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伊朗司法顧問

伊朗司法顧問

發布時間: 2021-01-01 20:09:01

⑴ 特朗普解僱博爾頓的安全顧問一職,為何被稱為是送給伊朗的「大禮」

我覺得特朗普這樣做是退讓,想要打破和伊朗處於冰點的關系。

曾經美國是為了給伊朗施壓,對伊朗進行了制裁,是直接禁止伊朗的石油、天然氣的售賣。但是這件事情美國並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結果,因為,這樣死死的壓制住伊朗,那麼伊朗人民得不到好的生活,只會採取方式更加激烈的反抗,甚至會影響到以色列的安穩,畢竟以色列是美國的鐵桿盟友。反正是誰和以色列對著干,那麼伊朗可能就會去支持誰,因為,打人要打到痛處去,如果,如果你來壓制我,那麼我就會發起反抗去你的盟友。

⑵ 兩伊戰爭中美國支持誰

兩伊戰爭時期美國為幫助伊拉克對付伊朗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和伊朗爆發了全面的武裝沖突。兩伊之戰使原來並不安寧的國際局勢,更加緊張起來,引起舉世矚目和嚴重的關注。這里記敘的是兩伊之戰的來龍去脈,及其對國際形勢產生的影響。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伊之間的裂痕由來已久,邊界領土之爭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地處西南亞的伊拉克和伊朗是相互接壤的鄰國,兩國有1280公里長的共同邊界,在兩國邊界線南段,有一條阿拉伯河,河左岸有伊朗最大的海港、著名的石油工業基地阿巴丹和商港霍拉姆沙赫爾;河右岸有伊拉克最大港口城市巴士拉和重要的石油輸出港法奧。

兩伊之爭主要是在阿拉伯河。這條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匯合形成的河流,向南流入波斯灣。阿拉伯河既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又是世界最大的煉油廠之一--伊朗阿巴丹煉油廠的出海口。河上游在伊拉克境內,下游約一百公里在兩伊的邊界地區。1847年奧斯曼帝國(當時伊拉克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行省)同伊朗簽約,規定兩國間的界河按河東岸伊朗一側淺水線劃分,河的主權全部屬伊拉克。沿河兩岸地區有著富饒的油田,對兩國都有重大的經濟和戰略意義,1937年,兩伊再度簽訂邊界條約,規定阿巴丹和霍拉姆沙赫爾港口地區劃歸伊朗,伊朗取得河上航行自由,界河以河道中心線劃分。作為交換條件,伊拉克通過徵收航行稅來管理航行和護理河道。伊拉克對邊界地區的劃分始終有異議,認為這是當時全盛時期的伊朗強加給伊拉克的。數十年來,兩國因邊界糾紛而發生的沖突事件連續不斷。

當英國撤走在海灣的駐軍後,伊朗於1971年11月出動海軍,駐扎在海灣入口處的三個小島,即大通布島、小通布島和阿布穆薩島。這三個島地處霍爾木茲海峽,象三隻看門虎一樣扼守著海灣的咽喉。伊拉克對此一直憤恨不已。可是,伊拉克當時正忙於應付北部庫爾德族謀求「獨立」的戰亂,而庫爾德族又是得到伊朗軍火支持的,因此難以向伊朗抗爭。

經過調解,兩伊於1975年3月6日在阿爾及爾又簽署了邊界協議:伊拉克默認伊朗占駐三島,同意與伊朗分享阿拉伯河的控制權。伊朗則保證停止對庫爾德族的軍火援助,使伊拉克得以平息了內亂。然而,伊拉克認為阿爾及爾協議是不公平的,堅持海灣三島應歸屬阿拉伯。

除了領土之爭,還有教派紛爭。兩伊雖然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但卻分屬相互對立的兩大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在伊斯蘭國家中,遜尼派為多數,什葉派為少數。伊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穆斯林為什葉派;伊拉克的穆斯林雖然百分之六十是什葉派,但執政的卻是遜尼派。1963年,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因領導反對巴列維國王的「白色革命」,被流放到伊拉克。他流亡了十四年,在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中很有影響。1979年巴列維國王被迫離開伊朗後,霍梅尼回到了德黑蘭,在伊朗推行「伊斯蘭革命」,並向鄰近的伊斯蘭國家輸出「革命理論」,提出要建立伊斯蘭的「神教統治」。

霍梅尼「一直號召伊拉克多數派什葉派穆斯林推翻海珊總統」,從而使伊拉克對伊朗的舊仇又添新恨。伊拉克在國內允許反霍梅尼的勢力從事活動,伊朗前首相赫蒂亞爾、前德黑蘭軍事執行官員拉姆-阿里-奧韋西將軍在巴格達設有廣播電台,直接向伊朗播送反對霍梅尼政權的節目。今年四、五月間,巴格達將四萬名伊拉克籍的伊朗人驅逐出境。隨後,伊拉克什葉派宗教領袖穆罕默德-巴吉爾-薩德爾又在巴格達遭到暗殺。

領土紛爭與教派矛盾進一步激化,導致了兩國兵戎相見。
美國之所以出師伊拉克,想像中的威脅成份似乎更大些。一是美國心懷鬼胎,兩伊戰爭時期美國為幫助伊拉克對付伊朗,曾秘密向伊拉克運送大批生化武器。美國《新聞周刊》曾披露這批生化武器包括在世界引起恐慌、美國仍未告破的「炭疽孢芽」案件。如今,這批武器成為美國的難言之隱,也是困擾美國的心腹之患;二是美國在中東的盟國離心傾向日漸表面化。尤其是該地區最有影響力的沙特對美國的中東政策越來越不滿意,美國瓦解伊拉克,不排除在中東地區重塑威權以「沙雞儆猴」的目的。
美國曾以書面保證不入侵伊朗和向伊朗支付80億美元的代價使伊朗釋放了被扣押的美國人質。美國為此感到恥辱,但由於不能違反協議就利用薩達姆來達到報復伊朗的目的。八年的兩伊戰爭使一百多萬人喪生,美國在兩伊戰爭期間向伊拉克提供了衛星情報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1979年,一個伊拉克空軍代表團訪問了蘇聯,在參觀各大飛機製造廠之後,他們下了一個大訂單,訂購包括當時最先進的制空戰斗機米格-25狐蝠在內的240架戰斗機和直升機。經過審慎的考慮,蘇聯人同意了這一要求,但是附加了一個條件:必須隨飛機一起在伊拉克部署1.8萬名蘇聯「顧問」,以便幫助伊拉克人駕駛和維護保養這個龐大蘇制機群。由於當時的伊拉克空軍總人數也不過只有2.4萬人,因此蘇聯人的這個附加條件實際上就等於將伊拉克空軍變成蘇聯空軍的一個分隊。但是為了增強實力,伊拉克人同意了這個要求,於是很快地,蘇聯人開始交貨,24架米格-25在一個中隊的米格-21MF和一個中隊的米格-23ML戰斗機的護航下飛抵伊拉克。

1980年春天,龐大的「蘇聯空軍代表團」攜帶著他們的裝備——包括各種型號的米格-25、米格-21和米格-23在內——全部抵達伊拉克,開始時他們的主基地設在新建的朔比亞空軍基地,該基地位於伊拉克南部,距離港都巴士拉很近,所有的米格-25被編成了一個中隊——第一戰斗偵察機中隊,這個中隊的A部分由伊拉克飛行員組成,B部分則由蘇聯和東德「顧問」飛行員組成,直到第二次海灣戰爭前,第一中隊都被認為是伊拉克空軍中最精英的中隊,參加這個中隊是每一位伊拉克年輕飛行學員所嚮往的目標。
1980年9月22日拂曉,伊拉克空軍對伊朗各個戰略及軍事目標發起空襲,兩伊戰爭爆發。蘇聯在伊拉克的「顧問團」只是在人數上作了象徵性的削減,而朔比亞空軍基地更是從一開始就捲入了戰爭。9月22日下午,伊朗空軍開始反擊,在第一次空襲中朔比亞空軍基地就受損嚴重,而在次日伊朗空軍的第二次空襲中,朔比亞空軍基地更是被完全摧毀,蘇聯顧問團不得不把他們的主基地遷到伊拉克西部的H-3/阿爾·瓦利德空軍基地。

熱點內容
拜城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08 21:18:18 瀏覽:784
法院改革司機 發布:2025-10-08 18:14:51 瀏覽:847
第二章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10-08 17:59:22 瀏覽:293
在職法律碩士加工資信箱 發布:2025-10-08 17:56:17 瀏覽:271
我國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有 發布:2025-10-08 17:37:38 瀏覽:784
上海司法腐敗 發布:2025-10-08 17:25:41 瀏覽:113
司法局部門 發布:2025-10-08 17:21:32 瀏覽:767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