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德國民法通論讀書筆記

德國民法通論讀書筆記

發布時間: 2021-01-13 23:17:12

Ⅰ 德國民法典的內容

前面說過,德國民法典比法國民法典遲了將近百年,在法典編纂與民法學方面都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基礎足資利用,它在內容上有很大的進步與發展,是當然的,也是應該的。
從前面關於分編的敘述可知,德國民法典分為五編,確實比法國民法典合理得多。這種編制也就使德國民法典的整個內容要更具條理。對於法國民法典第三編的那些批評(說該編是大雜燴,見本文第二節),絕不會施之於德國民法典。其次,德國民法典的內容比法國民法典充實得多,這是時代進步的當然結果。一些在法國民法典中極其簡略的規定,在德國民法典中都發展成為體系嚴密的整套規定。即如關於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法國民法典沿襲羅馬法,只規定了包括管理他人事務與非債清償兩種情形的11個條文,而且不適當地稱之為「准契約」(第1371—1381條)。德國民法典將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各規定為一節,各有11條(第677—678條,第812—822條)。各設有定義規定、原則規定與特殊情形。又如侵權行為,法國民法典僅有5條(第1382—1386條)德國民法典有31條之多(第823—853條),而且創設了違反以保護他人為目的之法規的行為(第823條第2款)與故意以違背善良風俗的方法加損害於他人的行為(第826條)均屬侵權行為的規定。只舉這兩點,就可見德國民法典內容充實之一斑。
德國民法典中有些規定是法國民法典中完全沒有的。這些幾乎都是社會經濟發達與潘德克頓法學發展的結果。例如法人制度完全是法國民法典沒有的。又如代理制度。在法國民法典中,代理不成為一個獨立的制度,與委任混淆不分。德國民法將代理與委任分開,而且從性質上加以區分。德國民法典債編中規定了債務約束及債務承認、指示證券、無記名證券,並從而建立了一套「抽象法律行為」的理論和制度。德國民法典不承認法國民法典中的「原因」(第1131條),而承認「無因債務」。
德國民法典採用了許多法國民法典所沒有的概念,如「權利能力」、「行為能力」。最重要的是「法律行為」這一概念。法律行為是對民法中許多行為的高度概括,是民法總則的核心。法律行為的要素是意思表示,意思表示也是德國民法典首先採用的。意思表示理論為近代民法的個人意思自治原則樹立了牢固的基礎(在各種法律事實中突出個人意思的地位,這正是近代民法的特點)。法國民法典只就合同講錯誤、詐欺等問題,德國民法典則就意思表示講這些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發展[22]。
有的問題,德國民法典與法國民法典的規定很不相同。例如在買賣、贈與等行為中,物的所有權的移轉,法國民法典實行意思主義,規定所有權在合意成立時移轉(第1583條、第938條)。德國民法典實行表示主義,規定所有權在交付或登記時移轉(第873條、第929條)。這種不同以後成為大陸法系中德法系與法法系的差異。
法國民法典的時代是資本主義的初期,德國民法典出現時,資本主義已在向壟斷階段過渡,工業已高度發達。這種情況對兩個法典關於所有權的規定有顯著的影響。法國民法典第544條規定:「所有權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這里對所有權的限制只有一點,即「法令所禁止的使用」。到德國民法典,對所有權的限制增加了許多。第903條規定:「物之所有人在違反法律或第三人權利之范圍內,得自由處分其物,並得排除他人對物之一切干涉。」這兩條的不同表示所有權絕對原則(民法三大原則之一)在這一百年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至於德國民法典第904條、905條、906條,都規定的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像第905條和第906條顯然是保護日益發達的產業資本家和大企業家的利益。
德國民法典對契約自由(合同自由)原則作出一些限制。第310條至第313條規定某種約定無效或應經裁判上或公證上的認證,就是一例。又如第315條、第319條、第343條都限制個人意思,加強了法院對個人意思的干預。第393條規定對於因故意為侵權行為所生的債權,不得主張抵銷。這也是對個人意思的限制,是法國民法典所沒有的。德國民法典較之法國民法典擴大了契約及於第三人的效力。法國民法典於第1165條明文規定「契約僅於締約當事人間發生效力。」德國民法典專門規定了一節《向第三人給付的約定》,這當然是適應發展了的經濟的需要。
德國民法典的一大特點是規定了一些「一般條款」(Generalkausel)。所謂一般條款是一種抽象的原則性的規定,與那些規定具體情況的條文顯然不同,因為法官可以把一般條款用到各種具體案件去以解決他要解決的問題。最著名的是關於誠實信用的規定。德國民法典有兩個條文規定了誠信原則。一是第157條規定:「契約應依誠實信用的原則及一般交易上的習慣解釋之。」另一是第242條:「債務人須依誠實與信用並照顧交易慣例履行其給付。」法官可以運用這兩條來處理他認為依許多具體條文處理時有失公平的案件。事實上,以後德國法院就利用這一原則處理了第一次大戰後因通貨膨脹、德國馬克貶值而發生的債務案件。另一種一般條款是關於善良風俗的,也有兩條。第138條第1款規定:「法律行為違反善良風俗的無效。」第826條規定:「以背於善良風俗的方法故意加損害於他人者,應向他人負損害賠償義務。」這種規定使法律與道德接近,與法國民法典第6條不同。後者規定:「個人不得以特別約定違反有關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法律。」這條要求不得違反的是表現善良風俗的法律,而德國民法典則直接要求法律行為不得違反善良風俗。還有德國民法典第226條,這條規定:「行使權利不得只以加損害於他人為目的。」這就是權利不得濫用的原則。德國民法典中一般條款的作用,要到幾十年後才發揮出來。德國法學家還從這些一般條款出發,發展出一些新的理論,如締約過失、情事變更、法律行為基礎喪失等。所以有人說:「德國民法典第242條的一般條款已經成為使契約法適應於那個社會已經改變了的社會倫理觀念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法國,使法官有發展法律的機會是法國民法典的缺漏和技術上的缺陷而德國法院則主要依靠民法典第138條、第157條、第242條和826條的一般條款。這些一般條款起著一種安全閥的作用,沒有它們,德國民法典的一些僵硬的、嚴謹的條文可能已經在社會變化的壓力之下爆炸了。[23]

Ⅱ 學習民法應讀那些課外著作

民法總論:王澤鑒《民法總則》、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
物權回法:謝在全《答民法物權論》、王澤鑒《民法物權》、王利明《物權法研究》
債法總論: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梅迪庫斯《德國債法總論》、史尚寬《債法總論》
合同法: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崔建遠《合同法總論》、韓世遠《合同法總論》
侵權法:王澤鑒《侵權行為法》、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楊立新《侵權法論》
商法體系書:謝懷栻《外國民商法精要》、江平《民商法學》
民法方法論:拉倫茨《法學方法論》、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梁慧星《民法解釋學》

Ⅲ 德國民法典和法國民法典的主要區別

特點 內容
概說 19世紀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歐洲一些國家或者為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或者為統一國家的法律,法典編纂運動隨之興起。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19世紀民法典的一個典型。1896年頒布的《德國民法典》是19世紀民法典的另一個典型。
《法國民法典》 《法國民法典》是在拿破崙親自領導下完成的,他對於純粹的法律論爭極少參與,而是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生活的現實而不是法律的技術上。他堅持法典的風格對於即使如他那樣的非法律家也應當透明易懂。 《法國民法典》的體系參考的《法學階梯》的體例,但把訴訟法分離出去,開創了實體法和程序法分別立法的先河。該法典共2283條,分為三編:第一編人,第二編財產及對於所有權的各種變更,第三編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1804年生效。《法國民法典》確認了人人平等的法律地位,貫徹了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三大原則。
《德國民法典》 《德國民法典》從1873年開始起草,經過了23年,到1896年頒布,1900年1月1日施行。早在17世紀末期德國各邦就開始編纂法典,在法典編纂過程中民法理論水平逐步提高,至19世紀後半期最終形成了潘德克頓法學派。1896年頒布的《德國民法典》是19世紀民法典的另一個典型。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時,各邦早已有了各自的法律或法典,制定民法典主要是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並通過民法典統一各邦的法制,以加強帝國在政治上的統一。德國統治者不要求迅速完成民法典的制定,而要求起草者盡量細致地進行工作。
《德國民法典》是為法律家制定的,結構嚴謹,概念精確,邏輯清晰,被法制史學者稱為19世紀德國法律科學的集成,對20世紀一些國家的民法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德國民法典》對契約自由原則作出了一些限制,規定了一些一般條款,如「誠實信用」、「善良風俗」,法官可以根據一般條款處理法律上沒有具體規定的問題。但是,《德國民法典》沒有體現時代特色,文字艱深晦澀是其缺陷。 《德國民法典》的編纂深受羅馬法《學說匯纂》的影響。編纂技術比《法國民法典》有顯著提高。從學理上來看,《德國民法典》是潘德克頓法學的產物,該法典共2385條,分為五編:第一編總則,第二編債務關系法,第三編物權法,第四編親屬法,第五編繼承法。
【備注】潘德克頓:
法學上所說的潘德克頓,大體有3中不同的含義。
其一,是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編纂《民法大全》的所以部分,即《學說匯纂》,是當時著名法學家的言論集,可以作為有效的法律淵源,但是本身不是立法的產物。一般將其稱為潘德克頓。
第二,是14世紀以後,德國法學界在繼受羅馬法後在改造「學說匯纂」的基礎上形成的德國普通法,約形成於16世紀,以當時《當代法典匯編》為達標。它在未統一的德國發揮著普通法的作用,一直到《德國民法典》頒布才逐漸式微。稱之為「潘德克頓體系」。
第三,十九世紀中期以後,在德國制定統一的民法典已經是大勢所趨,圍繞民法典的制定,出現了潘德克頓法學派(強調羅馬法是德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法律淵源)。後來潘德克頓法學派按照羅馬法的《學說匯纂》闡發的民法「五編制」體例,為德國民法典所最終採用。
「備注」資料來源:
http://ke..com/view/2637551.htm
關於「歷史法學派」,詳細內容參閱:「歷史法學派概念」
本框架內資料來源「高教紅皮書」(P4—P5)

Ⅳ 德國100年經典民法案例

幼兒班負有過錯,應適當作出賠償。
幼兒園與幼兒的法律關系,目前大致有這樣三種觀點:1、監護關系;2、准行政法律關系;3、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下面就這三種觀點,作一詳盡的分析。
所謂監護,是為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和財產權而由特定公民或組織對其予以監督、管理和保護的制度。
《民法通則》第16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據此,幼兒的父母是其當然的監護人,其監護人資格從幼兒出生之時起當然取得,不必經任何程序。
如果幼兒的父母死亡或者失去監護能力,則應按下列順序確定其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1、祖父母、外祖父母;2、兄、姐;3、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幼兒所在單位或幼兒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在不存在上述規定的監護人的,由幼兒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幼兒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擔任幼兒的監護人,其監護的職責主要有以下幾項:1、保護幼兒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2、管理幼兒的財產;3、代理幼兒參加各類民事活動;4、教育和照顧幼兒;5、在幼兒的權利受到侵害或發生爭議時,代理其進行訴訟。
根據上述法律的規定來看,把幼兒園確定為幼兒的監護人並承擔相應的監護責任,是沒有法律依據的。監護責任是基於親權產生的一種法定的職責;而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職責是基於教養機構的設置產生的一種工作職責。
不少人認為,父母作為監護人,把自己的孩子放進幼兒園,那麼幼兒在幼兒園的時間內,幼兒園就是暫時或臨時的監護人,在這段時間內應盡到監護人的全部職責。這種觀點同樣是無法律依據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2條:」監護人可以將監護職責部分或全部委託給他人。因被監護人的侵權行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由監護人承擔,但另有約定的除外;被委託人確有過錯的,負連帶責任。」由此可見,幼兒園不能成為暫時或臨時的監護人,因為幼兒的父母並沒有明確將監護職責委託給幼兒園,事實上幼兒園也不可能接受這種委託。
第二種觀點認為,幼兒與幼兒園之間是准行政法律關系。准行政法律關系,它並不是一個很規范、很確切的法律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均十分模糊。這一觀點的提出,是部分學者基於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和特點,同幼兒園和幼兒之間的關系有某些地方的吻合或相似。但必竟不是相同,幼兒園不是行政機關,不能成為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而幼兒園的主管機構或上級機構是教育局,屬於行政機關,故而用准行政法律關系來表示,這種表達未免有些牽強附會。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行政法律規范所確認和調整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和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國家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必然要對內外發生各種關系,這些關系涉及范圍廣泛、內容復雜,但通稱為行政關系。這些行政關系凡經行政法律規范確認和調整,具有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內容的,就形成了行政法律關系,它是行政法律規范確認和調整一定范圍行政關系的結果。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推斷,用准行政法律關系來確定幼兒與幼兒園的法律關系是不確切的;同時,用這種關系也難以解決幼兒與幼兒園之間諸多的實際糾紛。這種論點,在理論上站不住腳,在實踐中也難以把握。
第三種觀點,是可以找到法律依據的。這種觀點,把幼兒與幼兒園的關系歸納為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筆者也贊同第三種觀點。
《幼兒園管理條例》第3條:"幼兒園的保育和教育工作應當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和諧發展。"第13條:"幼兒園應當貫徹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第19條:」幼兒園應當建立安全防護制度,嚴禁在幼兒園內設置威脅幼兒安全的危險建築物和設施,嚴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質製作教具、玩具。」《幼兒園工作規程》第38條規定:保育員在教師指導下,管理幼兒生活,並配合本班教師組織教育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條:」學校應當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對未成年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第16條:」學校不得使未成年學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學設施中活動。"第17條:"學校和幼兒園安排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應當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防止發生人身安全事故。」以上法律法規足以說明幼兒園對幼兒的關系為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
既然幼兒園對幼兒是一種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而不是監護關系,那麼幼兒在幼兒園發生傷害事故,應如何進行賠償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60條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適當給予賠償。"這一司法解釋明確指出,幼兒園在賠償問題上實行的是"過錯原則",即有過錯應適當賠償,沒有過錯就不予賠償。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也是以此為依據來作裁決的。

Ⅳ 民法物權論

民法總論:王澤鑒《來民法總則》、王利自明《民法總則研究》、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
物權法:謝在全《民法物權論》、王澤鑒《民法物權》、王利明《物權法研究》
債法總論: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梅迪庫斯《德國債法總論》、史尚寬《債法總論》
合同法: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崔建遠《合同法總論》、韓世遠《合同法總論》
侵權法:王澤鑒《侵權行為法(1)》、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楊立新《侵權法論》
民商法體系書:謝懷栻《外國民商法精要》、江平《民商法學》
民法方法論:拉倫茨《法學方法論》、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梁慧星《民法解釋學》《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
專題研究書(須根據個人研究興趣選擇,後面這些是本人比較喜歡的):王軼《物權變動論》、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王利明《民商法理論爭議問題——無權處分》
最後,希望你能摒棄浮躁、潛心讀書、踏實為學、勤於思考,使研究生階段過得充實而豐富,而不只是為了拿到一個學位作為敲門磚。

Ⅵ 急!急!論述德國法律科學《德國民法典》的影響

(一), - 4卷,總則;

(二),5 - 11卷,審判;

(三),12 - 19卷,物;

(四),20 - 27卷,買賣、利息、婚姻、監護、保佐等;

(五),28 - 36卷,遺囑、遺贈、信託;

(六),37 - 44卷,繼承、贈與、所有權、佔有的取得、訴訟等;

(七),45 - 50卷,行政法、刑法、刑事訴訟法。

後來,「潘德克頓學派」在建立其私法體系時,對「學說匯纂」的結構加以改進,把包括刑法、刑訴法和行政法在內的公法排除在外,把(三)和(四)兩個部分的次序加以顛倒,形成五個部分。

我們看到,「學說匯纂」經過這番整理,其結構和順序就和《德國民法典》的編排基本一樣了,這反映了兩者之間學術上的淵源關系。《德國民法典》稱之為「現代學說匯纂」,其言不虛也。

《德國民法典》還吸收了德國工業革命實踐的新經驗。十九世紀中期,德意志各邦訂立「關稅同盟」,形成統一大市場。以後,德國的工業革命發動,經濟開始「起飛」。半個多世紀後,工業革命基本完成,德國成為一個發達的工業強國。德國市場化工業革命豐富的實踐經驗,被吸收到《德國民法典》中,使它成為一部更加現代化的民法典,思想和學術水平大大超過了《法國民法典》。要知道,《法國民法典》公布時,法國基本還是一個農業社會,那時候,連「法人」的概念還沒有呢。

當然,民法學術精進和《德國民法典》的頒布,同時為德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嚴謹周詳的產權規范,也使德國的「經濟起飛」,不僅比英、法等國更加成功,而且進行得更為井然有序。比如,德國的工業革命雖然也是私有制和市場化的,但卻沒有發生英國和法國像狄更斯的《雙城記》和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多夫》等小說里描述的那種腐敗和混亂的社會情景。

《德國民法典》對歐洲和世界民事立法的深刻影響

《德國民法典》凝結了「歷史學派」的學術成就,是「羅馬法復興運動」的又一傑出成就。它打破了《法國民法典》近一個世紀的壟斷地位,世界近代以來的民法立法,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輝煌典範。此後,《德國民法典》和《法國民法典》並列,成為「大陸法系」的兩大支系,這種地位維持至今仍未改變。

在德國當年編纂的包括憲法、刑法等五部法典中,《德國民法典》是最好的一部。它的編纂和實施,不僅對德國有很大的意義,在國外也引起廣泛的興趣,受到各國法學界的重視,對世界法律進步產生了重要而廣泛的影響,並且為近代歐洲和世界許多國家的立法所效仿,比如:

瑞士1912年實施的《民法典》,體例上獨具特色,開頭是一個簡短序言,然後是「人格法」、「親屬法」、「繼承法」和「物權法」,「債權法」另由「債務法典」規定。它是在總結法德兩國民法典編纂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一部民法典,吸取了法國民法典的實用精神,文字通俗,法規具體;但從內容和編纂風格來看,它受德國民法典的影響較大。

奧地利《民法典》早在1811年就己頒布,但為了吸收德國民法典的某些思想,又於1914— 1946進行了修訂。

1933年的波蘭《債務法》,1946年的希臘《民法典》,1926年的土耳其《民法典》,1924—1935年的泰國《民法典》,1916年的巴西《民法典》等,這些國家的民法立法,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德國民法典》的影響。

應當指出,《德國民法典》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主要是在法律的理論和學術方面,在實際採用方面則比《法國民法典》要少,這是因為《民法典》的頒布,法國比德國早近一百年,先到為君,許多國家己經習慣了,也是由於《德國民法典》結構嚴謹、概念抽象,學習和掌握起來難度比較大。

我們還發現,以上受《德國民法典》影響的國家,並不是德國的殖民地。如果說,當年《法國民法典》的傳播,有時在有些國家,是由拿破崙的武力強加的。那麼,由於德國是個後起的殖民帝國,一次大戰後,不多的殖民地又全部丟掉了,因而沒有拿破崙用武力傳播《民法典》影響的條件。所以,《德國民法典》在世界上的影響,主要是由於它在法律方面精湛的理論和學術。一種人類文明智慧傑出成果的傳播,沒有伴隨著血與火的戰爭與征服,是令人欣慰的,這使《德國民法典》在世界的傳播,成為一種令人感到溫馨的文化現象。

從哲學的角度看,《德國民法典》作為「歷史法學派」傑出的學術成就,之所以能夠對世界不同民族產生廣泛影響並被許多國家的民事立法所效仿,說明「歷史法學派」的學術思想要旨反映的,不是薩維尼說的德國的「民族精神」,而是黑格爾講的「世界精神」。

當然在那個時代,同薩維尼一樣,黑格爾說話寫文章也不是無所顧忌的;實際上,黑格爾的所謂「世界精神」,其實指的就是「自由」。而「自由」,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就是「法的理念」。

Ⅶ 分析1900年德國民法典的特點及意義

一、特點

1、德國民法典是一部保守的、守舊的法典。

2、在一百年來法典編纂與法學(特別民法學)學術發展所積累的經驗與成就的基礎上,在法典編纂技術與民法學發展兩方面,較法國民法典有顯著的進步。

3、一部壽命很長的法學傑作。

4、以成熟的一些概念、學說和制度作為基礎。

5、德國民法典立法技術的優越性。

二、意義

1、它繼承羅馬法的傳統,結合日耳曼法的一些習慣,並根據19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情況而制定,因而在內容上超出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法律原則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需要。

2、1900年1月1日施行,以後為德意志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繼續適用,現在仍然有效。

3、這是繼《法國民法典》之後,大陸法系國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

(7)德國民法通論讀書筆記擴展閱讀

1900年《德國民法典》

1900年《德國民法典》從開始起草到正式公布施行,前後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除了含有若干國際私法實體規則的施行法之外,《德國民法典》分為五編,共35章,2385條。第一編為總則,主要規定涉及民法各部分的一般原則和基本制度。

第二編為債務關系法(簡稱「債法」);第三編為物權法;第四編為親屬法,主要內容為民事婚姻、親屬關系和監護等;第五編為繼承法。《德國民法典》的用語抽象而准確,概念嚴謹,法典的編纂體例具有科學性。

《德國民法典》所採用的五編制民法體系屬於「潘德克頓體系」,創設了「總則編」,並將其放在民法典之首。總則編是對整部法典的基本制度和原則作出抽象、概括的說明,並對一些概念、術語作出解釋。其後的四編是總則編的擴展和具體化。

此外,《德國民法典》的立法精神體現了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結合。

《德國民法典》的編纂和施行,對統一德國法制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成為德國民法發展的基礎。此外,《德國民法典》還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民事立法,如1898年《日本民法典》、1923年《蘇俄民法典》等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由於《德國民法典》的嚴謹結構、抽象概念和晦澀的語言被認為是典型的德國產物,別國很難照搬,因此,《德國民法典》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主要是在法律理論和學說方面,而實際採用的卻很少。

《德國民法典》的出現,打破了《法國民法典》近一個世紀的壟斷地位,與前者並列成為民法法系的代表,使民法法系劃分為法國法律體系(拉丁支系)和德國法律支系(日耳曼支系)。

Ⅷ 誰知道哪能下載 德國民法通論這本書啊 萬分感謝!

[email protected]
我一朋友的E-MAIL,你跟他聯系一下
我記得他好象跟別人要了個<德國民法通論>的下載

Ⅸ 德國民法典和法國民法典的異同

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的區別:
一、立法背景:
法國民法典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勝利成果和啟蒙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希望通過成文法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法律上奠定基礎。它的制定處於個人主義民法階段,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適應了當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需要。
德國民法典成文於20世紀初期,是德意志帝國統一後的產物,是羅馬法和日耳曼法融合的產物,它處於自由主義向壟斷主義的過渡時期,是在容克貴族與資產階級妥協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的。德國民法典中社會利益地位得到提高,絕對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被削弱。
二.體例安排:
法國民法典以《法學階梯》為藍本編撰,分為卷、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繼承了羅馬法的傳統,分為人、財產以及所有權的各種變更、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等三卷共2283條。
德國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基礎,分為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為總則、債的關系法、物權、親屬法和繼承法等五編共2385條。
三.內容:
1.總則:
法國民法典沒有明確規定總則,而以序編為總論部分。其內容主要為法律的頒布、效力與適用問題,共分6條。
德國民法典則首創民法總則編,並分七章227條,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第三編債法總論,第四編合同,第五編侵權行為,第六編親屬,第七編繼承。
2.物權:
法國民法典沒有對物權、債權加以區分,沒有獨立的物權制度。它對債權、物權的規定是混雜在一起的。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以個人為本位,確立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原則。第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物權體系。法國物權法不僅確認了所有權,也確認了他物權。
德國民法典以體系的科學和概念的准確為特徵,將體例分為總則和分則,在分則中將物權單獨作為一編,明顯與債權區分開來。其對物權的規定呈現以下的特點:第一,物權的社會化趨向增強。即物權法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移,對所有權與他物權予以一定的限制,以及賦予所有權以負擔。第二,以物的所有為中心向以物的利用為中心轉移。第三,物權制度與債權制度相互交融。
3.債權:
法國民法典將債法與繼承法等一起規定在第三卷「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中,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契約、法律之強制力、負擔義務、債務人本人的行為(由准契約、侵權行為或准侵權行為而發生的債務)。
德國民法典則將債法規定在第二編,嚴格區別了債權和物權。德國民法典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等。
四、對象:
法國民法典的對象是全體法國人民,僅存在自然人概念。由於當時資本主義不夠發達,以個人經營為主,公司公司還不發達。
德國民法典中出現法人制度,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團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強,大公司、大企業日益成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工具。為順應這一時代潮流,德國民法典開始尊重團體的地位,承認它們的人格。法典正式確立了營利社團法人的法律地位,承認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五、具體制度:
1.法國民法典中絕對保護私人所有權,所有權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僅有的限制是不許可法律所禁止的使用;德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則對所有權作了多方面的限制,增強社會化趨勢和社會利益的重要性。
2. 法國民法典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把私人之間的契約上升為法律;德國民法典則規定,契約必須服從法律。
3. 法國民法典規定,只要當事人主觀上沒有侵害他人的意思,即使在客觀上使別人遭受了損害也無須承擔責任;德國民法典中有過失責任和無過失責任並存。
4.法國民法典中除了少數條文有」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規定外,很少有彈性條款,司法機關執行法典時裁量權餘地;德國民法典中彈性條款和參照條款大量運用,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對案件作出靈活的裁判,以維護壟斷資產的利益和需要。
六。、語言方面:
法國民法典言語通俗易懂,形成言簡意賅的法律文風;德國民法典編排上具有結構嚴謹、邏輯清晰、首尾一致、避免重復的優點。由於過分追求結構形式上的科學性,往往忽視規范在實際生活中的相互聯系,結構是某些相關問題的規則被規定在法典不同部分,在用語上力求抽象化、概念化和專門術語進行表述。

Ⅹ 有關人身權的讀書筆記

「人身權」讀書筆記:信用權

在人大常委會討論的《民法典草案》第21條規定了信用權:「自然人和法人享有信用權。禁止用詆毀等方式侵害自然人、法人的信用。」這個權利在《民法通則》中是沒有規定的。
何謂信用?
現代漢語中的信用包括二義,一為以誠信任用人,信任使用,二為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別人對他的信任。這兩種詞義與古代漢語中的詞義基本相同。(現代漢語中的信用還包括經濟學上的意義,即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
法律意義上使用信用這一概念,源於信用語義中的第二義,是指民事主體所具有的經濟能力在社會上獲得的相應信賴與評價。其基本特徵,其一,信用的主體是一切民事主體。其二,信用的主觀因素是民事主體的經濟能力,包括經濟狀況、生產能力、產品質量、償付債務能力、履約態度、誠實守信的程度等,不涉及政治態度和一般的道德品質。其三,信用的客觀因素是社會的信賴和評價,而不是自己的評價。其四,信用是民事主體主觀能力與客觀評價的結合。
我國法學界對信用的詮釋代表性觀點有以下幾種:(1)信用是在社會上與其經濟能力相應的經濟評價;(王利明)(2)信用應指一般人對於當事人自我經濟評價的信賴性,亦稱信譽;(張俊浩)(3)信用是指民事主體所具有的經濟能力在社會上獲得的相應的信賴與評價。(楊立新)其共同點是:第一,信用的主要因素泛指民事主體的一般經濟能力,包括經濟狀況、生產能力、產品質量、償付債務能力、履約態度、誠實守信的程度等等。從其實際內容來看,就是商譽。(史尚寬)第二,信用的基本屬性歸類於人格利益,並非直接的財產利益。信用僅在具體的經濟活動中能夠轉化為財產利益,或在侵權損害中發生財產後果。
與此不同的觀點是:信用不是一種人格利益,而應歸類於無形財產的范疇,是民事主體償債能力的社會評價,並與商譽、特許經營資格一起歸類於經營性資信范疇。所謂經營性資信乃民事主體在經營活動中所具有的經營資格、經營優勢、經營信譽等經濟能力的總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信利益從精神價值向財產價值不斷擴充,成為一種與創造性成果權、識別性標記權相聯系而又有區別的新型無形財產權。所以信用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資信利益,是一種與所有權、債權、知識產權與人身權相區別的無形財產權。
思考:信用、商譽和名譽的異同。
與商譽不同,信用的主體不限於商法人,它包括自然人、法人以至國家在內的一切民事主體;信用的來源不一定是積極的社會評價,而是關於主體償付能力的客觀的一般性評價;信用的表現形式與商標、商品並無直接聯系,其載體主要是匯票、信用證、資信文件等。
在人格利益范疇中,信用曾與名譽有著相同的人格屬性,信用與名譽同屬於精神利益的范疇。但在現代法的框架下,信用已逐漸從人格利益轉化為財產利益。現代信用往往是以財產為基礎,以財產信用為主旨。信用中的財產因素、財產價值、財產後果等使得原有人格利益內容退居到次要的地位。信用與名譽雖同為有關民事主體的社會評價,信用的優劣與名譽的好壞亦須臾難分,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現代信用在保留有某些人格品性的同時,已日益顯現出其重要的財產意義。
為什麼要規定信用權?
一、發達的市場經濟呼喚信用權。
二、中國的信用觀念古已有之。
信用權的概念
信用權,則是民事主體就其所具有的經濟能力在社會上獲得的相應信賴與評價所享有其保有和維護的人格權。特點:第一,信用權的客體具有單一性,即信用,不包括其他的評價內容。第二,信用權包括信賴因素和社會評價兩個方面內容,信用一方面是對經濟能力的社會評價,另一方面還包括基於對一個主體的經濟能力而產生的信賴。第三,信用權雖然是人格權,但卻是關繫到主體經濟能力評價的權利,因而信用利益既包括精神利益,又包括財產利益,即由信用轉化而成為財產方面的利益,給人們帶來財富。
信用權的內容
信用權包括的內容是:
一是信用保有權。信用權的基本內容是對於自己的信用享有保有的權利。這是權利主體維持其資信評價完整性的權利。當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增強其償債能力,從而取信於交易對方與社會公眾。保有權行使的結果,一是使民事主體保持自己的信用不降低、不喪失;二是使民事主體的信用形象保持完整,社會公眾的信賴感不斷增強;
二是信用維護權。這是民事主體保護其信用評價公正,排除他人非法侵害以維系社會的公正評價和應有信賴,為信用權中最重要的內容。民事主體有權維護其資信利益,要求他人對其償債能力進行客觀而公正的評價,對其信用給予應有的尊重並負有不得侵害信用權的不作為義務;民事主體有權排除他人非法侵害信用權的行為,即要求司法機關對侵權行為人進行民事制裁,救濟自己的信用損害,維護其資信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三是信用利益支配權。權利主體就其信用利益可以進行支配利用。例如,利用自己良好的信用,使對方對自己的償債能力產生信賴,有助於賒購商品、貸入資金等,從而獲得更多、更好的財產利益。
信用權的保護
《民法通則》實施以來,我國對信用權的保護採用間接保護的方式進行保護,即不是給予單獨的保護,而是對構成侵害信用權的行為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用保護名譽權的方式保護信用權。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規定了「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內容,包括了信用權的內容,但是,理論和實務上並沒有以此確立信用權的獨立地位,還是採用名譽權的保護方法保護信用權。現在,《民法典草案》規定了信用權,並且還規定了對信用權保護的一系列具體內容,順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民法典正式通過之後,信用權將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人格權。
信用權保護有兩種:
一是間接保護方式。多數國家採取這一立法例,即對侵害信用的行為,確認為侵害商譽權,對權利主體的信用利益進行間接法律保護。該立法基點在於,將詆毀包括信用在內的商業信譽的行為,看作是侵害法人名譽權行為在市場經營領域中的特殊表現形式。其特點有二,第一,所謂商業信譽的權利,實為廣義之商譽權,信用權僅為其權項內容的組成部分。但商業信譽的權利人僅限於是商事主體,一般民事主體如公民或其他法人,不能享有此類權利;第二,權利人與義務人須有競爭關系,或者說,受害人與侵權行為人須為競爭對手。
二是直接保護方式。有的國家採取民事立法的體例,對侵害信用權的行為,直接確認其侵權民事責任。換言之,即是規定信用權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並明確侵犯這一權利的法律後果。德國民法典在題為「侵權行為」的第二十五節中規定有各類侵權行為。其中第283條規定:「故意或因過失不法侵害他人的生命、身體、健康、自由、所有權有或其他權利的人,對他人負有賠償由此而發生的損害的義務」。該條說明,「侵權行為」一節所涉及的各種法益(包括信用),均被視為權利形態。第824條規定:「違背真相主張或傳播適於妨害他人的信用或對他人的生計或前途造成其他不利益的事實的人,即使其雖不明知、但應知不真實,仍應向他人賠償由此而發生的損害」。這一條款將信用權作為一項獨立權利加以保護,顯然有別於商譽權。其理由是:第一,享有信用利益的權利主體,無主體資格限制,凡民事主體皆可成為信用權主體;第二,信用權的內容乃一般資信利益,無特定標的指向,即不限於是商業上的信譽;第三,侵權行為人與受害人無競爭對手關系,其行為目的在於妨害了對方當事人的信用,造成其生計或前途等方面的不利益,並非是破壞對方競爭實力而謀取不正當利益。
上述兩種保護形式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定,有著不同的法律後果,反映了各國對資信利益的權利形態所採取的不同立法取向。我們認為,對信用權以直接保護方式為宜。我國目前適用競爭法對信用權採取間接保護的方式,並非是完備的信用權保護制度。隨著信用活動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有必要在民事立法中確認信用權的獨立地位,採取直接保護的方式維護民事主體的信用利益。
防止信用權的濫用,法律一般採取以下幾種措施:
第一,規范信用活動。信用活動應奉行誠實信用原則,杜絕「欠債有理、欠債有利」的不合理預期的出現,避免信用危機發生。
第二,推行信用工具。信用工具是授信人與受信人雙方確定的債權債務關系的載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信用工具和支付工具當屬票據。信用活動的票據化有助於防範「口頭協議」、「白條憑證」或「掛帳承諾」等非正規信用形式的出現。
第三,建立資信評估制度。由於當前經濟生活存在有信用關系的危機,整個社會信用意識十分淡薄,因此應建立資信評估制度,包括設立資信評估機構、制定資信評估規范、明確虛假資信的法律責任等。對重大信用活動提供相關資信證明。合法評估機構的資信評估,既是權利人維護自己正當利益的前提,也是其他人了解當事人信用狀況的依據。
侵害信用權的行為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參照國外相關立法的規定,我們可將這一行為定義為:以捏造、散布虛偽事實等不正當手段,損害他人資信的行為。依照侵權民事責任構成要件的理論,認定侵犯信用權應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侵害信用權行為的構成要件與責任承擔
第一,違法行為。侵害信用權的違法行為是有損於他人的信用利益的行為,是對權利主體特殊經濟能力(包括其資金實力、兌付能力、結算信譽等狀況)發表虛假或不當的說法。其違法行為的表現形式,或者是一種貶損行為,即憑空捏造或散布與有關他人信用的真實情況不符的虛假之詞;或者是一種誤導行為,即不公正、不準確陳述某些客觀事實,對他人的信用狀況施加了不當影響。不難看出,侵害信用權的行為主要是一種作為,無論是主張、捏造,還是轉述、傳播,都是侵權人積極行為的表達方式。但是,負有特定作為義務的當事人,在有的情況下亦可在不作為時構成侵權。例如資信評估公司對相關單位或個人依法就某一特定主體的資信情況提出詢問時,該公司即負有作出答復和提供信息的義務,反之,即可能構成不作為的侵害。
第二,損害事實。侵害信用權的損害事實,是因侵權行為的實施而導致關於權利主體的資信評價降低,或對其生計或前途造成其他不利益的實際損害。損害事實的認定,其標准在於有無信用損害結果的發生。這一損害事實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關於權利主體特殊經濟能力的社會評價因侵權行為而降低,如信用等級的非正常下降,信譽程度的非自然毀損等;二是對於權利主體特殊經濟能力,公眾減少甚至喪失原有的經濟信賴,如因侵權行為破壞客戶對特定企業的信任等。損害事實是關於社會評價和經濟信賴降低的損害事實,它往往會造成權利主體財產利益的損失,如預期貸款不能獲得,商品買賣未能正常進行等。但是,侵害信用權的行為,雖會造成信用貶損的危害結果,卻並不當然發生實際的財產損失。換言之,財產損失的大小應作為追究行為人應負民事責任大小的依據,而不能視為認定侵害信用權的必要條件。此外,損害事實是關於信用利益的損失,限於是財產性內容,一般不包括精神損害。
第三,因果關系。侵害信用權的因果關系,是指侵犯他人信用的違法行為與資信利益損害事實之間的必然的、內在的關聯性。依照邏輯分析的方法,只要證明資信利益是違法行為所引起的,即可確認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
第四,主觀過錯。侵害信用權的主觀過錯,是指侵權人實施在法律上應受非難的行為時所具有的主觀狀態,其表現形式包括故意和過失。侵害信用權的行為與侵害商譽權的行為不同,後者發生在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之間,其行為具有損害對手商譽的明顯的目的性,立法例多要求故意才構成侵權。
侵害信用權的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其主要方式是賠償損失,另外還包括除去侵害的責任形式,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但是,在下列情況下,行為人可以提出不構成侵權或免除侵權責任的抗辯理由:
1.正當情況反映。例如消費者的正當投訴。
2.新聞報道屬實。新聞機構關於特定主體信用情況的報道,只要內容基本真實,則不能以侵權論。
3.權威消息來源。依法成立的信用評估機構,按照規定的信用評級制度,收集有關個人或企業特性、償債能力、責任能力和聲譽的信息,為投資和交易活動的當事人提供的信用報告、公布的信用等級或級別等,如涉及特定主體信用的消極評價,都可以作為抗辯事由來否定侵害使用權的民事責任構成。

「人身權」讀書筆記:人格權的新發展對我國民事立法的借鑒意義

四、人格權的新發展對我國民事立法的借鑒意義
我國於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就非常重視對人格權的保護,不僅將「人身權」獨立作為一節,而且非常明確地規定了公民、法人的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肖像權等各種人格權。這種對人格權的尊重與保護態度使得《民法通則》在海外贏得了「中國的人權宣言」的美譽。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民法通則》關於人格權的制度畢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
我國民法典對人格權制度的完善,應當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1.人格權制度應當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
傳統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的民法典不存在獨立的人格權編,本身是有缺陷的。從民法權利體系的角度來看,人格權應該在其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人格權獨立成編並不會造成原有體系的不和諧,相反是原有體系的完整展開。民法典的分則體系是按照民事權利的結構構建的。將人格權確認為一項獨立的權利其實是在按權利體系構建整個民法典的體系。可以說,將人格權獨立成編既繼受了既有的權利體系,又是對這一體系的適當發展。尤其應當看到,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我國民事立法寶貴經驗的總結。《民法通則》將人身權與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相並列地作出規定,這在各國民事立法中也是前所未有的。此種體系本身就意味著我國民事立法已將人格權制度與其他法律制度相並列,從而為人格權法在民法典中的獨立成編提供了優秀的立法先例。
2.民法典中應當規定一般人格權制度
如前所述,隨著現代科技、經濟的發展,人權觀念的提升,有必要及時將各種新的人格利益納入民法視野,這就決定了人格權法應當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從我國現行的民事立法規定來看,《民法通則》採取了列舉各項具體人格權的方式,對公民和法人的各項具體人格權作出了規定,但並沒有關於一般人格權的規定。一方面,這就嚴格限定了具體人格權的范圍,從而使人格權制度成為一個封閉的體系,並使一些新的人格利益或與各項具體人格權不完全相同的人格利益難以獲得法律保護;另一方面,僅有具體人格權制度而缺乏一般人格權制度在體繫上是不完整的,並難以達到對具體人格權的保護目的。
正因如此,確有必要在民法上建立一般人格權制度並促進人格權制度更加完善。確立一般人格權有利於全面保護自然人、法人的一般人格利益。一般人格權具有一般條款的性質,法律對一般人格權的規定將成為一種兜底條款,使各種人格利益都能得到保護,從而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這就能夠為法院處理各種新的人格權糾紛提供法律依據,使人格權制度成為一個開放的體系。
3.進一步完善生命健康權制度
《民法通則》在第5章「民事權利」中的「人身權」一節中開宗明義地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這就表明,生命權在各項人格權中居於首要地位。此外,許多單行法律也對生命權的保護作出了規定。由於生命是最高的法益,所以應當在具體人格權的設計中將生命權作為首要的人格權、首要的民事權利來加以規定。只有在確認了生命權之後才能構建一個完整的民事權利體系。在生命權方面,法律應當作以下重點規定:(1)明確生命的最高法益性質,確認生命權優先於其他各種民事權利這一解決權利沖突的規則。(2)規定死者近親屬的賠償請求權。生命權遭受侵害之後,受害人因為已經死亡而不能親自提出救濟的請求,但在法律上,死者近親屬可以自然而然地基於受害人生命權遭受侵害而享有賠償請求權,這就合理地解釋了死者近親屬享有賠償請求權的基礎。也就是說,死者近親屬的賠償請求權是自然人生命權法律保護的必然延伸,而要確認死者近親屬所享有的賠償請求權,就必須首先承認直接受害人所享有的生命權。(3)明確有關機構和個人的義務和責任。(4)對涉及有關生命倫理、處分生命利益的安樂死、葯物實驗、生命復制、生育控制等諸多領域的問題都在法律上予以解決。(5)解決侵害生命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
4.明確規定隱私權
《民法通則》並未規定隱私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的規定將隱私權從屬於名譽權,將隱私權的保護納入到名譽權的保護范圍,但這種間接保護的模式對權利人的保護是很不充分的。由於名譽權和隱私權之間存在諸多區別,所以這種類推適用的做法是不妥當的,有必要在我國民法典中規定獨立的隱私權制度。
在隱私權內容上,除了應對私人生活秘密進行保護之外,還要進一步擴大隱私權的內涵。具體來說,要作以下規定:(1)規定私生活的安寧,其中包括生活的安寧和寧靜、私人的空間隱私、私人活動的自決、禁止他人非法窺視、監視、跟蹤與騷擾等。(2)對住宅隱私作出專門規定,明確禁止任何人擅自非法闖入他人的住宅。(3)對身體隱私進行保護,禁止非法暴露他人的身體隱私。(4)進一步擴大個人生活秘密的保護范圍,如個人的財產隱私、家庭隱私、基因隱私、經歷隱私,甚至談話的隱私也應當予以保護,未經許可不得擅自披露。(5)個人通訊秘密應當受到保護,禁止他人非法監聽、截取他人的信件、電子郵件、電話、電報等。當然,有關隱私權的內容、保護、客體范圍以及侵害隱私權的責任等,都需要在未來的民法典中予以確認。
5.明確規定信用權
信用權是指民事主體享有並支配其信用利益的人格權。信用是對民事主體的經濟能力包括經濟狀況、生產能力、產品質量、債務履行能力等方面的評價。信用雖然具有強烈的財產屬性,但仍然體現一定的人格利益,應當在人格權法中予以規定。確立信用權是完善信用法制的基礎,對強化市場經濟所需要的信用具有積極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信用權的確立有助於徵信制度的完善。這是因為,一方面徵信制度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維護信用,但是只有在規定了信用權之後才能夠為徵信制度確立基礎;另一方面,信用資料的收集對社會主體的信用可能產生重要影響。如果徵信的信息有助於提高某人的信用等級,那麼這會使其具有更高的信譽;而如果其信用較低,則其信用權也將受到影響。資料的真實性還直接影響到對當事人經濟能力,即信用狀況的正確評價。由此可見,信用權的確認是建立信用體系的法律基礎。在我國,盡管現行立法沒有將信用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權利加以規定,但許多法律、法規中都涉及信用保護的問題。
2002年全國人大法工委提交全國人大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第21-24條明確規定了信用權,並將其作為人格權加以規定,體現了我國在信用法制方面的發展。
6.確立解決人格權與其他民事權利沖突的規則
人格權的沖突包括對內沖突和對外沖突兩個方面:對內沖突是指人格權彼此之間在行使過程中所發生的沖突,對外沖突則是指人格權的行使與其他民事權利以及公法上的權利之間發生沖突。例如,新聞從其誕生之日起,即在新聞自由與保障人權、社會知情與個人隱私、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之間發生不同程度的沖突。權利沖突表面上是權利行使界限的交叉,但在權利沖突背後隱含的是應否給予某種權利限制或強化保護的問題。在發生沖突的情況下,常常會產生一定的民事糾紛,因而權利沖突常常伴隨著責任的確定問題。如果要強化保護某種權利,就常常面臨著保護一方而免除其責任或者使另一方承擔責任的問題。例如,隱私權的行使和輿論監督權發生沖突,如果要強化對輿論監督權的保護,那麼就要對隱私權進行限制,並且有可能使一些輕微的侵權行為被免責。在解決權利沖突方面,有必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強化對輿論監督的保護,適當限制公眾人物的人格權。
7.進一步完善網路環境下的人格權保護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格權在網路環境下呈現出新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網路環境下個人的人格權具有不同於現實生活中人格權的一些特點。例如,個人姓名、職務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隱私,但是在網路環境下則可能成為一種重要的隱私,披露者將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2)個人隱私權更易遭受侵害,而且侵害後果更為嚴重,因為通過互聯網對個人信息資料的存儲、加工、傳播更為容易,一旦發布一些侵權的信息,如誹謗的言詞等,將同時向全世界發布,而且可能被強大的搜索引擎所儲存,被無數次下載,引發成千上萬的網民對誹謗言詞的關注和評論,造成的損害也難以及時消除。
8.進一步完善人格權商品化制度
人格權本質上是一種精神權利,但是在市場經濟社會越來越具有財產權的特徵。我國立法應當確認人格權的商品化現象。這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允許權利人對具有財產價值的人格權進行商業化利用或者通過合同允許他人進行商業化利用,並獲取報酬。(2)在商品化人格權受到侵害後,允許通過侵權損害賠償對其中的財產利益加以保護。例如,在處理有關肖像權的案件中,應當區分侵害他人肖像權給他人造成的精神損害和財產損害,並分別計算。既然肖像是作為商業化利用的,那麼就應當計算出被利用的商業價值,這要根據被告的獲利來計算出應當賠償的損失。這種損失應當與精神損害分開。如果已經是一種商品化權利,並且能夠獲得一定經濟利益,就應當予以損害賠償;如果不是商品化權利,則應當給予精神損害賠償。(3)在保護一些人格利益時,要考慮到行為人是否對權利人人格利益進行商業化利用的問題。例如,未經權利人許可,行為人擅自利用他人的姓名、肖像,如果是基於營利目的,則應構成侵權,但如果並非出於商業化目的利用或者行為人本人並不存在使用的惡意,如出於對某人的尊重,將其肖像懸掛於卧室,則不一定構成侵權。再如,模仿名人獨特的聲音、神態、舉止等,如果不是用於商業表演,而只是個人興趣使然,則可能並不構成侵權。因此,在確定模仿秀是否構成侵權時,應當考慮到是否將這些人格利益應用於商業用途。(4)明確規定,如果未經許可,利用死者人格利益謀取商業利益的行為,一般應認定為侵權行為。對於死者的人格標志也應當予以充分保護,不得非法侵害。

熱點內容
拜城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08 21:18:18 瀏覽:784
法院改革司機 發布:2025-10-08 18:14:51 瀏覽:847
第二章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10-08 17:59:22 瀏覽:293
在職法律碩士加工資信箱 發布:2025-10-08 17:56:17 瀏覽:271
我國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有 發布:2025-10-08 17:37:38 瀏覽:784
上海司法腐敗 發布:2025-10-08 17:25:41 瀏覽:113
司法局部門 發布:2025-10-08 17:21:32 瀏覽:767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