬,姑媽是旁系親屬。直系親屬是指和你直接有血緣關系的親屬。諸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親兄弟姐妹。其他的一律是旁系親屬。
在不同法律關系中,姑媽的近親屬地位也會有所不同。法律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居於不同的法律關系中當事人的可處分能力的不同以及安全作考慮的。
如在宣告死亡與宣告失蹤的關繫上,姑媽就不是相關權利人了,如果是繼承,就是了。
歡迎回復,共同探討法律問題,本人是法學本科,觀點不是很全面:[email protected]
『玖』 關於民法典內容
第一部分,民法典草案的關於人格權的基本內容變化
在民法典草案的人格權法編中,在具體內容中最大的變化,就是規定了一般人格權,規定了人格尊嚴。這個基本的權利被許多人包括許多媒體都忽略了。對一個人,首先要把他當人來對待,給他以人的尊嚴。在民法典草案的人格權法編中,用最重要的地位規定了人格尊嚴,確認這個一般人格權。它是統領各種具體人格權的一種基本權利。沒有它,其他的權利都沒有實際意義。比如說,一個人享有名譽權,但是並不把你當人看待,那名譽權還有用嗎?規定人格尊嚴的第二個作用,就是補充具體人格權立法的不足。在涉及到具體人格權的問題,立法作了具體規定的名譽權、隱私權、姓名權等都有自己保護的范圍,可是,也有它們都管不著的地方,這時候,就要有人格尊嚴來管。比方說政府里有一個「不管部」,誰都不管的事務就要由不管部來管。其實,人格尊嚴(就是一般人格權)人格權立法中的「不管部」。曾有人起訴一個「人狗同餐」的案件,在一個飯店,狗的主人在這個人的對面為狗點菜,讓狗與人同桌用餐。這個人覺得自己的人格受了侮辱。這不是名譽權的問題,也不是隱私權等其他具體權利的問題,但又確實涉及到了人格利益,人格尊嚴要保護的正是這樣的人格利益。所以,一般人格權這個權利太重要了,沒有這項權利又何談其他權利?對於法人呢?法人也有人格尊嚴,不能隨便侮辱它的人格。
信用權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里講的信用權與平常講的信用不完全一樣,民法上的信用權,保護的是對於這個人的經濟能力的客觀評價。這個權利與企業的關系尤為密切。比方說,某企業經濟實力很強,重合同,守信用,大家一致公認,評價很高,其他企業都願意與其做生意。法律保護的就是這個對他的經濟能力的評價。如果有人捏造事實進行誹謗,說這個企業不守信用,它的成功都是虛假的,是泡沫。這個人就侵害了這個企業的信用權。信用權對一個企業來說是很重要的。民法典草案規定了信用權,正是從促進經濟發展,保護合法信用的角度出發的,是完全必要的。
第二部分,侵權責任法單獨成編的意義
整個大陸法系中,沒有幾乎國家把侵權法在民法典中單獨列為一編,基本上都把侵權法放在債法里,把它看成債的一種形式。我國在制訂民法通則的時候,就把它作為民事責任來考慮。在制訂民法典草案的時候,更多的借鑒了英美法的做法,將侵權法作為單獨的一編,讓它成為民法典中的獨立的一個部分,給了它發展的極大空間,便於它在保護人的權利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決策。
還有一個值得重視的做法,就是民法典草案把侵權責任法放在第八編的位置上,這也反映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從民法典草案的分則上看,第二編、三編分規定物權法和合同法,這是財產法;接下來的第四編以後規定了人格權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這些都是人法。在財產法和人法之後,最後規定了侵權法,說明前面的權利受到侵害以後,都可以到侵權法這里來尋求保障,因此侵權法就是權利保障法。因此,侵權法所在的第八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位置,充分地說明了侵權法的地位。
侵權法當中具體內容也有很多變化。特殊侵權行為里增加了很多內容,比如第八章動物致人損害責任中就規定,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對人造成的損害,國家要承擔賠償責任。去年我國發生過東北虎下山把人咬死的事件,按現在的規定,國家應該承擔賠償責任。對於高度危險作業、核設施、危險物造成的損害如何賠償,在侵權法中都有很詳細的規定。
這次侵權法還對共同危險行為和拋擲物致人損害做出了詳細的區分和規定。這兩種情況在實踐中都經常碰到,在處理上的規則比較復雜,也是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例如,關於拋擲物致人損害,比較典型的是去年重慶發生的一起案子。從居民樓扔出的一個煙灰缸把正好經過樓下的一個人砸傷了,但又查不出是誰扔的。依據草案中侵權法的規定,居民樓里的所有住戶應共同分擔賠償責任,除非你能證明自己沒扔煙灰缸。當時重慶法院也是做出了這樣的判決,很多人不服,不願意執行,覺得不公平,因為肯定只有一個人扔下了這個煙灰缸,憑什麼要這么多人都要承擔責任?但是法律就是為了保護弱勢的受害人。
共同危險行為跟這個案件相似,但不一樣。最典型的是上海的一個案件。三個小孩在15層樓上每人拿一個瓶子同時往下扔,其中一個瓶子打到了樓下的小孩。究竟是誰的瓶子打的,查不清楚。對於這種情況應當如何處理,我們沒有明文規定,只是按照法理處理。侵權法編對這種情況做出了明文規定,要由三個小孩的家長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果要免除行為人的責任,只證明不是自己的行為所致不行,必須證明是究竟是誰的行為造成的,才可以免責。這也說明,民法典草案的侵權法可操作性更強了,對人的權利的保護也有了很大進步。
第三部分,時效制度和期間的變化
楊立新:原來民法通則規定的訴訟時效是兩年,當時的目的是希望督促民事主體盡早行使自己的權利。超過了訴訟時效期間,法律就不再予以強制保護了。可是這樣的結果卻帶來很多問題。比如企業借了銀行的錢,拖過兩年,銀行沒有主張權利,國家就不再強制保護了,使銀行的錢無法依法收回。當然,如果過了兩年,你以誠信的態度履行債務,是應當的,還給人家了也不能再取回了。可是訴訟時效期間太短,就給債務人賴賬提供了便利。民法典草案將訴訟時效增長至三年,就加強了對債權人保護。對發展經濟,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是有利的。
草案在規定訴訟時效的同時,還規定了取得時效制度,對動產的取得時效是兩年,不動產是五年。比如我撿到一樣東西,盡管我登了啟事、發了聲明,但沒人認領,動產過了兩年,我就取得了它的所有權。規定取得時效,是為了盡快確定權利,避免財產長期處於權利不確定的狀態。過去只有消滅時效,沒有規定取得時效,這就有問題了。我的財產脫離佔有,超過了訴訟時效其間,無法再主張法院保護,但是,沒有取得時效制度,其他佔有這個財產的人也無法取得財產的所有權,那在這個財產上就沒有所有權了。現在的取得時效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四部分,關於物權法的基本內容
鼓勵創造財富,是物權法最基本的精神。民法典的物權法鼓勵財富進取心,鼓勵人們創造財富。這樣的精神通過什麼來實現呢?一個是確定財產的歸屬,也就是物權法的所有權問題。法律明確,你創造的財富是你的,他創造的財富是他的,所有權界限極為清楚。再一個就是鼓勵財產的利用,鼓勵人們利用自己的財產創造更多的價值和財富,這就是物權法規定的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你的財產去賺更多的錢,創造的新的財富還是你的,這就是對財產的積極經營的思想,不像過去的土財主,只講歸屬,不講利用。物權法既要講歸屬又要講利用,整個社會才能不斷發展起來。過去我們常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其實反過來說更對,那就是「小河有水大河滿」,每個「小河」都有錢了,這個社會就富了,國家就富了。物權法的基本的理念,就是鼓勵每個人利用現有財產去創造新的價值,讓每一個人都富起來。
擔保物權原來在擔保法里,現在把物權擔保歸到物權法里。抵押、質押、留置等都歸入其中,同時還增加了讓與擔保,也就是按揭。這些與老百姓的生活、企業的經營關系密切。拿按揭做例子,老百姓可以通過按揭很快住上房子,企業可以通過按揭很快把房子賣出,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速度。
還有典權,這是我國古老的制度,我們在50年代曾經存在過,但是在80年代的時候,基本上就都消滅了。因為典權主要針對不動產的利用,長期以來,我國的老百姓沒有不動產,典權有什麼用呢?現在,起碼都有了自己的房子。如果一個時期住不著,就可以典給別人住,發揮物的使用價值。所以民法典草案還是規定了典權,這就給老百姓利用自己的財產創造財富又增加了一個選擇的機會。物權法的確立對整個社會的財富創造、分配、利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一般的老百姓有用,對企業家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