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重要性

民法重要性

發布時間: 2021-01-14 08:44:40

❶ 依法從事民事活動的重要性

1、有利於構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有利於實現可持續版發展戰權略。

4、有利於依法治國。

❷ 編纂民法典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2019年12月23日,復「完整版」民法典草案首次制亮相。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現場,一本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擺放在與會人員面前,提請會議審議。

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民法總則「合體」,成為過去一年來國家立法工作中耀眼的一道印記。

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編纂民法典這一重大立法任務,到 「兩步走」:第一步出台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民法典立法之路蹄疾步穩。

2019年,民法典各分編草案的拆分審議密集進行。明確禁止高利放貸、進一步完善防止性騷擾有關規定、合理確定無效婚姻的情形、完善高空拋物墜物責任規則……努力傾聽人民心聲、聚焦社會熱點問題,積極回應社會訴求、滿足新時代人民法治需求、全方位保護人民民事權利,讓立法的每一個環節都凝聚社會生活規則的最大共識。

民法典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期間,13718位網民提出114574條意見。社會公眾普遍認為,編纂民法典,以法典化方式確認、鞏固和發展改革開放取得的法治成果,充分彰顯、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優勢。

隨著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的臨近,民法典草案即將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幾代人熱切期盼的中國民法典,即將迎來歷史性時刻。

❸ 中國民法典編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重新啟動民法典編纂對於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1、 形成完備的民商事法律規范體系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其中,要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以及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在民事及商事領域就需要制定民法典,從而使民事活動、商事活動由一整套系統的、完備的、具有邏輯體系的法律來進行規范。

2、 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還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而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是民法典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依法治國需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同樣意味著要加快民法典的制定。

3、 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推進嚴格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健全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

而民法是規范民事主體行為的規則,民事主體無論在經濟活動中如訂立和履行合同,還是家庭生活中如結婚、離婚,均應遵循。如發生民事糾紛,訴請法院裁判時,法院應以民法作為裁判基準 。因此,通過制定民法典,統一裁判規則,從而使民事案件審理有統一的裁判基準,進而實現「讓人民群眾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4、對全民進行法律教育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民法典規定民事生活、商事活動的行為規則,並為法院裁判案件提供法律依據。通過將現行的民法通則及各民事單行法進行科學、系統編纂形成民法典後,必將成為對全民進行民商事法律教育的教科書,也會是增強全民法治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的有效規范和指引。

二、 重新啟動民法典編纂的可行性

1、 市場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經濟社會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已確立,市場經濟領域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雖然中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完善,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充分證明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力和生命力。

2、 公民的法律素養在不斷提高

經過「六五」普法,公民的法律素養在不斷提高,公民的權利意識及義務意識在不斷增強,公民懂法、守法、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

3、 法學理論研究已很深厚

民法典第三次編纂從1979年開始至今已30多年,在這30多年時間里,中國民法學界以梁慧星教授、江平教授、王利民教授等為代表的民法學家們進行了持之以恆、深入、細致的研究,發表了大量的學術文章及著作。對幾種代表性的編纂思路和方案,以及民法典編纂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也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論證,法律研究深厚,成果卓著。

4、法學教育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30多年的法學教育,培養了大量的法學人才,人才儲備充分。

5、司法審判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中國在民商事方面30多年的司法審判,積累了大量的審判經驗,也培養了大批具有豐富經驗的民商事法官。同時,法官對於民商事法律規則的不足及各單行法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

6、其他國家的經驗可資借鑒

目前已編纂了民法典的國家及民法典有: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荷蘭民法典、俄羅斯民法典、蒙古民法典、越南民法典、哈薩克民法典、吉爾吉斯斯坦民法典、土庫曼民法典等。據中南政法學院民法典研究所的統計,現在世界上有113個國家有民法典。其中,歐洲32國,南北美洲24國,非洲34國,亞洲23國。此外,還有若干國家正在制定民法典。 中國在制定民法典方面,有大量可資借鑒的經驗。

7、 民法典編纂已具備良好的基礎

在梁慧星、鄭成思、王利明、巫昌楨、唐德華、費宗禕起草的專家建議稿基礎上,經過討論形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已於2002年12月提交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第一次審議,並在新聞媒體予以了公布。在此基礎上,結合2002年之後中國民事、商事領域發展的實際,重新啟動民法典的編纂已具備了良好的基礎。

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哪些重要意義

一、《民法典》是調整民事關系的基本法,是完善我國民事立法、健全經回濟法制、建立正常的社會答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步驟。
二、《民法典》既是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也為民事和經濟審判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
三、《民法典》對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❺ 論述民法對我們權利保護的重要性

第一,自生物物種角度而言,人身權制度保護、確立民事主體的人身權不內受侵犯,為人類的繁衍和容延續提供了前提條件。否則,人與人之間相互殘殺或者損害健康等 ,人類作為生物物種之一,則難以健康發展。
第二,保護基本人權的需要。各項具體人身權是人所共享的基本人權在民法領域的體現 。如生存權是首要人權,生存權有賴於生命權和健康權的擁有並得到嚴格的保護。 第三,保護人格尊嚴的需要。《憲法》第38條宣稱"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民法通則》第 101條規定"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因而需要建立人身權法律制度,特別是建立具體人格權和一般人格權制度,充分保護民事主體的人格尊嚴。
第四,建立和維護正常、有序的社會關系的需要。人與人之間彼此區分和彼此尊重是正常、有序的社會關系的前提,而彼此區分有賴於姓名和名稱,尊重的內容即為個人享有的自由、名譽、隱私、肖像等基本人格利益。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關系的穩定關涉社會關系的和諧,家庭成員之間互享身份權對於穩定家庭關系必不可少。通過人身權法律制度保護人格權和身份權,無疑會有利於社會關系的有序狀態的建立和維持,以及受到破壞後的回復。

❻ 怎樣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重要性

加強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要加強宣傳,尤其在青少年之中開展廣泛宣傳,在大中小學中設置相應的課程

❼ 佔有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佔有制度-概念
佔有制度人類的生活,必須支配並使用外界之物不可。佔有即系在社會共同生活中被承認的對物關系。何為佔有?是理解佔有制度首要應予澄明的問題。中國由於未設獨立的佔有制度,故無立法性明文。從中國學者的論述來看,大致有如下幾種觀點:一種認為佔有是所有權的一種權能,法學上的佔有,通常是指主體對物的實際控制。[1](232)另一種認為佔有是非所有人實際掌握他人財產的事實狀態。[2](93)第三種強調佔有是對物的佔領、控制,[3](385)或佔有是指人對物進行管領的事實。[4](333)比較上述三種觀點,第一種將佔有限縮為所有權的一種權能,從而淹沒了佔有制度存在的獨立價值,乃受前蘇聯立法影響且輕視法律承繼性的結果。第二種觀點,建立在主張佔有是一切財產利用關系的支點,並排斥引進自物權和他物權機制的前提上,雖不失一種創見但缺乏操作性。第三種觀點與佔有的本質相近,為本文所贊同。所謂佔有,乃對於物有事實上管領力之事實。被管領的物,稱佔有物,為佔有的客體。管領其物之人,稱佔有人,為佔有的主體。
佔有制度-特徵
特徵1.1從佔有的主體觀察,因佔有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故任何權利主體均可成為佔有主體,即佔有人。非所有人成為佔有人為社會所必須,所有人成為佔有人乃常態。「在佔有概念中排除所有人自己的佔有事實」並不可取。同時,佔有系因自己行為而取得(如拾得遺失物),故性質屬法律事實,非屬法律行為。佔有人不以有行為能力為必要,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有事實上支配能力,亦可佔有。至於佔有的繼承,則不以繼承人具有自然的意識能力為必要,胎兒亦可因繼承取得佔有。法人因可經由法人機關行使對物的事實上管領力,使法人成為佔有人。可見,自然人和法人皆可為佔有人。[5](482)

1.2就佔有的客體而言,須為物。因此對不須佔有物而可行使權利的財產權,僅可成立准佔有(如地役權、抵押權和智慧財產權等)。就佔有標的物性質言,與權利的標的物於范圍上、限制上有所不同。前者適用范圍廣於後者,無論私物、公物均可成立佔有,如國有土地可為前者的客體,後者則不可。前者不受物權法-物-權原則的拘束,其客體不限於獨立物,正如王澤鑒指出:「物的成分,無論其為重要成分或非重要成分,事實上得為管領的,皆可作為佔有的客體。」有疑問的是,除動產佔有外,於不動產上得否成立佔有?特別是登記具有公信力及推定力,應優於佔有之推定力前提下,不無疑義?對此,王澤鑒先生主張「佔有為統一的概念,適用於不動產和動產」,辛學祥先生進一步指出「對未登記的不動產,仍得適用權利之推定」,中國學者孫憲忠先生於主張物權立法採用不動產——動產法模式時,亦主張不動產佔有的存在。[6](36)

1.3從佔有的內容上看,佔有系對標的物有事實上管領力。所謂對物有事實上管領力,指對物得為支配,排除他人干涉。判斷有無管領力,乃個案認定問題,不可一概而論。須從一般社會觀念著眼,具體就人對物可識別的外部的空間關系、時間關系並與某種法律關系結合作為參考,方為妥當。就空間關系言,應強調人對物的現實支配,即人與物於場合上須有一定的結合關系,且正在持續之中。就時間關系,強調人對物支配上的穩定性,即須非短暫,稍存即逝,須有相當的繼續性。否則無法顯現人對物管領已處於須排除他人干涉之狀態。除上述因素外,更為重要的乃法律關系因素的納入,鬆弛了事實上的關連,使佔有由直接實力支配而漸擴大至觀念的支配,佔有概念呈擴大與限制並存狀態。如出質人作為間接佔有人透過質權人的直接佔有亦成立佔有,受到法律的保護,屬前者;至於受僱人作為佔有輔助人,不取得佔有,則系後者。由此可見,佔有已因時而變,日趨抽象化,印證了佔有本為社會觀念的產物。
佔有制度-價值
價值各國物權法無論將佔有定位為事實,抑或權利,均在法律上賦予一定的效果,且此效果專為保護佔有而設。中國建立佔有制度有其獨特的意義與存在價值。

2.1建立佔有制度,有利於構建合理的中國的物權立法機制。誠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中國的佔有概念和佔有制度應與中國民法物權制度的總體設計結合起來,而不應自行其是。因此,對佔有制度既不能限縮為所有權之佔有權能,而導致物權中的所有權機制一統天下;也不能將之擴大統一解釋和確立財產利用制度,進而駕空並否定他物權制度,建立「所有——佔有」的物權制度模式。正確的思路是將佔有制度定位為法律對物的事實支配的保護制度,中國的佔有制度不僅離不開自物權和他物權機制,而且其作用因承認他物權機制而更顯增強。

2.2建立佔有制度,有利於彌補現行立法對佔有保護之不足。就以佔有為內容的定限物權言,為保護物的利用權免遭侵害,在不能根據所有權求得保護之際,只能求諸於佔有的物上請求權的保護。就具有債權的佔有言,雖可基於債權予以救濟,然合同相對性原則大大削弱了第三人侵害債權時的保護,而基於佔有產生的佔有權則可對抗第三人。可見,羅馬法中的債權的利用保護說仍有其魅力。另外,就上述兩種情形,無本權的佔有亦需受到佔有的保護,以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定。

2.3建立佔有制度,有利於完善中國物權法中若干欠缺的制度。第一,取得時效的建立離不開佔有制度。因為取得時效的實質是「事實勝於權利」,取得時效的成立要件之一即要求佔有人系自主、和平、公然佔有。可見,設立取得時效不單是時效制度的效果,也是佔有效力使然;第二,善意取得制度更離不開佔有制度。按佔有制度的規定,當轉讓人無權轉讓他人之物時,基於佔有公信力法則,善意的受讓人在符合一定條件下即可取得受讓物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立法上正是基於佔有公信力,為保護交易動態安全,而建立善意取得制度。可見,佔有制度不僅保護靜態的佔有的安全,對動態的安全也予以關懷。中國目前仍未建立起完整的善意取得制度,此與佔有制度的欠缺密切相關。第三,有關先佔、佔有物的使用收益,佔有人與回復請求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佔有的轉移等諸多問題均須佔有制度予以確定規制。

2.4建立佔有制度,有利於樹立中國對法律程序尊重的觀念。為穩定財產的佔有關系,法律給予佔有以相當於本權的保護,為此實體上賦予佔有人以物上請求權,此不同於所有人的物上請求權,前者的目的在於保護佔有,後者的目的在於保護權利。此兩項請求權在訴訟中,即表現為佔有之訴與本權之訴,二者可互相獨立而並存,可合並或先後行使,從而共同保護佔有人。中國欠缺佔有之訴,其後果不僅是對佔有人保護不利,也會造成私力救濟的泛濫。固然有學者對佔有訴權制度的作用提出質疑,認為作用甚微,然誠如王澤鑒先生的看法,評介一個法律制度的社會功能,不能僅從訴訟案例去觀察,此應從訴訟外的效能去評斷。為此,本文贊同於本權之訴外同時設立佔有之訴,使佔有的保護有法律程序可依,從而增強對法律程序的尊重。
佔有制度-效力
效力佔有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現為:佔有權利的推定、動產所有權的善意取得、佔有物的使用收益、佔有人與回復請求人的權利義務、佔有的物權法上保護等五個方面。本文僅就佔有權利的推定,佔有的物權法上保護此兩方面作進一步的探討。

3.1佔有權利的推定

所謂佔有權利的推定,是指佔在人於佔有物上行使的權利,推定為佔有人適法有此權利。也稱佔有權利的推定力。法律之所以設此推定乃基於權利存在的概然性,即佔有的所在,通常亦權利所存,此是人類經驗法則條文化的產物。[7](480)可見,與本權相繼緣的羅馬法中的佔有觀念是不會有此推定的,而視佔有為權利外衣的日耳曼法是其導源,演變至今,已成為佔有效力之首。正是基於佔有權利的推定,可免除權利舉證的困難,社會的和平和安定由此而生,取得時效制度存在理由因而奠定;同時,佔有權利既受推定,與動產物權以佔有為公示法則相結合,佔有公信力得以產生,動產的交易安全得以維護,善意取得制度有其存在理由。佔有權利的推定所指究為何種權利?凡以佔有標的物為內容行使權利,均在推定范圍內,不限於物權(所有權或他物權),也包括債權(如租賃權)。反之,不以佔有為內容的權利如地役權、抵押權、著作權等,則不在推定范圍內。同時須說明的是,應將權利推定,與基於羅馬法佔有觀念所產生的佔有狀態即佔有事實的推定相區別,後者指佔有人,推定其是以所有的意思,善意、和平、公然佔有。此亦為各國立法所承認,不可不辨。

關於佔有權利推定的效力一般有以下幾方面:

3.1.1就主張權利推定的主體言,不僅佔有人自己可以援用,第三人亦可。不僅現佔有人,對過去的佔有人,也有適用餘地,此對時效取得等頗有實益。

3.1.2就權利推定所針對的相對人言,是對一切人皆有效力,還是有限制地排除所有人和前佔有人(使其佔有的人)方可適用?未有定論。瑞士民法第931條第1項採用後說,目的在於保護真實的權利人。對此如何抉擇實涉及立法政策取向問題,是保護真實權利人,而將有權原佔有舉證責任加於佔有人,還是貫徹佔有推定的立法目的,而由佔有人主張如租賃權、質權存在的推定適用?本文主張基於佔有系表彰本權及從公平考量,采瑞士民法的限制說為宜。

3.1.3就權利推定的內容而言,不限於為佔有人的利益,對其不利益(或負擔)亦有適用餘地。同時推定僅在於佔有人適法有在佔有物行使的權利,以維持社會現狀及交易安全,可見是消極的。不能以此而積極要求取得本權或其他權利,否則不僅與立法推定主旨有違,且使民法時效取得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規定成為具文。

3.1.4就保護本權的利益言,則當佔有與本權背離或沖突時,為避免佔有人濫用主張推定的效力,真正權利人可舉反證推翻推定。此項反證,不應過於嚴格,否則將使「推定」變成「視為」。

3.2佔有在物權法上的保護

為穩定財產的佔有關系,以維護物的秩序和社會平和,法律給佔有以相當於本權的保護。分物權法上的保護與債權法上的保護。後者由債權法調整,本文不涉列。就物權法上保護,手段有二:即佔有人的自力救濟權與佔有人的物上請求權。

佔有人的自力救濟權乃在確保現已存在的事實上管領力,以維護社會的安定,並非有違私力救濟禁止的原則。從消極方面言,指佔有防禦權,從積極方面看,指佔有物取回權,二者合稱自力救濟權。自力防禦權是指佔有人對於侵奪或防害其佔有的行為,得以己力防禦之。可見,系屬一種自力救濟。就行使防禦權利主體言,指直接佔有人或輔助佔有人,而不包括間接佔有人;就構成要件言,須以佔有被侵奪或妨害為要件。自力取回權系為貫徹佔有保護目的,於消極賦予佔有人自力救濟權基礎上,更進一步賦予對侵害人取回佔有物的積極權能。立法根據被侵奪的佔有物為動產還是不動產分設規定。如中國台灣民法第960條第2項規定:佔有物被侵奪者,如系不動產,佔有人得於侵奪後,即時排除加害人而取回之,如系動產佔有人得就地追蹤向加害人取回之。

佔有物上請求權也稱佔有保護請求權,不同於所有人的物上請求權。從佔有制度考察,則不僅具有維護社會和平秩序的作用,更含有維護佔有本權的機能,在中國物權法中尤有存在價值。[8](490)學說有稱之為佔有訴權,此不過是著眼於法制史上的淵源,而實務中以佔有之訴表現。但從性質言,為實體上請求權,於訴訟外也可行使。佔有人物上請求權包括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和佔有妨害防止請求權,後二者又合稱為佔有保全請求權。佔有物返還請求權系指佔有人,於其佔有被侵奪時,得請求返還其佔有物的權利。此項請求權的目的在於回復其物的佔有,而並非回復其物的原有狀態。因此於可歸責於加害人事由致佔有物毀損時,僅可請求損害賠償。同時須注意的是,回復佔有後,取得時效不發生中斷。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系指佔有人,於其佔有妨害時,可以請求去妨害的權利。所謂妨害指以侵奪以外的方法妨礙佔有人管領佔有物,如丟棄垃圾於他人庭院等。此項請求權並非損害賠償請求權,在實務中往往會導致恢復原狀的同一效果,但不發生金錢賠償問題。佔有妨害防止請求權,系指佔有人,於其佔有存在被妨害之虞,得請求防止其妨害的權利。至於佔有是否妨害之虞,應依社會觀念加以判斷,非以佔有人的主觀意見為標准。針對以上三種請求權,立法為避免因隨時援用佔有物上請求權而導致權利始終處於不穩定,擾亂社會安定,因此應規定自侵奪或妨害佔有或危險發生後一年間如不行使則請求權消滅。本文主張此期間是消滅時效。

熱點內容
拜城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08 21:18:18 瀏覽:784
法院改革司機 發布:2025-10-08 18:14:51 瀏覽:847
第二章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10-08 17:59:22 瀏覽:293
在職法律碩士加工資信箱 發布:2025-10-08 17:56:17 瀏覽:271
我國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有 發布:2025-10-08 17:37:38 瀏覽:784
上海司法腐敗 發布:2025-10-08 17:25:41 瀏覽:113
司法局部門 發布:2025-10-08 17:21:32 瀏覽:767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