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經濟分析
你好!我想你應該不是求助論文吧?是的話這個很難幫上你,我們只答點好不?
這個命題屬於法社會學的范疇了,我想在答問題之前先要解決的是什麼是市場經濟,以及市場經濟的對立面即計劃經濟的概念和主要區別。市場經濟在我國可以概括為以市場自主行為為主導,政府調控為附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而計劃經濟則是行政性指令對經濟大包大攬的經濟發展模式。他們之間明顯的區別就是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的大小,因此我們對題目的回答似乎有了點頭緒,就是法作為調控手段對市場的意義,法在市場經濟中的調控作用是否更優於政府的其他行政性手段,以及最大化討論即法到達能夠最大限度地規范市場經濟行為時,會是怎麼一個光景?我們是否又再陷入計劃的范疇?
我們這里所講的法是很廣的,包括民、刑,行政。根據題目我們只說民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民法和合同法。這兩部法對市場經濟的意義實際上通過上面的問題我們已經可以進行歸納了,最簡單的就是調控和規范的意義。盡管調控與規范有含以上的重合,但其中調控是不等於規范的。調控是對市場總體的調控,是宏觀意義上的,而規范是對微觀行為的指導和規制。我們反復強調國家調控手段要放開微觀的,這主要是針對行政性手段而言,防止大包大攬而最終達到活化市場的目的,但是我們又能發現法居然能在微觀調控中生存,這也是意義的體現。
最後的一個問題,最大化討論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能夠答得慷慨坦然,因為根據我國國體,法是人民的法,是人民的意志,所以,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這個果真坦然!而總結的意義就是「我國國體的體現和實踐,法公平,正義和秩序的三要件的體現。」
總結的四點意義就是:調控、規范、優越性意義、人民民主意義。
對不對沒有統一的標准,自圓其說就行,希望能給你點啟發吧!
㈡ 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中(選擇.判斷.分析題)怎麼有效的區分:憲法、民法、行政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2016年江蘇公務員考試還未開始,為幫助廣大考生備考,江蘇公務員考試網(http://js.offcn.com/)為大家整理了2015年江蘇公務員考試時間供大家參考
2015江蘇公務員考試
A類筆試科目:《公共基礎知識》(A)、《行政職業能力測驗》(A)、《申論》三科;
B類筆試科目:《公共基礎知識》(B)、《行政職業能力測驗》(B)兩科;
C類筆試科目:《公共基礎知識》(C)、《行政職業能力測驗》(C)兩科
報名、照片上傳時間:2月15日09:00~2月21日16:00;
資格初審時間:2月15日09:00~2月22日16:00;
繳費時間:2月15日09:00~2月23日16:00。
成績查詢時間:預計是考後一周左右
江蘇公務員考試網http://js.offcn.com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㈢ 華東政法大學民商法和經濟法哪個考研難度大並幫我分析一下這兩個專業學習的難易
民商法難
㈣ 求助,經濟法民事法律關系行為案例分析
第一章:
1、甲、乙誰應對此次事故負責?為什麽?
撞人的是乙,應由乙對丙負責,甲不施救法律約束不了的,最多就道德上譴責一下。說得直接一點,丙是被撞的,他當然應當去找撞他的人負責了,雖然甲與乙認識,但甲完全可以說「撞你的人不是我,憑什麼要我負責」
2、誰是此次事故的當事人?
乙把丙撞了,事故當事人只是乙和丙,甲只是目擊者
說明:別把這個想得這么復雜,民事法律制度里很多條文並不與正常認知沖突,很多東西按常識判斷即可
第二章:
1)丁某先後與李某、王某訂立的兩份售房合同效力如何?
合同有效。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情形共5種,1、損害社會公共利益;2、違反強制性法律規范中的效力性規范;3、惡意串通損害第三方利益;4、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從事的民事法律行為;5 、雙方虛假意思表示。這5條不違背就不屬於無效民事法律行為。
2)本案中丁的行為如何定性?法院會如何判決?
根據物權法律制度,不動產轉讓以「登記」為物權生效條件,該案例中雖然李某先簽合同,但是取得物權的是王某。涉及到的幾種情況都和你說一下,首先如果李某向法院主張不動產應歸其所有,法院不予以支持;丁某構成的是欺詐;李某可以要求丁某解除合同並賠償損失,同時還可以要求丁某承擔李某已支付房款金額的一倍賠償金。
具體條文: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後,出賣人又將該房屋出賣給第三人的,出賣人的行為構成了欺詐,因此買受人可以在解除合同並賠償損失的前提下,還可以要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房款一倍的懲罰性賠償金。
3、甲、乙為鄰居,甲家樓房外牆皮瓷磚脫落將正在此地路過乙砸傷,共花去醫葯費1000元,甲向乙要求賠償?
屬於民事法律行為,就賠償事項來說,甲做出意思表示了
㈤ 分析商法和民法的關系
民法與商法共同調整商品經濟關系,通屬私法,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商法使用的一切原則也不斷為民法所吸收。眾所周知,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它是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它所調整的財產關系主要是指財產歸屬和流轉關系。人身關系是指個人非財產關系。民法所保護的利益是個人利益,而商法主要則是與商事交易習慣形成的商品交易規則,它所保護的利益也是個人利益。民法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在古羅馬時期,商品交換十分頻繁。從事交易的人們漸漸需要一個共同遵守的交易規則來維護交易秩序,保障商品流通。於是,商品交換的習慣產生。進而,習慣發展為法。這就是民法的起源,民法既然以保護交易利益為主要內容,因而必須適應商品交換的要求。即人格之獨立,能以自身的意志從事交易,所有權之確定性和、定立契約的自由。民法與商法比較,其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者憑借的社會經濟基礎有所不同
民法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是市民社會個體在生活交往過程中因為生活的需要產生的,民法伴隨商品經濟的產生而產生,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而商法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與依託的、商法的產生是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現代商法不再是維護商人特殊利益的法律,已經變成了規范商事組織和商事活動的法律,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法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規范市場主體、維護交易安全。
(二)兩者的價值追求目標有所不同
民法以追求其主體人格獨立與被尊重為價值目標,具有鮮明的道德性即倫理色彩。民法在對主體調整的過程中注重的是公平,注重的是對人身關系和與人身關系有關的財產歸屬的調整,更加強調人格的獨立,是立足於民事主體的個體權利,以權力為本位的私法。而商法的價值追求目標,在於使社會生產的效率能夠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具有極強的功利性質,即經濟學色彩,商法是以從事商事經營的商人為其主體性,這種特定的主體階層及其營利之目的就決定了它的功利性,商法更強調安全、效率,這些都與其生產目的有著直接的關系。
(三)兩者制度構建的主要立法技術有別
民法實行為法,因為民事主體的主體地位是「自然」的,它是一種生理過程,客觀地說它只需要法律給予確認而沒有必要賦予其主體資格。民事規范只是民事主體的行為給予必要的約束以及在長久的生活交往中的一般性規則。而商事主體的地位卻不是自然就有的,它是需要根據法律的規定,符合條件的並經過一定的程序才能獲得的,商人是因職業而形成的一種身份。商法既然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同時也就是市場經濟運作技術規則在立法層面的集中反映,所以它的制度設計采之以「組織兼行為法」。這是因為商法既有對商事主體的制度的規定又有對商事主體行為的規范。
(四)兩者的調整對象有所不同
民法調整的對象是民事關系,而商法調整的對象是上市關系,二者之間有一定的差別,概括地說,兩者的差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事主體是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基於各種民事活動而形成的一定范圍的社會關系總稱,其中不僅包括財產關系,而且包括人身關系。不僅包括等價有償的經濟關系,而且包括不具有有償性質的社會關系。其范圍和內容較為廣泛。而商事關系則是經營性主體基於營業活動而引起的經營性社會關系。其主體為抽象的經營性單位,體現著社會經濟活動的等價有償的基本要求。
2、民事關系中的財產關系是對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的概括,其內容具有一般社會性和抽象性,而不反映不同社會條件下具體生產關系的特有內容,也不反映具體的生產經營關系對於社會生產目的的規律的要求,因而不同國家民法對此部分社會關系的法律反映大體類同。而商事關系本質上市對特定社會中具體的生產經營的概括,它體現著特定社會中經濟關系的具體性質和深層次特徵,經濟效益的本質或其他生產目的的本質。
㈥ 判斷分析經濟法律關系主體都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
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內 依法獨立享有民容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是與自然人相對應的民事主體.
法律人格是指作為權利主體法律資格的民事權利能力,即人格為「權利能力」的同義語,是成為法律關系主體的前提,也就是說具有法律人格才能進入法律評判視野,成為法律世界的存在.法人有獨立的組織,獨立的財產,獨立的責任,是發展商品經濟的需要,所以法律才賦予其法律人格.公民自然具有法律人格,
所以,法人都有法律人格,法律人格是成為法人的前提,但不止法人有法律人格.
㈦ 請分析何謂民法、經濟法、商法電子商務法應該屬於哪個部門法,為什麼
民法(Civil Law):私法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法律。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規定,它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在古羅馬時代被稱為市民法。但在那時,它所調整的內容和范圍以及其理論發展當然不如現在一樣的豐富。
我們說它是私法,也是由羅馬著名法學家烏爾比安對法律進行的劃分。他將法律劃分為公法與私法。私法所調整的是橫向的平等的法律關系。
經濟法(Economic Law):屬於公法的體系。調整的是一種縱向的法律關系,即是國家通過經濟法律對經濟主體的調整和控制。那麼經濟法是指,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特定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我們不能簡單的說經濟法這樣的法律,它是一個法律部門,下含了諸如競爭法、產品質量法、稅法等諸多法律規范。
當然,對於經濟法律部門的存在,現在仍有一些爭議存在。
商法(Commercial Law):也是私法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近代商法起源於中世紀
歐洲的商業城市和海上貿易。
商法與民法之間多有民商分立和民商合一之爭。
對於電子商務法,我個人認為,它應當屬於商法。雖然它裡面同樣含有國家調整的規范,但仍然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商業交易的法律規范,其任意性大於強制性。
㈧ 分析經濟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關系
實際上經濟法律關系大都是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也主要是經濟內法律關系。許多國容家實際上吧這兩個法律關系看作一個東西。把輕微的民事非經濟權利侵害,也用經濟方式賠償。在我國,一些輕微非經濟民事損害行為,會用拘留方式處罰,被看成是行政法律關系。具體關系的劃分,主要依據適用法律。
㈨ 經濟法律基礎案例分析題
1、因為構成犯罪要被刑事處罰而承擔刑事責任;因為酒後、超速駕駛要被內暫扣駕駛證、記分等而承擔行容政責任;因為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要進行賠償而承擔民事責任。
2、如果被害人只是受重傷,根據有關司法解釋,因為魏志剛在事故中負主要責任,又具有酒後、超速等情形仍構成犯罪而要承擔刑事責任,另外還要承擔行政、民事責任。(按照出題意圖,估計出題人認為被害人重傷的話,魏志剛不構成犯罪,所以有可能認為只要承擔行政和民事責任)
3、魏志剛沒有交通肇事的話,只需承擔行政處罰責任。
㈩ 怎樣運用民法的基本原則分析案例
作者:小手摸摸噠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326853/answer/6326558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民法基本原則是指,構成法律基礎和根源的總的或根本性的規則與原理。其是集中反映民法之社會與經濟基礎,貫穿於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及民法學研究始終,具有普遍適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 其民法基本原則包含:平等原則,意思自治原則(最重要),誠實信用原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
我認為,在運用民法基礎原則解決具體案例時,可以依照其法律基礎依次進行判斷。其順序為:1.主體行為能力——意思表示——內容合法性;2.契約——物權——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其他。
先對其行為人民事行為能力(平等原則),意思表示是否自主,內容是否合法進行判斷。然後,可以根據第二點判斷案例具體屬於那種性質、哪一方面的情況。
這其中就可以自主運用意思自治原則判斷它是否自主參與民事活動,是否存在表現代理啊、無權代理啊、無效民事行為等等。
誠實信用原則則是道德原則的法律化,指對涉及雙方利益的事實應主動全面真實地告知,不為欺詐、隱瞞,不故意利用對方誤解與所處險情而為自己牟利。這就可以對案例中是否存在無效民事行為(包括:欺詐、脅迫且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行為;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損害社會利益等行為)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因重大誤解而為的民事行為,乘人之危及因欺詐、脅迫而訂立的民事行為等)。
其他的幾個基本原則也是如此。
——————————例子分割線
網上找的例子,覺得可行,請參考
李某的父親生前是一個集郵愛好者,去世時還留有幾本郵票。李某對郵票從不感興趣,在後來的幾次搬家中他都覺得這些郵票不好處理。一日,李某的朋友劉某來吃飯,無意間發現了這幾本郵票,劉某也是一集郵愛好者,他隨即表示願意全部購買,最後以5000元的價格將郵票全部拿走,李某對這一價格也比較滿意。事過不久,李某從父親生前的一朋友處得知,他父親所留的郵票中,有5張相當珍貴,可能每張都值5000元;同時另一同事告訴他,劉某正在尋找買主。李某立即找到劉某,要求退還劉某的5000元錢。取回郵票,但劉某堅決不同意。雙方協商不成,李某訴至法院,要求撤銷合同,返還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