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主體條件
㈠ 自然人作為民事主體資格應具備什麼條件
自然人成為民事主體需要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和權利能力就可以了。
民事主體,是指專根據法律規定,能夠參與屬民事法律關系,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當事人。 能夠充當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㈡ 民法典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專,按照自屬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2)民法主體條件擴展閱讀:
主流的民事主體判斷標准認為,民事主體的本質條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存在;二是國家法律的確認。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民事主體存在的決定性因素;國家以法律形式加以確認,也是其存在所不可缺少的條件。
在商品交換中逐漸形成的平等的人格和地位,是產生民事主體的前提條件;而在商品交換和其他民事活動中,享有充分的財產自主權是民事主體成立的必要條件。
㈢ 根據民法通則可以成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是
概念: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享受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即民事法律回關系的當事人。
構成:答根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可以作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有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等。實踐中以戶為單位的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以及個人合夥組織體或非法人組織被視為民事主體。國家是特殊的民事主體。
民事主體包括:公民(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個人合夥。法人包括:企業法人、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
㈣ 民事訴訟主體資格條件有哪些
你好,民事訴訟主體,是指參與民事訴訟活動的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訴訟主體是人回民法院、原告、被告和答第三人。
民事訴訟主體,是指參與民事訴訟活動的當事人。在民事訴訟活動中,涉及的訴訟主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主持審判活動的審判機關,審判機關主導民事審判活動,是當然的主體;二是訴訟當事人,即參與訴訟活動的民事糾紛的雙方,包括訴訟代理人;三是訴訟參與人,包括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等。民事訴訟主體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才能保證民事訴訟活動合法有效地進行。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㈤ 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有哪幾類
你好,
民法對人的關懷,不僅是從搖籃到墳墓,而且是從出生之前到死亡之後。
1、民事權利能力
自然人生而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不因性別、地區、民族、年齡、職業的不同而存在差別,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民法總則對民事權利能力的突破。
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從民事基本法律的層面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28條(胎兒預留份)以法理支撐。
2、民事行為能力
與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不同,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存在區別。民事行為能力是自然人能否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的資格。
根據年齡、智力及精神健康狀況的不同,自然人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民法總則降低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界限為8周歲。
之前民法通則規定的年齡為10周歲,已經被廢止。
3、監護制度
自然人存在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客觀情況是民法規定監護制度的意義,監護人的職責是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等。法人及非法人組織等民事主體類型就不存在監護人。
★民法總則規定了新的確定監護人的方式:「遺囑指定監護人」
遺囑作為自然人生前自願安排生後事的文明方式,以前安排的是財產繼承,民法總則實施之後,父母也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了。
★民法總則規定成年人可事先安排可能會需要的監護人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並書面確定監護人。這為我國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
★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民政部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可以成為監護人
除了上述內容外,民法總則規定了監護人履職原則、撤銷監護人資格等內容,監護制度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民法慈母般溫馨的人文關懷。
根據上文可以看到,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的大類別沒有變化,但是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界限下調了,同時明確規定了胎兒的繼承權等權利等,這些改動體現了民總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進一步深入,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侵害時,也能用法律的武器更好的保護自己。
㈥ 民法上的「人」是指民事主體,包括哪些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國家在特定條件下也能成為民事主體。
㈦ 民事主體的判斷標准
民事主體判斷標準的幾種理論學說:
在民事主體的判斷標准方面,我國時下存在多種理論學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流的民事主體判斷標准
主流的民事主體判斷標准認為,民事主體的本質條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存在;二是國家法律的確認。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民事主體存在的決定性因素;國家以法律形式加以確認,也是其存在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在商品交換中逐漸形成的平等的人格和地位,是產生民事主體的前提條件;而在商品交換和其他民事活動中,享有充分的財產自主權是民事主體成立的必要條件,如社會團體要成為民事主體,應當具備必要的財產;民事主體在其財產權的范圍內,對外具有承擔相應財產責任的能力,即任何民事主體都應以自己獨立支配的財產,對外獨立承擔財產責任,這是民法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的一個重要規則,也是各國民事主體均須具備的條件;民事主體是一個法律范疇,它的確認不僅依賴於物質生活條件,而且取決於統治階級的意志,實際上,哪些自然人或社會組織可以成為民事主體,以及這些民事主體享有哪些民事權利,都是由國家法律加以規定的。
2、抽象人格論
抽象人格論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它已經成為西方民事主體制度的重要理論基石。抽象人格論認為,衡量能否成為民事主體的標准,應當看其是否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抽象人格,是抽象的法律人格的簡稱,又稱一般的法律人格、一般人格,是指人們平等普遍、獨立自由且終身享有的不可變更、不可轉讓的民事權利能力。
3.民事權利能力論
民事權利能力論認為,凡是法律關系的主體,都應具備能夠依法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的法律資格,即權利義務能力,簡稱權利能力。權利能力是一個自然人或社會組織在法律上的人格確認。具備法律上的人格才具備法律上的主體地位,才能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
4.民事主體功能論
民事主體功能論認為,法律對於民事主體的規定,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賦予所有自然人民事主體地位,使其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享有相應的權利義務;二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和發揮特定的功能而對一定的社會存在賦予民事主體地位,確認其權利能力,這主要是針對社會組織和特定財產而言的。個人在經濟和社會中發揮著重要功能,是法律確立自然人民事主體地位的根本原因。法律賦予一些社會組織有獨立於其成員的民事主體地位,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團體的特定功能。一些社會存在要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發揮功能作用,就必須通過參與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才能實現,此種情況下,法律就有必要賦予某些社會存在民事主體地位。
對以上幾種理論學說的簡要評述:
從上述各種理論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其一,民事主體的主體地位必須得到法律的確認。此為上述各種理論的共識。認為盡管從根本上說,一個社會主體取得民事主體地位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但從現實的角度看,法律畢竟是控制社會的一種工具,控制進入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范圍是立法者進行社會控制的一個重要手段,因而,一種社會主體能否取得民事主體地位完全是立法者選擇的結果,民事主體資格是法律所賦予的資格。其二,民事主體的確認的具體條件不同。傳統民事主體判斷標准為四要件,即名義獨立、意志獨立、財產獨立、責任獨立,缺一者不能被法律確認為獨立的民事主體。對於傳統民事主體判斷標準的四要件,已經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其將大量事實的民事主體排除在法律主體之外,不利於經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抽象人格論 對於解釋各種類型的民事主體的地位何以平等,則很有說服力和學術價值,但在民事主體的判斷標准問題上,沒有提出實質性的見解。因為抽象人格論認為在 抽象人格之下,還有各種具體人格,包括自然人、法人、第三民事主體等,但這種具體人格的判斷標準是什麼,則未提出。權利能力只是對民事主體共性特徵的一種抽象,是立法者為了將法人引進民事主體領域的一種立法設計,而不是民事主體的判斷標准。 民事主體功能論 在民事主體的判斷標准問題上很有新意,角度獨特,提出特定功能是民事主體確立的重要依據。但問題是所謂的「功能」如何把握則沒有標准。
民事主體的判斷標準的小結:
民事主體經歷了從非全部的自然人,到全部自然人再到法人和自然人並存,又有此刻民事第三主體——非法人團體的出現,這么一個漫長的發展歷史,說明了民事主體范圍的逐漸擴大。同時也說明:法律對社會上活動實體的主體承認是有條件的,而不是漫無目的的任意設計。現代法律對自然人的主體地位的確定,沒有什麼爭論,此刻在理論界分歧較大的是非自然人的民事主體判斷標准問題。在我看來,非自然人主體要被確立為民事主體,應具備獨立的意志,可供其支配的財產和獨立地承擔民事責任。首先,只有具有獨立意志,才能成為其他主體的一個具體的交易對象,才能與其他主體發生意志交流,安排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從而建立民事法律關系。其次,擁有自身可支配的財產,是一個客觀實體成為民事主體的重要物質基礎,只有經濟上的獨立才有人格上的獨立,非自然人要參加民事活動,必須有一定的財產為基礎。再次,非自然人主體能獨立地承擔責任。只有當其能一自己的名義獨立承擔責任的時候,才能在其侵害相關主體的權利是受到懲罰,受害者才能得到救濟。
總的來說,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民事主體的判斷標准,理清民事主體和人格、權利能力之間的關系,有利於減輕民事主體判斷標準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