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犯罪構成三要件

刑法犯罪構成三要件

發布時間: 2021-01-01 13:06:58

『壹』 犯罪三階層說

三階層說:

隨著近年深入的研究最終採取了德國日本刑法的觀點,採用犯罪構成三階層學說:即犯罪構成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違法性是闡述客觀要件以及排除客觀上犯罪構成事由的,有責性是闡述主觀要件以及排除主觀方面犯罪構成事由的。並在2009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全面採用。

在07年的《刑法學》第三版里,犯罪構成該當性大部分劃入違法性,也就是客觀要件,小部分劃入了有責性(主觀要件)。所以,到09年為止,張明楷的觀點一直是:犯罪構成是兩要件:違法性和有責性。(即主客觀要件)

(1)刑法犯罪構成三要件擴展閱讀:

犯罪構成作為認定具體犯罪的標准和規格,無論對司法實踐還是刑法理論,都具有重大意義。

1、犯罪構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標准

作為法律概念,犯罪構成就是確定某種行為是否犯罪的規格和標准,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負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首先,它是具體行為罪與非罪的界限,行為只有具備了犯罪構成,才能構成犯罪。

其次,犯罪構成也是區分此罪與彼罪的法律標准。各種不同犯罪的獨特的特點,反映在每一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中。因此,認真研究每一罪的具體構成要件,是准確定性、區分此罪與彼罪的關鍵。

2、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一個人之所以要對自己的行為負刑事責任,其基本的依據就是行為人的行為具備犯罪構成。行為是否具備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有無;具備什麼樣的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程度。

因此,是否追究某人的刑事責任,首先要查明某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行為只有符合了犯罪構成,才能認定為犯罪,進而被追究刑事責任。

3、犯罪構成所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犯罪構成理論在刑法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貫穿在整個刑法學體系中。刑法中的許多理論問題,都與犯罪構成的基本理論息息相關。研究刑法理論,其關鍵就是掌握犯罪構成的理論。

『貳』 刑法犯罪構成的四要件和三階層,哪個更合理

刑事法律中的犯罪,必須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構成,這些條件就是所謂要件。過去刑法理論和法律條文都是持四要件說,即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主體即行為的實施者,就是誰乾的,分一般主體,特殊主體等。客體即行為侵犯的對象,例如強奸罪的客體只能是女性。主觀方面指行為主體主觀上的動機。客觀方面是指具體的行為和造成的結果,有行為犯(只要實施了某種行為就構成,如持有毒品)和結果犯(產生了一定的後果才構成,例如交通肇事)之分。其中主觀方面即犯罪的動機,是區分主觀惡性大小以及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此罪和彼罪的重要依據。例如故意殺人,故意傷害,過失殺人,意外事件,都可以造成致人死亡的結果,但罪名和處罰是大不相同的。很顯然,主體、客體;主觀、客觀的四要件說是符合辯證法的,或者說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物。因為三要件理論還比較新,所了解的人不是很多。所謂三要件,大約是「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也有說是「犯罪主體、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二者結合起來,就是主體的符合性,行為的違法性,結果的有責性。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四要件和三要件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很大,四要件理論認為構成犯罪的行為,按三要件理論則可能認為無罪。如果存細看一下,就不難發現,三要件中沒有主觀方面,強調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白糖殺人案:某人(主體)錯把白糖當成毒葯下在(客觀方面)別人(客體)飲水中企圖謀殺(主觀方面),結果沒有得逞(客觀方面)。按照四要件論,這是故意殺人未遂。而根據三要件說,則不構成犯罪。因為沒有犯罪的結果。四要件是一切行為的構成要素。而三要件中第二項卻是犯罪行為,或是行為的違法性。既然是行為,那麼必然就包括有主體、客體、主觀、客觀四個要素。所以要分析三要件的第二項,必然要繞回到四要件上來,這不是很滑稽的事嗎?

『叄』 為什麼刑法中的犯罪構成理論和法律關系三要

在我國,「犯罪構成」實際上是指犯罪成立要件。傳統刑法理論,在犯罪概念之後論述犯罪構成,認為犯罪構成是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由四個方面組成:(1)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關系;(2)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其中主要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3)犯罪主體,指達到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4)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傷害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這就是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學說,是我國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即犯罪構成四要件說。該學說形成於建國初期,直接脫胎於前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多年來,該學說為我國的刑事法制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刑法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傳統的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理論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於是,刑法學界不少學者開始對傳統犯罪構成理論進行批判與反思。綜合目前的情況,可以初步得出結論:在中青年刑法學者的視野中,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已經被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傳統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已經開始了新的脫胎換骨。在傳統犯罪構成理論終將「舊貌換新顏」的現實命運面前,對各種批判與反思進行回顧與總結,有助於我們將對此的批判與總結深入下去。
我國刑法認定犯罪成立的規格和標準是犯罪構成。而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和客觀要件的總和。因此,在我國刑法中,「犯罪構成」、「構成要件」或「犯罪構成要件」三個概念之間常常互換使用,並無嚴格的區分。這樣,無論我國刑法使用「犯罪構成」還是「構成要件」抑或「犯罪構成要件」的概念時,其內涵與外延都與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中所說的「 構成要件該當性」之「構成要件」不同:前者是對犯罪成立的所有要件的概括性稱謂,後者則只是指犯罪成立三要件中的一個要件——構成要件該當性而言的;前者包括了一定行為刑罰之法律效果的一切法律要件,因而是犯罪成立的充分條件;後者只是犯罪成立的所有條件中的一個,具體說,是三要件中的一個,是一定行為構成刑罰之法律效果的前提而非充足條件。只有在符合了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前提之下,經過違法性與有責性的補充判斷並得出肯定結論之後,才能認定犯罪,望採納

『肆』 犯罪構成為什麼從四要件變為三階層

我們大多數人真正想知道的是:三階層是不是某些刑法教授的無意義的理論構造?三階層究竟適不適合中國司法實踐?已經有了四要件,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換成三階層?

其實這個問題同樣也適用於四要件。四要件是不是某些刑法教授的無意義的理論構造?四要件適不適合中國?已經有了刑法分則的條文,為什麼法律人還要學習四要件?

一、犯罪四要件或是三階層,都是犯罪論體系的一種。犯罪倫體系並非《刑法》天然就該有的構件。英美法系的法學具有高度的水準,但他們沒有刑法總論,更加沒有一個教義學上的犯罪論體系。

換句話說,犯罪四要件和三階層,都必須闡釋自己之於刑法的意義,必須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一直以來,人們都希望法官嚴格受到法律的約束。孟德斯鳩認為法官的任務僅僅在於宣讀法律的決定,法官不能有自己的意志。薩維尼也認為,法官的唯一活動和唯一工作在於純粹的邏輯解釋。法官應當是一個純粹的唯命是從的演員,只需要了解法律的精細之處,然後執行即可。這樣的期待無可厚非。就目前的我國現狀而言,絕大部分人包括法官自己,都是這樣認識法官這項職業的。<br>德國法學很早便認識到,單靠法律規范條文不可能排除法官的恣意判斷。必須首先存在一個無漏洞的、統一的、封閉的、不相互沖突的、由概念構成的規則體系。這樣法官才可能僅僅根據概念的邏輯演繹判決案件,法官才僅僅是法律的宣讀者。

作為概念法學巔峰人物的普赫塔認為,這樣的統一完整的體系是真實存在的,「科學的任務在於,在體系性的關聯上去認識法條,認識這些彼此互為條件且相互衍生的法條,使得我們可以向上追溯個別規則的譜系直至其原則,同時也可從原則出發向下發現其最為具體細微的表現形式。這種規則不出現在立法者的宣言之中,而只能作為科學演繹的產品為我們所認識到」。

普赫塔的意思是,具體的法律規范條文中隱含著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是一個依照形式邏輯組合起來的概念金字塔。當金字塔的最頂點是一個最普遍的概念,可以用來涵攝其他所有概念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從金字塔底部的每一點出發,透過一連串中間分支達到金字塔的最頂端,邏輯演繹體系的理性於斯完成。在這個概念邏輯演繹體系下的法官,只能進行概念-邏輯推理,不可能有自己的價值評判,從而受到法律規范的約束。

今天的人們當然不再認為法律規范條文中,天然地隱含了一個「統一、完整」的法秩序,但是,通過概念體系進行邏輯演繹的方式,限製法官恣意的判決,保障法的統一適用的想法,一直被保留下來。

1906年貝林出版了《犯罪論》,這是現代刑法學的犯罪論體系誕生的標志。貝林的貢獻在於,他在犯罪論體系這個概念金字塔的最頂端,給出了犯罪的這個概念的定義,從而把各種殺人、強奸、盜竊具體犯罪變成了犯罪論體系的邏輯推理的結果。貝林將犯罪定義為「犯罪是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的、受相應刑罰威嚇和滿足刑罰威嚇之條件的行為。」

貝林將犯罪概念的核心在於「犯罪構成要件」,由完全客觀的、與價值無關的要素組合而成——行為、因果關系、後果。刑法分則的條文也必須被相應的這樣理解,每一個具體犯罪都必須列出封閉的且不能擴充的構成要件要素。這樣,法官所需要做的無非是將具體案件中的各種事實涵攝在犯罪構成要件的各個要素的概念之下,這樣來判斷行為人的行為是否符合犯罪構成要件,是否屬於某一具體犯罪。這種概念體系的方式,就具有了罪行法定的保障機能。

犯罪4要件理論,將犯罪定義為犯罪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4要件與貝林的古典體系相同,都是試圖用體系化的方式,通過一個概念體系的作用,把刑法分則條文分別理解為犯罪主體、客體等要素,法官所要做的無非是將相關案件事實分別歸類到犯罪的要素概念之下,從而排除個人恣意的判斷,踐行罪行法定。

二、貝林的古典體系與犯罪四要件共同的缺陷

所謂三階層,是對將犯罪區分為不法與罪責,在不法的基礎上再區分構成要件該當性和違法性的犯罪體系構造。從貝林創建的三階層體系被稱為古典體系,最多隻存在5至10年,便被新的三階層體系所替代。因為他將構成要件的違法性嚴格限定在客觀要素上,將故意和過失視為罪責,卻很快被發現存在問題。

舉個例子:某汽車銷售商在銷售汽車,該汽車商人非常仇恨甲,就以打折的方式將汽車賣給甲,希望甲出車禍死亡。假如甲確實如其所願在駕駛汽車時出交通事故並死亡,那麼,汽車商人有客觀的生產銷售行為、該行為與交通事故這個後果有客觀的因果關系,汽車商人主觀上有致人死亡的故意。——無論是貝林的古典體系,還是犯罪4要件,都會認為汽車商人構成故意殺人罪。這個結論,是任何國家的刑法都不能接受的。

再舉個例子,在純客觀的、排除了行為人及法官對侮辱行為的社會意義的理解上,所謂的侮辱的客觀不法,不過就是聲波的震動而已。

這就標志著純粹建立在客觀要素基礎上的純粹邏輯推理,是不能在刑法中予以貫徹的。這就是貝林體系與犯罪4要件的共同缺陷。

現在的通行的三階層理論是羅可辛於40多年前創立的。羅可辛明確認識到,犯罪論體系中的犯罪行為,不能定義為一個純自然主義的、可被客觀觀察的行為(貝林體系的看法),也不能僅僅定義為一個心理要素與客觀要素整合在一起的行為(目的行為論的看法),而是一個可以被規范理解、具有社會意義的行為。三階層仍然需要藉助概念體系的邏輯推理來保障罪行法定,限製法官的恣意,但概念本身是具有規范性質的,不能期待建立一個完全客觀的、排除了行為人對其行為意義的理解、排除了法官對法律條文規范意義的理解之上的概念體系。

我希望我的上述論述,已經表明我的下列觀點:

1.犯罪論體系是為了滿足罪行法定原則、限製法官的恣意、保障法律適用的統一,從而建構出來的概念體系。犯罪論體系本身不是罪行法定的法律淵源,但之於大陸法系,確實最重要的保障罪行法定的理論手段。所以,我國司法從4要件轉為三階層, 不是背棄罪行法定原則,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罪行法定。因為,4要件已經被證明 其體系邏輯不能自洽,而法官從矛盾的體系中可以推導出各種結論,從而危害法的統一安定。

2.三階層是在德國刑法體系中一個一直在發展的體系,目的就是通過司法實踐的檢驗,試圖對司法實踐中的各種案件問題作出解答。三階層從古典體繫到新古典,從新古典到維澤爾的目的行為論,再到羅可辛的目的理性體系,都是為了真正實現罪行法定的目標。

對貝林體系的反思,已經證明了犯罪論體系不能建立在純粹排除人主觀判斷的要素之上。我們現在對三階層的學習,不是機械的學習什麼犯罪構造,背誦幾個階層的定義就可以的,而是借鑒經驗,減少我們自身犯罪論體系中的矛盾與錯誤,如果需要拋棄4要件,就勇敢拋棄,如果我們能夠獨立於德國刑法體系建立新的犯罪論體系,那就去建立。

3.無論如何,不理解犯罪論體系之於刑法適用的意義,死守4要件,除了證明自己不願意真正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問題,又能證明什麼?不理解犯罪論體系的意義,就算完全移植了德國刑法學的3階層概念,那麼,當德國出現了新的體系之時,我們又來完全移植並學習之嗎?

4.我非常尊重張明楷教授,他對德日刑法學的透徹理解,完全是建立在試圖解決中國司法實踐問題上的。

5.如果三階層能夠更好地保障中國刑法法律條文的適用,那麼以三階層難用、難學為理由拒絕三階層,只能證明......。

『伍』 比較犯罪構成四要件說與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

犯罪構成中的分體系有四個:客體、主體、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哪一個必要要素不存在,更不用說一個分體系不存在,就會導致整個犯罪構成體系的瓦解,就會導致人的行為中不存在犯罪構成。犯罪構成要素是犯罪構成的組成部分。犯罪構成要素的要件決定它們的特點,使人們能夠將一犯罪構成區別於另一犯罪構成,以及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犯罪構成要素和分體系的要件規定在刑法典總則和分則的規范當中。」

古典三階層:犯罪體系是從實定法的規定歸納出來的,歸納的方法則受到自然科學自然主義(Naturalismus)的影響。自然科學實證主義和刑法上的罪刑法定主義互相契合,在19世紀末影響德國的刑法學。古典三階層犯罪體系便是這種自然科學實證主義風潮下的產物。貝林於1906年發表的著作《犯罪的理論》則標志著古典犯罪論體系的確立,同時,李斯特對於這一體系的實質內容也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貝林主張「構成要件具有客觀性、記述性和規定性的特徵」。

三階層犯罪論體系中構成要件該當性的演變歷程的闡述可以看出,從新古典犯罪論開始,構成要件不再是中性無色的純客觀事實描述。

麥耶認識到規范性和主觀性構成要件要素的存在,認為構成要件是違法性的認識根據;麥茲格更加明確地論述了規范性構成要件要素,並認為構成要件是違法性存在根據,主張構成要件就是違法類型。此後,無論是何種體系,其構成要件中不僅有描述性的、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同時還具有主觀的、規范性的要素。可見,構成要件由「指導形象」到「犯罪定型」的變化表現為價值不斷填加的過程。

(5)刑法犯罪構成三要件擴展閱讀

19世紀以來,在實證主義的壓倒性優勢下,任何學科都必須保證其「科學性」而成其為「科學」。在自然科學作為科學典範的時代,法學(刑法學)為了保有「科學」的地位也只能走自然主義的道路。

德國古典犯罪論體系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哲學背景、方法論背景下被造就的:中性無色的犯罪該當類型、中性無色的不法狀態以及中性無色的承擔罪責的心理事實——作為社會科學的刑法學,在犯罪成立的理論上卻恪守自然科學的准則。

實證主義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要以實施自然科學的精神來改造和超越傳統形而上學的流派。實證主義對古典犯罪理論的影響,主要是指用實證主義的基本立場或思維方式,特別是用從自然科學中概括出的實證方法來構建和研究犯罪理論體系。

許玉秀教授在論及古典犯罪論體系的「機械性現象」時指出:「自然科學的方法論一直到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才對刑法學產生明顯的影響,亦即認為犯罪行為也可以作機械的切割、分析和檢驗,犯罪行為因而很理所當然地被切割成主觀和客觀兩個部分。

『陸』 犯罪構成要件為何從「四要件說」變為「三要件說」,評論一下

個人意見:
這是由理論差異引起的。前蘇聯/東歐和我國刑法將犯罪構成劃分為四要件;德、日刑法劃分為三階層,英美法系刑法按照二階層(也即二要件)定義犯罪。
四要件說將犯罪構成區分為客體、客觀方面、主體和主觀方面四各方面,只有某一行為同時滿足這四個要件才有可能被評價為犯罪。但四要件的缺陷在於不能從這四個要件中對因果關系、違法性等方面進行邏輯推理,還需要在四要件之外另行設立標准以排除那些看上去是犯罪實為無罪的行為,例如正當防衛等。
三階層說是將犯罪區分為違法性、有責性和該當性,這是一個邏輯推理的過程,並不是簡單的三要件的羅列,在前一個要件未明確之前,不允許討論後一個要件,因此它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理性,只有完全走完這一個過程,某一行為才會被認為是犯罪,中間有任何斷裂即不能得出有罪結論。此點強於四要件說。目前我國刑法學界有傾向於三階層說的趨勢。
二階層說則更為簡單,即客觀層面與主觀層面,與四要件不同,該理論將主體放入客觀層面作為邏輯起點,將客體溶於結果之中在主體—行為之後進行討論;與三階層不同在於將有責性作為責任阻卻(犯罪)事由,與客觀層面進行討論,最後將二者統一起來進行犯罪判斷,這一點與四要件說類似,但邏輯性強於四要件。如果將法益阻卻事由和責任阻卻事由單獨劃出,也可以稱之為「三要件或三階層」。
三種理論各有優長,不能說誰好誰壞,只有認識不同而已。個人更傾向於二階層說。
希望能幫到你。

『柒』 刑法上的犯罪構成現在採用三要件還是四要件具體如何

你好
張明楷觀點是三要件。
傳統是四要件,犯罪主體、犯罪客體、犯罪主觀要件和犯罪客觀要件
一般答題採用的是四要件。
希望可以幫到你、

『捌』 刑法犯罪構成要件

具體構成要件、共同要件和選擇要件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可以將犯罪構成要件分為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或犯罪構成的具體要件與所有犯罪的共同要件或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根據犯罪構成要件在認定犯罪中的作用,可以將犯罪構成要件區分為具體構成要件、共同要件和選擇要件。
1、具體要件
具體要件是指法律規定的認定某一具體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事實特徵。任何犯罪都是具體的,其構成要件都是不一樣的,盜竊罪不同於詐騙罪、故意殺人罪不同於故意傷害罪,就在於他們有法律規定的具體要件。例如故意殺人罪,必須具備侵害人的生命權、出於殺人的故意、實施了殺人行為這些具體的構成要件才能構成。從刑法對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規定看,有詳有略。對於那些犯罪性質較明確,立法者認為不需要對犯罪構成作詳細的描述就能界定的犯罪,規定的較為簡單,例如刑法第234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規定,對故意傷害罪的構成要件的描述就非常簡單。而對某些難以簡單的犯罪,則表述得較為詳細,例如,刑法第382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是貪污罪」。這就對貪污罪的構成要件作了較詳細的規定。
2、共同要件
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構成都必須具備的要件,因此,也稱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雖然各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都有特殊性,但如果將各種具體的犯罪 構成要件歸納、整理加以概括抽象的話,任何犯罪構成都包括四個方面的要件(關於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刑法理論上有相當大的分歧:
(1)二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分為行為要件和狀態要件;
(2)三要件說(老版本),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主體、危害行為、客體;
(3)四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應為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
(4)新理論:三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為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要件和犯罪主觀要件。
3、選擇要件
犯罪構成的選擇要件,是指不是每一個犯罪構成而是部分犯罪構成必須具備的要件。例如,一般的犯罪對犯罪主體只要求達到刑事責任能力、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就能成立,但刑法上有一些犯罪則要求除具備上述條件外,行為人還必須具備某種特殊的身份才能成立。如瀆職犯罪的主體必須具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身份;又如,犯罪的時間、地點並不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但有一些特定的犯罪以一定的時間、地點作為犯罪構成的要件,如非法捕撈水產品、非法狩獵等犯罪,刑法規定必須是在禁漁區、禁漁期、禁獵區、禁獵期這些特定的時間地點實施才能構成。

熱點內容
拜城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08 21:18:18 瀏覽:784
法院改革司機 發布:2025-10-08 18:14:51 瀏覽:847
第二章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10-08 17:59:22 瀏覽:293
在職法律碩士加工資信箱 發布:2025-10-08 17:56:17 瀏覽:271
我國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有 發布:2025-10-08 17:37:38 瀏覽:784
上海司法腐敗 發布:2025-10-08 17:25:41 瀏覽:113
司法局部門 發布:2025-10-08 17:21:32 瀏覽:767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