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根本
1. 民法典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關於民法典的基本原則
民法典基本原則,是指其效力貫穿於民法典始終的民法根本規則。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中有兩條價值線索。一條是合法權益受保護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另一條是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公平原則。
(1)平等原則使得民事主體適用相同的經濟社會生活規則;自願原則使得民事主體可以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憑借自己的自由意思追逐合理利益;合法權益受保護原則使得民事主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合理利益能夠得到法律保障。
以上三原則是社會效率的源泉,構築了市場經濟及自由競爭的法律基礎,被稱為「基本體制原則」。
然而,基本體制原則的功能經充分發揮,時日既久,民事主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成敗效果會逐步累積,導致日益嚴重的強弱分化。嚴重的強弱分化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問題,使社會正義價值受損。
(2)為了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後一條價值線索逐漸在民法中突顯出來,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公平原則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前一條線索形成限制和修正。其實質是國家以公權力之手對自由市場機制進行一定的干預,從而使社會正義價值得到體現。以上三原則被稱為「體制限制原則」。(《民法總則》第九條確立了一條全新的基本原則即「生態環境保護原則」,也被譽為「綠色原則」。也屬於體制限制原則。)
(3)基本體制原則與體制限制原則並非平行關系,而是有主有輔。平等、自願、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構成基本體制原則,居於主導地位,這條價值線索若不存在,民法本身就不復存在,市場經濟與自由競爭機制也不復存在。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公平原則、綠色原則構成體制限制原則,居於輔助地位,其功能在於使基本體制妥當發揮功能,故其雖對基本體制原則形成一定的限制和修正,但決不是顛覆和取代。
從根本上講,社會正義價值主要依靠公法和社會法去實現,作為私法的民法雖然也對社會發展和需求做出回應,並在自己彈性范圍內進行一定的調整,但是這種調整絕非否定自我;否則,社會效率價值在法律上就無從貫徹了。
二、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
民法,就是民事權益保護法。民法典的根本目的是保護民事主體的利益,維護經濟社會秩序。而民法典對民事主體利益的保護,是通過對民事權利的保護實現的。沒有保護,就沒有權利。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可視為整個民法典的核心。《民法總則》審理時,將其從草案的第九條前移至第三條,就是因為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是民法的基本精神,統領整部民法典和各民商事特別法,進一步突出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的理念。
《民法總則》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區別《民法通則》第5條: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這一條就是關於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神聖不可侵犯原則的規定。也簡稱私權神聖原則。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其基本含義在於:(1)民事主體可以充分自主地行使自己的各項民事權利,以實現一定的利益;同時不得侵犯其他民事主體的正當合法的權益。(2)民事主體的民事權益受到不法侵犯,依法可以請求侵害行為人停止侵犯、賠償損失或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受國家強制力保障。
(一)、理解此原則需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這一條的表述中,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前面沒有「合法」二字;而其他權益前限定「合法」二字。如何理解?梁慧星在《民法總論》中認為,權利乃使主體享有特定利益的法律上之力。既然權利內含「法律上之力」的保護,則其本身並不存在「不合法」的問題。利益因其並非盡皆受到保護,故可以在之前加「合法」的限定。
(2)確立合法權益受保護原則的意義。民法性質上屬於權利法,奉行權利本位。民法典認可民事主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獲得的民事權利和合法利益能夠被法律所保障,這是市場經濟中激勵機制的源泉,有構建社會經濟基礎的意義。
(3)本條不是規則,不是法官裁判的依據。只是作為一種法律理念,主要是在法律解釋與漏洞補充中發揮作用。法官在解釋法律時必須遵循民法典上權利保護的價值取向,在考慮案件中涉及的「合法權益」要素,尤其在合法民事權益不予保護之時,必須嚴格謹慎地進行論證。
(4)「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可以拆分為四部分: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合法利益。其中的其他權利是指兼具人身性、財產性的綜合性權利,如股權、繼承權等。
(5)保護權利除了公力救濟(訴諸法院)外,還包括私力救濟,主要是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及自助行為三種。
(二)關於民事主體范圍問題
一切民事主體的民事權益均受法律保護,相對於《民法通則》及以前的民事法律規定,《民法總則》有以下幾種特殊的民事主體需要注意。
(1)其他組織。
其他組織通常不具有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他們對權利的享有具有從屬性。如個人獨資企業的權利從屬於投資人、分公司的財產權從屬於總公司等。
(2)胎兒的利益保護。
具體體現在《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視為自始不存在。」胎兒在這里擬制為人。胎兒的權利只是一種期待權或者說是一種或有權利,該權利的享有以胎兒娩出時存活為前提。
(3)死者名譽等權利保護。
死者雖不享有民事權利,但是死者的遺物、遺骨、姓名、名譽、榮譽等仍為其近親屬權益之客體。如果損害公共利益,還可以通過公益訴訟予以保護。
(4)設立中的法人的權益保護。
設立人已經開始設立法人,但是法人尚未成立,此時法人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其權益如何保護?《民法總則》第75條第1款規定「設立人為設立法人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法人未成立的,其法律後果由設立人承受,設立人為二人以上的,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可見,設立中法人的權益仍受法律保護,但以法人成功設立為條件。
(三)、民事權利保護的客體范圍要注意以下幾點。
(1)民事權益既包括法定權益也包括意定權益。
(2)民事權益具有開放性。
(3)注意公共利益的保護。
(四)、司法實踐中,關於民事權益的保護還要注意的問題。
(1)我國沒有債權侵權制度。
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上及於所有權利,既包括人身權也包括財產權,既包括物權與包括債權。但是債權具有相對性,因此債權只存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或不適當履行債務,不存在侵權問題。
(2)人格權不允許放棄。
例如當事人不能放棄生命權或允許他人剝奪自己的生命權。
(3)身份權也不允許放棄。
例如監護權,既是權利也是義務,不事人不能放棄、隨意處分自己的權利。
(4)公權力介入。
公權力介入民事權利主要體現在對民事徵收和徵用。《民法總則》第117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
(5)禁止權利濫用。
濫用民事權利的行為不受法律保護。《民法總則》第132條規定「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
三、立法體例問題
法國、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傳統民法典沒有首章規定「基本原則」的立法體例。平等、自願、公平、權利受保護這些民法基本價值理念,一般不會在民法典中明文規定。將基本原則作為民法典首章的立法體例來源於社會主義法系。基本原則與立法目的、調整對象一起,是社會主義民法典的重要的「體系標識」之一。
我國為什麼要採用這樣一種立法體例?可以這樣理解:大陸法系法治發達國傢具有綿亘久遠的私法傳統,民法是其自身歷史自然發展的一個結果。自由、平等、公平等理念並非民法典的衍生物或是民法典的結果,而是民法典賴以產生的前提,這些前提性因素含在其久遠的私法傳統之中,不需要藉助民法典規定的方式去「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而且,這些價值理念也不是裁判規范,規定在民法典中也沒有裁判意義。
與之相反,中國沒有私法傳統。制定《民法通則》時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自覺改革,而非自下而上的自發演進。這種法制發展方式決定了我們的經驗和需求與西方恰恰相反。《民法通則》立法時,我們的社會上尚不存在自由、平等、權利這些前提條件,當然也就無法向民法供給;相反,社會上到處充斥著民法的反對因素。所以當時需要,是先在法律中「創造」出這些本不存在的前提性因素,再向社會輸出和滲透,以期克服社會上的反對因素,促進社會變革。這是我國特殊背景下的特殊需求。
參考文獻:
①2017年4月,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條文理解與適用》(主編沈德詠)。
②2017年4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民法總則〉條文理解與司法適用》(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民商事專業委員會編著)。
③2017年5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民法總則評注》(主編陳甦)
2. 民法典的本質特徵
民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法律,在各國法律體系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民法」一詞有著多種含義,應分別從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兩個方面加以理解。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規。在我國,雖無民法典,但有做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物權法》,以及大量的單行民事法律和法規,因此,我國雖不存在著形式意義上的民法,但實質上的民法是存在的。《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調整的對象和任務的角度,給我國民法下了一個定義,即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具有以下本質和特徵:
(一)民法是私法
民法是私法的核心部分。私法領域奉行私法自治,民事主體有權在法定的范圍內根據自己的意志從事民事活動,通過法律行為構建其法律關系。民法是私法表明民事法律規范的主體為任意性規范,當事人的約定優先於法律的規定。
除民法之外,民事訴訟法、國際私法等,也應當屬於私法的組成部分。
(二)民法是權利法
民法最基本的職能在於對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這就使民法具有權利法的特點:A、民法始終以保護權利為己任;B、現代民法體系的構建是以權利為基本的邏輯起點;C、民法通過權利確認當事人的行為規則;D、民法通過救濟手段確認權利。
(三)民法是實體法,既是行為規范又是裁判規則
民法作為行為規范,具有確立交易規則和確立生活規則兩個方面的功能。行為規范在邏輯上必然是裁判規范,否則行為規范就失去了其誘導人們從事行為的功能。但裁判規范並不必然是行為規范,例如民法關於權利能力的規定等就不是行為規范。裁判規則可以間接地促使當事人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從而積極地作用於行為規范。
(四)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這就意味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離不開民法的支持,同時民法制度也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來構建,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首先,從歷史上看,民法始終與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次,從民法的內容來看,民法調整的財產
關系實際上主要就是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通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產歸屬關系也是服務於財產交易關系的,而交易也是最終成為財產歸屬的轉換。與之相適應,形成了以調整財產所有和財產交換為目的,由民事主體、物權、債和合同等制度組成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民法體系。如果我們要確認我國的經濟是平等等價、自由竟爭,由市場引導生產要素自由流轉和組合的市場經濟,那麼就應當充分貫徹意思自治、誠實信用、鼓勵交易、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理念,需要盡量減少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對民事主體的權利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市場經濟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以民商事規則的成熟為標志的。
(五)民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
市民社會原指伴隨著西方現代化的社會變遷而出現的、與國家相分離的社會自治組織狀態。黑格爾首先提出之一概念,提出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分離和對立。
由於市民社會從政治國家中的分離,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基本法也相應的產生、發展。現代社會中每個社會成員,他既是市民社會的成員,也是國家的公民。其以市民社會成員的身份為實現自己的權利,而與他人達成各種民事關系,必然要求獲得民法上的保護。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權利典章,是市民社會中民事權利的保護神。而市民社會的關系都要求通過民法的調整以實現市民社會的正常秩序。在建立和完善我國市民社會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確立完善的民法制度來加以推動,並通過民法來規范市民社會,並大力弘揚市民社會的基本價值理念,加大對個人自由權利的保障。
3. 民法典的地位比憲法更重要這句話是對的嗎,為什麼
這句話是不對的。因為,憲法是我國的第一大法,民法典是根據社會發展需要產生的一部新法典,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地位也很重要,二者不可分割,相輔相成,共同共建法治社會建設。
4. 民法典基本原則的內容
民法的基本原則復是效力貫穿民法始制終,體現民法的基本價值,集中反映民事立法的目的和方針,對各項民法制度和民法規范起統率和指導作用的基本原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反映民事生活的根本屬性,尤其是市民社會的一般條件、趨勢和要求。我國民法通則第3—7條對我國民法的原則做了規定,概括其內容,大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民法內容有普遍約束力的原則,是指導民事立法、民事審判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如平等、自願等原則,還有一些是適用於特定民事法律關系的原則,如公平、誠實信用、禁止權利濫用等原則。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結合學理解釋,可將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5. 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的民法典是什麼,具有什麼意義
作為1789年法蘭西大革命的產物,《法國民法典》的最初名稱為「法蘭西人的民法典」,先後在1807年和年兩次被命名為《拿破崙法典》,它的頒布實施,結束了法國南部受羅馬法影響的成文法地區和北部習慣法地區之間的法律沖突,更為重要的是,其在立法原則、編制體例乃至法律語言上的傑出成就,堪稱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民法典。
概言之,《法國民法典》之所以被稱為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民法典,原因有三個:
其一,《法國民法典》體現的自由平等、契約自由、人權思想被譽為人權宣言,「意思自治」原則貫徹始終;
其二,《法國民法典》在編制體例上承襲並突破《法學階梯》,採取羅馬編制,並將訴訟分離出原先的三編內容;
其三,《法國民法典》在語言上完美明晰,生活生動,淺顯易懂,堪稱語言上的傑作,為後世民法典編纂依據。
6. 民法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中國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有以下五個:
(一) 人權主義
所謂人權主義, 是指以人權保障為最高理念, 體現以人為本位、以權利為本位的價值觀念, 將私權利作為人權的基礎權利。人權主義是21 世紀的人文主義。人權主義的民法典, 實際上就是私權神聖的民法典, 它是民法權利法性質的必然要求, 即民法典全面確認民事主體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權利, 確保民事權利非經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剝奪。具體而言, 民法典首先要構建科學、全面的民事權利體系, 堅持除物權、知識產權實行權利法定主義外, 其他民事權利尤其是人身權利, 嚴格實行任意主義, 摒棄權利必為法律明文確認的僵化觀念; 其次, 對不同主體的民事權利給予同等的保護, 確認私力救濟制度, 完善公力救濟制度, 實行徹底的全部賠償規則; 再次, 明確規定類推適用在民法上的價值及其司法適用; 最後, 確認法院(法官) 不得以法無明文規定或法律規定不明確而拒絕審判。
(二) 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 即私法自治, 是指民法范疇內, 民事主體自由地決定自己的行為, 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預。換言之,民事主體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斷, 自主選擇、自主參與、自主行為、自己負責, 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圍內, 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種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在因彼此間的權益發生糾紛時可以選擇糾紛的解決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實質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則。意思自治原則是市場經濟方式對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場經濟中, 當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 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識, 自主地進行民事活動,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享受自己行為帶來的利益, 承擔自己行為的風險。意思自治能確保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意思自由, 使之既不受其他當事人的非法干預, 也能抵禦不當或者越位的國家權力的干擾, 從而使市場的各種資源配置趨向優化, 保障市場經濟的順利進行。貫徹這一理念, 民法典應當將協議、合同、契約三個概念統一, 恢復《民法通則》中的合同概念, 使一切民事法律行為皆受意思自治規則的調整, 全面落實契約(合同、協議) 自由; 在調整契約(合同) 關系方面, 盡可能多地設置任意性規范, 使當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優於任意性規范和法律推定條款。當然, 這里的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 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三) 利益衡平
利益衡平是指當事人之間、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應當符合公平的價值理念。利益衡平是古今中外立法、司法的一個根本規則, 是民法精神和社會公德的要求。舍卻利益衡平, 民法將不成其為民法。基於利益衡平理念, 民法典一是應確認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情勢變更原則; 二是要保障交易安全特別是強化對善意的當事人的保護, 建立善意當事人保護的一般規則; 三是確立自然人債務的法定免除制度, 規定一定期限內(如15 年) 債務人確實無力償付債務的, 債務人可以依據法律的直接規定而主張免除債務; 四是在體現利益衡平理念的同時, 注重效率原則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意義, 注重鼓勵交易、物盡其用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即制定所謂的「綠色民法典」。
(四) 規范科學法律規范的科學性與法律對現實的遷就、法律規范的通俗性之間的矛盾一直是困擾我國民事立法的突出問題。不顧法的自身的科學性而一味地遷就現實的立法觀顯然是不足取的。長期以來「法律越通俗越好」的所謂流行觀點也必須加以改變。在法律規范的科學性與通俗性發生矛盾時, 我們應當舍棄法的通俗性而保全法的科學性。因為,法律再通俗, 它仍然是相當專業的, 其中最通俗的法律概念比如合同、所有權、保證、繼承、收養等, 對一般的人來說, 都難以准確理解。眾所周知, 英美法是專家法, 其法律規范主要存在浩如煙海的判例文獻中, 普通老百姓是難以知曉的, 但在英美等法治國家裡, 普通人是如何行為的呢? 的確值得我們深思。實際上, 文本法並不等於生活法(實際在民眾中起作用的法) .文本法再通俗, 永遠也達不到生活法的通俗程度。基於此, 民法典應當採取區別作法, 將涉及民眾基本私權利的規范用盡可能通俗的語言表達, 而對除此之外的其他規范則以科學性為唯一目標。堅持規范科學的理念, 民法典還必須以我國本土的活的法律規范為基礎並吸收國際上的通行規范, 既要考慮到中國目前的實際, 更要著眼於將來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的「法域」統一, 即應在未來四法域統一的框架下來設計民法典的基本結構、法律概念和法律規則。
(五) 民商合一
民商合一抑或民商分立, 這是當代民事法律法典化的重大問題。從中國的歷史傳統、思維偏好、世界法律的發展趨勢看, 我國民法典應當以民商合一為一基本理念。堅持民商合一, 並非輕視或者否認實質意義的商法存在, 而是基於法的自身的規律性和邏輯性的考慮, 反映的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人特殊地位的覆滅、民法與商法的融合。貫徹這一理念, 民法典應當: ①將公示主義、外觀主義、交易安全、交易迅捷、嚴格責任主義確定為基本規則; ②確認非法人組織的獨立民事主體地位, 專章規定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非法人組織的主體法規則, 甚至可以賦予合夥企業以法人資格; ③不區分民事主體與商事主體、民事行為與商事行為、民事代理與商事代理、民事權利與商事權利、民事時效與商事時效, 不設商事法院或者商事法庭; ④明確國際商事慣例在民法淵源體系中的地位, 適當吸取國際商事慣例的可行規則, 將之直接規定在民法典中; ⑤不制定商法典, 也不必制定商事通則, 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海商法、破產法、企業登記法、會計法等仍作為民事單行法存在。
7.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有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有: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2、自願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8.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民法典的基本原復則:制
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願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3、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誠信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5、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6、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8)民法典根本擴展閱讀:
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私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