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說司法
A. 官司的古文怎麼說
應該就是一個「訟」字, 如「無訟以求」、「息訟止爭」。訴訟,打官司
一到任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詳至案下。——《紅樓夢》
官司:舊指官府。後來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錢財,被捉住了,要送官司問罪。——《水滸》
B. 《李之才》文言文怎麼翻譯
李之才,字挺之,是青社人。天聖八年同進士出身。為人質朴而且坦率,很自信,沒有一點點造作勉強的樣子。拜河南穆伯長為師。伯長性情莊重嚴肅很不合群,即使是挺之也經常處在他的呵斥和怒氣之中。李挺之侍奉先生更加恭謹。他曾經參與校訂柳宗元的文章好幾個月,最終能夠傳授《易經》。
李挺之最初擔任衛州獲嘉縣主簿,暫時代理共城令(官職)。世人所說的康節先生邵堯夫,當時在蘇門山百源之上為母親守孝,把粗布衣服當做皮裘穿,把蔬菜當做主食,並且親自生火做飯來贍養他的父親。李挺之上門拜訪,勸說他學習關於萬物的天賦和稟受的學說。康節先生恭謹拜師,全將學業繼承下來。世人所說的康節先生的《易經》,實際上是從李挺之那裡學習、傳承過來的。
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難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職。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他就說:「應當把小的貶職當做榮升。」只有友人石曼卿說:「世俗不能夠容納你,你為何不遠離世俗而隱逸山林呢?」又調任孟州司法參軍。當時范忠獻公守孟州,也不能夠了解他。起初范忠獻持節鉞鎮守延安,送別的人不採用舊例,一直送到境外,只有李挺之在近郊道別。有人詬病非議他,李挺之告訴他們說:「這是舊例。」沒有多久,范忠獻責守安陸,只有李挺之到洛陽拜見他。以前送他到遠郊的人,沒有一個來。這時范忠獻悔恨了解李挺之晚了。
友人尹師魯用書信向舍人葉道卿推薦李挺之,通過石曼卿送信,說:「孟州司法參軍李之才,年紀三十九。他能寫古文,語言直白意蘊深邃,既不過於放縱也不顯得拘謹,本來就足以趕得上前輩,不是我所能品評的。但是他能夠安於低微的官位,一點也沒有強求陞官進職的意思,人們很少能夠了解他。他的才能又通達世務,假如稍稍被時世所用,一定超過當世一般人很多。幸虧他貧窮沒有錢,不能使他的歸隱之心決絕,了解他的人應當共同來成就他。」石曼卿回復尹師魯說:「現在專門從事寫文章愛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聲名不為人所知,如果遺漏了這樣的人才,那麼古學就會更加衰落了,這就是師魯你盡心來成就他的原因吧。我向來不喜歡屈意拜謁權貴高官,因為推薦挺之的信,一共有四五次到道卿門上拜謁,直到把信送達後才停止。況且葉道卿樂意舉薦他,所以我不後悔。」李挺之於是能應選新的官職,改任為大理寺丞。恰逢石曼卿與龍圖閣直吳學士遵路調兵往河東,徵召挺之為澤州僉署判官。於是澤州人劉仲更跟從李挺之學習歷法,世人稱道劉仲更的歷法,遠遠地超出古今歷法之上。在澤州,轉任殿中丞,遭逢母親喪事。剛一除喪,就突然死在懷州守舍,當時是慶歷五年二月。當時友人尹子漸鎮守懷州,子漸哭悼李挺之過於哀痛感染疾病,不到一個月也死了。李挺之安葬在青社。
C. 古代關於法治的一些事,(文言文)
親親尊尊行五禮,(親其所親,尊其所尊;五禮:吉凶禮賓嘉)
質牛劑器貸傅別。(買賣:牛、回奴答隸稱為質,器具等稱為劑;借貸關系:傅別)
六禮七出三不去,(婚姻六禮;休妻制度)
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繼承製)
聽訟斷獄表刑禮,(民刑區分;德主刑輔,出禮入刑,相為表裡)
辭色氣耳目真偽。(五聽)
官來伙反內惟過,(五過)
群臣官吏刺國人。(司法三刺)
D. 文言文翻譯《李之才》
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聖八年同進士出身。為人朴且率,自信,無少矯厲。師河南穆伯長。伯長性庄嚴寡合,雖挺之亦頻在訶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謹。嘗與參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為衛州獲嘉縣主簿,權共城令。所謂康節先生邵堯夫者,時居母憂於蘇門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養其父。挺之叩門上謁勸其習性命之學。康節謹拜,悉受業。世所謂康節先生之《易》者,實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難乎識者,棲遲久不調。或惜之,則曰:「宜少貶以榮進。」友人石曼卿獨曰:「時不足以容君,君盍不棄之隱去?」再調孟州司法參軍。時范忠獻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獻初建節鉞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獨別近郊。或病之,謝曰:「故事也。」居頃之,忠獻責安陸,獨挺之見之洛陽。前日遠境之客,無一人來者。忠獻於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師魯以書薦挺之於葉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參軍李之才,年三十九。能為古文章,語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輩,非吾所敢品目。而安於卑位,頗無仕進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達世務,使少用於世,必過人遠甚。幸其貧無貲,不能決其歸心,知之者當共成之。」曼卿報師魯曰:「今之業文好古之士至鮮,且不張,苟遺若人,其學益衰矣,是師魯當盡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謁貴仕,以挺之書,凡四五至道卿之門,通焉而後已。道卿且樂薦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應銓新格,改大理寺丞。會曼卿與龍圖閣直吳學士遵路調兵河東,辟挺之澤州僉署判官。於是澤人劉仲更從挺之受歷法,世稱劉仲更之歷,遠出古今。在澤,轉殿中丞,丁母憂。甫除喪,暴卒於懷州守舍。時友人尹子漸守懷也,子漸哭挺之過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參考譯文】
李之才,字挺之,是青社人。天聖八年同進士出身。為人質朴而且坦率,很自信,沒有一點點造作勉強的樣子。拜河南穆伯長為師。伯長性情莊重嚴肅很不合群,即使是挺之也經常處在他的呵斥和怒氣之中。李挺之侍奉先生更加恭謹。他曾經參與校訂柳宗元的文章好幾個月,最終能夠傳授《易經》。
李挺之最初擔任衛州獲嘉縣主簿,暫時代理共城令(官職)。世人所說的康節先生邵堯夫,當時在蘇門山百源之上為母親守孝,把粗布衣服當做皮裘穿,把蔬菜當做主食,並且親自生火做飯來贍養他的父親。李挺之上門拜訪,勸說他學習關於萬物的天賦和稟受的學說。康節先生恭謹拜師,全將學業繼承下來。世人所說的康節先生的《易經》,實際上是從李挺之那裡學習、傳承過來的。
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難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職。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他就說:「應當把小的貶職當做榮升。」只有友人石曼卿說:「世俗不能夠容納你,你為何不遠離世俗而隱逸山林呢?」又調任孟州司法參軍。當時范忠獻公守孟州,也不能夠了解他。起初范忠獻持節鉞鎮守延安,送別的人不採用舊例,一直送到境外,只有李挺之在近郊道別。有人詬病非議他,李挺之告訴他們說:「這是舊例。」沒有多久,范忠獻責守安陸,只有李挺之到洛陽拜見他。以前送他到遠郊的人,沒有一個來。這時范忠獻悔恨了解李挺之晚了。
友人尹師魯用書信向舍人葉道卿推薦李挺之,通過石曼卿送信,說:「孟州司法參軍李之才,年紀三十九。他能寫古文,語言直白意蘊深邃,既不過於放縱也不顯得拘謹,本來就足以趕得上前輩,不是我所能品評的。但是他能夠安於低微的官位,一點也沒有強求陞官進職的意思,人們很少能夠了解他。他的才能又通達世務,假如稍稍被時世所用,一定超過當世一般人很多。幸虧他貧窮沒有錢,不能使他的歸隱之心決絕,了解他的人應當共同來成就他。」石曼卿回復尹師魯說:「現在專門從事寫文章愛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聲名不為人所知,如果遺漏了這樣的人才,那麼古學就會更加衰落了,這就是師魯你盡心來成就他的原因吧。我向來不喜歡屈意拜謁權貴高官,因為推薦挺之的信,一共有四五次到道卿門上拜謁,直到把信送達後才停止。況且葉道卿樂意舉薦他,所以我不後悔。」李挺之於是能應選新的官職,改任為大理寺丞。恰逢石曼卿與龍圖閣直吳學士遵路調兵往河東,徵召挺之為澤州僉署判官。於是澤州人劉仲更跟從李挺之學習歷法,世人稱道劉仲更的歷法,遠遠地超出古今歷法之上。在澤州,轉任殿中丞,遭逢母親喪事。剛一除喪,就突然死在懷州守舍,當時是慶歷五年二月。當時友人尹子漸鎮守懷州,子漸哭悼李挺之過於哀痛感染疾病,不到一個月也死了。李挺之安葬在青社。
E. 文言文有司是司法機構嗎
不是特指司法機構,要根據上下文判斷。
【釋義】
1、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2、泛指官吏
直譯:「有」即「有……的權利」;「司」即「主管、管理」。
F. 古文中「法」字是什麼意思
本意是法律、法令,它的含義古今變化不大,在古代有時特指刑法,後來由「法律」義引申出「標准」、「方法」等義。
現代漢語的「法」多指由統治者(統治集團,也就是政黨,包括國王、君主),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一切規范的總稱。
法古字寫作「灋」,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zhì)」「去」三部分組成,「水」代表執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能明辨善惡是非的神獸;「去」是去除壞人的意思。
(6)古文說司法擴展閱讀
相關片語
(1)法力
原指宗教法術的除妄伏魔之力,後泛指所有超人的神力。
語出《維摩經·佛國品》:「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法力是施展法術的力量源泉,可通過冥想或者吸收魔晶石來補充恢復,隨著鍛煉,最大法力值可以獲得提升。
(2)刀法
指刻印、烹飪或練武術過程中用刀的技法。
篆刻刀法是鐫刻印章運刀的方法,按刻法分單刀和雙刀;武術刀法是練武術的人練刀的方法套路;烹飪刀法是對原料切割的具體運刀方法。
(3)辦法
指處理事情或解決問題的方法,現今也指一種應用寫作的法規性公文文件。
例句:他不答應,你也拿他沒辦法。
(4)合法
指人們的符合法律要求的行為。
廣義的合法,即法治意義上的合法行為,指不為法律所禁止的一切行為。實際上就是法律寬容的、不加追究的行為。狹義的合法行為,即法律調整意義上的合法行為,指主體在自己意志支配下實施的,符合法律規范的,對社會有益或至少無害,從而受法律保護的行為。
G. 求有關法制方面的中國古文!
1.《唐律疏議·名例律》規定:「諸二罪以上俱發,以重者論;等者從一。若一罪先發,已經論決,餘罪後發,其輕若等,勿論;重者更論之,通計前罪,以充後數」。
2.《唐律疏議·名例律》規定:「諸八議者,犯死罪,皆條所坐及應議之狀,先奏請議,議定奏裁;流罪以下,減一等。犯十惡者,不用此律」。
3.《唐律疏議·名例律》規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若孫之夫、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其小功以下相隱,減凡人三等。但犯謀反、謀大逆、謀叛者,各依本條科斷。」來源:考試大
4.《唐律疏議·斗毆律》規定:「手足毆傷人限十日,以他物毆傷人限二十日……限內死者,各依殺人論;其在限外及雖在限內,以他故死者,各依本毆傷法」。
5.《唐律疏議·斷獄律》規定:「死罪囚,決前一日二復奏,次日又三復奏。謂奏畫已訖,應行刑者,然始下決,復奏訖畢,聽三日乃行刑,若限未滿而行刑者,徒一年。但犯惡逆以上罪及部曲殺主罪,行一復奏。」
6.《唐律疏議·名例律》規定:「謂告言、詈言、詛詈祖父母、父母,絞;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徒三年;供養有缺,徒二年;居父母喪,身自嫁娶、作樂、釋服從吉,徒三年;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流二千里;詐稱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7.《唐律疏議·斷獄》規定:「諸斷罪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違者笞三十。諸制敕斷罪,臨時處分,不為永格者,不得引為後比。若輒引,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論。來源:考試大
明朝部分
1.《唐明律合編》:「事關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較明律為重;賊、盜及有關帑項、錢糧等事,明律則又較唐律為重」。
2.《大明律》規定:「聞父母喪匿不舉哀,處杖六十,徒一年;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處杖一百;告祖父母,誣告者,處絞刑;如實有其罪處杖一百,徒三年。如告謀反、謀大逆、謀叛,及窩藏奸細、母殺父之罪,如屬實,告者無罪。」來源:考試大
3.《大明律》規定:「凡律自頒降日為始,若犯在已前者,並依新律擬斷。」其注雲:「此書言犯罪在先,頒律後事發,並依新律擬斷,益尊王之制,不得復用舊律也。」
清朝部分
1.《欽定憲法大綱》:「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為尊戴。」「君上神聖尊嚴,不可侵犯。」「立法、行政、司法皆總攬於統治大權,故一言以蔽之,憲法者所以鞏固君權,兼以保護臣民者也。」
2.《修律上諭》言:「現行通商交涉事宜煩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將一切現行通例,按照交涉情形,參酌各國法律,悉心考訂,妥為擬議,務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來源:考試大
3.《大清法規大全·法律部》和《光緒朝東華錄》言:「折中世界各國大同之良規,兼采近世最新之學說,然三綱五常實為數千年相傳之國粹,立國之大本,故凡我舊律義關倫常諸條,不可率行變更,數以維天理民彝於不蔽,亦不戾乎中國數千年之禮教民情。」
H. 有一句古文,說的意思是,所有的規矩,法律都是勝利者定的,請問怎麼講這個古文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法律是執法者定的。
I. 關於法律的古詩詞
1、《石鼓》 宋 : 蘇軾
掃除詩書誦法律,投棄俎豆陳鞭杻。
2、《戲子由》宋 : 蘇軾
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意在說明只有精通法律才能輔佐皇帝治理國家。】
3、《秋懷》宋 : 陸游
興懷徒寄廣武嘆,薄福不掛雲台名。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所謂「親笞榜」並不是說他充當了司法官吏,而是說他關心和注意觀察南宋時期的司法狀況,表達了陸游關注熱點的轉變。但使他失望的是,南宋時期隨著政治日漸腐敗,司法狀況也一直下滑,以致出現了他詩中描寫的「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的現象。】
4、《送傅宏著作歸覲待觀城闕》 宋 : 蘇轍
膠西前輩鄭康成,千載遺風及後生。舊學詩書儒術富,兼通法律吏能精。
【蘇轍贊美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所開創的說經解律一代學風加惠「後生」,也反映了當時讀書讀律、既崇儒術亦申律學的時代特點。鄭玄不僅說經,而且引經解律,使律學附庸於經學。一時之間,通經解律成為士人嚮往的學風,也是東漢律學的一大特點,其影響及於魏晉。】
5、《次韻子瞻見寄》宋 : 蘇轍
閉門卻掃誰與語,晝夢時作鈞天游。自従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
【自從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意在譏諷王安石變法時加強立法,使得社會受到法律的控制,即使深山更深,也無所逃於法律的束縛。】
6、《新作南門》 宋: 蘇轍
我家讀書自我翁,恥言法律羞丘戎。中年出入黃門中,智巧不足稱愚忠,雖雲寡過亦無功。
7、《送師道弟守德慶》 宋 : 陳宓
得暇詩書休釋手,先公法律自治身。【表現了詩書時刻在手的儒家本色,也闡述了在以法治世、治人之前先要治身,即以法律約束自身行為的法理念,表達了對法律的尊重和內心的自省。】
8、《詠史上·宣帝》 宋 : 陳普
不將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數國囚。莫道漢家雜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詩中前二句盛贊宋朝以法治世曾經起到的積極作用;後二句借詠史抒懷,進一步表達他對以法治國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南宋末期法紀敗壞、國將不國的抨擊。】
9、《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宋: 陳襄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表明了陳襄治學涉獵的廣泛,而且法律之書和詩書一樣同在左右不離,這在他的施政實績中,也得到了確切的證明。】
10、《長歌行》宋:梅堯臣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描述了北宋時期運用法律控制社會的情景,富貴之家也要受到法律的約束,不得妄為;至於貧賤之家,也應畏懼法律的制裁,即所謂「笞榜」,而不敢為非。表達了宋初以來運用法律控制社會所取得的效果,也顯示了梅堯臣重視法律的法觀念。】
11、《送何濟川學士知漢州》宋 : 梅堯臣
疾苦無不求,前人唯法律。晝錦榮既浮,康民美方溢。真為丈夫志,豈是名過實。
12、《商鞅》宋 : 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表達了對於商鞅變法成功的總結,和對於商鞅這個歷史人物的肯定。王安石認為誠信不僅是治民之要,也是法律的價值所在。商鞅變法的成功,就在於「法必信,令必行」,充分發揮法的功用,這也正是王安石從變法失敗中深深感悟到的。】
13、《次韻黃簿》宋 : 陳造
先生不著惠文冠,須信論才當價難。法律剡章真未盡,盍言粹學輩豪韓。
14、《送師道弟守德慶》宋:陳宓
得暇詩書休釋手,先公法律自治身。
【既表現了詩書時刻在手的儒家本色,也闡述了在以法治世、治人之前先要治身,即以法律約束自身行為的法理念,表達了對法律的尊重和內心的自省。】
J. 說在古文中的所有解釋
說shuì
(1)
說服;勸說
(2)
又如:游說;說士(游說的人);說客(游說之士);說項(本意為稱道人善回,後引申凡替人游說,闡說人情都答可稱「說項」);說難(指用言語說服他人並不容易);說城(勸說舉城投降);說導(勸說開導);說辭(游說的話);說諫(勸說進諫);說調(慫恿,攛掇)
(3)
休憩;止息。通「稅」
說shuō
用話來表達意思:~話。~明。演~。解~。
說yuè
古同「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