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飲酒
Ⅰ 民法典關於共同喝酒致死有什麼規定
還是和原來的規定一樣,編纂民法典,其中的法律條文大部分都沒改
Ⅱ 民法典關於共同喝酒致死有什麼規定
勸酒有責任,喝醉沒安全送回去有責任。都各自喝有人突發出事兒那就自認倒霉吧。或者你也沒勸喝酒提前走了之後他們還再喝再出的事兒跟你就沒關系了。
Ⅲ 新民法通則全文喝酒傷亡怎樣規定
關於喝酒的法律責任,無論是過去的〈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還是現在的〈民法總則〉都沒有明確的針對性規定,但上述法律都確立了一條原則,即過錯責任原則。即有過錯的,有責任;無過錯的,則無責任。
無酒不成席,在中國請客、聚餐時喝酒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文化,但有六種行為人要對酒後發生的損害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甚至要承擔刑事責任。
第一種是強迫性勸酒的人,如故意灌酒,刺激性勸酒,這種人要對被勸飲酒者發生的任何後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二種是明知飲酒者不能喝酒或身體不適仍勸其飲酒的人,這種人要對對方因飲酒誘發的疾病以及酒後駕車肇事等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第三種是共同飲酒後任酒友駕車離開的人,這種情況下發生交通事故的,同飲者不僅要對共同飲酒的夥伴承擔責任,還要對因事故受害的相對方承量相應的責任。
第四種是共同飲酒後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的人,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自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己的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因此出事的共同飲酒者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五種是明知駕車人飲酒而唆使其酒後駕車的人,這種人不但要對發生交通事故的後果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果明知駕車人醉酒仍唆使其駕車的還涉嫌危險駕駛罪的共同犯罪,可能要被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種是酒局的組織者要承擔飲酒適度和酒後安全護送的義務,否則出事後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酒是好酒,宴是好宴,但喝酒有風險,勸酒須謹慎。
Ⅳ 中國的法律規定幾歲可以喝酒
中國法律沒有限制飲酒最低年齡,但是限定酒類經營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酒類商品。專民法上的「屬未成年人」是指未滿18周歲的自然人。
對於禁止未成年人飲酒問題上,《酒類流通管理辦法》第十九條明確規定:酒類經營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酒類商品,並應當在經營場所顯著位置予以明示。因此在操作上並不具體。
(4)民法飲酒擴展閱讀
禁酒的目的主要是:減少糧食的消耗,備戰備荒。這是歷代歷朝禁酒的主要目的。
防止沉湎於酒,傷德敗性,引來殺身之禍,禁止百官酒後狂言,議論朝政。這點主要針對統治者本身而言。
禁群飲,在古代主要是為了防止民眾聚眾鬧事。
由於酒特有的引誘力,一些貴族們沉湎於酒,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最高統治者從維護本身的利益出發,不得不採取禁酒措施。
處罰制度是為了保證官府的酒業政策得到順種實施的必要手段, 在國家實行專賣政策、稅酒政策或禁酒政策時,都對私釀酒實行一定程度的處罰。輕者沒收釀酒器具,釀酒收入,或罰款處理,重者處以極刑。
Ⅳ 喝酒幾個小時後醉死組織喝酒的人有沒有民事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損害的飲酒人自負損失。如果飲酒出事,有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你的問題 無外乎就是
當事人喝酒,且應當是與他人一起喝酒,酒專後 猝死
一同飲酒的人是否需要屬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這樣說,如果當事人單獨喝酒 猝死 那麼和任何人毫無關系
如果當事人和他人一起喝酒,並且其死因確實是因為飲酒過量導致死亡的
那麼當事人首先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應當對於自己所實施行為的後果有充分的預知與預判
過量飲酒是可能危及生命的,那麼當事人明知危險而為之
自己應當承擔自己死亡後果的主要責任
對於一同飲酒的人,如果沒有證據證明 其盡到了勸阻義務,
那麼其對於死者的死亡應當是存在一定的過錯的
所以 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賠償責任
Ⅶ 民法通則司法解釋的67條第二款如何理解神志不清包括飲酒導致的情況嗎
民法通則司法解釋的67條第二款神志不清不包括飲酒導致的情況。
67、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確能證明是在發病期間實施的,應當認定無效。
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無效。
Ⅷ 宴請人及共同飲酒人對他人酒後駕駛死亡具有何種民事責任
江某與何乙、周某、張某、何丙等人同坐一桌,席間,江某與何乙、周某、何丙等人猜拳喝酒,共喝了一瓶半的白酒。散席後,張某騎摩托車帶何丙、周某離開了四海酒店,江某騎摩托車送何乙回家。江某送完何乙後,獨自一人騎摩托車趕往某村工地上,至該村一彎道路段處跌入路邊水溝中溺水身亡。為此,死者江某的家屬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宴請人何甲、黃某夫妻及共同飲酒人何乙、周某、張某、何丙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分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宴請人及共同飲酒人對江某具有安全注意及合理照顧的義務,江某的死亡是因為宴請人及共同飲酒人沒有盡到相應的安全注意及合理照顧義務,故宴請人及共同飲酒人存在過錯,應對江某的死亡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江某的死亡是意外事件,宴請人及共同飲酒人對江某沒有安全注意及合理照顧的義務,不存在過錯,不應承擔賠償責任,只是根據本案的具體情況和公平的觀念,宴請人及共同飲酒人應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 【管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第一,宴請人及共同飲酒人不應承擔過錯責任。民事主體只有在行為上存在過錯,並且這種行為給他人帶來損害和損失時,民事主體才對自己的行為承擔過錯責任。本案中宴請人及共同飲酒人對江某沒有惡意勸酒行為,且不能證實江某在飲酒時和散席後出現醉酒不能自理或有其他危險情形,宴請人及共同飲酒人在行為上不存在過錯,對江國平沒有勸阻和照顧的法律義務。江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對自己的飲酒和酒後行為後果負責。從我國法律的規定看,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不因飲酒醉酒而發生變化,我國刑法也明確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也就是說,公民應對自己的酒後行為負責。試想,如果江某的酒後行為不是造成自己死亡,而是傷害了他人,宴請人及共同飲酒人是否也要承擔過錯責任?顯然,本案宴請人及共同飲酒人是不應承擔過錯責任的。 第二,本案中,江某獨自一人騎摩托車趕往某村工地上,至該村一彎道路段處跌入路邊水溝中溺水身亡,應屬意外事件,而不是宴請人及共同飲酒人的過錯所造成的結果。事實上,本案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由宴請人及共同飲酒人給予死者親屬適當的經濟補償。公平責任原則,是指損害雙方的當事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都沒有過錯,但如果受害人的損失得不到補償又顯失公平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具體情況和公平的觀念,要求當事人分擔損害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Ⅸ 因共同飲酒死去一個人,其他人應負什麼民事責任
共同飲酒的其他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不是絕對的,有的時候要看死亡的人,是不是主觀意識上的想自己飲酒,還是其他共同飲酒人的勸說他人喝酒致死.要是自己主觀上認為自己的大意,而沒有人勸說其喝酒那麼別人就不承擔民事責任,要是有人勸說他人喝酒那麼就應當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