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司法秦
Ⅰ 臨西縣各局領導名單是什麼
臨西縣委組織部正科級組織員、組織部副部長 梁燦豪 臨西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基層辦常務副主任 谷懷河 張西軍 縣長 鄭金峰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楊士朝 常委、政府副縣長 甄志國 政府黨組副書記、正縣級幹部 呂燕偉 副縣長 胡曉銘 副縣長 李志辰 副縣長 劉金英 副縣長 段書玲 副縣級幹部
臨西是個河北省邢台市轄縣。縣委常 委在各縣市的組成有所不同,一般為以下人員組成,多為單數:
縣委書記
縣委副書記、縣長
縣委副書記(一般負責黨務工作)
常務副縣長
縣紀委書記(如紀委書記與其他成員同批次進常委,排名在前)
分管較多工作的副縣長(一般為分管經濟工作的副縣長)
縣委辦公室主任
縣委組織部長
縣委宣傳部長
縣委統戰部長(不進常 委班子則兼縣政協副主席)
縣委政法委書記
縣人民武裝部政委。
Ⅱ 從秦到明清時期的中央集權狀況如何演變的
我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從戰國時期產生,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地主階級的一層建築,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鎮壓廣大勞動人民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制度。自產生以來,歷朝都實行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到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產生
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開始產生,國家也隨之出現。在奴隸社會,國家形式是以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政體。王是最大的奴隸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王同各級奴隸主依靠國家行政機構、軍隊、刑罰、監獄等對廣大奴隸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周武王滅商以後,我國歷史進入封建領主制社會。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分土封侯制。周王是最高統治者,既是中央機構的首領,又是諸侯的共主。周王以下實行分封制,形成一種壓在廣大勞動人民頭上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寶塔式的統治,並且世卿世祿。平王東遷以後,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出現了春秋五霸迭興。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封建領主制經濟解體,封建地主制經濟萌芽,戰國時期各國先後進行了變法,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上取消了世卿世祿和分土封侯制,逐步建立起了以職官制度為特點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國君起初稱侯,戰國中期以後,相繼稱王。車君之下,由相和將分掌政治和軍事。相之下,有御史、執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職,分掌兵刑錢谷等。地方則逐步實行郡縣制,郡守、縣令(長)均由國君任免。縣下有鄉、里等基層組織。這是一套正在形成中的以地主豪紳為基礎的新的封建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標志著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即封建地主制社會的開始。秦始皇以原有的制度為基礎,建立起了以地主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有以下幾個特點:
(1)皇帝制。確定最高統治者的名號為皇帝,嬴政自稱始皇帝,總攬國家大權。
(2)三公九卿制。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稱為「三公」,分別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監察百官和管理軍事。「三公」之下還設有「九卿」,分別掌管各部門的政務。
(3)郡縣制。郡設守、尉、監御史,郡下設縣,縣以下是鄉、里,基層治安機構叫「亭」。郡縣主要官員均由皇帝任免,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秦朝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體系,強化了地主階級的國家機器。這種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但它也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新發展,在當時及以後相當長時期內,對保衛、鞏固統一,對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發展,都起過一定作用,對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以後的各個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襲了這套制度。清末維新志士譚嗣同慨然寫道:中國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何謂秦政?就是君主專制統治。這種政治,是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漢高祖劉邦建漢之初,中央機構繼承秦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則實行「郡國並行制」,即一方面設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為五,建立諸侯國。諸侯國後來逐漸成為割據五方的地方勢力。文帝、景帝時,為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採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齊國分成六個小王國,把淮南國分為三個小王國,以削弱其力量;景帝採納晁錯「削藩」的建議,削減了幾個諸侯王的封區,導致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下令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又減縮諸侯王的統治機構,降低王國官職的等級,使之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基本上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漢武帝時,又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有:
(1)改革中樞體制。A.建立中朝。為削減丞相權力,由皇帝身邊的較低級的親信官吏和侍從人員組成「中朝」,形成一個宮內決策機構,也稱為「內朝」。依靠內朝,削弱相權。B.設置刺史與司隸校尉。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把全國劃為13個州,各州設刺史一人,定期巡視所部郡國,監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強的行為,保證中央政令的貫徹。在首都所在地設司隸校尉,糾察京師百官。C.《推恩令》與《附益法》。將諸侯國越分越小,不許諸侯王招結賓客,削減諸侯國的力量。D.加強法制。增補《漢律》,重用「酷吏」。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
(2)建立侍從軍和禁衛軍。西漢前期實行徵兵制,中央沒有長期駐守的軍隊。漢開帝著手組建職業兵為侍從軍和禁衛軍。侍從軍主要有三支,就是期門、羽林和羽林孤兒。禁衛軍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約七百人,由八個校尉率領,因稱「八校尉」。
(3)改革財政。漢武帝對財政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以增加財政收入。改革有四個方面的措施:A.改革幣制。禁止私人鑄錢,由國家統一鑄造五銖錢。B.鹽鐵專賣。收鹽、鐵、酒歸官營。C.均輸、平準。均輸法就是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運輸貸物,以謀取利益的政策。平準法就是由國家平抑物價的政策。D.算緡、告緡。算緡就是徵收財產稅。還下令「告緡」,鼓勵告發隱瞞財產不報者。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統治。還在長安興辦太學,培養人才,以選拔官吏。
這樣,西漢的中央集權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鞏固。
劉秀建立東漢後,以「中興」漢家相標榜,恢復和發展了西漢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劉秀加強中央集權是西漢武加強中央集權的繼續和發展。
(1)退功臣,進文吏。劉秀給跟隨他打天下的功臣以尊崇的地位,卻解除了他們的實權。選用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國家的人為官吏。
(2)雖置三公,事歸台閣。削弱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權力,加強尚書台的權力。
(3)加強監察制度。恢復和加強御史台、司隸校尉、州刺史三套監察機構。
(4)集軍權於中央。削弱地方軍權,加強中央的軍權。中央的軍隊有四支,在首都有兩支,就是南軍和北軍;在地方上有兩支,即黎陽營和雍營。
漢光武帝劉秀(前6年-57年)
由於士族門閥勢力的膨脹,出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中央集權制的失敗。但在各割據區內,統治者也都實行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完善
隋的統一,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統一。隋文帝即位後著手改革,維新朝政。
(1)三省六部制。在中央機構方面,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內史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草擬政令、審核政令和執行政令;六部是吏部、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別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戶籍財政、禮儀科舉、軍政、刑法、工程營造等事務。六部長官都叫尚書,歸尚書省管轄。
(2)州縣制。地方的行政機構,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還加強對地方官的考核,規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3)改革府兵制。將軍戶編為民戶,戶籍改屬州縣管理,和一般民戶一樣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從事生產。從此,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起來,由原來的兵民分離制度成為兵農全一,寓兵於農的制度。
(4)創立了科舉制。隋文帝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地方州、縣學每年推選優秀生到朝廷進行考試,根據成績錄用。隋煬帝時,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的產生。科舉即分科取士,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影響:防止豪強地主把持政治大權,為庶族地主參政開辟了途徑,擴大了地主階級政權的政治基礎。
(5)編制《開皇律》。
唐朝沿用隋制而有所改進,使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完善。
(1)中央與地方官制。在中央,主要機構為三省、六部、一台、五監、九寺。地方上仍實行州縣兩級制。唐太宗時,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把全國分為十個監察區,稱為道,唐玄宗時分為十五個道 。
(2)府兵制。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單位叫折沖府(又稱軍府),軍府分別隸屬於十二衛和六率。十二衛直接聽命於皇帝,六率隸屬於太子。軍府所領的府兵叫衛士。衛士平時從事農業生產,農閑時操練,不納租調,不服徭役,但要輪流到京城宿衛,或到邊境戍守。遇到戰爭要自備衣糧器械,應召出征。領兵將領都是臨時委派,戰爭結束,「兵散於府,將歸於朝」。作用:有利於防止將帥專兵跋扈,40%的折沖府集中在關中一帶,使朝廷擁有雄厚的軍事力量,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3)科舉制。創始於隋的科舉制,至唐朝進一步發展完善,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常舉每年舉行考試,科目主要是明經、進士、明法、明書等。常舉的應考者有兩個來源,一為生徒,即由各級和類學校保送者;二為鄉貢,即經過州縣考試選拔的自學者。應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義,比較容易;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徑,因之最受重視。常舉初由吏部主持,後改為禮部主持,常舉考中以後,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必須再經吏部考試(釋褐試)合格,方能授官。制舉是為了搜羅非常人才而臨時設置的考試,不常舉行。所設科目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等一百多種。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應考,錄取者優予官職或提升。科舉制有利於庶族地主參政,進一步擴大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
(4)法律。唐代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種。《唐律疏義》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安史之亂後,地方割據勢力日益發展,出現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到後周時開始出現走向統一的趨勢。周世宗柴榮進行了改革和南征北伐,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北宋的統一與秦漢、隋唐的統一不同,因為當時還有遼、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權與之並存。為了阻止其它政權的侵擾,防止藩鎮割據局面的再度出現,北宋在權、兵、錢、法等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1)政治制度: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職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副職叫「參加政事」。另設樞密院掌管軍事,設三司掌管財政,這樣相權縮小了,標志皇權進一步提高。 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將擔任地方行政長官的制度;縣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設通判,名為副職,實為互相牽制。
(2)軍事制度: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除了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的兵權。把地方精兵編入禁軍,地方只留些戰鬥力低弱的廂軍。禁軍由中央直接控制,屯駐京師,輪流戍守邊地。又創禁軍「更戍法」,使兵將互不熟悉,將不專兵,便於朝廷控制。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
(3)財政與法律:北宋把地方的財政權劃規朝廷設置的轉運使管轄。在各路設提點刑獄掌司法,凡死刑必須報中央復審核准,司法權收歸中央。
影響:加強了皇權,消除了分裂割據的隱患。但對武將防範過嚴,官僚不斷增多和軍隊缺乏訓練,又釀成了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
北宋中期,王安石以「富國強兵」為宗旨進行了變法,主要內容有「理財」和「整軍」兩大類。但新法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變法運動最後歸於失敗。
元朝結束了五代以來的政權分立局面,實現了全國大統一。但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維護其大一統局面,也採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中央制度。中央設中書省掌行政、樞密院掌兵權、御史台掌監察。中書省和樞密院的長官後來都由皇太子兼領。另外還設宣政院掌管佛教及吐蕃事務,設通政院掌管驛站,將作院掌管式匠等。
(2)行省制度。元朝地方政府,主要設有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今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稱為「腹里」,直屬於中書省管。此外,則設有十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各行省的組織均仿中書省,設丞相(但例不常設)、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處理一省的政務,舉凡民政、軍政無不統領。
元朝的行省制,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對後世影響很大。元朝以後,行省的名稱一直沿用了下來。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極端化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使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獲得高度發展。
(1)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銷中書省和丞相,把相權分給六部,還設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在地方,明太祖為加強對地方控制,廢行省,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軍政。三司長官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影響:丞相的廢除意味著皇權的進一步加強。從體制上保證了君主的絕對權威;明成祖時,形成內閣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權完全由皇帝控制。
(2)軍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管兵權,相互牽制。明太祖又創立了衛所制度,各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統由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影響:使兵部、都督府和衛所總兵將官都不能專軍權,軍權集中在皇帝手裡。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
(3)監察方面,明太祖改御史台為都察院,作為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與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三法司」不能決斷的案件,由皇帝裁決。為了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反抗,明太祖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設立「東廠」,明朝中期又設立「西廠」,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明朝還有一種叫「廷杖」的刑罰,即皇帝在殿廷杖責官員。影響:使國家司法權集中在皇帝手裡,廠衛機構的設立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表現。
(4)學校和科舉,明代學校用以培育人才,秒舉用以登進人才。學校在中央稱為國子監,又名國學、太學。在地方上的為府、州、縣學。在科舉考試方面,考試分為兩級,低一級的是鄉試,高一級的是會試和殿試。考試的內容是儒學的四書、五經,應考者不許發揮獨立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影響:八股取士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加強了封建君主專制。
(5)《大明律》和《大誥》。修訂法律,嚴刑峻法。
清朝沿襲明朝政治制度又有所改革,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1)中央制度。清初仍以內閣作為政府的中央機構,但權力愈來愈小。內閣之外又設有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軍國大事。康熙時設南書房分內閣之權。雍正時推行奏摺制度,內閣之權更為削弱。雍正七年成立軍機處,此後,一切機密大政均歸軍機處辦理,成為執政的最高權力機關。但軍機處無定員,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的制度上的規定,只是奉旨辦事,更有利於皇帝集權。中央機構有六部分管政事,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全稱「三法司」,審理重大案件。另設理藩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設內務府管理皇家事務,以大臣統領,排除了宦官對皇權的干擾。
清聖祖玄燁(1662-1722在位)
(2)地方制度。在地方上分省、道、府、縣四級。省的最高官員為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大致兩三省設一總督,每省設一巡撫。督撫以下各省設承宣布政使管民政、財政,設提刑按察使管司法刑獄。省下為道,道下為府,府下為縣。
(3)邊疆制度。在東北地區,盛京為陪都,設戶、禮、兵、刑、工五部,另設奉天府,掌盛京地方之事。在盛京、吉林、黑龍江各設將軍一人掌軍政。在外蒙古地區,實行扎薩克制,即盟旗制度。在青海、新疆、西藏,設辦事大臣。
(4)兵制。清朝的軍隊主要有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是清入關前原有的部隊,定都北京兵,把八旗兵分成京營和駐防兩大部分,各有十餘萬人。京營保護皇帝和拱衛京師,駐防坐鎮地方。綠營兵是清兵入關後改編和新招的漢人部隊。配合八旗兵駐扎北京和各省,約有六十萬人。二者交叉分布,在全國構成軍事控制網,既便於防禦和鎮壓人民的反抗,又便於八旗兵監督和控制綠營兵。
(5)思想統治。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加強思想統治。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自建立之始,就在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中不斷地發展變化。一方面,地主階級為了加強對農民階級的剝削和壓迫,要不斷地強化國家機器,改變它的統治手法,歷代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首先在於此。另一方面,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促使其強化國家機器。
從全國來說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歷代都是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權力。體現在:(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即財源由中央壟斷。為達到對全國財權的控制,歷代封建王朝採取多種措施,一方面將農民固著在土地上,以保證農業稅收的來源。如西漢編戶制度:東漢及一些朝代核實全國田畝,隋唐在中央設戶部,管理財政等事宜。另一方面加強對鹽、鐵、銅、錢幣等重要資財的管理。如漢武帝時的鹽鐵專賣。(2)剝奪地方事權,官吏自帝出。(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文化專制主義。
從中央來說是皇帝與大臣的矛盾,加強皇帝的權力,削弱丞相的權力。秦漢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為首,百官隸屬於皇帝,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西漢武帝時設置中朝,東漢劉秀時「雖置三公,事歸台閣」;隋唐的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永樂朝創設內閣,至清朝又設軍機處,這一變化反映皇權已達頂峰。從宰相制度的變化之中,我們看到:皇帝通過對相權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種大權集中到自己手中,從而有效地實行君主專制。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本質上來說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但在客觀上對維護祖國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元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制度漸趨衰落。早期的民主啟蒙思想也在潛滋暗長。明後期,思想家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他揭露道學的虛偽。他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李贄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的色彩。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激烈批判的要數明末清初的黃宗羲,他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最終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是辛亥革命。
Ⅲ 秦朝為鞏固統一在北方和南方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以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採取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措施。從根本上鞏固了統一的成果,使大秦帝國聲威遠播。 一、政治措施 1、確立皇權 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希望他的子孫千世萬世永保帝業。從此,「皇帝」便取代了「王」,成中國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並為歷代統治者所沿用。為了顯示皇帝的崇高地位,規定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的大印稱「璽」;只有皇帝才能稱「朕」。 2、在中央設置三公九卿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職責分別是協助皇帝掌管天下政務、軍務和監察。三公之下是九卿。九卿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具體負責中央九個部門的行政事務,與三公共同構成皇帝實現最高權力的手臂。這些官員都是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以三公九卿為主而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核心,是絕對受制於皇帝並代行皇帝政務的最高權力機關。 3、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秦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增至四十餘郡。郡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機構,其長官有郡守、郡尉和監御史等。郡守掌管全郡政務,郡尉掌管郡中軍事,監御史負責監察工作。一郡之內轄若干縣,設縣令或縣長,掌管全縣政務。另設縣尉掌管軍事,設縣丞協助縣官並負責司法。一縣之內分為若干鄉,設三老掌管教化,嗇夫管司法和征稅,游徼管理治安。鄉以下的基層組織是里,設里正和監門。郡縣的長官亦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二、經濟措施 1、制定新的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 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實田」,即讓老百姓(黔首)如實上報自己的所有土地(包括耕地和休耕地)。在此基礎上,廢除爰田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土地私有制。與此同時,秦始皇也對賦稅制度進行了完善。新的賦稅分為田租、算賦和雜賦三種。田租是按土地征糧,租率約為十分之一。算賦是按人頭征錢,每人約繳一百二十錢。雜賦一般是臨時性的征調。這種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對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重農抑商」是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期制定的基本國策。秦始皇把重農抑商作為治國的根本方針,並且稱之為「上農除末」,向全國公開宣布。公元前219年,他在琅邪台石刻中說:「上農除末,黔首是富」。公元前215年在碣石石刻中也說「男樂其疇,女修其業」。所有這些,都說明秦始皇非常注意「上農除末」。上農就是鼓勵農業和手工業,除末則是打擊商業以及其它與農業無關的經濟活動。 3、統一貨幣 秦始皇下令廢除各地原來流行的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新幣。新幣分為兩種:一為黃金,以鎰為單位,每鎰二十兩;一為銅錢,圓形方孔,直徑一寸二分,有「半兩」二字,重如其文。全國幣制的統一,克服了經濟發展的障礙。此後,秦「半兩」所奠定的圓形方孔錢的模式,在中國沿用了兩千多年。 4、統一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度量衡制度混亂,計量單位很不一致。如秦國一鬥合今二千毫升,魏國一鬥合今七千一百四十毫升。這對商品交換和人民生活都是不利的。因此,秦始皇在滅六國後,下詔統一度量衡。統一的辦法是以原來秦國的度量衡為標准,在秦國舊有的度量衡上加刻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或製造新的度量衡器,在上面刻上詔書,推廣到全國各地。 三、軍事措施 1、統一嶺南 所謂五嶺即指位於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省境內的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庚嶺。五嶺以南的地方被稱作「嶺南」。這個地區在戰國末期生活的民族主要是剛剛進入奴隸社會的「百越」人。為了把嶺南地區納入秦王朝的版圖,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派尉屠睢率50萬大軍分五路南下,對居住在兩廣地區的南越和西甌進行大規模的戰爭。雙方相持達三年之久,秦軍因運糧因難不能獲勝。為了解決秦軍的糧草供給,秦始皇令史祿開鑿靈渠。秦軍得到增援,很快打敗了越人。公元前214年,越族軍隊夜半偷襲,殺死了尉屠睢。秦始皇又派援軍,最後終於獲得全勝,在嶺南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2、開鑿靈渠 工程大約從向嶺南用兵開始,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通航。初名「秦鑿渠」,也叫興安運河。包括鏵嘴、大小天平石提、南渠、北渠、秦提、陡(斗)門等設施。靈渠的陡門為船閘的先導,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通航設施。靈渠既溝通了湘江和灕江,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聯結起來,對於加強嶺南與內地的聯系,促進嶺南的開發,起了重要的作用。 3、北擊匈奴 為了解除匈奴的威脅,秦始皇於公元前215年巡視北邊,親至上郡,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了被匈奴佔領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區)。接著派兵越過黃河,奪取了高闕(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陰山(即今內蒙古狼山)、北假(在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大青山以西)等戰略要地,在榆中(內蒙伊金霍洛旗)至陰山(今內蒙包頭市北)的廣大地區設置了四十四個縣,並重新設置了九原郡。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遷民三萬戶,到這里墾荒屯田,從事農業生產。 4、修築長城 公元前214年開始,派蒙恬和楊翁子督修長城。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築成西起隴西郡的臨洮(甘肅臨洮縣三十里墩),東至遼東,長達一萬余里的城防。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禦工程,體現了我國古代工程技術的非凡成就。 5、收繳兵器 秦始皇統一之初,面臨著兵器過剩的重大問題。六國軍隊被消滅,但他們所使用的兵器卻遺留下來。這些兵器或保存於官府,或散落在民間,都成為過剩的東西。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對統一局面產生消極的影響。為了杜絕後患,秦始皇決定收繳天下兵器,運至都城咸陽銷毀,鑄為十二金人。此項工作進展較快,大概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宣告結束。 6、防止各種反抗活動 「墜名城」,「遷豪民」,即拆除六國故地大城市的城郭,將六國貴族和富民遷離本土,防止他們串通起來,憑借這些城郭從事反秦活動的可能性。巡遊四方,耀武揚威,嚴刑峻法,防止人民的反抗。 四、文化措施 1、統一法律 秦代的法律共有四種形式:一是法律條文。如《田律》、《倉律》、《關市律》、《軍爵律》等。這是秦律的主幹,具有最高效力。二是解釋法律條文的文獻。如《法律答問》等。這是對律文的補充,與律文具有同等效力。三是地方政府發布的文告。這種文告在特定的區域內具有法律效力。四是對審理案件准則和法律文書程式的規定。這四種法律形式對後世都有較大的影響。 2、統一文字 秦統一後,文字紊亂不僅妨礙著文化交流,而且給朝廷政令的下達和地方信息的傳遞造成了很大困難。針對這種情況,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採取了「書同文」的措施。公元前221年,下令對「六國文字」進行整理,規定以秦國原來的文字為基礎,廢除與秦文不合的文字;簡化字形,將小篆作為規範文字,以李斯的《倉頡》、趙高的《爰歷》和胡毋敬的《博學》為範本,在全國推廣。後來程邈改進的隸書比小篆更容易書寫,秦始皇也予以推廣。從此,小篆和隸書成了全國通行的字體,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統一思想。 秦始皇在消滅六國後,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把法家思想和大一統思想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希望把人們的思想統一起來。為此,他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宣傳,宣傳天命觀,宣傳法制精神,宣傳秦朝統治的合理性。對於不利於秦朝統治的「異端邪說」,則予以無情的打擊,甚至釀成「焚書坑儒」的悲劇。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進行「焚書」。「焚書」的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對秦始皇進行誹謗,秦始皇極為惱怒,下令追查,共逮捕了460人,全部坑殺在咸陽。 4、端正風俗 除統一文字和統一思想以外,秦始皇在文化方面還採取了「端正風俗」的措施。具體些說,就是倡導「禮義」,反對「淫逸」,提倡封建主義的精神文明。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前就很注意整頓風俗。統一後,更加重視這方面的問題。公元前219年,他來到號稱「禮義之邦」的齊國故地,看到這里風俗典雅,便在《泰山刻石》中予以表彰。公元前210年,他來到越國故地,看到這里淫逸之風較盛,便在《會稽刻石》中予以批評。為了提高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他甚至把端正風俗與滅六國相提並論。通過「端正風俗」的活動,使人們的行為規范得到了調整,出現了「行同倫」的結果。 五、交通措施 1、統一道路系統 戰國時期,各國道路自成體系,互不統屬。如趙國的道路以邯鄲為中心向外輻射,齊國的道路以臨淄為中心向外輻射,楚國的道路則以郢為中心向外輻射。各國路況不同,相互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秦滅六國後,把全國各地連成了一片,咸陽成了全國的政治中心。在這種情況下,打破原來各國封閉的道路體系,建立以咸陽為中心的統一的道路系統,就顯得非常必要。因此,秦始皇在下令拆除阻礙交通的關塞、堡壘之後,又對全國的交通進行了總體規劃,下令修築了馳道、直道、五尺道、新道和棧道,形成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交通網。通過這些交通網路,將全國各地聯系在一起。 2、修馳道、直道、五尺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築馳道。所謂「馳道」,即馳騁車馬的大道,路面經過特殊處理,相當堅固,寬度達到五十步(合今六十九點三米),每隔三丈種植松樹一棵,看上去很壯觀。秦代的馳道主要有兩條,一條通往齊燕故地,即今河北、山東、遼寧一帶;一條通往吳、楚故地,即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一帶。也有通往三晉地區(韓、趙、魏故地)的馳道。馳道修成後,相當於現在的高速路,成了全國的大動脈,極大地便利了交通。除馳道外,秦代修築的道路還有直道、五尺道、新道和棧道。直道是秦始皇為經營蒙古高原地區而於公元前212年派蒙恬主持修築的。這條道路從咸陽北邊的雲陽出發,經淳化縣的林光宮,沿子午嶺主脈北行,至定邊縣南,再由此折向東北,進入鄂爾多斯草原,過烏審旗,經東勝,過黃河,直達包頭西南的九原郡治所,全長一千八百里,是從咸陽到九原最捷近的道路。五尺道分布於雲南、貴州地區,因道路的寬度為五尺而得名。新道築於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的道路。至於棧道則是築於深山大川邊緣上的道路。這些道路與馳道相互配合,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現在我國長城以南以西的廣大地區,絕大部分都被包括在了這個網路之內。 3、統一車軌 在統一道路系統的同時,秦始皇還對車軌進行了統一。戰國時期,各國道路寬窄不同,車輛種類繁多,車軌尺寸混亂。秦統一後修築了馳道、直道等統一規格的道路。為了保護路面,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尺。秦代一尺合今23.1厘米,六尺即相當於現在的138.6厘米。當時陸上的交通工具除馬之外,主要是車。車以馬車為主,其次是牛車和其它類型的車。車軌統一後,無論是什麼車都可以在全國各地的交通大道上暢通無阻。統一車軌是在統一道路系統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果道路系統沒有統一,統一車軌的事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可以說統一車軌是統一道路系統的繼續,或者說是它的組成部分
Ⅳ 從秦朝到清朝各個朝的都城
各個朝代定都情況:
1、秦都咸陽(今陝西咸陽)
2、西漢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3、新朝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4、東漢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漢末遷都許昌(今河南許昌)。洛陽、許昌、鄴城、長安、譙號曰五都。
5、三國:魏都洛陽(今河南洛陽),陪都許昌(今河南許昌),吳都建業(今江蘇南京),蜀都成都(今四川成都)。
6、西晉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7、東晉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8、南朝:宋、齊,梁,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9、北朝: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後遷洛陽(今河南洛陽),西魏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東魏都鄴(今河南安陽)。
10、北周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北齊都鄴(今河南安陽)。
11、隋都大興(今陝西西安),後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12、唐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李治、李哲、李旦、李隆基、李柷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13、武周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14、五代:後梁都東京開封(今河南開封)、西京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唐都洛陽。後晉都洛陽,後遷開封(今河南開封),後漢都開封(今河南開封),後周都東京開封(今河南開封)。.
15、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16、遼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後遷中都(今北京)。
17、西夏都興慶(今寧夏銀川)。
18、金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後遷都燕京(今北京),南京(今河南開封),末遷歸德(今河南商丘)。
19、南宋都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遷行在臨安府(今浙江杭州)。
20、元都大都(今北京)。
21、明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後遷順天府(今北京)。
22、清初都北京(今北京)。
(4)河北司法秦擴展閱讀:
都城,古指帝王「建都」、「封邑」或 「稱帝」之城。所以,古代都城指國家的都城及諸侯國、封國的都城,又稱京城、國都,今稱首都。
首都通常是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城市,各類國家級機關集中駐扎地,國家主權的象徵城市。有的國家不只有一個首都,也有的國家為了謀求發展而進行遷都。中國歷朝歷代的首都也在不斷變化。
對於現代國家的首都的一些特別情況:
1、多首都:
聖地亞哥被視為智利的首都,但智利國會則位於瓦爾帕萊索。
蘇克雷是玻利維亞的法定首都,但大多數政府機關都設於拉巴斯。
1983年,亞穆蘇克羅被選定為象牙海岸首都,但大多數政府機關及大使館仍然設於阿比讓。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的法定首都,但荷蘭政府、議會、最高法院及國王的皇宮均位於海牙。
南非的行政首都是比勒陀利亞,立法首都是開普敦,司法首都是布隆方丹。這是1910年南非聯邦成立時妥協的結果。
德國行政和立法首都是柏林,但部分過去的行政機關位於前西德首都波恩。政府的司法部門分置於卡爾斯魯厄及萊比錫。
比利時布魯塞爾被廣泛認定是歐洲聯盟的「首都」,也是歐盟的其中兩個行政機構──歐洲委員會及部長會議的所在地。然而,《阿姆斯特丹條約》的一份協定,要求歐洲議會每月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行會議。
韓國行政首都為世宗特別自治市,首爾是中央政府所在地。
2、無首都:
城國,如新加坡、梵蒂岡等,沒有首都。
諾魯是全世界最小的島國,面積只有21平方公里,沒有首都,行政機關在亞倫區。
目前沒有法律規定日本首都,東京是皇室與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擁有政治中心的身份。
3、外首都
貝專納蘭(Bechuanaland),今波札那,前英國保護領地,曾受領土以外的首都馬菲京(Mafeking,舊稱Mafikeng)管治,情況實屬罕見。
Ⅳ 秦朝到清朝的所有管理地方的制度
秦朝是郡縣制,漢朝是軍國並行制,晉朝是封國制和州郡制並行,隋朝是州縣制,唐朝是道州制和藩鎮制,宋朝是路為一級行政區,元設行省直接受中央統轄,明清基本繼承元的行政區劃
Ⅵ 最高人民法院有沒有改判的案例
有的,還不少,你可以多看一下相關報道或最高院發布的案例指導。
下面給你列舉兩個刑事方面的:
一、李XX犯故意殺人罪、搶劫罪死刑判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不予核准死刑,改判死刑緩期二年。
2009年2月26日黑龍江省高級法院(2008)黑刑一終字第159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認定計程車司機李XX殺死乘客秦某並且搶走財物,構成故意殺人罪和搶劫罪,李XX犯罪情節特別惡劣,罪行特別嚴重,社會危險性極大,且其曾因搶劫罪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刑滿釋放後不到一年又實施嚴重危害社會的殺人、搶劫犯罪,具有累犯這一法定從重處罰情節,罪行極其嚴重,應依法嚴懲,故判處死刑並上報最高法院核准。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復核階段,李XX委託北京謝通祥律師擔任辯護律師,最高人民法院採納了謝通祥律師的諸多對李XX有利的辯護意見,2009年11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2009)刑一復71496341號刑事裁定書裁定如下:
1、不予核准黑龍江省高級法院(2008)黑刑一終字第159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以故意殺人罪、搶劫罪對李XX的死刑判決。
2、撤銷黑龍江省高級法院(2008)黑刑一終字第159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以故意殺人罪、搶劫罪對李XX的死刑判決。
3、發回黑龍江省高級法院重新審判。
2010年10月26日黑龍江省高級法院以(2008)黑刑一終字第159-1號刑事裁定書以故意殺人罪、搶劫罪改判李XX死刑緩刑二年。李XX現在已經在監獄服刑。
二、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復核首次開庭案—楊方振死刑復核案—中國死刑復核第一案
楊方振案國內100餘家主流報刊媒體均有報道
楊方振出生於1991年,初中文化,河北省滄州市人,2011年10月5日涉嫌搶劫罪被逮捕,於今年1月份被河北省高院終審維持了死刑判決,並上報最高院核准。
2013年6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河北省黃驊市法院開庭,就被告人楊方振因涉嫌搶劫罪被二審判處死刑一案進行復核。這是自2007年1月1日最高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權以來,首次參照二審的庭審程序開庭、首次對於死刑復核案件開庭審理、也是首次在死刑復核階段由辯護律師與最高人民法院、檢察院三方參與辦理具體案件,辯護律師首次在最高人民法院直接閱卷,楊方振已經被不核准死刑。
Ⅶ 秦朝到底設了多少個郡
秦朝初設了三十六個郡,後增設至四十餘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請封諸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 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
郡以下設縣或道。縣是秦朝統治機構中關鍵的一級組織,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機構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單位。內地設縣,邊地少數民族地區設道。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令、長為一縣之首,掌全縣政務,受郡守節制。縣令下設尉、丞。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丞,為縣令或縣長的助手,掌全縣司法。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縣以下設鄉、里和亭。鄉和里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鄉設三老、嗇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游徼掌治安。鄉以下為里,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設里正或里典,後代稱里正、里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其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秦規定,兩亭之間相隔十里,設亭長。亭遍布於城鄉各要地。
(7)河北司法秦擴展閱讀
郡,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其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設郡守、郡尉、郡監(監御史)。郡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全郡政務,直接受中央政府節制;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郡監,掌監察工作。
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中央集權的制度從此確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嶧山刻石辭說:「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復起」。 這說明秦始皇認為廢分封行郡縣是消除各地兵爭所必須的。
秦朝創下的一套中央集權國家政治制度在以後中國社會的歷史中,只有修修補補,基本框架不變。為了鞏固統治。
Ⅷ 秦的勢力是怎麼增強的
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結束兼並戰爭之後,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封建統治。
秦皇朝建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亡於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傳二代,二帝,都咸陽(今陝西咸陽),延續一十五年。
一.秦朝建立之初的基本形勢
秦自商鞅變法圖強以來,就逐漸形成「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並開始了兼並山東六國的斗爭。經過一百多年的持續努力,至公元前246年秦王政繼位時,實現統一的條件已基本具備。這時,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聯系的加強,民族聯系的加強,「四海之內若一家」,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面,秦國變法比較徹底,政權鞏固,經濟發展,國富兵強,在實力對比上較之山東六國有著明顯的優勢,已經有了進行統一戰爭的可能性。充分運用這些有利條件,秦王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賈誼《過秦論》)果斷地發動了大規模的兼並戰爭。從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滅韓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齊止,前後只用了十年時間,便「初並天下」,統一了六國。
秦的統一,是秦皇朝建立的前提,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重大轉折點。自周平王東遷洛邑以來,整個社會便逐步陷入長期分裂混戰的狀態之中。秦王贏政繼承秦孝公、秦昭王以來向外拓展的事業,結束了過去的戰亂局面,改變了長期以來諸侯紛爭的狀態。這既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符合歷史的趨向和大多數人的心願。秦《泰山刻石》寫道:「廿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聖志。」
這雖然是歌功頌德之辭,但也不是毫無根據。試想,經過長期戰亂之後,出現一個粗安環境,特別是「無戰爭之患」,人們怎能不順意呢?即使當時未能也不可能達到「莫不賓服」的程度,但也必定有為數眾多的人表示歸服的。這一點,連一向樂於貶抑秦朝的漢人也不得不承認。如西漢著名政論家賈誼便說:「秦滅周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四海養。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西漢中期的嚴安也說:秦滅六國之後,「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這些說法是公允的,道出了秦「初並天下」後政治形勢特點的一個重要方面。
但山東六國滅亡之後,秦統治集團與六國貴族地主之間的沖突並沒有結束。相反,只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沖突的形式發生了變化。據歷史記載,原六國有不少貴族和官僚深藏著強烈的反秦意識,並企圖待機而起。
為了打擊原六國貴族的反秦活動,為了防止和鎮壓農民的反抗斗爭,秦統治者必須盡快建立足以控制全國的封建朝廷,構築起從朝廷到地方的各級政權機關。當然,總的說來,這個政權仍然是原來秦國的延續,是其統治機構的擴充。但為了適應新的形勢發展與變化的需要,秦統治者還是採取了一系列重大的變革措施。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1.皇帝制度
在秦皇始統一中國之前,中國最高的統治者稱作「王」。如夏朝的君主稱作「夏王」,商朝的君主稱作「商王」,周朝的君主稱作「周王」,就連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已經超過了三皇五帝,「王」這個稱號與自己的地位不符,不足以體現自己的威儀與尊嚴,不更改名號,便「無以稱成功,傳後世」,遂令群臣議定更為神聖的名號,最後選定了「皇帝」二字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從此,「皇帝」便取代了「王」,成中國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並為歷代統治者所沿用。此外,為了顯示皇帝的崇高地位,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謚法」,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後世以二世、三世計,以至「傳之無窮」。
2.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在皇帝之下,設中央機構,以協助皇帝領導全國,並處理庶政。此中央機構採用「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相互制約,都直接為皇帝負責,使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
九卿:奉常、郡中令、太僕、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廷尉、衛尉。奉常,掌管宗廟禮儀;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廷尉,負責司法;治粟內史,掌全國財政稅收;宗正,管理皇室親族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
博士:雖無實權,但可參加議論。
這樣,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都處於相互牽制狀態,任何人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後掌握於皇帝之手。
3.郡縣制度
秦統一之初,在如何治理地方這個問題上,曾展開了一場是行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爭論。丞相王琯力主「分封制」,認為只有分封皇室諸子和有功之臣前往六國屬地鎮守,方可使國家無事。此議一出,群臣附和.只有廷尉李斯極力反對,指出這將重蹈過去諸侯紛爭的覆轍,全面推行郡縣制才是「安寧之術」。秦始皇力排眾議,支持李斯的主張,他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於是下令推行郡縣制。
區劃:郡、縣、鄉、里四級。
郡:秦初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後經略嶺南,又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北擊匈奴後,又在河套地區置九原郡。合計四十餘郡(京畿內不設郡,設內史管轄,以別於其他諸郡)。
郡設郡守,為一郡的最高長官,掌管全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郡守之下,設郡尉,輔佐郡守長官全部軍事;又設監御史,為朝廷派來的監察官員,負責監督。
縣:一郡之內轄若干縣,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足萬戶的設縣長,統治全縣人民。縣令、縣長之下設縣尉,管全縣軍事;設縣丞,助理縣令、縣長,並負責司法裁判。
縣下設鄉,鄉下設亭,亭下設里,里即村落,有里正。大體為十里為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嗇夫和游徼(jiao)。三老掌教化化,嗇夫掌訴訟、收賦稅;游徼禁盜賊。鄉,亭、里的頭頭,不由中央或官府任命,二是地方推擇當地富戶中適齡人員充任。
總之,秦始皇制定下一套完整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個制度以皇權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為主要內容,以皇權為核心,一切設置都是為了保證至高無上的皇權。它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新的發展,在當時和以後的相當長時間中,對鞏固祖國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後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各朝各代盡管在形式和某些內容上有所變化,但基本上都沿用了秦朝的這一套制度。
三.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
除上述建立和健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以外,秦皇朝還推行了一系列鞏固、加強統一的政策和措施。
1.遷徙富豪,銷毀兵器。
這在滅六國過程中就已開始實行,如滅趙時,遷卓氏至蜀;伐魏時,遷孔氏至南陽等。在完成統一的當年,又徒天下豪富12萬戶於咸陽,既削弱各地豪富勢力,又充實了京師地區。為了防止舊貴族反叛,秦始皇還下令將六國流散於民間的兵器收繳起來,集中到咸陽,加以銷毀,鑄成各重千石的鍾鐻和金人十二個。但在秦代並不禁止民間擁有兵器,說明此舉主要是為紀念統一戰爭勝利而樹立豐碑,以對天下起威懾作用。
2.鏟除各地防禦工程,修築馳道、直道。
自春秋以來,各國紛紛修築城郭和擴大原有的大河堤防作為防禦工程。秦滅六國後,為了消除反秦勢力可能利用的地形或建築設施,秦始皇命令拆除各國的舊城郭,決通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河道堤坊,平掉了易於據守的險阻。為加強全國的統治,又修了以咸陽為中心東至今浙江、江蘇、山東,南至今湖北、湖南,西至今甘肅東部,北至今河北和山西北部的馳道。還修了專為加強北面邊防的「直道」。形成了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這些道路的修築,便利了咸陽通往各地的交通,使秦中央能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並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對維護國家的統一起著紐帶作用。秦始皇還下令「車同軌」,規定「輿六尺」,使一車可暢通全國,這對發展交通,加強各地聯系極為有利。
3.統一文字。
戰國時期由於長期分裂割據,各國的文字極不一致,這對統一後的秦朝推行政令和文化交流造成嚴重障礙。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對各國原來的文字進行整理,規定以秦小篆為統一書體,「罷其不與秦文合者」(《說文解字·敘》)。令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別用小篆體編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作為標準的文字範本。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官書,主要用於書寫莊重的石刻銘文;日常大量的官文書則採用更為簡化的隸書,順應了簡化文字的歷史潮流。秦始皇的統一文字不僅對我國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維護我國的統一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4.統一貨幣。
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其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計算單位也不一致。如齊、燕等國主要使用刀形的刀幣;魏、韓、趙等國主要是流通鏟形的紵幣(又叫布幣);楚國使用郢爰和形若海貝的蟻鼻錢;秦國使用圓錢。貨幣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嚴重影響了各地區之間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秦始皇統一後,廢除六國舊幣,以秦國貨幣為標准,制定新的統一貨幣。具體措施是:規定貨幣為兩等,上等為黃金,以鎰(舊說20兩或24兩)為單位,下等為銅幣,圓形,重半兩,上有「半兩」二字。
5.統一度量衡。
統一度量衡制度是秦始皇發展經濟的重要措施。秦統一前,各國度量衡制度各不相同。秦統一後,把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國,並專門頒發詔書。度量衡的統一對於消除各地割據勢力的影響,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秦以後的兩千多年中,各種度量衡單位的數值,雖然由於歷史條件的不同而發生很多變化,但各種基本單位及其相互的比值等制度都長期繼續下來,而且基本保持著全國范圍的統一,這也是秦始皇對國家統一事業的一大貢獻。
6.加強思想文化統治
秦始皇通過政治、經濟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在思想文化上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①大力提倡陰陽五行學說。
秦始皇採用戰國時期陰陽家的終始五德說為秦朝的法統加以辯護。依據終始五德說,秦始皇以為周得火德,秦替代周是得水德。冬日為水日,所以以冬十月為歲首(即每年第一個月)。水德尚黑,所以禮服旌旗等用黑色。與水使相應的數為六,(《尚書,洪範》五行次序是水火金木土,五行中的五與其中某一行排列次序之和,即為該行之數。)所以符傳長度、法冠高度各為六寸,車軌和一步的寬度各為六尺,並以六匹馬為一乘。水主陰,陰表示刑殺,所以政治上厲行法治,力求嚴酷,不講究"仁恩和義"。這些都使其統治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從而向臣民灌輸皇權神秘的觀念,作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樹度的思想基礎。
②由比較開明到極度專制的文化政策。
秦國從商鞅變法起,一貫重用法家學說,實行專制的文化政茂。呂不韋執政時,開始實行比較開明的文化政策,他「亦招致士」,兼采各家學說,編纂了《呂氏春秋》。秦王政親政後,雖鎮壓了呂不韋集團,重新重用法家學說,但他也接受了李斯的勸阻,取消"逐客令",繼續執行比較開明的文化政策。秦始皇在滅六國後注意吸收新征服地區的知識階層,主要是讓儒生參加新政權的建設。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始皇與儒生為主要代表的知識階層的矛盾逐漸尖銳。導致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對如何鞏固統治的政治主張不同,而分歧的焦點是全部實行郡縣制還是部分恢復分封制。政見的不同帶來情緒上的對立,加之李斯的煽動,一些方士的所為,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後秦始皇用鎮壓的手段結束了這場爭論,這就是「焚書」、「坑儒」。
A.焚書:前213年,僕射周青臣對秦始皇頌功頌德,博士淳於越主張分封、師古。一個恭維,一個指責,在秦始皇聽來自然感覺不一樣。丞相李斯抓住「師古」大做文章,主張以吏為師。建議:凡《秦紀》以外的史書,非博士所藏的詩書、百家語都要燒掉,只准留下醫葯、卜筮、種樹之書。此後,若再談論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官吏若知而不檢舉者與之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者,黥為城旦。有願學法令者,以吏為師。這就造成了歷史上的焚書事件。
焚書,給中國文化造成了巨大損失,百家爭鳴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了一次致命打擊。然而,當時所焚燒的詩書,頑強地傳到了現在,所要保存的醫葯、卜筮、種樹的書卻沒有傳下來。焚書,只是秦統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然而結果卻適得其反。
B.坑儒:
秦始皇為長生不老,多次派方士求尋仙葯,前212年,為秦始皇求仙葯的方士侯生、盧生抨擊始皇「天性剛戾自用」,樂以刑殺為威",「貪於權勢」,又因求不到仙葯,怕始皇問罪,相邀逃亡。秦始皇遷怒於儒生,派御史審問咸陽的儒生,將其中被認為犯禁者460多人坑死,這就是坑儒事件。
焚書坑儒表明秦始皇在其統治後期改變了原來比較開明的文化政策,而實行文化專制。其目的不僅是要取締與當局政策相抵觸的不同政見,在政治上不準"以古非今";而且是要在學術上嚴禁產生不同政見的思想淵源「私學」——以儒家為主的諸子學說——在民間的流行,迸一步確立法家學說的官學地位,實現學術思想的統一,以更加鞏固秦政權。
焚書坑儒這種野蠻做法造成了當權者與知識階層的嚴重對立,加深了社會矛盾,開創了封建皇權摧殘文化、迫害知識階層的先例,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損失。這也是秦始皇不斷受到後世文人強烈譴責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秦滅六國後,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的區域性民族融合的基礎上,開始確立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秦朝在創立了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經濟情況有所發展、國力有所增強的情況下,主要通過對周邊各族進行武力征服實現的;但這時期的民族關系不僅有戰爭,還有經濟、文化的交流。
1.北征匈奴
匈奴是居住在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以游牧和狩獵為謀生手段。戰國後期強大起來,趁中原各國戰事紛亂之時,占據了河套地區,經常襲擾和掠奪北方的秦、燕、趙等國。各國築長城抵禦。秦王朝建立後,北方強大的匈奴,依然是新建立的秦王朝最大的威脅。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南地。第二年,越過黃河,奪取陰山以南地區,秦朝在此建立九原郡,置44縣,不僅起了阻止匈奴軍事進擾的作用,而且有利於邊境的開發和民族的融合。
2.修築萬里長城
前213年,在燕、趙、秦長城的基礎上,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郡的萬里長城。根據考古工作者的調查和統計,秦始皇長城5000多公里(《中國長城遺跡調查報告·長城保護研究工作座談會側記》)。
3.南平百越、開發西南夷
為了擴展國土和獲取犀角、象牙等珍寶,秦始皇也很重視對南方用兵。前221年,分別派兵征服了東甌和閩越,設閩中郡。前219年,尉屠唯率軍與越族戰爭,相持三年,取勝。史祿主持開興安靈渠,溝通了珠江和長江流域,解決了運輸糧餉的困難,這對溝通古代交通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直到明清,靈渠還被稱為「三楚兩粵之咽喉「(《修復陵河歷年》)。秦始皇三十年(前214年),終於征服了南越,設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又遷三十萬人,與越族人同住,促進了民族融合。
秦朝也十分注意對西南夷的開發和建置。秦始皇命「常頗略通五尺道」,把勢力伸入滇東北地區,在今甘肅東南部、四川東部和雲貴地區,設置郡縣,加以統治。
4.秦朝的疆域
在征服越人、北伐匈奴、開發西南夷之後,秦王朝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帝國,其疆域:「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史記·秦始皇本紀》)。
第二節 秦的暴政與速亡
一.秦王朝的殘暴統治
1.秦始皇的殘暴統治
秦始皇對勞動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是非常殘酷的,主要表現為沉重的田租、口賦、徭役、兵役和殘酷的刑罰。
秦始皇為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無休止地征發徭役,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動用大批勞力在咸陽仿建六國宮殿,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修築規模宏大的朝宮即阿房宮,修建大量的離宮別館。阿房宮規模龐大,據考古工作者找到的阿房宮前殿的夯土台基,東西一千三四百米,南北五六百米,北高八米左右,南高三四米,在周圍有大量的夯土台基。總計秦始皇在關中修建宮廷三百處,關外四百處。
除了大修宮殿之外,秦始皇即位之初,就在驪山下為自己修造墳墓。《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記載。現在考古工作者查明,始皇陵建築遺址南北長十五里,東西長十七里,周長六十四里。陵墓高五十餘丈,合今天20米,周圍五里有餘。現在測量始皇陵內城城牆東西長580米,南北長1355米,周長約3870米,城牆寬約8米。始皇陵東西長345米,南北長350米,周長1390米,面積12.075萬平方米。在陵台正面約277.7米處,實測封土崗高約43米。舉世聞名的兵馬俑,是始皇陵的附屬建築之一。據推斷在三個俑坑內將出土陶俑、陶馬八千餘件。
修宮殿、陵墓,加上修長城、戌守五嶺、修直道、馳道,所需勞動力當在200萬人左右,約占當時總人口的十分之一,負擔之沉重,不問可知。同時耗廢了無數的財力、物力,遠遠超出了國民經濟所能支持的極限。為了榨取所需,就必然動用殘酷的刑罰。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2.昏庸腐朽的秦二世
前210年,秦始皇病於沙丘宮(今河北平鄉或廣宗),趙高、李斯和胡亥篡改詔書,廢公子扶蘇,令胡亥為帝(即秦二世),控制了秦政權。
秦二世的殘暴不亞於秦始皇,他任用趙高、殺兄弟姐妹、殺工匠、讓宮女殉葬,實行嚴刑苛酷的督責術,等等。廣大農民「力罷(疲)不能勝其役,財盡不能用其求」(《漢書·賈山傳》),生活陷入絕境。醞釀已久的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終於在秦二世時期爆發了。
二.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九百名農民被征往漁陽去屯戍,走到蘄縣大澤鄉,因遇大雨,不能在規定期限內到達漁陽防地。按秦法規定,誤了戍期是要殺頭的。陳勝和吳廣商量,用「魚腹丹書」和「篝火狐鳴」的方法製造輿論,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的義旗。
起義不久,起義軍即攻佔了蘄縣。義軍所到之處,貧苦農民踴躍參加,在眾人擁戴下陳勝稱王,封吳廣為假王,國號「張楚」,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
張楚政權的建立,「伐無道,誅暴秦」起義口號的提出,大大鼓舞了全國農民的反抗斗爭,「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在反秦浪潮高漲的形勢下,起義軍以陳縣為中心,分兵三路向全國進軍。西路軍是起義軍的主力,一直打到離咸陽只有幾十里的戲(陝西臨潼縣東)。
後吳廣軍久攻滎陽不下,吳廣部將田臧假借陳勝的命令擅殺吳廣,使起義軍內部混亂。公元前209年12月陳勝率軍退到下城父(安徽亳縣東南城父集),不幸被叛徒庄賈殺害。
陳勝、吳廣直接領導的農民戰爭,雖然前後只有六個月時間,但它為推翻秦王朝的黑暗統治奠定了基礎。
三.劉、項反秦和秦朝的滅亡
陳勝、吳廣犧牲以後,反秦斗爭暫時受到挫折,但斗爭的新高潮很快興起,繼續領導農民進行反秦斗爭的主要是項羽和劉邦。公元前207年,項羽在巨鹿大破秦軍,打垮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隊。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中最激烈的一次戰役,也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次大戰,為最後推翻秦王朝的反動統治奠定了基礎。公元前207年7月,劉邦率起義軍至灞上(今陝西西安東),剛剛當了46天的秦王子嬰向起義軍投降,秦朝滅亡。
秦末農民大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農民革命運動,推翻了殘暴的秦王朝,開創了中國農民革命的光輝傳統。其歷史功勛是不可磨滅的。
周赧王(?—前256年),東周第25位國王,名延,為周慎靚王姬定之子。據傳即位於公元前314年。在位59年,是兩周在位最長的君主,但他在位時期,東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於洛邑(現在的洛陽附近,當時是東周的首都),在他祖父周顯王期間,秦國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時,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周赧王59年,姬延駕崩,秦滅周,東周遂亡。
周赧王在位期間,秦國開始左右出擊,南攻楚,東擊三晉(韓、趙、魏),向中原地區擴展。
楚國於公元前306年滅越國後,幾乎佔有整個南部中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眾的大國,具有攻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有利條件。然而,由於吳起變法的失敗,舊貴族勢力的強大,阻礙了楚國的發展,成為秦國攻擊的對象。為了抗秦,楚國和齊國結成了聯盟。秦國力圖拆散齊楚聯盟,以便各個擊破,於公元前313年派張儀赴楚,對楚懷王說,如楚國和齊絕交,秦王願以商於(今湖南省浙川內鄉一帶)600里之地獻楚。楚懷王不顧屈原、陳軫、昭睢等有識之士的勸阻,聽信子蘭、靳尚、鄭袖等一群佞臣寵妃的話,應允張儀,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張儀一到秦,就假裝墜車傷了腳,閉門謝客。三個月後,張儀得知齊楚確實已經絕交,才接見楚國使者說: 「秦國的土地豈能隨便送人,我說的是將自己的六里俸邑贈給你們。」楚懷王怒不可遏,發兵攻秦,於公元前312年與秦軍戰於丹陽(今河南省丹江北)。楚軍大敗,主將屈勻及副將70餘人被生俘,8萬士兵陣亡,漢中郡被秦佔領。楚懷王惱羞成怒,傾全國兵力再次攻秦。同年與秦軍又戰於藍田(今陝西省藍田縣),再次大敗。韓、魏乘機出兵攻楚。楚兩面受敵,匆忙撤退,向秦國割地求和。此後一段時間內,秦國因致力於攻打三晉,楚國暫時解除了來自秦的威脅,但是,國內社會矛盾激化,於公元前301年發生了庄躋領導的農民起義,使統治階級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結親為名,約楚懷王去武關(今陝西省商南縣)相會。楚懷王再次不聽屈原勸阻,聽信子蘭之言赴會,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陽。兩年後,他逃跑不成,憂憤而死。死前,秦軍攻楚,殺楚軍5萬,奪15城。公元前280年以後,秦軍開始集中兵力攻佔大片楚地,於公元前278年由名將白起率兵攻佔楚國都城郢。楚國一蹶不振,走向滅亡。
秦在攻楚同時,又向三晉出擊。公元前314年,秦趁齊攻燕之機,出兵攻打三晉,奪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軍出函谷關進攻韓國的戰略要地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經過幾個月的激戰,秦軍於第二年攻克宜陽,打開了通向中原的大門。公元前293年,韓、魏兩國合兵抗秦,會戰於伊闕(河南省洛陽市南),秦軍在白起指揮下大勝,殲敵24萬多人,韓、魏兩國的兵力受到嚴重削弱。此後,秦繼續進攻、蠶食三晉,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經占據了三晉一半的土地,首當其沖的韓、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國的日益壯大,使秦昭王不滿足於王的稱號,要稱帝以示尊嚴,准備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約齊愍王一起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12月,在縱橫家蘇秦勸說下,齊愍王去帝號,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號。兩強稱帝,暴露了他們吞並五國、瓜分天下的企圖,使五國十分惶恐,導致了五國攻秦和六國攻齊兩大事件。韓、趙、魏、齊、燕的五國攻秦,由於各國各懷目的,難以統一步調,最後無功而散。公元前284年, 燕、秦、楚、趙、魏、韓六國在秦王組織下聯合攻齊,燕軍在名將樂毅指揮下大敗齊軍,長驅直入,攻佔齊國都城臨淄,攻取齊國七十多城,齊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城,齊王逃奔於莒。五年以後,在齊國名將田單指揮下,齊軍才打敗燕軍,收復失地。經過這次打擊,齊國國力大衰,此後就不是秦的對手了。
楚、齊逐漸衰落時,趙國卻強盛起來。公元前307年,趙國國君武靈王深知本國處於燕、東胡、林胡、樓煩、秦、 韓之間,不強兵就會亡國,決心奮發圖強,振興趙國。針對趙當時的主要對手是東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勢,他決定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但是,當時趙國人穿的是長袍大褂,袖長腰肥,領寬下擺大,不適宜騎馬作戰。於是,他從改革服裝著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許多貴族認為這是違背禮教,大逆不道。趙武靈王終於說服了有影響的貴族公子成,然後下了嚴厲的命令,要臣民改換服裝,使胡服在全國得到推廣,建立起一支善於騎射的強悍騎兵。這件事,史稱「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它說明了當時我國各民族相互取長補短,在習俗上逐漸接近。趙國依靠騎兵,連年出擊,到公元前296年,攻滅中山國(今河北省北部一帶)後,領土大大擴充,國力增強,一時成為抗秦的主要力量。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韓,韓上黨郡守馮亭以17城降趙。兩年後,秦軍攻取了上黨,繼而進攻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趙國名將廉頗率軍固守不出,擋住了秦軍。秦國施用反間計,施放謠言說,廉頗容易對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趙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謠言,撤換了廉頗,以誇誇其談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為統帥。趙括一反廉頗的戰術,出兵大舉攻秦。秦軍此時已經暗中換上了能征善戰的白起為主將。白起指揮秦軍佯逃,誘趙括追擊到秦軍陣地之前,然後包圍了趙軍。趙軍被圍40多天,糧草斷絕,趙括率精兵突圍,被亂箭射死,趙軍40萬人降秦。白起擔心降卒暴動,除放回240個小孩外,全部予以坑殺。這次戰役史稱「長平之戰」。它使趙國兵力損失殆盡,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趙括長於空談,導致亡軍殞身,引出了「紙上談兵」這一成語。
姬延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他所統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萬多人口。還分成「東周」和「西周』,兩部分由
Ⅸ 承德市一般公務員待遇怎麼樣檢察院和法院工資會高一些嗎聽說2000多我想考今年的承德市法院的職位。
今年有戶籍限制 非河北戶籍考生是不能報的 談性價就不要考慮承德了 這里物價向北京看版齊 工資卻是河北權最低 不要逃避競爭 像個爺們一樣回山東考去吧 去年的公務員考試就有很多瞧不起河北卻來河北考公務員的山東人 我們很鄙視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