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先刑後民的司法解釋

先刑後民的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1-01 18:07:00

1. 有先刑後民的說法嗎

尊敬的網路用戶您好!

歡迎使用網路知道!很高興為您解答!

「先刑後民」的說法是有的,在多年的司法實踐中,「先刑後民」被許多人理解為是一項解決刑民案件法律沖突的基本原則。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不少法學專家提出:「先刑後民」從來就不是一項法制的基本原則,也不應當被作為一項法制基本原則。

長期以來,在刑事和民事交叉的案件處理過程中,「先刑後民」一直被執法機關和法學研究界奉為是一項解決刑民沖突問題的「基本原則」。然而,隨著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和司法改革的進行,尤其是司法實踐中出現了一系列把民事糾紛當作刑事案件來辦,把房產糾紛當作行政案件來辦的典型案例,「先刑後民」的慣性做法遭到了法學理論界的普遍質疑,並由此引發了對該項「基本原則」的再反思。

任何一種爭論從理論上形成共識,直到得到司法實踐者的認同乃至執行,都是一個漫長、枯燥的過程,其中成為這種司法理念改革的殉葬者也不乏少數,如果再摻雜著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制環境的認識局限、地方保護主義、部門利益之爭、行政干預司法或者其他難以琢磨的人為原因,那麼,徹底改變「先刑後民」的司法理念,真正實現「以有利於公正解決案件」為基本原則的路途還要經歷漫長的瓶頸之路。

本解答由【謝小夫】友情提供! 若有不足之處望諒解, 希望本次解答對您有幫助! 望您能及時【採納】,在此表示謝謝!有緣下次再見!!!!

——————————————————————————————————————————

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問題,服務廣大網民。【網路知道顧問團】 現招募知道名人、達人、熱心知友。朋友,你有問題?點擊連接,直接提問!感謝大家對【網路知道顧問團】http://..com/team/view/%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9%A1%BE%E9%97%AE%E5%9B%A2的支持與關注,祝大家天天快樂。

2. 刑事案件已審結,民事案件能再次使用先刑後民嗎

顯然不能,所謂的」先刑後民「並不是給犯罪分子逃避審判的借口,而是對版罪犯的犯罪行為加重處權罰力度的體現,對於同一起案件,如果既有民事又有刑事,則在懲罰和賠償上適用於刑罰,而不是不追究民事的部分。特別是經濟案件,犯罪嫌疑人既要接受刑罰也要接受民事對於返還所得的要求。
根據民事訴訟法意見等相關司法解釋以及我國司法實務中有關『先刑後民』的規定,同一案件如果既構成犯罪且被刑事立案偵查,又被民事起訴,應該裁定中止民事部分的審理活動等待刑事部分的判決結果,刑事部分定性明確後,方可恢復程序繼續審理民事部分。
在刑事犯罪與民事糾紛交織的案件中,我國法律並無所謂的先刑後民的規定。

3. "先刑後民「在法律規定的第幾條

先刑後民原則是指在一個案件中,出現可能同時違反刑事法律規范和民事法律規范的情況時,應當優先審理刑事法律關系。

因不同的法律事實,分別涉及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嫌疑,而且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又相互關聯,即適用「先刑後民」原則。1985年8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及時查處在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的經濟犯罪的通知》就對先刑後民原則有了規定:「各級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如發現有經濟犯罪問題,應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執行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案件管轄范圍的通知》,將經濟犯罪的有關材料分別移送給有管轄權的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偵查、起訴……」

1987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在《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經濟犯罪必須及時移送的通知》,又對這原則進一步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經濟犯罪時,一般應將經濟犯罪與經濟糾紛全案移送,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和第五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如果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必須分案處理的,或者是經濟糾紛經審結後又發現有經濟犯罪的,可只移送經濟犯罪部分。對於經公安、檢察機關偵察,犯罪事實搞清楚後,仍需分案審理的,經濟糾紛部分退回人民法院繼續審理。」至此,我國經濟審判工作中的「先刑後民」原則已十分明確。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相當多的已經立案的經濟糾紛案件同時也涉嫌經濟犯罪或與涉嫌經濟犯罪的案件交織在一起,對這些案件應如何處理,最高人民法院又於1998年4月21日頒布了《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確立了以下原則。最高人民法院(1998)7號司法解釋第10條規定:「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案件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於經濟糾紛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在涉及民刑交叉案件中,規定民刑配合的法律依據主要如下:

(1)《民事訴訟法》第151條第1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五)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

(2)具體規范性文件:

A第一個規范性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於1985年8 月19日聯合發布的《關於及時查處在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的經濟犯罪的通知》;

B第二個規范性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於1987年3 月11日聯合發布的《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經濟犯罪必須及時移送的通知》;

C第三個規范性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於1997年12月13日頒布的《關於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

D第四個規范性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於1998年4月9日頒布的《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該規定是在總結原有法律規范基礎上,對刑民交叉問題作出的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規定,並正式提出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可以分開審理的基本原則。《若干規定》第十條強調:「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與本案有牽連,但與本案不是同一法律關系的經濟犯罪嫌疑線索、材料,應將犯罪嫌疑線索、材料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經濟糾紛案件繼續審理。」第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第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已立案審理的經濟糾紛案件,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並說明理由附有關材料函告受理該案的人民法院的,有關人民法院應當認真審查。經過審查,認為確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並書面通知當事人,退還案件受理費;如認為確屬經濟糾紛案件的,應當依法繼續審理,並將結果函告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可以說,《若干規定》第十至十二條部分內容明確體現了「先刑後民」的處理方式,但同時也賦予了法院主動審查權,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進行處理。

4. 先刑事後民事是什麼意思

先刑後民指在民事訴訟活動中,發現涉嫌刑事犯罪時,應當在偵查機關對涉嫌刑事犯罪的事實查清後,由法院先對刑事犯罪進行審理,再就涉及的民事責任進行審理,或者由法院在審理刑事犯罪的同時,附帶審理民事責任部分。在此之前不應當單獨就其中的民事責任進行審理判決。

(4)先刑後民的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於1998年4月21日頒布了《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確立了以下原則:

第一條: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因不同的法律事實,分別涉及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嫌疑的,經濟糾紛案件和經濟犯罪嫌疑案件應當分開審理。

第十條: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與本案有牽連,但與本案不是同一法律關系的經濟犯罪嫌疑線索、材料,應將犯罪嫌疑線索、材料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經濟糾紛案件繼續審理。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已立案審理的經濟糾紛案件,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並說明理由附有關材料函告受理該案的人民法院的,有關人民法院應當認真審查。

經過審查,認為確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並書面通知當事人,退還案件受理費;如認為確屬經濟糾紛案件的,應當依法繼續審理,並將結果函告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5. 先刑事後民事原則

6. 「先刑事,後民事」有法律解釋嗎

目前尚無法律和司法解釋對此作出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3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五)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

據此,如果這里的「另一案」是指的某個刑事案件, 那麼可以根據上述規定,按「先刑後民」的方式處理。但由於前面的規定並沒有將「另一案」限定為刑事案件,所以在一般的意義上,不能將該規定作為「先刑後民」的法律依據。
但是從理論上講,刑事責任是犯罪人向國家承擔的責任,民事責任是違法人員 向作為平等主體的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所承擔的責任。因此,從糾紛的性質上看,刑事訴訟所要解決的糾紛性質比民事糾紛更重。因此先將性質更為嚴重的糾紛解決了,再以此為據解決性質相對不嚴重的糾紛,從情理上講,是合理的。
但要注意的是,實踐中「先刑 後民」必須是在刑事糾紛與民事糾紛針對的同一行為的情況下才能適用 。比如乙要求甲償還欠款,兩人商談未果後甲毆打乙致乙重傷,那麼按「先刑後民」的原則,乙要求甲承擔賠償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住院伙食補助營養費等等民事責任,就應當在解決甲的刑事責任後再提出,實際上是乙提出附帶民事訴訟,法院在審理完刑事部分後再審理民事部分。但如果乙向法院起訴要求甲償還欠款,法院就不能以「先刑後民」為由,決定在對甲的毆打行為作出刑事判決後再來審理甲乙之間的借貸糾紛。

7. 先刑後民原則 是否適用於行政處罰領域

不對吧,應當是民事責任優先。
同樣適用於行政處罰領域。但是有個前提,也就是在刑罰的「罰金」、行政處罰的「罰款」,未執行完畢前已經「發現」的合法民事責任。
以下摘自「笨鳥先飛」的博客,他總結的比較全。
優先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規定
1、《侵權責任法》第四條
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
2、《刑法》三十六條第二款
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犯罪分子,同時被判處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處沒收財產的,應當先承擔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
3、《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五條
公司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的,其財產不足以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4、《證券法》第二百三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5、《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
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6、《合夥企業法》第一百零六條
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的,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7、《產品質量法》第六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8、《證券投資基金法》第九十九條
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9、《個人獨資企業法》第四十三條
投資人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支付的,或者被判處沒收財產的,應當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8. 什麼是先刑後民法律原則,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類案件中

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不是同一法律關系。非法集資涉及刑事責任,而民間借版貸糾紛僅是民事責任。權
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一直以來糾纏不清,難以劃分明確的法律界限。在民間借貸糾紛中,經常出現非法集資的情況,這種現象目前比較普遍。但是兩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區別是:民間借貸只存在於正常的雙方主體之間,用於經營生產或者其他用途,意圖比較明確,同時對象比較特殊,一般在普通朋友、同事、親戚之間發生。而非法集資體現了一種吸收和存儲的功能,會破壞金融秩序。比如有一方吸收了公眾的存款,按照高額利息存儲後再對外進行借貸,賺取一定的利差,破壞了金融機構的秩序。
201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曾出台《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意見》指出,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中如果發現有非法集資的犯罪,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8月6日《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出台時,又對此問題進行了重申。這里即應用了「先刑事後民事」的原則。

熱點內容
拜城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08 21:18:18 瀏覽:784
法院改革司機 發布:2025-10-08 18:14:51 瀏覽:847
第二章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10-08 17:59:22 瀏覽:293
在職法律碩士加工資信箱 發布:2025-10-08 17:56:17 瀏覽:271
我國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有 發布:2025-10-08 17:37:38 瀏覽:784
上海司法腐敗 發布:2025-10-08 17:25:41 瀏覽:113
司法局部門 發布:2025-10-08 17:21:32 瀏覽:767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