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漢代刑法原則

漢代刑法原則

發布時間: 2020-12-31 23:35:49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內
1.行法定原則容: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Ⅱ 簡述武帝時期儒家化刑罰原則的具體內容

漢簡《二年律令》是西漢初年的法律輯錄 ,這批簡文對刑事責任年齡、故意與過失、數罪的處罰等都有較細密的規定。其它刑罰原則有誣告反坐原則、證言不實反坐原則、連坐原則、上訴不實加刑原則等。漢律在定罪量刑時 ,充分考慮皇權和尊長的地位 ,對於觸犯皇權和尊長都要從重處罰。此外 ,對於觸犯人倫、群盜犯罪以及官吏犯罪也予以重懲 ,而對於自首和犯罪後自動減輕犯罪後果等則採取從輕處罰的原則。漢初的刑罰原則與秦律所載刑罰原則基本相同 ,西漢武帝以後在具體的操作細節和適用標准方面有所改變。
漢初適用刑罰的若干原則:以罪刑相應、維護特權為基礎,實行故意從重、過失從輕、嚴懲團伙、重判再犯、從嚴治吏、寬宥老幼、自出減刑、立功贖罪、誣告反坐、故縱同罪、重科不孝等原則。罪刑相應、維護特權的原則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與可衡量性,其中既包含罪刑法定的因素,依法律條款定罪,注重犯罪動機、犯罪形態及危害結果,嚴格區分已遂與未遂;又存在收孥連坐、維護特權的規定,表明其罪刑相應只是相對、不徹底的。維護特權主要表現在貴族、官員、有爵者可在一定條件下減、免刑罰。
漢文帝十三年,下詔廢除肉刑,著手改革刑制。具體有:凡當完者,完為城旦舂;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右趾者,棄市。這樣就改變了原「五刑」制度。但是也出現問題:1、斬右趾,改為棄市,擴大了死刑范圍;第二,以笞代替劓刑、斬左趾,結果受刑者「率多死」。後,漢景帝又兩次下詔減少笞數,第一次是笞五百減為三百,笞三百減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減為二百、笞二百減一百。改革之後,除死刑以外,還有笞刑,而宮刑未改。到東漢初,明帝詔中又提到斬右趾,說明又以此刑代替棄市,把文帝時由輕入重的一項又回來,至此,兩漢肉刑有宮和斬右趾。
關於徒刑,漢初沿用秦制。但是漢代已經有了明確的刑期。如髡鉗城旦舂,五歲刑;完城旦舂,四歲刑;鬼薪白粲,三歲刑;司寇和作如司寇,皆二歲刑,男罰作和女復作,皆一歲到三月刑。此外,漢代另有「顧山」,是只用於女犯的刑罰,因此也稱為「女徒顧山」。
此外,兩漢還沿用秦代及以前的罰金、徙邊等刑罰。另外有禁錮刑,是漢為禁止官史結黨,對有朋黨行為的官吏及其親屬,實行終身禁為官的政策。
《二年律令·錢律》有數條與盜鑄錢有關的法律,為考察此事提供了可能:
盜鑄錢及佐者,棄市。同居不告,贖耐。正典、田典、伍人不告,罰金四兩。或頗告,皆相除。尉、尉史、鄉部、官(簡201)嗇夫、士吏、部主者弗得,罰金四兩。(簡202)
智(知)人盜鑄錢,為買銅、炭,及為行其新錢,若為通之,與同罪。(簡203)
捕盜鑄錢及佐者死罪一人,予爵一級。其欲以免除罪人者,許之。捕一人,免除死罪一人,若城旦舂、鬼薪白粲二人,隸臣妾、收人、(簡204)司空三人以為庶人。其當刑未報者,勿刑。有(又)復告者一人身,毋有所與。告吏,吏捕得之,賞如律。(簡205)
盜鑄錢及佐者,智(知)人盜鑄錢,為買銅、炭,及為行其新錢,若為通之,而能頗相捕,若先自告、告其與,吏捕(簡206),頗得之,除捕者罪。(簡207)
諸謀盜鑄錢,頗有其器具未鑄者,皆黥以為城旦舂。智(知)為及買鑄錢者具者,與同罪。(簡208)

Ⅲ 中國古代刑法適用原則……

1,特權原則
2,矜老憐幼原則
3,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4,罪刑法定主義原則
5,比附,類推專的原則
6,"准五服以折罪"的原則
7,"原心屬定罪"的原則
8,區分故意與過失的原則
9,"親親得相首匿"與"同居相為隱"的原則
10,自首原則
11,誣告反坐原則
12,對犯罪未遂行為的處理原則
13,對累犯與再犯的處理原則
14,關於並合論罪的原則
15,對共同犯罪的處理原則
16,對同謀犯罪的處理原則
17,區分"公罪"與"私罪"的原則
18,正當防衛原則
19,緊急避險原則
20,對贓罪的處理原則
21,對奸罪的處理原則
22,對教唆犯罪的處理原則
23,對復仇殺人的處理原則
24,對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25,關於"有罪推定"與"無罪推定"的原則
26,關於"有利被告"的原則
27,關於"事實為根據,法律為准繩"的原則
28,關於"連坐"的原則
29,"重其種罪"與"輕其輕罪"的原則
30,時效原則
31,關於"不輕於赦"的原則
32,對"疑罪"的處分原則

Ⅳ 漢代刑法原則與秦代相比有哪些不同

1、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原則,主要是:緣法而治、法令由一統、嚴刑重法。
2、漢朝奉行儒家思想原則,主要是:上請原則、親親得相首匿原則。

Ⅳ 2.論述漢代刑事法制中的「親親得相首匿」原則。

親親得相首匿 是漢代刑罰適用原則之一,指親屬之間可以相互首謀隱匿犯專罪行為,不予告發和作證。屬這種親屬之間隱匿犯罪不負刑事責任的原則,來源於孔子宣揚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
具體指三代以內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犯謀反、謀大逆等罪之外,有罪應互相包庇,不得向官府告發。
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下詔明確規定:「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於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漢書》卷八《宣帝紀》)據此,卑幼隱匿有罪尊長,不追究刑事責任;尊長隱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請廷尉決定是否追究罪責,死罪以下也不追究刑事責任。這一刑法適用制度一直為後世歷代所沿用。

Ⅵ 漢朝的刑法是怎樣規定墨刑刑罰的

漢初刑法沿襲秦制,仍使用墨刑。《漢書·刑法志》規定「墨罪五百」,條款數目同周初一內樣。公元前167年,漢容文帝劉恆下詔廢除肉刑,規定將應受墨刑者「髡鉗為城旦舂」。意思是,男子應當黥面者,改為剃去頭發、頸上戴上鐵制的刑具,去做為期四年的「城旦」苦役;女子應當黥面者,改為去做為期四年的舂米苦役。以後直至漢末,黥面未再實行。但在漢代,匈奴曾規定,漢朝的使節如果不以墨黥面,不得進入單於所居住的穹廬。有一次,王烏充任漢朝使節,出使匈奴時順從了他們的規矩,單於大喜,同意讓匈奴的太子到漢朝做人質,請求與漢和親。沈家本在《歷代刑法考·刑法分考·墨》中說,匈奴的這種規定是他們的一種習俗,只是用墨畫在臉上,象徵性地表示黥面,並非真的用刀刻割皮肉。這和作為刑罰的黥面當有所區別。

Ⅶ 漢朝主要刑罰原則有何變化

漢律總結了戰國以來封建國家進行司法鎮壓的經驗,明確制定了一些保護地方官僚貴族特權、加強壓迫人民的刑罰適用原則,這些原則進一步體現了封建刑法的發展。特別是西漢中期以來,由於儒家學說影響的加深,儒家「德主刑輔」、「禮法結合」思想的影響極為明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1.上請制度

「上訪制度」是漢律中賦予貴族官僚的一項法律特權。凡宗室貴族及六百石以上官犯罪,一般司法官無權擅自判決,而須先奏請皇帝裁斷,皇帝可以根據犯罪者的具體情況——如和皇室的親疏關系、現任官職的大小、以及對封建國家的貢獻等等,來決定減免其刑罰。據史籍記載,西漢時期享有上請特權的對象為郎中或六百石以上的官吏和公、侯及其子孫。適用上請的范圍,一般為耐罪以上,耐罪以下可以通過贖免的辦法來免除其刑罰。

東漢時期,貴族官僚的上請特權又有所擴大。享受上請的范圍,也由郎中一級官吏擴大到東漢時幾乎所有的官員。同時應請之罪,也不僅僅是耐罪以上,而是不論什麼犯罪,都可以通過上請得到減免。上清制度既保護特權者犯罪免於刑責,也是皇帝專政權威發展的產物。因而,在以後的封建刑法中沿用不廢。

2.恤刑制度

漢律給老幼婦女以一定的優待辦法,對於他們的刑事責任有所減輕。漢景帝三年詔:「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及孕者未乳,師、侏儒當鞫系者,頌系之。」這是在監禁期間對老幼、孕婦等人給以免戴刑具的優待。漢宣布元康四年詔曰:「自今以來,諸年八十以上,非誣告殺傷人,它皆勿坐。」即凡八歲以下,八十歲以上,只有誣告、殺傷人應受到刑事處罰以外,其他犯罪行為都免除刑事處分。

漢律對老幼婦女等人犯罪行為的減免以及其他優待辦法,並不表明封建統治階級的仁慈,而是漢朝統治者從長期的實踐經驗中,深知老幼婦殘對於封建統治的危害不大,犯罪的可能性也比較小。正如宣帝所說:「夫耄老之年,發齒墮落,血氣既衰,亦無暴逆之心。」因此對這類人採取恤刑的措施,既有偽裝「仁道」、「愛心」之意,也反映了我國古代精神文明與法律文化的進步。但對於直接危及封建國家的人民起義的鎮壓,則採用連坐、族誅等酷刑,老幼均不能倖免。

3.親親得相首匿

親親得相首匿,就是法律允許親屬之間可以首謀藏匿犯罪而不負刑事責任。這一原則來自於儒家思想,孔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儒家把父為子隱稱為「仁」,子為父隱叫做「孝」。漢王朝的封建統治者一直標榜以「仁孝治天下」,來維護「三綱五常」的統治秩序。從漢宣帝時起,改變了武帝時期實行的父子、夫婦首匿相坐之法。宣帝地節四年下詔:「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禍患,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於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子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延尉以聞」。據此規定,卑幼首匿尊長者,不負刑事責任。尊長首匿卑幼,死刑之外的不負刑事責任,死刑的可通過上請程序減免其刑事責任。確定這項原則,是引禮人法的重要表現,並為漢以後歷代各朝所援用,對以後封建刑事立法具有重大影響。

4.誣告反坐

漢刑法中列有「誣罔」、「教人誣告」等罪名,而且加重了對誣告罪的懲罰。宣帝元康四年詔曰:「諸年八十以上者,非誣告、殺傷人,它皆勿坐」,師古注雲:「誣告人及殺傷人皆如舊法」。由此可見,漢代刑法中,八十歲以上的人犯有其他罪行,都可以不予處罰。惟獨誣告和殺傷人罪,都屬嚴重犯罪,仍然要追究刑事責任。宜帝時,某縣官教人誣告,被處以棄市之刑。漢律之所以對誣告者要實行反坐的原則,是因為誣告他人不僅直接危害了被誣告者本人的身家性命,而且會破壞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特別是誣告別人謀反罪,往往會造成統治階級內部的。不信任與殘酷屠殺,嚴重損害了封建政權的統治基礎。所以「省刑息誣」,不僅關繫到個人的生命安全,而且關繫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這正是漢律嚴刑懲治誣告的基本原因。

5.不溯及既往

漢時,新頒律令一般不適用於頒布前已發生的犯罪行為,即法不溯及既往。例如,西漢成帝妥和年間,定陵候淳於長犯大逆罪處死刑,其妾六人在案發前已離異改嫁,有的大臣認為,仍應處以死刑,最後成帝栽定不追究這些人的刑事責任。成帝以後,凡大赦以前的犯罪,大赦公布之後不再追究。

Ⅷ 論述題1.論漢朝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則

以犯法時的律令論罪:《漢書孔光傳》:「令,犯法者各以法時律令論之,明有所訖也。」所謂「法時」即犯法之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處刑必須以犯法時的律令為依據,而不能以犯法以後頒布的法令為處刑的依據,即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老、幼、殘、婦犯罪減免刑罰:這一原則在我國西周時就有了,大體上講,八十以上算做老人,七歲以下為幼童,凡是老人、幼童犯一般罪行都可以減免刑罰:老、幼、殘、婦關押的時候可以不戴械具;此外對女犯還可以適用贖刑,叫做「女徒顧山」。
自告減免刑罰:自告,即自首,自首可以減免刑罰,漢朝法律規定的非常詳細,如果一人犯幾個罪行,只能減免自告之罪。
區分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漢朝稱故意犯罪「故」,過失犯罪稱「誤」,區分故意和過失的意義在於故意從重,過失從輕。
區分共同犯罪中的首犯與從犯:首犯在漢朝叫做「造意」,即倡首先言,或者說帶頭出謀劃策,造意犯從重處罰,從犯從輕處罰。
嚴懲誣告:漢朝仍然規定誣告反坐。
允許正當防衛:據《周禮》鄭玄注,漢朝有關於正當防衛的規定。
實行上請:這一刑法原則在中國法制的歷史上具有相當的影響,「上請」是指對一定的貴族、官僚及其家屬犯罪,或一定情況,一定年狀的百姓犯罪,須報請皇帝裁奪的制度。這一制度確立於西漢(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一直沿用到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沿用時間最長的法律制度。
親親得相首匿:是指一定范圍的親屬之間,對於彼此的犯罪可以互相首謀隱匿而不負刑事責任或減輕刑事責任的原則。這一原則確立於漢宣帝地節四年,其理論基礎是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思想,根據這一原則,子女首謀隱匿父母,妻子首謀隱匿丈夫,孫子女首謀隱匿祖父母,都不算犯罪;而父母首匿子女,丈夫首匿妻子,祖父母首匿孫子應受懲罰,但因此應處死刑的時候應通過廷尉,請皇帝裁奪。後世根據這一原則又確立了「同居有罪相為隱的」的原則。

Ⅸ 漢律的刑罰原則

以罪刑相應、維護特權為基礎,實行故意從重、過失從輕、嚴懲團伙、重判再犯內、從嚴容治吏、寬宥老幼、自出減刑、立功贖罪、誣告反坐、故縱同罪、重科不孝等原則。罪刑相應、維護特權的原則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與可衡量性,其中既包含罪刑法定的因素,依法律條款定罪,注重犯罪動機、犯罪形態及危害結果,嚴格區分已遂與未遂;又存在收孥連坐、維護特權的規定,表明其罪刑相應只是相對、不徹底的。維護特權主要表現在貴族、官員、有爵者可在一定條件下減、免刑罰。

Ⅹ 漢宣帝的這紙詔書確立了漢代刑法的什麼原則

「親親相首匿」原則是漢宣帝頒布的一份詔書中所確定的一項法律原則,規定了除謀反回、大逆以外,親屬間均可答互相首匿犯罪行為,而減免刑罰。根據這一原則,卑幼首匿尊親長,不負刑事責任;尊長首匿卑幼,除死刑上請減免外,其它的不負刑事責任。這一原則,自漢律開始一直沿用到清朝。——常識法律篇。

熱點內容
拜城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08 21:18:18 瀏覽:784
法院改革司機 發布:2025-10-08 18:14:51 瀏覽:847
第二章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10-08 17:59:22 瀏覽:293
在職法律碩士加工資信箱 發布:2025-10-08 17:56:17 瀏覽:271
我國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有 發布:2025-10-08 17:37:38 瀏覽:784
上海司法腐敗 發布:2025-10-08 17:25:41 瀏覽:113
司法局部門 發布:2025-10-08 17:21:32 瀏覽:767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