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佔有的認定
Ⅰ 刑法法中的佔有怎麼理解
佔有即控制,對物取得控制能力就是佔有。
Ⅱ 結合財產犯罪相關理論,對刑法中的佔有如何認定
您好,刑法中非法佔有的目的中的「佔有」與民法上的佔有不是等同的概念,也不是僅回指事實上的支配或控制。答具體地說,非法佔有(不法所有)目的,是指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並遵從財物的用法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另外,所謂遵從財物的用法進行利用、處分,並不要求完全遵從財物原來的用法,只是遵從財物可能具有的用法即可。
Ⅲ 非法佔有的認定
非法佔有是指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時客觀上對財物的實際非法控制狀態和主觀上企圖通過危害行為達到對財物實際非法控制的目的而不是要求行為人對財物的永久控制。
要想准確認定「非法佔有目的」,首先應該理解什麼是「非法佔有」。刑法意義上的非法佔有是指行為人採取某種被認為是犯罪手段,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非法取得不屬於自己所有的財物,並將其置於自己控制之下的事實狀態。其含義包括了五個方面的內容:
1、取得和佔有財物的非法性。一是取得財物的行為違法,為法律所禁止,二是佔有財物的行為非法,沒有合法依據。
2、行為人對取得財物的實際控制性。非法佔有的本質特徵是佔有,其指的是實際直接地控制管理,而並非想像的、間接的。若行為人企圖非法佔有,而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實際佔有,或是行為人自動中止了自己的行為,不再實施佔有行為的情況,是屬於刑法中的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
3、對財物所有權的全面侵犯性。從民法角度來看,非法佔有是指所有人在沒有合法依據的情況下對財物的佔有,這是針對財產所有權四項權能之一的佔有權而言的,並且有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之分。只有當佔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自己對財物的佔有屬於非法時,法律才不予確認和保護。然而,刑法中的非法佔有是對財產權四項權能的全面侵犯。行為人希望獲得不屬於自己財產的佔有權,而且意在行使其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因此,刑法上的非法佔有的危害性明顯比民法中的大得多。
4、非法佔有財產目的的明確性。由於侵犯財產類犯罪主觀方面必須是直接故意,行為人必須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產的目的,這是刑法上做明確規定的,不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則無法構成非法佔有。
5、非法佔有財物行為應受刑罰懲罰性。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行為並不一定都是應當受到刑罰懲罰的行為,只有當非法佔有財物數額達到法律規定的數額標准時,才能對行為人處以相應的刑罰。
Ⅳ 試述刑法中"佔有"的認定。
主觀上有佔有的意思,客觀上排除了所有權人對財務的支配與控制。
Ⅳ 刑法中佔有分為幾種,侵佔和佔有一樣嗎
《刑法》「佔有」是指「非法佔有」與民法意義上的「佔有」是二種法律關系和版二種意義。
「侵佔」權和「佔有」是不一樣的。非法「佔有」指的是主觀故意,「侵佔」是指客觀行為。
如;《刑法》第二百七十條【侵佔罪】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
行為上有;: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客觀行為)
如;《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合同詐騙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主觀上有;「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主觀故意)。
Ⅵ 侵佔罪如何認定,侵佔罪是怎樣認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條規定: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版額較大,拒不退還權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本條罪,告訴的才處理。
對象特徵:本罪的犯罪對象特定,一是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二是他人的遺忘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行為特徵:侵佔罪的行為特徵非常明顯,包括行為人已經合法佔有、拒不退還兩個要素。只有這兩個要素同時滿足,才會構成侵佔罪。目的特徵:侵犯財產類犯罪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特徵,即要求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如果行為人因為客觀原因不能返還,而不是非法佔有為目的的,是不能構成侵佔罪的。訴訟特徵:侵佔罪屬於純粹的自訴案件,如果想要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只能通過自訴的方式啟動訴訟程序。立案標准:本罪立案標准尚沒有明確規定的,但可以參考《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八十四條關於職務侵佔案的標准:數額在五千元至一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
Ⅶ 侵佔罪認定標准
侵佔罪認定標准如下
(一)拒不退還、拒不交出的前提條件:權利人已經經過請求。
(二)拒不退還、拒不交出必須是侵佔行為人作出的,這是本罪的必備要件
1、拒不退還、拒不交出行為的主體是侵佔行為人,即接受請求的對象,一般是侵佔行為人,特殊情形下,侵佔實際控制人亦可構成共犯。其他人即或與侵佔行為人相關聯的人作出拒不退還或拒不交出的意思表示均不構成本罪。
2、拒不退還、拒不交出是能為而不為。即侵佔行為人有能力作出退還或交出財物的行為,卻以侵佔財產為目的而未為之。倘若行為人未作出歸還的行為,如客觀上侵佔他人財產,卻因生病等原因而不能退還或交出,雖經權利人請求,亦不構成「拒不退還、拒不交出」。但若將侵佔財產用於揮霍、浪費而無法歸還的,亦應認定為能為而不為,因為侵佔行為人對揮霍行為可以控制。
3、拒不退還的形式,可以是明示的方法,亦可是默示的方法。這種拒不返還或交出可以直接向權利人作出不予退還或交出,亦可表現為表面答應退還或交出,而實際上不予退還或交出,或根本不向請求人表示而不予退還或交出。這里的不要求「拒不退還」、「拒不交出」直接向權利人作出,只要求侵佔行為人的客觀行為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目的即可。
(三)侵佔罪的數額問題
根據刑法規定,行為人侵佔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或者遺忘物、埋藏物的,只有在數額較大的情況下才構成侵佔罪。而「數額較大」、「數額巨大」刑法和司法解釋均未予明確。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普遍比照盜竊罪的數額標准,而最高人民法院對盜竊罪的「數額較」、「數額巨大」規定了一個浮動的數額,授權各省高級人民法院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在浮動數額范圍內制定具體數額,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對盜竊罪數額較大規定為一千元以上,數額巨大為一萬元以上。
(四)侵佔罪中的其他嚴重情節
侵佔罪中的「其他嚴重情節」,刑法和司法解釋都沒有做出具體規定,學者們的觀點也不相一致。目前,被司法機關接受的是周道鸞、張軍的觀點,認為「其他嚴重情節」是指侵佔數額達到了數額較大以上並具有以下情節:
第一,侵佔殘疾人、孤寡老人、喪失勞動能力人的財物;
第二,侵佔他人重要生活資料或生產資料;
第三,侵佔他人財物行為引起他人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勸阻仍拒不交出財物;
第四,將侵佔財物肆意揮霍,造成他人重大損失的;
第五,造成特別嚴重後果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的。
(五)「數額較大」、「數額巨大」僅是決定侵佔罪處罰輕重的主要依據,而不是唯一標准。
因此在處罰侵佔罪時,既要堅持以侵佔罪數額為主要依據,又不忽視其他情節因素,如犯罪動機、目的、犯罪手段、方法等,才能真正貫徹好罪刑相適應的原則。
由於刑法將侵佔罪規定為自訴案件,所以,侵佔案件的被害人需要自行收集證據,然後向法院提起訴訟。但是我們都知道法院對訴訟證據有很高的要求,證據材料不僅要能證明案件事實,還要來源合法。
Ⅷ 刑法上的佔有與民法上的佔有的區別(求詳細)
以佔有的惡意還是善意作為標准區分民法上的佔有和刑法上的佔有是錯誤的,刑法和民法上的版佔有都有權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兩者的真正區別在於側重點不同:刑法上的佔有側重於事實狀態,而民法上的佔有更側重於權利狀態。
Ⅸ 張明楷: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張明楷: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刑法分則對一些財產犯罪、經濟犯罪,明文規定了「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主觀要件;此外,許多條文雖然沒有明文規定這一要件,但根據條文對客觀行為的描述、刑法條文之間的關系,也需要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如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等都需要「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司法工作人員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是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要素,就不是構成要件要素。事實上,國內外的刑事立法都表明,構成要件要素分為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當某種犯罪明顯需要「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或者根據相關條文明顯要求「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時,刑法條文往往會省略關於「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規定。盜竊、詐騙、搶奪等罪就是如此。以金融詐騙罪為例。刑法分則之所以僅就集資詐騙罪與貸款詐騙罪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是因為前者容易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相混淆,後者容易與貸款糾紛相混淆,而各自的區分關鍵在於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而其他金融詐騙罪一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刑法條文省略了關於非法佔有目的的規定。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直接關繫到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以下主要以盜竊罪為例進行說明。
犯罪構成要件具有兩個方面的機能:一是劃分罪與非罪的機能;二是劃分此罪與彼罪的機能。「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同樣具有這兩個方面的機能。一方面,由於必須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所以,盜用行為不成立盜竊罪。例如,只是擅自將他人的自行車騎走一會然後又返還的,屬於盜用行為;因為沒有非法佔有目的,所以不成立盜竊罪。另一方面,由於必須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所以,單純毀壞財物的行為,也不成立盜竊罪。例如,行為人從位於八層的被害人家裡搬出電腦,然後從七層的樓梯口摔至樓下,導致電腦毀壞。如果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目的將電腦搬出,只是因為碰到被害人或者出於其他原因將電腦摔至樓下的,仍然成立盜竊罪;如果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僅僅出於單純毀壞的故意而實施上述行為,則成立故意毀壞財物罪。
非法佔有的目的中的「佔有」(與作為侵犯財產罪客體的「佔有」不同)與民法上的佔有不是等同的概念,也不是僅指事實上的支配或控制。因為如果將不法佔有理解為單純事實上的支配或者控制,那麼,盜用他人財物時,行為人事實上也支配或者控制了該財物,於是盜用行為具有不法佔有的目的,因而成立盜竊罪,這便擴大了盜竊罪的處罰范圍。又如,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單位資金時,具有支配、使用該資金的目的,但由於准備歸還,所以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因而不成立職務侵佔罪。如果將非法佔有目的解釋為事實上的支配、控制,就無法區分挪用資金罪與職務侵佔罪。
再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時,行為人具有事實上支配或控制他人存款的意圖,但由於其准備歸還,所以,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而集資詐騙罪則除了事實上支配、控制他人資金外,還不準備歸還,即具有不法所有的意圖,所以不同於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如果將非法佔有目的理解為事實上的支配目的,那麼,就不可能區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集資詐騙罪。可見,只有將非法佔有目的理解為不法所有的目的,才能使這一主觀要件具有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機能。具體地說,非法佔有(不法所有)目的,是指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並遵從財物的用法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
首先,盜竊等罪的成立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的意思。這一要素的機能是,將不值得科處刑罰的盜用行為排除在犯罪之外。其次,行為人還具有遵從財物的用法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這一要素的機能是,將盜竊等取得財物的犯罪與毀壞財物的犯罪相區別。需要說明的是,所謂遵從財物的用法進行利用、處分,並不要求完全遵從財物原來的用法,只是遵從財物可能具有的用法即可。例如,為了取暖,將他人衣櫃盜走後用於烤火的,也應認為具有不法所有的目的。顯然,這里的「處分」不包括單純的毀壞。
明確這一點,對於司法實踐認定犯罪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直接消費公私財產的行為,屬於具有非法佔有目的的行為。如有的(非國有)公司的工作人員在職期間,連續使用公司資金私自出境10餘次,花掉幾十餘萬元;有的(非國有)企業的工作人員在任職期間,私自在娛樂場合使用單位資金消費。行為人主觀上將公款作為自己的所有物,並遵從了公款的經濟用途,因而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客觀上導致單位喪失財產所有權。理應認定為職務侵佔罪。
非法佔有的目的既包括使行為人自己不法佔有的目的,也包括使第三者(包括單位)不法佔有的目的。
其一,刑法規定或者刑法理論要求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無非是要表明行為人是為了永久性地剝奪他人的財產,並遵從財物的經濟用途進行利用;從而說明行為對法益(財產)的侵犯程度,標明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但不管是行為人本人非法佔有,還是第三者非法佔有,都同樣說明行為對法益的侵犯程度。例如,甲為了自己有車開,盜竊了丙的一輛轎車,其行為侵犯了丙的財產。
同樣,甲為了乙有車開,盜竊了丙的一輛轎車後當場無償交給乙使用,甲的行為也無疑侵犯了丙的財產;如果甲為了單位有車開,盜竊了丙的一輛轎車後立即無償交付給單位使用,甲的行為仍然侵犯了丙的財產。由此看來,行為人是為了本人非法佔有還是為了第三者非法佔有,對法益的侵犯程度並不產生影響。從刑法的目的來說,丙的合法財產是受刑法保護的,不能說甲為了第三者或者某單位而盜竊丙的轎車時,丙的財產就不受刑法保護了。
其二,刑法規定以及刑法理論上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並沒有限定為「以本人非法佔有為目的」;既然如此,「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當然包含以第三者非法佔有為目的。
其三,將「非法佔有目的」解釋為包括使第三者或者單位非法佔有為目的,同樣能夠使非法佔有目的具有前述兩個機能:由於盜竊他人財物是為了使第三者或者單位不法所有,因而與盜用行為相區別;由於盜竊他人財物是為了使第三者或者單位遵從財物的經濟用途進行利用,因而與毀壞財物相區別。
其四,其他國家的刑事立法、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都沒有將不法所有的目的限定為本人不法所有。例如,奧地利刑法第127條以下規定的各種取得財產的犯罪的主觀要件都是「意圖為自己或者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不限於本人的利益;瑞士刑法第137條以下所規定的取得財產的犯罪的主觀要件都是「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其他許多國家的刑法也是如此。
明確這一點,對於認定財產犯罪、經濟犯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宏觀上說,不要因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屬於主觀要件,便認為財產犯罪、經濟犯罪的本質是行為人獲得利益。實際上,犯罪的本質是侵犯法益,定罪與量刑從根本上考慮的是行為對法益的侵犯程度。當行為人是否獲得利益與行為是否侵犯了法益出現不一致的現象時,司法人員應當注視的是行為是否侵犯了法益,而不是行為人是否獲取了利益。從微觀上說,明確非法佔有目的包括使第三者或單位非法佔有,可以解決許多具體問題。例如,當行為人為了單位利益而指使他人或者直接實施盜竊行為時,仍然具有非法佔有目的,完全符合盜竊罪的主客觀要件,應認定為(自然人)盜竊罪。再如,由於非法佔有目的包含使第三者非法佔有為目的,所以,盜竊等行為並不限於將他人財物轉移為自己佔有,而是包括將他人財物轉移為自己或者第三者(包括單位)佔有。又如,在共同盜竊案件中,沒有非法佔有目的的人,只要明知他人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而實施盜竊的幫助行為的,也成為盜竊罪的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