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内蒙古畜牧条例

内蒙古畜牧条例

发布时间: 2021-02-04 21:55:57

㈠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的第七章 草原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来草原监督管理机自构的主要职责:
(一)宣传贯彻草原法律、法规,监督检查草原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
(二)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三)负责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审核、登记、管理的相关工作;
(四)负责草原权属争议的调解及办理调剂使用草原的相关工作;
(五)对征收或者征用草原和草原建设项目等进行现场勘验、监督检查,处理临时占用草原的有关事宜;
(六)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草原防火的具体工作;
(七)受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开展草原监督管理有关工作。
第四十三条草原监督管理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相关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查阅或者复制;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对草原权属等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违法现场进行拍照、摄像和勘验;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的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第四十四条有关单位和个人对草原监督检查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支持、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草原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草原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佩带明显标识,出示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核发的行政执法证。

㈡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的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草原是指具有草原生态功能和适用于畜牧业生产的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第三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草原保护和建设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五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负责草原监督管理具体工作。下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接受上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监督和指导。
苏木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需要可以设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监督检查工作。
第六条林业、水利、公安、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草原行政管理部门做好草原保护和建设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草原管理、保护、建设、合理利用、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㈢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介绍

(1998年6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通过,1998年8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86号发布,2006年1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修订)。《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经2006年1月1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㈣ 为什么内蒙古不可以发展畜牧业

当前草原畜牧业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现在有一种迹象,就是以为从传统的游牧经济向现代化的、定居式的畜牧业经济过渡, 只要大搞人工草场、大面积地围封草牧场,似乎已万事俱备。殊不知,合理有效地利用天然 草场、发展人工草场,一方面需要与当地特殊自然条件相适应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另一方 面需要高深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明智灵活的经营管理。当前,许多牧区,由于对放牧场的利用 管理不当,对人工草地种植和管理缺乏经验,加剧了草场的退化、沙化。这些问题的出现, 同普遍忽视研究和推广依据草原畜牧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生 态政策、放牧技术、放牧制度密切相关。
2.当前,人工草场的建设,亦存在着令人担忧的一面。不少地区把建设人工草场片面的理 解成仅仅是围封草场,建立永久性的打草场,而很少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3.在家畜规模、结构的科学调控方面亦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不能恰当地处理头数规模与个 体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品种结构与饲养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政策体系和生产组织模式
(一)从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方面制定恰当的经济技术政策,应当是根据地区特点 ,使人工草地、轮作草场和天然草场的布局合理。我区的草原面积广阔,各地的自然经济条 件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提出和制定比较切实可行的区域性技术政策。一般来说,土 壤水源条件较好、牲畜多、但牧民人均牲畜少、草畜矛盾又比较突出的地区,应着重发展人 工草地、轮作草场技术;草场资源相对丰富,牲畜仍有发展余地的边远牧区,应重点发展季 节轮牧制度,放牧技术制度;而对那些自然条件较为严酷,草畜矛盾又比较突出的牧区或农 牧交错地带,应同时发展人工草地和轮牧技术,以期达到有效的互补。
(二)在制定有关畜群规模,畜种结构和品种结构、布局方面的政策时,首先应考虑草畜总 量平衡问题,其次要制定区域性、结构性政策。从区域性草畜总量平衡的状态看,中西部草 场严重超载,近期目标应严格控制牲畜头数,制定限制头数的法规性技术条例。牲畜头数的 控制和压缩必然带来经济收入减少,因此,有必要通过相关的产业政策,如通过政府采取优 惠的财政、信贷、税收政策,鼓励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劳动力转移,加快牧区城镇化进程 等产业导向政策,从经济利益上保障限制载畜量政策目标的实现。对水草条件好,仍有发展 潜力的北部、东部牧区,要增加草原畜牧业技术经济投入,提高畜产品产出率,增加畜产品 贮 存、加工能量及开拓销售等渠道。从畜种、品种结构调控看,对生态效益好、饲养成本低、 收益相对高的畜种、品种,其发展规模可大些,反之则小些。在制定具体的硬性指标时,要 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提出不同类型的适度规模模式。
(三)目前,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今后要根据草场 条件,人均拥有的牲畜头数、定居的方式及布局主要发展两种模式,一是具备一定生产规模 的家庭牧场;二是具备较高生产规模的经济联合组织,其具体形式可因地因条件而宜。

㈤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的第六章 草原保护

第二十八条自治区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对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
第二十九条禁止开垦草原。
各级人民政府对水土流失严重、有沙化趋势、需要改善生态环境的已垦草原,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草;已造成退化、沙化、盐碱化、荒漠化的,应当限期治理。
第三十条自治区对草原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
草畜平衡核定由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每三年进行一次,并落实到草原所有者和使用者。
第三十一条已经承包经营的国有草原和集体所有草原,依据核定的载畜量,由拥有草原使用权或者所有权的单位与草原承包经营者签定草畜平衡责任书。
未承包经营的国有草原,由草原使用者与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签定草畜平衡责任书。
未承包经营的集体所有草原,由草原所有者与苏木乡级人民政府签定草畜平衡责任书。
第三十二条自治区依法实行退耕、退牧还草和禁牧、休牧制度。
禁牧、休牧的地区和期限由旗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予以公告。
不得在禁牧、休牧的草原上放牧。
第三十三条实施草原建设项目以及草原承包经营者建设小面积人工草地需要改变草原原生植被的,应当符合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不得在下列草原地区建设旱作人工草地:
(-)年平均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的;
(二)坡度20度以上的;
(三)土质、土壤条件不适宜种植的。
第三十五条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
第三十六条禁止采集、加工、收购和销售发菜。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重点出入通道设置临时检查站,查堵外出或者进入草原地区采集发菜的人员。
第三十七条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草原上采集甘草、麻黄草、苁蓉、防风、黄芩、柴胡等野生植物的管理工作。
禁止采集和收购带根野生麻黄草。
草原野生植物的采集、收购管理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八条严禁在草原上进行非法捕猎活动。
禁止在草原上买卖和运输鹰、雕、猫头鹰、百灵鸟、沙狐、狐狸和鼬科动物等草原鼠虫害天敌和草原珍稀野生动物。
第三十九条因建设征收或者征用草原的,应当遵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草原环境保护方案。
第四十条在草原上从事采土、采砂、采石等作业活动,应当报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开采矿产资源的,并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经批准在草原上从事本条第一款所列活动的,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区域内,按照准许的采挖方式作业,并采取保护草原植被的措施。
在他人使用的草原上从事本条第一款所列活动的,还应当事先征得草原使用者的同意。
第四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管理,防止废水、废气、废渣及其他污染源对草原的污染。
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污染的,当事人应当接受调查处理,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㈥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基本信息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负责草原监督管理具体工作。下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接受上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监督和指导。
苏木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需要可以设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公安、工商、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草原监督管理部门做好草原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在草原承包经营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的草原。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草原承包经营权,允许其依法进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草原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依法收回承包的草原。
承包期内,承包方交回承包草原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草原时,承包方在承包草原上投资,建设畜牧业生产设施、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的,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第六条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草原。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草原等特殊情形确需对个别农牧户承包的草原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嘎查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苏木乡级人民政府和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合同中约定不得调整的,按照其约定。
下列草原可以用于调整:
(一)集体经济组织预留的机动草原;
(二)发包方依法收回的草原;
(三)承包方自愿交回的草原;
(四)通过治理增加或者自然变化形成,并依法办理变更手续的草原。
第七条按规定已经预留的机动草原,应当用于:
(一)修建直接为草原保护和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
(二)救灾、扶贫;
(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四)本细则第六条规定的调整承包草原;
(五)本集体经济组织公共利益的其他用途。
第八条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草原承包经营权,不得将承包草原收回抵顶欠款。
第九条承包期内,承包方可以自愿将承包草原交回发包方。承包方自愿交回承包草原的,应当提前半年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方。承包方在承包期内交回承包草原的,在承包期内不得再要求承包草原。
第十条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草原或者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草原;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草原或者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草原。
第十一条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承包经营草原。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对非法承包经营的草原进行清退。 第十二条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
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草原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
不得以草原承包经营权作抵押或者抵顶债款。
第十三条承包方将草原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给第三方,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
第十四条承包方之间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可以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草原承包经营权进行互换。
第十五条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牧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草原承包经营权转让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其他成员,由该成员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
第十六条承包方之间为发展畜牧业经济,可以自愿联合将草原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畜牧业生产。
第十七条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
第十八条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当地草原的生产能力和利用方式每年发布草原有偿流转的信息。
第十九条承包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提倡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
(一)无牲畜或者牲畜较少的;
(二)已不从事畜牧业生产的;
(三)已不在当地经常居住的。
第二十条草原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流转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当事人双方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流转合同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当事人双方的基本情况;
(二)草原的名称、面积、四至界限、等级;
(三)草原用途;
(四)附属生产设施;
(五)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六)流转的形式、价款及其支付方式;
(七)流转的期限和起止日期;
(八)违约责任。
第二十一条草原承包经营权依法进行流转的,发包方应当在流转合同签订后,到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二条自治区实行草畜平衡制度。
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对草畜平衡核定每三年进行一次,向草原使用者和所有者公布。
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草原载畜量标准制定并公布不同草原类型的具体载畜量标准。
第二十三条草畜平衡应当核定下列事项:
(一)天然草原的类型、等级、面积、产草量;
(二)人工草地、饲草料地的面积、饲草料产量;
(三)有稳定来源的其他饲草饲料量;
(四)根据可食饲草饲料总量计算的适宜载畜量;
(五)实际饲养牲畜的种类和数量;
(六)天然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情况和沙化、退化现状。
第二十四条草原使用者、所有者或者承包经营者对核定的草原载畜量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核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核一次,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第二十五条国有草原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草原使用者,依据核定的适宜载畜量,与草原承包经营者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
集体所有草原由苏木乡级人民政府组织草原所有者,依据核定的适宜载畜量,与草原承包经营者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
未承包经营的国有草原,由草原使用者与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
未承包经营的集体所有草原,由草原所有者与苏木乡级人民政府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
草原使用权和所有权单位应当将适宜载畜量的具体情况予以公示。
第二十六条草畜平衡责任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草原的四至界限、面积、类型、等级;
(二)可食饲草饲料总量及适宜载畜量;
(三)实有牲畜种类和数量;
(四)达到草畜平衡的措施;
(五)草原使用者或者草原承包经营者的责任;
(六)有效期限;
(七)其他有关事项。
草畜平衡责任书文本样式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报农业部备案。
第二十七条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苏木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草畜平衡管理档案。 第二十八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每五年修订一次,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九条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引进、驯化、繁育、推广优良牧草品种,以草籽原种场、草种扩繁基地为骨干,形成自治区牧草种子繁育体系。
第三十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在草原建设中应当开展人工草地建设、牧草良种培育、飞播牧草、免耕技术、鼠虫害防治等工作,提高草原建设的科技含量。 第三十一条进行矿藏开采和工程建设,应当不占或者少占草原;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征收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应当向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项目批准文件;
(二)被征收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权属证明材料;
(三)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做出的项目使用草原可行性报告;
(四)草原补偿、安置补助协议。
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属于自治区批准权限的,经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前,应当指派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实地查验。
第三十二条《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所称饲养牲畜价值,指该草原上饲养的牲畜按其品种、数量、用途等,依据当地物价部门提供的价格折算的总值。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所称经济植物价值,指该草原上生长的具有食用、药用、种用以及其他利用价值的植物,依据当地物价部门提供的价格折算的总值。
第三十三条《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 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草原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由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前五年饲养牲畜量、草原监测数据和当地物价部门提供的价格数据为依据进行测算。
第三十四条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的,应当向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提供开发利用草原开展旅游活动的资料,经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办理草原经营性旅游活动许可证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方可办理其他手续。
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的,不得侵犯草原使用者、所有者和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得破坏草原植被。
第三十五条在草原上从事采土、采砂、采石、开采矿产资源等作业活动的,应当向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提供相关作业活动的资料,经审核同意后,办理草原采土、采砂、采石、开采矿产资源作业活动许可证;开采矿产资源的,并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在他人使用的草原上从事采土、采砂、采石、开采矿产资源等作业活动的,还应当事先征得使用者的同意,并给予合理的补偿。
第三十六条在草原上进行勘探、钻井、修筑地上地下工程等需要临时占用草原的,应当向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作业活动的资料,依法办理草原临时作业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从事采土、采砂、采石、开采矿产资源等作业活动,在草原上进行勘探、钻井、修筑地上地下工程等临时占用草原需要办理的许可证文本,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第三十八条临时占用草原不足30亩的,由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占用草原30亩以上不足500亩的,由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占用草原500亩以上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九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草原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草原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调查,建立草原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档案,制定草原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名录,并根据需要设立草原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区。
第四十条自治区对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的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制度。
禁牧、休牧的地区和时限由旗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予以公告。
禁牧区草原的采集草籽、刈割等利用方式由旗县级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十一条苏木乡镇、国有农牧场所在地等居民聚集区周边未承包的草原,因滥牧等原因造成退化、沙化的,草原使用权和所有权单位应当加强管理,恢复草原植被。
第四十二条禁止采集、加工、运输、收购和销售发菜。不得为采集、加工、经营发菜的活动提供场所。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草原监理、公安、环境保护、工商、交通、林业等部门,依据职权对采集、加工、运输、收购和销售发菜的活动进行检查,采取以下措施:
(一)制止采集发菜的违法活动;
(二)查堵采集发菜人员;
(三)取缔发菜交易;
(四)对经营、加工发菜及发菜食品的场所进行检查。
第四十三条自治区对甘草、麻黄草、苁蓉、防风、黄芩、柴胡等草原野生植物的采集活动实行采集证管理制度。采集甘草、麻黄草、苁蓉、防风、黄芩、柴胡等草原野生植物的,必须经采集地的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向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草原野生植物采集证。 实施草原建设项目,建设旱作人工草地以及草原承包经营者建设小面积人工草地需要改变草原原生植被的,应当符合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
建设小面积人工草地,应当具有灌溉条件,种植多年生牧草,防止草原风蚀沙化。
第四十五条草原围栏建设中应当保持草原主要通行道路畅通,避免因阻断道路对草原造成碾压破坏。
第四十六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草原防火责任制,规定草原防火期,制定草原防火扑火预案,切实做好草原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草原防火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
第四十七条在草原上从事建设活动的,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环境保护措施、生态恢复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在草原上从事其他作业活动的,应当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不得污染和破坏草原。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在草原上从事的建设活动和其他作业活动,在建设前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在建设中进行跟踪监测,在建设活动完成后进行环境评估。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细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已经做出行政处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细则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给草原承包经营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一)收回、调整承包草原;
(二)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草原承包经营权;
(三)将承包草原收回抵顶欠款;
(四)剥夺、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草原承包经营权;
(五)其他侵害草原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第五十条违反本细则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细则规定,为采集、加工、经营发菜活动提供场所的,由有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进行处理;造成草原破坏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细则第四十五条规定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100元至500元罚款。
第五十三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四条《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暂行规定》 自本细则施行之日起废止。
第五十五条本细则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㈦ 内蒙古畜牧业资源

内蒙古天然草场辽阔而宽广,总面积位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国重要的回畜牧业生产基答地。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内蒙古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个著名大草原,生长有1000多种饲用植物,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碱草、野燕麦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适于饲养牲畜。从类型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种类 繁多,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适宜于饲养大畜,特别是养牛;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营养,适于饲养马、牛、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宜于养羊;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西部的荒漠草场很适合发展骆驼。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绒山羊等优良畜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

㈧ 内蒙古为什么不可以发展畜牧业

不是不可以发展畜牧业,而是 不-能-过-度-发-展 。如上所述,命题有陷阱,要想办法绕专开,对方一定会属抓住这点来找茬,你就要想办法回避并反击。

内蒙古就是全国的大草场,全国的半数以上的牛羊肉都来自内蒙古,但是要知道现在的草场超载放牧已经让有限的资源接近枯竭,并造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沙尘暴大面积的扬沙等。所以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草场、大草原,其中之一就是改放牧为圈养。

下面就可以自己往下走了。

㈨ 我国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区位条件

由于内蒙古高原阳光充足牧草丰富,且地势平坦等忧势

㈩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的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对基本草原实行特殊保护,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基本草原,是指依法确定实行特殊保护的具有草原生态功能和适用于畜牧业生产的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第三条 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基本草原的规划、划定、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基本草原保护实行科学规划、保护优先、重点建设、合理利用、严格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草原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基本草原保护工作所需经费。
第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基本草原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草原保护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基本草原保护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基本草原的义务,有权参与保护基本草原的社会监督,并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基本草原的违法行为。
第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资金补助、技术扶持等措施,建立基本草原长效生态补偿机制和多渠道增加基本草原建设投入机制。
第九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基本草原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热点内容
吴杰律师 发布:2025-07-27 03:08:08 浏览:113
法律援助收诉讼费吗 发布:2025-07-27 03:05:18 浏览:643
公共法律服务宣传计划 发布:2025-07-27 03:05:15 浏览:16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治法律责任承诺书 发布:2025-07-27 03:01:11 浏览:529
姐姐的秘密社会与法下 发布:2025-07-27 02:50:28 浏览:811
抄袭罪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27 02:44:50 浏览:367
规章制度开头语 发布:2025-07-27 02:37:22 浏览:794
1982年全国医院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7 02:36:06 浏览:643
黄山平法官 发布:2025-07-27 02:36:04 浏览:283
行政立法的类型 发布:2025-07-27 02:30:17 浏览: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