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代理民法
1. 民法總則是不是最後取消了間接代理
都是廠家到消費者
2. 《民法通則》中的委託代理與《合同法》中的委託合同行為是什麼關系,有什麼區別
《民法通則》中的委託代理與《合同法》中的委託合同都屬於委託法版律關系。
兩部法律權關於委託的規定區別大概有:
《民法通則》主要規定了代理的含義、代理權授予方式、代理類型、無權代理、代理中各方當事人的責任等等。《合同法》總則部分規定了無權代理(48條)和表見代理(49條);分則部分主要體現在「委託合同」與「行紀合同」中,委託合同部分,規定了委託合同的含義、委託合同當事人間權利義務、過錯歸責原則、轉委託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有關間接代理的規定,包括委託人的介入權和第三人的選擇權;行紀合同中,規定了行紀合同的定義、費用承擔、如何合理的處理事務、自己代理、責任承擔等等規定。
《民法通則》只承認直接代理,並且表明代理權的授予屬於一種單方法律行為,可以通過口頭或書面授予,不以書面授權委託書為必要。但在《合同法》委託合同第402、403條規定了間接代理制度。
3. 在間接代理中,什麼是委託人的介入權什麼是第三人的選擇權
首先分清概念抄,代理人,委託人(被代理人),第三人
代理人間接代理被代理人,被代理人擁有介入權應該很好理解
第三人是針對代理人和被代理人而言的,比如代理人與A簽訂合約,則A是第三人。第三人的選擇權是指代理人向第三人披露被代理人的,第三人可以選擇代理人或本人為義務人。
建議樓主再去看一下間接代理和直接代理的區別,會更清楚。
4. 民法上代理與被代理的理解
您好!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為民事法律行為,從而對被代理人直接發生權利義務的行為。下面由法律快車小編為您介紹相關知識,感謝您的關注。
代理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其中最重要的分類方法是根據代理權產生的原因的不同,將代理分為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一)委託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
我國《民法通則》第64條規定:「代理包括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1)委託代理
委託代理是指基於被代理人的委託授權而發生代理權的代理,由於它是依據本人意思而產生代理權的代理,本人意思表示是發生委託代理的前提條件,因此又稱為意定代理。委託授權行為是被代理人以委託的意思表示將代理權授予代理人的行為。它是委託代理產生的根據。我國《民法通則》有關委託代理的規定,明確使用了「授權委託書」、「委託書授權」等術語,可見,我國《民法通則》也把授權行為作為委託代理發生的根據。
一般認為代理權的授予,並不是一種契約關系,而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它不必取得代理人的同意,僅憑被代理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能發生授權的效力。我國《民法通則》第65條規定,授權委託書只需要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即可。
通常情況下,在本人完成授權行為之時,本人與代理人之間往往已設定一種合同關系作為代理權賴以產生的基本法律關系。所以,委託合同是產生委託代理授權的原因或基礎,委託代理權就成為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的一種手段。但是,委託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並不當然產生代理權,只有委託人作出委託授權的單方行為,代理權才發生。此外,勞動合同關系、合夥關系、職務關系,並不存在委託合同關系,也能產生委託代理授權。
委託代理授權,一般為不要式行為。《民法通則》第65條第1款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委託代理,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法律規定用書面形式的,應當用書面形式。」在法律規定必須用書面形式時,口頭形式為無效。
(2)法定代理
法定代理,是依照法律的規定發生代理權的代理。這種法律規定,即法定授權行為,是國家立法機關基於保護公民和維護交易秩序的特別需要,而作出的關於具有特定身份的民事主體有權代理他人為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取得法定代理人的資格既不需要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也不需要人民法院的指定,這是法定代理的一個顯著特徵。
法定代理通常適用於被代理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情況。《民法通則》第12、13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徵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實施;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民法通則》第14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因此,具有監護人資格的人,依法享有法定代理權。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實施代理行為時,應遵循《民法通則》第18條第1款規定的行為准則,本著有利於被監護人利益的精神而為之。監護人實施代理行為違反監護職責的要求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時,應當承擔由此產生的不利後果;若因此致被監護人受有損失,應負賠償責任。
(3)指定代理
依據人民法院或者有關單位的指定行為而發生的代理,稱為指定代理。這里所謂的「有關單位」,是指依法對被代理人的合法權益負有保護義務的組織。人民法院可以依法為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能親自處理自己事務,又不能通過法定代理人或委託代理人處理其事務的公民指定代理人。如為失蹤人指定財產代管人,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指定訴訟代理人。在不能由法院指定代理人的情況下,應由依法對他的合法權益負有保護義務的單位為其指定代理人。
(二)一般代理與特別代理
一般代理與特別代理的劃分,是以代理許可權范圍為劃分標準的。一般代理是指代理人享有一般意義上的代理權,即其代理權沒有范圍限制,代理人可以代理被代理人進行任何法律允許進行的民事活動。因此,一般代理又稱為全權代理或者總括代理。
特別代理是指代理人的代理許可權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代理人只能在限定的許可權范圍內代理被代理人進行民事活動,如超越許可權范圍,便會發生越權代理,行為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特別代理中的代理人不能像一般代理中的代理人那樣可以進行任何法律允許的民事活動,而只能進行許可權范圍內的代理行為,所以也成為部分代理或者特定代理。
(三)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
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是大陸法系很多國家的一種劃分方法。其劃分依據有兩條:一是代理人進行代理行為時是以誰的名義,即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還是代理人自身的名義;二是代理行為後果的歸屬是由被代理人直接承擔還是先由代理人承擔然後轉移給被代理人。
(四)單獨代理與共同代理
根據代理人的人數,可以將代理劃分為單獨代理和共同代理。代理人只有一人,代理權由其單獨行使的,稱為單獨代理,或稱為獨立代理。代理人為二人或二人以上,代理權由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行使的,稱為共同代理。
(五)本代理與復代理
本代理與復代理是以代理人是否親自為代理行為為劃分依據的。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親自實施代理行為的,稱為本代理,也稱為普通代理;不是由代理人自己而是由代理人委託的其他人實施代理行為的,稱為復代理,也稱為再代理、次代理或轉委託。接受代理人委託的人稱為復代理人。
被代理人就是代理人為之代理的那個人。比方說,我做您的代理人,您就是我的被代理人。謝謝閱讀!
5. 「廣義代理,還包括間接代理,即代理人以自己名義實施民法法律行為,而後將該行為效果間接歸於本人的代理
是的。這里指「被代理人」。
所謂間接代理,是指代理人在進行代理活動時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代理活動的法律效果間接由被代理人所承受的代理制度
還有「表見代理」的本人也指「被代理人」:表見代理制度是基於本人的過失或本人與無權代理人之間存在特殊關系,使相對人有理由相信無權代理人享有代理權而與之為民事法律行為,代理行為的後果由本人承受的一種特殊的無權代理。
6. 代理人必須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行為,那為什麼間接代理是可以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法律行為
法律不是明文規定
顯名代理與隱名代理嗎?
學法律切忌較真呀。
7. 什麼是受託方什麼是委託方
委託方:是指委託他人代為辦理事務的人。
受託方:是接受他人委託代專為辦理事務的人。
委託方屬相對應的是受託方。有委託方必有受託方,受託方的權利來源於委託方的授權。
(7)間接代理民法擴展閱讀:
受託人是信託業務的關系人之一,接受信託並按約定的信託條件,享受對信託財產進行管理和處理的人。受託人對信託財產的管理,是指不變更財物或權利的性質,而只對財產現狀進行利用、改良、維護和保存; 受託人對信託財產的處理,指受權對信託財產進行財物或權利的變更或消除的行為。
受託人從事管理或處理財產時,必須嚴格遵循信託人的信託目的,對受益人的利益負責,不能借機為其自身謀利益。受託人可以由法人承當,也可以由自然人擔任。受託人和信託人可以為同一人,例如宣言信託。作為受託人的自然人,應該是具備民事行為能力的人,而限制行為能力,無行為能力的人,例如未成年人、破產人等都不允許充當受託人。
受委託人是接受委託人的委託代理處理相關事務的人,受委託人應履行的義務有,依委託人指示親自處事務,處理結果向委託人報告義務,處理委託事務所得財產應交與委託人,因受委託人原因造成委託人損失,受委託人應予以賠償。
8. 在間接代理中,什麼是委託人的介入權什麼是第三人的選擇權
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繼受大陸法系的傳統,未規定間接代理,僅對直接代理作了規定:「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但我國的合同法中卻有間接代理的相關規定。
我國《合同法》第403條第1款規定:「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的,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但第三人與受託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託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除外。」這一條實際上是規定了被代理人的介入權。在間接代理中,被代理人本身並不是合同的一方當事人,但是在發生第三人違約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委託人的合法利益,代理人應該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從而使委託人得以介入到這個合同關系中來,直接向第三人主張權利。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本人都可以行使介入權。未被披露的本人在以下兩種例外情形不能行使合同介入權:第一,未被披露的本人行使介入權與合同中的明示或默示條款是相抵觸的。也就是說,代理人與第三人在合同中通過明示或默示的方式排除了本人本應享有的介入權。第二,第三人是基於信賴代理人的人身因素而與其締約的。如果第三人非常注重代理人的人身因素,如自身技能和支付能力等,身份不公開的本人不得行使介入權。在這種情形下,代理人的人身因素是第三人與代理人締約的唯一基礎。第三人往往明確地只想和代理人締約,而不願意和其他任何人締約。換句話說,如果第三人在締約時,知道本人的存在,就不會與代理人訂立合同,第三人與代理人締結合同,完全是基於對代理人的信賴。
《合同法》第403條第2款規定:「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者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但第三人不得變更選定的相對人。」這條規定的實際上是第三人的選擇權,即當出現因為委託人的原因而代理人違約時,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在發現了本人之後,就享有選擇權。具體說來,他可以要求本人或代理人中的任何一人履行合同債務,也可以向本人或代理人起訴。但第三人一旦選定了要求其中一人承擔義務之後,他就不能改變主意,對另外一人起訴。第三人對其中一人提起訴訟程序本身就是他作出這一重要抉擇的決定性證據。即使第三人對判決不滿意,他也無權對另外一人再行起訴。
第三人享有選擇權的理念是:第三人僅僅和一個人進行交易,基於公平的原則,他只能要麼起訴代理人,要麼起訴本人。也會發生這種情況,即第三人選擇的被告沒有支付能力。根據公平原則,這可以被視為一種正常的商業風險。因為,第三人不是在匆忙中作出選擇的。如果在第三人未獲清償的判決中,被告是代理人,第三人也可免除代理人責任,而向本人主張權利。
《合同法》第403條第3款還規定:「委託人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託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第三人選定委託人作為其相對人的,委託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以及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抗辯。」
9. 民法間接代理和行紀行為的區別
主要區別是:
1.在間接代理下,代理人可以以自己的名義訂立合同,但是本人有介入其所訂立的合同,享有權益承擔義務,第三人也有權利選擇本人周圍合同相對人。合同法第四百零三條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 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 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 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但第三人與受託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 委託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除外。
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 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者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 權利,但第三人不得變更選定的相對人。
委託人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託人主張其對 受託人的抗辯。第三人選定委託人作為其相對人的,委託人可以向第 三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以及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抗辯。
而行紀合同中,行紀關系是兩個獨立的法律關系構成的,因此合同應當分別履行,委託人只能向行紀人提出合同要求,第撒們人也只能向行紀人提出請求。
在涉及一方破產的情況下,區別非常明顯。如甲委託乙向丙購買汽車,在行紀情況下,如乙在取得汽車所有權但是還沒有轉交付給甲的情況下破產,甲對汽車並不能行使物上請求權,其只能基於貨款不能反還而以債權人的身份參與破產分配。此時汽車作為乙的破產財產。,由於汽車的所有權為甲的,故甲可以行使物上請求權要求乙反還汽車,此時汽車不能作為乙的破產財產。
3.行紀合同一般是有償的,而委託可以是無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