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准与法规重点
A. 我国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现状
我国食品标准的现状和前景
【摘要】目前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该文从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中国食品法律标准的现状,并介绍中国食品标准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并对中国食品标准与食品安全问题及的脱节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法规、食品标准、发展前景、问题解决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根据一定程序要求发布的各类标准,不是一般的技术性文件,而是有效的法律、法规准则之一。食品质量直接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食用劣质食品甚至可能导致食用者致病或死亡。因此,食品类产品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显得更加重要。这项工作虽一直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仍有些值得提起注意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这类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我国食品标准现状和问题及建议作一阐述,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
1、食品标准现状
1.1 确立了标准的权威性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明确了标准的法律地位,并先后颁布了计量、产品质监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更进一步确立了标准的严肃性、权威性。《标准化法》中规定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食品标准中的卫生指标就属于该类强制性标准,而《产品质量监督法》和《食品卫生法》又更具体地说明了严格执行食品标准的必要性、必须性。1997年夏,武汉市对市场饮用水进行抽查检验,结果表明某厂生产的产品卫生指标不合格,立即查封销毁了该批产品,避免了对消费者可能带来的健康损害。
1.2 制(修)定食品标准取得显著成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逐步改善,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和安全卫生愈加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为了进一步规范食品市场,扶优治劣,确保生产、经营和消费三者的合法权益,在制定了食品方面的部分法律、法规的同时,按照《标准化法》的要求,制定发布实施了大量的食品标准。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几乎所有的国家或行业、地方的主导产品、名特优产品,均已制定了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据统计,截至1995年全国已经颁布实施的各类食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达1963项,企业标准由于在各级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尚未能进行准确统计。更令人可喜的是,许多行业或企业,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争创名优品牌,积极制定了许多严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或企业标准。例如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制定的酒类、茶叶、奶及奶制品类、饮料类、水果蔬菜及制品类等产品的行业标准45项,其技术要求均严于现行国家标准,为树立绿色食品的优质、营养、安全无污染的良好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保证监督作用,促进了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通过这些工作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食品类产品的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做好了技术准备。
1.3 用标准规范生产与营销秩序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建立之初,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督机制尚需不断完善,在食品工业的生产、营销的过程中一些不规范乃至违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只有严格执行食品标准,才能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确保商业企业的购销权益,加速食品的开发研究,加强监督检验职能,有效打击生产、经销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净化食品市场,提高食品质量。食品标准既是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又是有关单位进行产品质量检验评审和监督的唯一准则,是国家、行业或地方进行产品统检、监督抽查或仲裁检验的重要判定依据。例如,我单位承担了1991年度农业部第三届白酒评优工作,通过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对参评的426个产品进行理化检验和感官评比,推荐了180个部优产品。由于结果客观公正,使评比工作真正达到了扶优治劣,促进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1997年初,受山东某地法院的委托,我们对一玉米淀粉购销合同纠纷进行仲裁检验,及时提供了客观公正检验结果,各方在结果面前再无法辩解,使久拖难断问题迅速解决,减少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同时使有关方面更进一步明确了执行标准的重要性,提高了质检机构的声誉。
2、中国食品标准的发展历程和标准内容的发展前景
2.1中国食品标准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中国的食品类标准较少,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食品类相关标准开始日益丰富到20世纪70年代末颁布的主要是食品添加剂的产品标准,食品的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较少。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在1981年颁布的GB2757-1981《蒸馏酒及配制酒卫生标准》开创了中国酿酒行业的新纪元。1983年颁布了GB 3865-83《中式糕点质量检验方法标准》和GB3866-83《西式糕点质量检验方法标准》。1985年颁布了粮食、油料检验方法标准和一系列植物油脂检验方法标准。1986年和1987年颁布了GB7100-86《糕点、饼干、面包卫生标准》、粮食类产品标准和以ZBX为编号的一系列专业生产技术规程。1988年国家卫生部又颁布了19个食品类卫生标准。20 世纪90年代初商检局颁布了一系列的进出口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卫生部还颁布了一批农药残留等检验方法标准。1995 年中国农业部颁布了第一批绿色食品相关标准,2001年颁布了第一批无公害食品,相关标准,标志着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在中国走向制度化,也说明了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1996年、2003年和2005年中国对食品方面卫生标准进行了三次大范围的颁布和修订,使卫生标准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更加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目前中国的标准已形成了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标准四大方面全方位覆盖的标准体系。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如 GB/T7100《数值修约规则》。产品标准是指对产品结构、规格、质量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方法标准是指以产品性能、质量方面的检验、试验方法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其内容包括检测或试验的类别、检验规则、抽样、取样测定、操作、精度要求等方面的规定,还包括所用仪器、设备、检测和试验条件、方法、步骤、数据分析、结果计算等。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标准是以保护人和物的安全、保护人类的健康、保护环境为目的而制定的标准,这类标准一般都要强制贯彻执行。在标准的分级上,1988年12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把中国标准从上到下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形成了由上到下,上级高于下级,下级补充上级的良好局面。按照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要求,在国内生产并在国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不包括进口预包装食品)必须标示该产品执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经备案的企业标准的代号和顺序号,即产品的标准号,也即每种上市销售的预包装食品,必须符合相应的产品标准。
2.2中国食品标准内容的发展趋势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中国的食品标准也由原来重视感官和理化指标转向重视安全性指标。1988年以前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限制的主要是感官、净含量和理化指标有些产品甚至没有相关的卫生标准,即使有卫生标准,其限制的范围也主要是微生物指标和一些理化指标,例如 GB-10138-88《咸鲳鱼卫生标准》,只规定了酸价和过氧化值,对其它的指标不作限制。1996年、2003年和2005年中国卫生部对食品卫生标准做了三次大范围的修订和增补,标准要求的限制指标大大增加,有害物质限量也逐渐降低。GB10138-2005《盐渍鱼卫生标准》2005年颁布,同时废止了GB10138-10142-88,6个卫生标准,增加了组胺,铅,无机砷,镉,多氯联苯,N-二甲基亚硝胺等多项安全性指标。GB5749-200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于2007年7月 1日实施并替代GB5749-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标准的水质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至 106项,增加了71项,修订了8项,微生物指标、消毒剂指标、毒理指标、一般性化学指标均有增加,其中毒理指标中的有机化合物指标由原来的5项增加至53项,其中包括增加了很多农药残留指标。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生活饮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蓄积量在逐渐增加,为保证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必须加强有毒有害物的限制。总之,食品标准的发展与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环境污染、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标准必须随之改变,否则标准将不能对食品安全问题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虽然中国食品类标准在逐步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严格化,实用化,但是标准和食品安全问题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3、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
从多方面加强了食品安全性指标的控制,但是随着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存在着标准与食品安全问题脱节的现象,有些不允许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的物质,被人为添加进去,直到造成了显著危害,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相反标准的制定往往偏重于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进行限制,而无法对不明添加物进行明确的规定,这为检测监管工作留下了隐患。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提供了依据,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标准的制定。建议在进一步完善GB2760《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项目的同时,对保鲜剂、催食品中的兽药、鱼药、化肥、除草剂、熟剂等化学有害品的使用范围和残留量制定出更加完备的标准日常的检测工作主要是依照产品标准进行检验,所以在标准要求的检测指标均合格的情况下,该食品仍可能为不合格产品,因为其可能添加了非食品用添加剂。这是中国食品监管工作者和食品类标准面临的共同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除了要加强标准的更新速度和执法人员的监督巡查频次外还要做到以下三点:
(1)加强宣传,提高中国食品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提倡合法经营,鄙视和严厉打击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
(2)加强立法,加重处罚手段,使制假、售假者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当其违法所付出的代价远超其违法所得,生产不法产品无利可图时,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法食品的出现。
(3)加强安全、卫生方面通用型标准的制定,对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的物质和不适当的加工方法的规范了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为食品添加剂可依。比如GB2760《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规定该标准适用于所有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者。一是在该强制性标准中未列入的添加剂即为非食品添加剂,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二是列入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均有其特定适用的食品,不是对所有食品都试用,例如防腐剂苯甲酸不允许在肉制品中使用;三是食品添加剂的用量不得超过该产品的最大使用量。该标准有效进行明确的规定,使产品质量检验和监督执法有法。
4、结 论
总之,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中国的食品类标准逐步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覆盖全面,行之有效的标准监管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标准不能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更新和完善相关标准外,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其次要通过立法加重处罚手段,提高违法的成本,第三是要加强食品安全、卫生方面通用型标准的制定,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确保中国的食品安全。进一步健全中国的食品标准网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最新版)第二十八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法》第9条。和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和第四十五条的规定
[3] 丁昌东.《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标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标准化,2004
[4] 赵晓锋.《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美中经济评论2003
[5]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6] 李书国,陈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对策《食品与营养》2002
[7] 房建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定实施手册.北京.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
[8] 宿忠民.我国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轻工标准与质量.2002年第2期
B. 论述食品标准与法规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
食品标准法规是进行食品质量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
产品标准的作版用是:
-----组织生产的依据;权
-----出厂检验的依据;
-----贸易(交货)的依据;
-----技术交流的依据;
-----仲裁的依据;
-----质量监督检查的依据。
食品法典已经证明是联合国专门机构最为成功的计划之一,有助于国际上食品质量和安全性重要领域的协调一致。在关于实
施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的协定中,承认食品法典标准、准则和其它建议是国际协调一致的基点。食品标准法典还起到解决贸易争
端的基本文件的作用。贸易技术壁垒协定也承认国际标准。由于食品法典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性、消费者保护和与国际食品贸易有
关的问题领域所作的工作非常全面并且以科学为依据,因此极力要求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其改进食品质量控制的努力中对此加以充
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应当更加积极地参与委员会的工作以确保其消费者利益和国家经济利益得到充分考虑。
C. 和食品相关的所有法律法规有哪些
和食品相关的所有法律法规有以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0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2002-4-28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01年10月27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使标准化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需要,制定本法。
由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0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0修正)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07月08日发布,自1993年09月01日起施行的法律法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乙类传染病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可以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措施。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然只被纳入乙类,但由于其传染性强、危害大,如果先要报批、公布才能实施,难免贻误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的法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已经2005年8月10日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
D. ISO食品标准与法规中的作用和定位是什么
ISO的食品安全标准是:
ISO22000食品安全认证体系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于回2005年9月1日正式出版,该标准旨答在保证整个食品链不存在薄弱环节从而确保食品供应的安全。ISO22000适用于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所有的组织,包括饲料加工、初级产品加工、到食品的制造、运输和储存,以及零售商和饮食业。另外,与食品生产紧密关联的其它组织也可以采用该标准,如食品设备的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食品清洁剂的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其它食品配料的生产等。这个标准更可以弥补ISO9001:2000对食品制作的不足及可同时共用。供参考。
E. 食品标准与法规的介绍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张水华,余以刚著作的实体书。
F. 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简称《食品安全法》)已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并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实行,该法的实施是我国安全立法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产生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国政府历来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颁布以来,食品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食品安全问题仍屡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先后发生的“苏丹红事件”、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假酒中毒事件”以及“三鹿奶粉事件”等,严重地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民族品牌的信誉度,更重要的是影响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食品安全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如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科技、诚信以及法制等许多方面,其中以食品安全立法最为迫切。
《食品标准与法规》教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教育部高等院校轻工与食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委托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申报,被批准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重点介绍《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知识。虽然《食品卫生法》将于6月1日起废止,但由于整合依据该法制定的有关法规、标准等工作仍有一个过程,本书对这些整合工作将会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对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的建设过程有很大帮助。
G. 中国与美国食品标准与法规有何区别
美国体系;中国、韩国、日本在内的亚洲体系。不同体系之间的法规存在一定... 中国刚刚完成其新食品接触法规体系的构建,新发布的4806.1~11系列
H.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的介绍
食品580的法规查询提供多维度检索方式,依托专业的食品链法规标准数据库,帮助企业快捷识别适用法标,实现法标库动态更新。
I. CAC在食品标准和法规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求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回1963年共同建立,以保障消答费者的健康和确保食品贸易公平为宗旨的一个制定国际食品标准的政府间组织。CAC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国际协调一致的食品标准体系,促进食品贸易的公平竞争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CAC的工作内容是制定食品法典标准、规定最大残留限量、制定操作规范和指南。主要作用是通过国际法律地位与约束力,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公平贸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标准。
标准体系,将CAC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则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我们国家现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还存在较多缺陷,如数量少,覆盖面窄,标准制定修订慢,标准技术水平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