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器司法解釋
① 故意傷害罪 帶凶器和沒帶凶器,量刑等有沒有什麼區別
對故意傷害他人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這里所說的「重傷」,依照刑法第九十六條的規定,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使人肢體殘廢或者毀人容貌的;(2)使人喪失聽覺、視覺或者其他器官機能的;(3)其他對於人身健康有重大傷害的。其中「其他對於人身健康有重大傷害 的」,主要是指上述幾種重傷之外的在受傷當時危及生命或者在損傷過程中能夠引起威脅生命的並發症,以及其他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的損傷,主要包括顱腦損傷、頸 部損傷、胸部損傷、腹部損傷、骨盆部損傷、脊柱和脊髓損傷以及燒傷、燙傷、凍傷、電擊損傷、物理、化學或者生物等致傷因素引起的損傷等。1990年3月 29日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了《人體重傷鑒定標准》。在司法實踐中,鑒定重傷主要依據該《人體重傷鑒定標准》進行。
3.對故意傷害他人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這里所說的「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出 於損害他人健康的故意而傷害他人,但由於被害人受到傷害後得不到及時或者有效的救治或者由於其他原因,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結果。「特別殘忍手段」,是指故意 造成他人嚴重殘疾而採用毀容、挖人眼睛、砍掉人雙腳等特別殘忍的手段傷害他人的行為。
二、認定故意傷害罪在實踐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分清故意傷害罪與殺人罪的界限。兩罪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以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為故意,如果行為人沒有這種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而只有傷害他人身體健 康的故意,即使行為導致了他人的死亡,也只能定故意傷害罪;如果行為人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即使其行為沒有造成他人死亡的結果,也構成殺人罪(未 遂)。
2.分清故意傷害罪與過失致人重傷罪的界限。過失重傷罪在主觀上是過失的,而且法律要求必須造成他人重傷的結果才能構成犯罪,而故意傷害罪在主觀上是故意的,即使致人輕傷,也構成故意傷害罪。
3.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不一定都認定為故意傷害罪。刑法規定的其他犯罪中也有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情況,如刑法關於強奸婦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的規定和搶劫 致人重傷、死亡的規定等,這些都屬於刑法的特殊規定。根據特別規定優於一般規定的原則,刑法有特別規定的,一律適用特別規定。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9da030100a9gn.html
20
② 攜帶凶器搶奪犯應該如何認定呢
《搶劫解釋》第六條規定,「攜帶凶器搶奪」,是指行為人隨身攜帶槍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國家禁止個人攜帶的器械進行搶奪或者為了實施犯罪而攜帶其他器械進行搶奪的行為。
行為人隨身攜帶國家禁止個人攜帶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搶奪,但有證據證明該器械確實不是為了實施犯罪准備的,不以搶劫罪定罪;行為人將隨身攜帶凶器有意加以顯示、能為被害人察覺到的,直接適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行為人攜帶凶器搶奪後,在逃跑過程中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適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定罪處罰。
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入戶搶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
(三)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
(四)多次搶劫或者搶劫數額巨大的;
(五)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六)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
(七)持槍搶劫的;
(八)搶劫軍用物資或者搶險、救災、救濟物資的。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條:
搶奪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搶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攜帶凶器搶奪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2)凶器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搶奪公私財物。搶奪公私財物,必須要求數額較大,才構成犯罪,即數額較大是成立搶奪罪的法定條件。因此,如果行為人搶奪公私財物價值未達到「數額較大」的標准,不構成犯罪,應當視為違反治安管理法規的行為。
根據2002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奪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的規定,搶奪公私財物雖然達到「數額較大」的標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視為刑法典第37條規定的「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處罰」,免予刑事處罰:
第一,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作案,屬於初犯或者被教唆犯罪的;
第二,主動投案、全部退贓或者退賠的;
第三,被脅迫參加搶奪,要求行為人的行為不可能構成搶奪罪。例如,債權人多去債務人的財物以抵償債款或實現債權的行為,屬於民事糾紛,不應以搶奪罪論處。
網路-搶奪罪
度小法-刑法
③ 手持凶器未造成他人傷害按什麼法律條文處罰
要看行為的主觀是怎麼樣的.如果是想傷害由於其他原因沒有實施的.專
1.想傷害或殺人的,但由欲屬(如警察來了)則構成故意傷害未遂或故意殺人罪尾隨.
2.想傷害或殺人的.但由於(自己的意志以內的原因沒有實施的)則構成故意傷害中止或故意殺人中止.
犯以上罪的按其罪從輕或減輕處罰.
④ 板磚算凶器么 從法律角度上講
這要根據實際情況判定。如果是為了實施犯罪而攜帶磚頭,就應當是凶器。
專在法律屬中:
(1)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關於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凶器」作出了規定,「攜帶凶器搶奪」是指行為人隨身攜帶槍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國家禁止個人攜帶的器械進行搶奪或者為了實施犯罪而攜帶其他器械進行搶奪的行為。
(2)2005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重申了上述內容,並規定行為人隨身攜帶國家禁止個人攜帶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搶奪,但有證據證明該器械確實不是為了實施犯罪准備的,不以搶劫罪定罪。
根據上述條款,個人認為可以認定為凶器的有兩種:(1)、國家禁止個人攜帶的器械,如槍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2)、為實施犯罪而攜帶的其他器械,如磚頭、木棍等。第二種情況中的要認定為「凶器」就必須有個前提,就是主觀上必須是為實施犯罪而攜帶的,否則不能認定為「凶器」。
⑤ 法律規定多長刀算凶器
是的,只要是傷人的工具都叫做凶器,你應該問的什麼是管制刀具吧。
管制刀具專包括如下: 屬
(1) 匕首、三棱刀、三棱刮刀、半圓刮刀、侵刀、扒皮刀、羊骨刀、獵刀、彈簧刀;
(2) 刀體八厘米以上,帶自鎖裝置或非折疊式的單刃、雙刃尖刀;
(3) 武術用刀(能開刃的)、劍等器械;
(4) 少數民族用的藏刀、腰刀、靴刀;
(5) 其它可能危害社會治安的刀具。
管制刀具認定標准:
凡符合下列標准之一的,可以認定為管制刀具:
匕首:帶有刀柄、刀格和血槽,刀尖角度小於60度的單刃、雙刃或多刃尖刀;三棱刮刀:具有三個刀刃的機械加工用刀具;帶有自鎖裝置的彈簧刀(跳刀):刀身展開後,可被彈簧或卡鎖固定自鎖的折疊刀具;其他相類似的單刃、雙刃、三棱尖刀:刀尖角度小於60度,刀身長度超過150毫米的各類單刃、雙刃和多刃刀具;其他刀尖角度大於60度,刀身長度超過220毫米的各類單刃、雙刃和多刃刀具。
未開刀刃且刀尖倒角半徑大於2.5毫米的各類武術、工藝、禮品等刀具不屬管制刀具范疇。
⑥ 法律中有提前准備凶器這一法律概念嗎
當然有,為犯罪行為准備犯罪工具,這個是判斷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故意與否的重要事專實。
為犯罪行屬為准備犯罪工具,比如,你所說的案件,吳某是要到李某家主動吵架的,他拿了自己家的水管刀,那他就是准備犯罪工具,如果是李某家的,則不是。需要看嫌疑人是否主觀故意
⑦ 行凶在刑事法律上的定義
我國現行《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了正當防衛的特殊情形,但並沒有對「行凶」作出明確定義。
我國《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拓展內容:
「行凶」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相比,是一個更具生活化色彩的詞彙,且本身還具有模糊性從而難以對其進行准確的定義。但是刑法學界為了能夠給司法實際提供一個准確的判斷標准,對「行凶」作出了各種解釋:
1.「行凶」的特徵
根據《刑法》第20條第3款的整體結構來看,「行凶」與其他的四類暴力犯罪行為之間是並列的邏輯關系,據此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行凶」與其他四類犯罪行為存在結構和內容上的共性。對於並列關系存在的個體之間具有共性特徵毋庸置疑,但如何把握其共性,就要結合緊隨在五類暴力犯罪行為之後「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規定來考量。
「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作為一項概括性規定,一方面通過「其他」二字為無法窮盡列舉的暴力犯罪行為提供了兜底性的補充,另一方面揭示和概括了前五類犯罪行為的共性,即嚴重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第二,「行凶」與其他四類犯罪行為並不是包含或交叉關系。「行凶」一詞在日常的理解中趨近於「為非作歹」,很多嚴重暴力的不法行為都可以用「行凶」來概括。在「行凶」一詞可以包括後面幾類暴力犯罪行為的情況下,又在法條中處於並列的地位,為了保持《刑法》條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完整性,有序性,則需要對「行凶」一詞進行限縮解釋。
據此,可以得出「行凶」具有以下特徵:
(1)「行凶」是行為而非具體罪名。我國《刑法》,並沒有關於「行凶罪」的規定,假如「行凶」是一個罪名,也只能作為一種或幾種具體罪名的集合。但將「行凶」作為罪名的抽象概括就會與「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在功能效用上產生沖突,立法者在立法時沒有必要將兩個概括性的集合概念放在同一個條文中。
所以從結果的矛盾來看,「行凶」是罪名的假設難以成立。因此,把「行凶」作為一種暴力行為進行理解不僅有利於在實踐中對《刑法》第20條第3款的適用,而且有利於維護《刑法》的周延性和體系性,是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維護。
(2)「行凶」是具有物理性的暴力行為。特殊防衛作為一般防衛的情況之一,當然也要符合一般防衛的規定。防衛人對犯罪人的防衛行為應當處於一個基本相當地程度,由於犯罪人的犯罪行為是物理的暴力行為,所以特殊防衛中防衛人為保護法益的反擊也是物理性暴力行為。所以「行凶」作為特殊防衛的起因條件之一,僅指物理性的暴力行為,而不能包括精神性的暴力行為。
(3)「行凶」是一種具有嚴重人身危害性的犯罪行為。特殊防衛權是國家為了使公民在其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反擊不法者的「壓箱底」武器。通過對比其他並列的犯罪行為可知,暴力行為必須達到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從現行《刑法》列舉的犯罪來看,主要是指侵犯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性權利和身心健康等權利的犯罪才可以認定為「行凶」。
(4)「行凶」是無法確定具體罪名的行為。從上文可知,對於《刑法》第20條第3款的規定應從行為角度進行分析,既然「行凶」與其他的四種暴力行為在保護范圍上是不同的,對於能確定具體罪名的,例如故意傷害則屬於「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行為」的范圍,對於無法確定具體罪名的,則屬於「行凶」的范圍。這樣可以使《刑法》第20條第3款在沒有立法重復之嫌的前提下,完全涵蓋了行為可能存在的形式,在不違背刑法謙抑性的前提下,保障了《刑法》的規制范圍。
二、「行凶」的現有解釋及評析
(1)重傷死亡說。該說認為「行凶」是指通過暴力手段嚴重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且該行為會造成他人產生重傷或死亡的嚴重後果。重傷死亡說從結果的嚴重性來把握「行凶」,認為其危害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作為特殊防衛的起因條件,具有一定合理性。
但是該說也存在一定弊端:其一,《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的行為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採取重傷死亡說難以將「行凶」同其他犯罪為區分,使得「行凶」作為單獨列舉出的行為喪失其獨立價值;其二,該說關注的重點在於行為導致的嚴重結果,對「行凶」本身並沒有作出明晰的定義。因此,重傷死亡說仍有值得商榷之處。
(2)故意傷害說。該說認為「行凶」包括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兩種含義,因為故意殺人被包含在「殺人」行為中,所以「行凶」僅指故意傷害行為。《刑法》第20條第3款中列舉了「殺人、搶劫、強奸、綁架」四類具有代表性的嚴重暴力行為,故意傷害作為典型的暴力犯罪之一,用故意傷害取代除去故意殺人後的「行凶」,合乎應然層面的立法方式。
但是帶來的問題也比較明顯,在第3款規定了「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這一兜底性條款後,故意傷害的行為當然是可以被包含在內的,用故意傷害來取代「行凶」的行為並沒有實際意義。而且如果認為「行凶」就是指故意傷害行為,那麼在立法時就沒有必要再用單獨列舉行凶這一犯罪行為,所以「行凶」並不是與故意傷害等價的概念,該觀點也難以自圓其說。
(3)凶器說。該說認為「行凶」僅限於持有凶器對他人實施暴力的行為,將「行凶」從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中滌除,認為持有凶器是「行凶」行為成立的要件。該說的優點是,一方面使「行凶」在《刑法》第20條第3款中具有了明顯區別於其他暴力行為的獨立內涵;另一方面,以持有凶器和必須用凶器對他人進行暴力犯罪為前提條件,為實踐中對「行凶」的認定提供了明晰的判斷標准。
持本觀點的學者通過限制「行凶」范圍來防止防衛人對特殊防衛的濫用,但結果卻差強人意。把「行凶」解釋為「持有凶器傷害」這種解釋本身難以被接受,更何況在許多殺人、搶劫等犯罪中,行為人一般會攜帶凶器完成其犯罪目的,例如甲持刀殺乙時,乙對甲的殺人行為進行了特殊防衛,此時只須將甲的殺人行為作為特殊防衛成立條件即可,「行凶」在與其他暴力犯罪行為的競合中難有用武之地。所以,凶器說並不是最合理的解釋結論。
(4)犯意不明說。該說認為「行凶」是正在進行中、犯意不明確、暴力手段難以判斷、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行為。首先,該說通過對「行凶」與「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進行概念辨析,使「行凶」的存在符合法條內在的邏輯關系;其次,通過「行凶」賦予「犯意不明時的嚴重暴力行為」這一概念,符合人們對「行凶」的認知;最後,犯意不明說解決了為何在法條中專門規定了「行凶」一詞的問題,相較於其他學說更具有合理性。
⑧ 從法律角度上講,板磚算凶器么
從法律的角度上講,如果嫌疑人利用搬磚對他人構成了人身傷害,就算凶器。
⑨ 司法解釋角度看什麼是凶器
即能傷害或有破壞力的物品
⑩ 在刑法中如何定義『凶器』
凶器是指在性質上或者用法上能夠殺傷人的器具。
是否屬於刑法上的凶器,要根據它本身在社會共同觀念上是否使一般人直接感到具有對人的生命或者身體的危險來判定。在這個意義上,爆炸物和劇毒物可以說是凶器,但是,繩、布手巾、皮帶等不屬於凶器。
早在2000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就頒布了《關於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其中第6條也對「攜帶凶器搶奪」作出了規定,「攜帶凶器搶奪,是指行為人隨身攜帶槍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國家禁止個人攜帶的器械進行搶奪或者為了實施犯罪而攜帶其他器械進行搶奪的行為。」
由此可以理解,最高人民法院把「凶器」分為兩種,一是性質上的凶器(即國際禁止攜帶的);二是功能上的凶器(具有殺傷性的)。凶器應該理解成為是行凶使用的器具,任何不是以行凶為目的器具都不是凶器。
例如槍支用來行凶就是凶器,而在執法人民警察手中就是正當防衛或者制止犯罪的有效武器;菜刀在各家各戶基本都有,並非國家所禁止,但是在罪犯手中就成為「凶器」。
至於如何判別是否屬於凶器,應當根據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10)凶器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辦案中應該嚴格將凶器界定為以下兩種情況:
1、國家管制類器械,如槍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國家禁止個人攜帶的器械。
2、為實施犯罪而攜帶的其他器械,如磚頭、菜刀等。這些器械並非國家管制類器械,要認定其是否屬於凶器,就必須結合行為人的主觀目的。
如果行為人為實施犯罪而攜帶,就應認定為凶器。因為,在這種情形下,雖然器械本身沒有反映出違法性,但實施犯罪的意圖反映了其凶器的本性。
如果行為人攜帶其他器械的目的不是為了實施犯罪,也實際並未顯示或使用,就不應認定為凶器。如木匠下班途中,臨時起意搶奪路人,其所隨身攜帶的刨子、鑿子等並非為犯罪准備,且並未顯示或使用,就不應認定為攜帶凶器搶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