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刑法
⑴ 知府 知州相當於現在的什麼
1、知府為四品官,相當於一個獨立市的市長(不包括縣級市)、市委書記,因為在古代行政、司法不分的;相對應的知縣七品官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縣長、縣委書記了。
2、知州是清朝才固定下來的一個官位,一般相當於現在的市委書記,不過由於其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官職,它的地位也不像知府那樣確定,通常都是由當時實際情況來決定。
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東漢末年,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州最高長官稱「州牧」,以掌一州軍民。隋代,州最高長官稱「刺吏」或太守,唐宋時正式設立與知州平級的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
元朝廢府設路,路一級的地方長官為達魯花赤,只在散府設有「知府」的官職,是達魯花赤的屬官之一。明朝大致恢復宋制,才最後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姦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知府地位相當於現今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同知則為副市長。
知州,中國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權知"意為暫時主管,「軍」指該地廂軍,「州」指民政。但是到了明清兩朝,知州演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官制,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知州屬官有同知、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
(1)書房刑法擴展閱讀:
古代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魏晉南北朝時期,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繼而又是中書省、門下省。
隋代演變並確立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
後來又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別行使行政權、軍權、財權。明代內閣雖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但實際上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相當於前朝的宰相)。
清代康熙設立南書房,於清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兼任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職
⑵ 書聖最優秀的兒子王獻之應該如何評價
如果你問起一女子,想擇什麼樣的男子為良人?那答案無非離不開以下幾種:相貌好,有才華,家世殷實,人品卓越,對愛人專一。
《晉書》有記載的內容如下:「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額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妹耶?俯仰悲咽,實無已無已,惟當絕氣耳!」
這是離婚後,王獻之給郗道茂寫的一封信,其中內容表達了王獻之萬分悲痛不舍的心情,由此可見王獻之與新安公主成親後,始終牽掛著自己的表姐郗道茂。王獻之心中郁結加上腿上舊疾,幾年後也於四十三歲英年早逝。
可見在古代即便身為男子,出身名門,才華橫溢,也只能迫於權力,不得自由,真是一大悲哀。
⑶ 八旗旗主王爺的權力,到底有多大,為何能夠壓制軍機大臣和珅
這是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的劇情吧?金大煙袋憑借著自己的八旗旗主身份好好整治了和珅一番。
不過話說回來,電視劇編劇也沒有太誇張,他還是給出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當時的和珅主要是沒有亮明身份,這才吃了個啞巴虧。如果當時和珅是以和中堂的身份出現,金大煙袋也沒法拿他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