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救了他

刑法救了他

發布時間: 2022-01-11 04:44:31

⑴ 見死不救並阻止別人去救構成犯罪嗎

這屬於不作為的殺人罪。通常不救人要負有救助的義務,比如未成年子女的父母能救不救,或者職務行為,游泳池的管理員能救不救,再或者,大人把鄰居家小孩帶出去玩,小孩意外溺水能救不救。總之要有救助的義務、能救不救才能構成故意殺人罪。

「在刑法理論中,有一種不作為形式的犯罪。」所謂「不作為」是指犯罪人有義務實施並且能夠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的行為,即應該做也能夠做而未做的情況。

而「不作為」客觀方面需要具備三個條件:

一是行為人負有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這是構成犯罪的不作為的前提。這包括:法律明文規定的特定義務;職務上或者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由行為人先行的行為而使法律所保護的某種利益處於危險狀態所產生的義務等。

二是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實際可能性而未履行,但由於某種原因而不具備履行該項義務的實際可能性,則不構成犯罪的不作為。

三是行為人未履行特定義務的不作為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即不作為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因此,不作為行為若符合上面的三個要件,有能力救人卻見死不救,這不僅僅要受到道德的譴責,更是觸犯了法律,構成了刑事犯罪。

⑵ 關於救人的問題,一定要從刑法理論回答,急!

只要去救,就算盡了救助義務,跟結果無關。

很明顯你不是學法律的,或是刑法學的不夠扎實,如果這個問題從道德來說,還算有的可「討論」。刑法上,毫無異議。去救誰是當事人的選擇,刑法不考慮,只要去救了,即便去救的人也沒救活,這些在刑法理論上,都是作為的,不承擔任何刑事責任。

⑶ 刑法應不應該規定見死不救罪

不應該。
1、 見死不救是一種道德行為,無關法律,不存在入罪之說;
2、 見死不救並沒有社會危害性,不屬於犯罪。
3、 見死不救入罪並不能夠幫助社會樹立道德之風(我們擁有道德,可法制不健全導致我們不敢救,這才是問題的根本,並非要用犯罪強制) 見死不救分類(強調沒有義務的人沒有責任的人) 有義務救而不救 有沒有能力進行救助 。
首先,這並不是一種犯罪,根據立法案例不能把它當作法律。
其次,你又怎麼能夠論證道德不起作用,而法律對於見死不救的防治起作用。
4、社會心理學親社會行為理論解讀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消極地接受現狀,而是要讓人們理性地看待「見死不救」行為並採取有效的行動去避免它的發生。事實上,在突發事件中,那些「無動於衷」的旁觀者會抑制他人的幫助行為。同理,一個樂於助人的旁觀者將會起到社會模範作用,會影響其他的旁觀者投入到助人的行列。如何做到這一點,讓我們面對「親社會行為發生的決策過程」換個角度來思考一下,就可能作出社會期待的行為:(1)在關注自己事情的同時,要留意周圍環境里發生的事情,避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2)當注意到異常情況時,應考慮多種可能的解釋,避免用固有的模式和經驗去解釋眼前發生的事件。(3)記住當有人需要幫助時,每一個在場的人都負有同樣的救助責任。(4)當你相信發生了什麼事,積極伸出援助之手,或許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並會引起雙方尷尬,但是做出錯誤的決定,幫助那些不需要幫助的人,比起在危難時刻臨陣退縮要好得多。對社會而言,要大力倡導各種助人的親社會行為。現實生活中,我們容易表彰、鼓勵那些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見義勇為的壯舉而淡漠那些「舉手之勞」的救助行為,把它們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事實上,提倡「不因善小而不為」,才是避免旁觀者效應出現的根本方法。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面對舉手之勞都不願為之,那麼社會還能期待他做出可能使自己生命、健康、財產受到損害的壯舉嗎?同時也還要讓社會公眾 明白,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必須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面對危急事件,挺身而出值得稱道,但見機行事,最大限度地減小損害,更是恰當之舉。

⑷ 報任安書中任安獲的是什麼刑法司馬遷最終救他了嗎

任安在戾太子事件平定後,因為漢武帝認為他「坐觀成敗」,「懷詐,有不忠之心」,論罪被處以腰斬之刑。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直言進諫而受宮刑,忍辱偷生目的就是為了創作《史記》,所以在回復任安的《報任安書》中婉言拒絕了任安請他「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的要求。 任安最終被殺。

⑸ 罪犯在押解過程中救辦案人員算不算立功

根據《刑法》第六十八條 犯罪分子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查證屬實的,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犯罪後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也就是說救人並不是《刑法》中規定的立功的具體表現形式,所以並不算立功。

⑹ 阻攔別人救人,被人不救要死,觸犯刑法第幾條

如果你和這個人有親屬關系,你明知不予救助可能造成他死亡的後果,而故意不實施救助,放任其死亡的結果發生,其行為應當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

⑺ 求文檔: 犧牲一人拯救他人是否合理刑法案例分析

英國案例:女王訴達德利和斯蒂芬斯案
被告達德利和斯蒂芬斯與受害人-一位十七八歲的英國男孩同在英國輪船做船員,該輪船於1884年7月5日在離好望角的1600海里的公海上因風暴失事,一共有包括被告達德利和斯蒂芬斯與受害人在內的四人幸運地爬上了輪船攜帶的救生船,船上只有裝有兩磅蘿卜,沒有其它的淡水和食物。四人靠著這些蘿卜、在海中捕捉的一隻烏龜和一些雨水度過了10天。這之後的8天沒有食物,8天中的5天沒有淡水。到第19天,被告達德利建議殺死英國男孩來保全其它人的性命,斯蒂芬斯亦同意。這時的小男孩奄奄一息,無法表示同意或反抗。次日,達德利在得到斯蒂芬斯的同意後,殺死了小男孩,他們靠著小男孩的血和肉又生存了4天。在案件發生後的第4天,有一艘船發現了這只救生船,並挽救了一經極度衰竭的兩個被告的生命,隨後兩被告因指控故意殺人被關押。英國的法院最後判決達德利和斯蒂芬斯死刑。
另外哈佛網路公開課中桑德斯教授的「正義:怎樣做才對」的第一課對上面這個案例有詳細的論敘

⑻ 刑法上的自救行為

刑法上的自救行為:
1、是指權利被侵害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保全自己的權利或恢復原狀的行為。
2、是指權利被侵害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採用為社會公德、習慣和公序良俗所認可的手段,保全自己的權利並使之恢復原狀的行為。
3、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身的權利,在情況緊急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救助的條件下,依靠自身力量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毀損或拘束等強力影響,而為法律或社會公德所認可的行為。

熱點內容
領導叫我考慮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30 11:02:05 瀏覽:235
銀海區法院 發布:2025-07-30 10:57:10 瀏覽:315
最高人民法院黃松有 發布:2025-07-30 10:48:57 瀏覽:698
法院54軍 發布:2025-07-30 10:47:51 瀏覽:141
工商管理專業考法律碩士怎麼樣 發布:2025-07-30 10:45:02 瀏覽:754
兒童閱覽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30 10:43:38 瀏覽:18
如何三班倒符合勞動法 發布:2025-07-30 10:40:45 瀏覽:655
消防維保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30 10:37:29 瀏覽:744
2016復旦法律碩士法學 發布:2025-07-30 10:35:55 瀏覽:525
准則條例政治紀律 發布:2025-07-30 10:24:34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