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条例定义变化
1. 在土地报告时,引用的土地法律法规。是土地复垦条例好,还是土地复垦规定好
按效力来说,条例要高,它的制定机关是全国人大及最高行政机关。规定则是实施某法律法规而做的说明。在报告时,一般都要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等由高到低穿成线,更能说明问题,不要单拿一个来说事。
2. 为什么要制定‘《土地复垦条例》
确保复垦出来的土地的质量。不仅能在土地数量上保护耕地,也能在土地质量上保护耕地,做到耕地的占补平衡,防范占优补劣。保护耕地。有助于死守国家耕地18亿的红线
3. 什么是土地复垦
采取工程和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4. 土地复垦年限怎么界定
这个目前没有太明确的说法,比如一个新建露采矿山,服务年限是六七十年,发采矿证最多发30年,露采矿山如果只有一个采坑,自上而下水平分层开采,不到开采结束露采坑你是不能复垦的,直到开采结束只有监测和工业场地维护工程,还有中间可能是排土场需要复垦,这个报告还不知道怎么确定。规程上说服务年限按照采矿证剩余服务年限、或者拟申请采矿许可证服务年限,感觉规程里面太笼统了,毕竟每个省都有不同,没有考虑全面。
5. 土地复垦工作与土地合理利用
整个研究区80%以上面积为采煤扰动区,其中70%以上为露天采煤扰动区。采煤扰动导致大量土地损毁,形成大面积的工矿废弃地。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关系是研究区生态系统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具体复垦类型来看,主要包括排土场复垦、露采场复垦、工业广场复垦、塌陷地复垦。加大土地复垦力度主要从4个方面来开展:
(1)提升土地复垦率
确保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复垦条例》的要求,做到“边开采、边复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土地预复垦(付梅臣等,2004)。目前研究区露天矿区露采场、剥离区、排土场、工业广场面积之比的平均值为 1.0:1.4:1.7:1.2,内排土场占地面积相对较小。目前的复垦主要以排土场复垦为主,2013年排土场的复垦率为60%。未来开采到界后,如果排土场50%的面积复垦成耕地,则未来复垦耕地的面积远低于未来露天采煤损毁的耕地。要提升土地复垦率,一方面是在不影响采煤工作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加大内排土场的面积,扩大可复垦损毁土地的基数;另一方面就是提高排土场本身复垦率,尤其是耕地复垦率。在井工采煤区,做好塌陷地及矸石山的土地复垦。研究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存在积水性的塌陷地,相对而言土地复垦工作的难度降低,从而有利于提升土地复垦率。
(2)确保复垦资金落实到位
目前平朔矿区按照土地复垦阶段计划从每吨煤的售价中提取10元作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保证金,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土地复垦工作的顺利开展(崔艳等,2011)。复垦资金预存及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是提升土地复垦率的有力保障。对于中小型地方煤炭企业而言,土地复垦资金会受到煤炭市场行情的影响,煤价下跌,或者煤炭滞销,影响企业经营效益,势必会降低损毁土地复垦资金的投入。应进一步从立法的角度约定复垦资金的来源、数量、管理及使用,确保损毁地能及时复垦、保质复垦。
(3)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复垦方案
土地复垦方案属于可行性研究,是对土地工作的宏观指导与整体把握。如果采煤计划调整,土地复垦方案应及时调整。由于煤炭矿区的服务年限一般都超过5年,在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时,要增加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和年度土地复垦实施计划,通过二者来落实土地复垦任务。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和年度土地复垦实施计划既要有指导意义,为土地复垦义务人进行施工建设提供依据,又具有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便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监管验收。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应明确阶段土地复垦目标、任务、位置、主要措施和分部工程量、投资概算及组成。年度土地复垦实施计划应明确年度土地复垦目标、任务、位置和分项工程量、投资预算及组成。这样才能使土地复垦方案的阶段、土地复垦计划指导性更强,年度土地复垦实施计划的操作性更强。
(4)加强复垦地质量管理
对于复垦地土壤理化性质是复垦地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已有研究表明,复垦13年以上的耕地和复垦19年以上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基本上与未损毁地土壤理化性质相当,个别指标优于未损毁地。对于复垦耕地而言,在很少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恢复,基本上需要10年以上达到未损毁地的质量水平,相对而言其时间较长,而目前进行复垦地验收一般是3~5年,但是基本上也能达到《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曹银贵等,2013)。
可见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直接复垦成耕地,达到未损毁地的状态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因此对于复垦耕地而言,可以先草地复垦为主,主要种植豆科植物改良土壤质量,2~3之后进行复耕。这样使得复垦耕地面积在短时间内较少,主要以草地复垦为主,2~3年之后随着复垦地土壤质量改良后进行复耕,土地利用结构又会发生变化。复垦土地验收后,进一步加强复垦地的监测与管护,针对不同类型指标设置不同的监管周期,避免复垦地的退化(周伟等,2012),从而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决定土地利用功能,复垦地退化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势必影响复垦地土地利用系统的稳定性。
6. 土地复垦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因当时的实际条件有限,国内对土地复垦内涵的界定是“对因挖损、压占和塌陷等破坏的土地进行恢复”。它主要针对的是生产建设活动中直接损毁的土地,而间接损毁的土地(如生产建设区周边土壤的污染、水污染、建设活动造成的地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等)、大量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和历史遗留灾毁土地都没有纳入土地复垦的范畴。
随着土地复垦政策的完善、复垦技术研究的发展,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措施被不断地引入土地复垦中,人们逐渐对土地复垦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根据2011年发布的《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内涵有了较大的拓展。
(1)复垦对象的拓展。从过去的因挖损、压占、塌陷等而破坏的土地,拓展到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
(2)复垦目标的拓展。从过去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拓展为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的状态。这里的“恢复”只是指复垦为原貌或原地类,而“达到”则是因地制宜地对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宜耕则复垦为耕地,宜林则复垦为林地,宜渔则发展养殖,宜草则复垦为草地。对损毁的土地除复垦为农用地外,复垦后土地的用途还可扩展到生态旅游、商业服务等,如上海佘山世茂“深坑酒店”。
(3)土地复垦内涵的拓展。从过去主要采取工程复垦措施,拓展为土地整治的生态化学措施、生态农业措施、生物修复措施,更加注重土地的景观生态恢复、土地产能与效益恢复、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土地质量提高等。
7. 土地复垦相关政策文件都有什么啊
国务院令第592号:《土地复垦条例》是最新的,其他还有各个地方自己出台的政策条例啥的。
8. 土地复垦是什么意思
土地复垦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由于采矿业是破坏土地最严重的行业,因此狭义的讲土地复垦是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系统恢复。
国外土地复垦率一般为70%-80%,而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土地复垦率还不到1%。因此,对于中国这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对于有效缓解人地矛盾,改善被破坏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规定:《土地复垦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92号
《土地复垦条例》已经2011年2月22日国务院第14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 温家宝
二零一一年三月五日
为了使条例规定的各项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惩处违法行为,需要严格监管部门和土地复垦义务人的法律责任。为此,条例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针对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复垦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行为,包括违法许可,截留、挤占、挪用土地复垦费,在验收中弄虚作假,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或者不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等,规定了依法处分、追究刑事责任等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是针对土地复垦义务人在复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
包括未按照规定补充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安排土地复垦费用、进行表土剥离、报告有关情况、缴纳土地复垦费,将重金属污染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用作回填或者充填材料,拒绝、阻碍监督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等等,规定了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治理、罚款、吊销采矿许可证等相应的法律责任。
(8)土地复垦条例定义变化扩展阅读:
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二是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三是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四是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根据上述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有三类不同的复垦标准。
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土地资源被破坏以后,很难使其绝对地恢复成原有的状况,而只能通过尽量地减少由于破坏所造成的后果,使其达到原有的适宜性和生产力。实际上,这是土地复垦所能达到的最高标准。
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考虑到有些待垦土地的破坏形式和程度,一般很难使其达到前一种复垦标准。往往只能拟定适应所在地环境条件下的新适宜性、新生产力与潜力水平的复垦标准。
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对于某些地区来说,由于经济实力的制约或复垦工程的困难,土地复垦的目标主要是让其恢复生态系统,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质量的进一步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