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香港第8条例

香港第8条例

发布时间: 2021-02-11 20:05:55

⑴ 香港入境条例32条是什么

入境条例 - SECT 32
羁留以等候遣送或递解离境

具追溯力的 适应化修订—见年第25号第2条

(1) 行将根据第18或 13E条被遣离香港的 人— (由1982年第42号第8条修订)

(a) 均可被羁留以等候根据该条遣离; 而在 此情况下, 可根据入境事务主任的 权限将该人羁留不超过48小时, 在此之后, 则可根据处长的 权限将该人 继续羁留; 及 (由1998年第8号第3条修订)

(b) 如在 船只或 飞机上, 则可根据入境事务主任的 权限将该人移离该船只或 飞机, 以便根据本款予以羁留。

(1A) 如正考虑就某人而申请或 发出遣送离境令, 则可按第(2)或 (2A)款(视何者适当而定)将该人予以羁留。
(由1980年第62号第6条增补)

(2) 根据保安局局长的 权限, 可将任何人— (由1997年第362号法律公告修订)

(a) 羁留不超过14天, 以等候向总督申请根据第19(1)(a)条就该人发出遣送离境令; 及

(b) 进一步羁留不超过14天, 以等候总督决定应否根据第19(1)(a)条就该人发出遣送离境令。 (由1980年第62号第6条代替)

(2A) 在 任何人等候入境事务处处长、 入境事务处副处长或
任何入境事务处助理处长决定应否根据第19(1)(b)条向其发出遣送离境令期间— (由 1998年第8号第4条修订)

(a) 可根据入境事务处处长、 入境事务处副处长或 任何入境事务处助理处长的 权限将该人羁留不超过7天;
(由1998年第8号第4条修订)

(b) 可根据保安局局长的 权限将该人进一步羁留不超过21天; 及

(c) 如为作出此项决定而进行的 研讯尚未完成, 则除(a)及(b)段所指的 羁留期外, 尚可根据保安局局长的权限将该人进一步羁留21天。 (由1980年第62号第6条增补。 由1997年第362号法律公告修订)

(3) 递解离境令或 根据第19(1)(a)条发出的 遣送离境令对其有效的 人, 可根据保安局局长的 权限被羁留,以等候根据第25条遣离香港。 (由1980年第15号第4条修订; 由1980年第62号第6条修订; 由1997年第362号法律公告修订)

(3A) 根据第19(1)(b)条发出的 遣送离境令对其有效的 人, 可根据入境事务处处长、 入境事务处副处长或任何入境事务处助理处长的 权限被羁 留, 以等候根据第25条遣离香港。 (由1980年第62号第6条增补。由1997年第362号法律公告修订; 由1998年第8号第4条修订)

(3B) 在 不抵触第(3C)及(3D)款的 条文下, 凡—

(a) 任何人正被羁留以等候遣离香港; 及

(b) 政府已向香港以外的 地方的 有关当局要求批准将该人遣往该地方, 则就根据第(1)、 (3)或 (3A)款所作的 羁留而言,

“等候遣离”(pending removal) 包括等待该等有关当局对该项要求的 回应。 (由 1998年第8号第3条增补)

(3C) 为免生疑问, 现宣布除为了等候将某人遣离香港外, 第(3B)款不得解释为给予第(1)、 (3)或 (3A)款所指的 羁留该人的权限。 (由1998年第8号第3条增补)

(3D) 为免生疑问, 现亦宣布第(3B)款并不阻止法院在 应用第(4A)款时决定某人已被羁留一段不合理的 期间。
(由1998年第8号第 3条增补)

(4) 即使第(1)、 (1A)、 (2)、 (2A)、 (3)及(3A)款有所规定, 行将根据第18或 13E条被遣离香港的 人, 或 遣送离境令或 递解离境令对其有效的 人— (由1980年第62号第6条修订; 由1982年第42号第8条修订)

(a) 可根据保安局局长的 权限被羁留不超过28天; 及 (由1980年第15号第4条修订)

(b) 可根据法院应律政司司长的 申请而发出的 命令被进一步羁留, 但就每一次申请而下令的 羁留期不得超过21天,以便在 有关任何罪行的 审讯中作证, 或 以方便对任何罪行或 涉嫌罪行进行研讯。 (由1979年第42号第3条增补。由1997年第362号法律公告修订)

(4A) 如根据本条而羁留某人, 而该人的 羁留期间在 顾及影响该人的 羁留的 所有情况下属合理,则该项羁留不会因该羁留的 期间而属不合法。 上述影响 该人的 羁留的 情况(如该人被羁留以等候遣离香港)包括—

(a) 安排遣离该人的 可能程度; 及

(b) 该人曾否拒绝对其遣离所作出或 拟对其遣离所作出的 安排。 (由1998年第8号第3条增补)

(5) 在 第(4)款内,

“法院”(court) 包括区域法院及裁判官。 (由1979年第42号第3条增补。 由1998年第25号第2条修 订)

“等候遣离”(pending removal)

“法院”(court)

⑵ 香港交通法规条例

交通规则条例

1. 骑自行车应走右侧自行车道。

2. 过马路应走人行道(或天桥、地下专通道);遇红灯止步,见属绿灯前行。

3. 乘坐公共汽车应先下后上,勿争先恐后,勿挤逼抢位。

4. 遵守交通规则应成为我们的行为规范。

5.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6.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注意车辆,不准追逐、猛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
7.不准穿越、倚坐人行道、车行道和铁路道口的护栏。
8.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和抛物击车。
9.学龄前儿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须有成年人带领。

⑶ 香港出入境的内容和规定

一、出入境内容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1、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出境入境管理,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安全和社会秩序,促进对外交往和对外开放,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国公民出境入境、外国人入境出境、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停留居留的管理,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出境入境的边防检查,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家保护中国公民出境入境合法权益。

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应当遵守中国法律,不得危害中国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共秩序。

第四条 公安部、外交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出境入境事务的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馆、领馆或者外交部委托的其他驻外机构(以下称驻外签证机关)负责在境外签发外国人入境签证。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负责实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及其出入境管理机构负责外国人停留居留管理。

公安部、外交部可以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委托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外事部门受理外国人入境、停留居留申请。

公安部、外交部在出境入境事务管理中,应当加强沟通配合,并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合作,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第五条 国家建立统一的出境入境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有关管理部门信息共享。

第六条 国家在对外开放的口岸设立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

中国公民、外国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应当从对外开放的口岸出境入境,特殊情况下,可以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的地点出境入境。出境入境人员和交通运输工具应当接受出境入境边防检查。

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负责对口岸限定区域实施管理。根据维护国家安全和出境入境管理秩序的需要,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可以对出境入境人员携带的物品实施边防检查。必要时,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可以对出境入境交通运输工具载运的货物实施边防检查,但是应当通知海关。

第七条 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外交部根据出境入境管理的需要,可以对留存出境入境人员的指纹等人体生物识别信息作出规定。

外国政府对中国公民签发签证、出境入境管理有特别规定的,中国政府可以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等措施。

第八条 履行出境入境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机构应当切实采取措施,不断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公正执法,便民高效,维护安全、便捷的出境入境秩序。

2、中国公民出境入境

第九条 中国公民出境入境,应当依法申请办理护照或者其他旅行证件。

中国公民前往其他国家或者地区,还需要取得前往国签证或者其他入境许可证明。但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政府签订互免签证协议或者公安部、外交部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国公民以海员身份出境入境和在国外船舶上从事工作的,应当依法申请办理海员证。

第十条 中国公民往来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公民往来大陆与台湾地区,应当依法申请办理通行证件,并遵守本法有关规定。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一条 中国公民出境入境,应当向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交验本人的护照或者其他旅行证件等出境入境证件,履行规定的手续,经查验准许,方可出境入境。

具备条件的口岸,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应当为中国公民出境入境提供专用通道等便利措施。

第十二条 中国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准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证件或者拒绝、逃避接受边防检查的;

(二)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属于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决定不准出境的;

(四)因妨害国(边)境管理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被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遣返,未满不准出境规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决定不准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准出境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要求回国定居的,应当在入境前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馆、领馆或者外交部委托的其他驻外机构提出申请,也可以由本人或者经由国内亲属向拟定居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侨务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 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办理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电信、社会保险、财产登记等事务需要提供身份证明的,可以凭本人的护照证明其身份。

(3)香港第8条例扩展阅读

三、调查和遣返

第五十八条 本章规定的当场盘问、继续盘问、拘留审查、限制活动范围、遣送出境措施,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实施。

第五十九条 对涉嫌违反出境入境管理的人员,可以当场盘问;经当场盘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继续盘问:

(一)有非法出境入境嫌疑的;

(二)有协助他人非法出境入境嫌疑的;

(三)外国人有非法居留、非法就业嫌疑的;

(四)有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或者从事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嫌疑的。

当场盘问和继续盘问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规定的程序进行。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需要传唤涉嫌违反出境入境管理的人员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条 外国人有本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情形之一的,经当场盘问或者继续盘问后仍不能排除嫌疑,需要作进一步调查的,可以拘留审查。

实施拘留审查,应当出示拘留审查决定书,并在二十四小时内进行询问。发现不应当拘留审查的,应当立即解除拘留审查。

拘留审查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复杂的,经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六十日。对国籍、身份不明的外国人,拘留审查期限自查清其国籍、身份之日起计算。

第六十一条 外国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拘留审查,可以限制其活动范围:

(一)患有严重疾病的;

(二)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三)未满十六周岁或者已满七十周岁的;

(四)不宜适用拘留审查的其他情形。

被限制活动范围的外国人,应当按照要求接受审查,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离开限定的区域。限制活动范围的期限不得超过六十日。对国籍、身份不明的外国人,限制活动范围期限自查清其国籍、身份之日起计算。

第六十二条 外国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遣送出境:

(一)被处限期出境,未在规定期限内离境的;

(二)有不准入境情形的;

(三)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

(四)违反本法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规需要遣送出境的。

其他境外人员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遣送出境。

被遣送出境的人员,自被遣送出境之日起一至五年内不准入境。

第六十三条 被拘留审查或者被决定遣送出境但不能立即执行的人员,应当羁押在拘留所或者遣返场所。

第六十四条 外国人对依照本法规定对其实施的继续盘问、拘留审查、限制活动范围、遣送出境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该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决定。

其他境外人员对依照本法规定对其实施的遣送出境措施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六十五条 对依法决定不准出境或者不准入境的人员,决定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及时通知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不准出境、入境情形消失的,决定机关应当及时撤销不准出境、入境决定,并通知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

第六十六条 根据维护国家安全和出境入境管理秩序的需要,必要时,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可以对出境入境的人员进行人身检查。人身检查应当由两名与受检查人同性别的边防检查人员进行。

第六十七条 签证、外国人停留居留证件等出境入境证件发生损毁、遗失、被盗抢或者签发后发现持证人不符合签发条件等情形的,由签发机关宣布该出境入境证件作废。

伪造、变造、骗取或者被证件签发机关宣布作废的出境入境证件无效。

公安机关可以对前款规定的或被他人冒用的出境入境证件予以注销或者收缴。

第六十八条 对用于组织、运送、协助他人非法出境入境的交通运输工具,以及需要作为办案证据的物品,公安机关可以扣押。

对查获的违禁物品,涉及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以及用于实施违反出境入境管理活动的工具等,公安机关应当予以扣押,并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

第六十九条 出境入境证件的真伪由签发机关、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认定。

⑷ 香港入境条例

入境条例

所有访抄港旅客均需要持有有效旅游证件入境。内地居民来香港旅游,可分为“因公”和“因私”两大类。因政府公务活动来港的人士,可到国务院港澳办及其委托的省市外办办理手续。国内公安部门则负责审批其它内地居民赴港旅游、探亲、营商等的申请。

目前,全国各地共有六十五家特许经营内地居民赴香港地区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内地居民可直接到这些旅行社办理“香港游”手续。

国护照经香港前往其它国家或地区的过境旅客,如能符合一般的入境规定,包括持有前往目的地的有效入境证件及供海外旅游并已经确认的续程车/船/机票,可于每次入境时获准在港逗留七天而无需事先领有进入许可。

⑸ 香港《家庭暴力条例》全文

《家庭暴力条例》的第一次修订
《家暴条例》在香港沿用了二十多年也没有作过任何修改,基於社会变化,原有的家暴条例根本不足以保障家暴受害人,家庭问题也日益严重。《家暴条例》自1986年订立以来,妇女团体一直批评政府的家暴政策倾向重视维护家庭完整多於保障妇女的人身安全,未能及时采取行动,防止悲剧发生。另外法例及政策亦未有对受害人提供适切的保障,前线社工和警察由於缺乏处理家庭暴力的培训,也无法有效运用相关条例保障受害人,结果令受害人在求助过程中遇到困难重重。在2004年发生了多宗家庭暴力惨案後,政府表示愿意检讨《家暴条例》,立法会]最终在2008年6月通过修改家暴条例,修订後的《家暴条例》在2008年8月1日正式执行。[4]
修订後的《家暴条例》扩阔了条例的涵盖范围,由原来只针对配偶和异性同居者之间的骚扰行为,延伸至包括前配偶、前异性同居者,以及直系及延伸家庭关系的成员。经修订的《家暴条例》也赋权法院可在发出《禁制骚扰令》中,规定施虐者参与「反暴力计划」,协助他们改变其暴力态度和行为。
《家暴条例》经修订後,发出强制令的数字获得明显升幅。 2008年首7个月,法院根据旧有的《家暴条例》发出的强制令共13宗,但在8月份修订法例实施後两个月内,已发出7宗强制令。
[编辑]《家庭暴力条例》的第二次修订
经历第一次的条例修订後,不少增取妇女及同性恋权益的组织对於《家暴条例》仍有不满之处。由於早在1986年,《家暴条例》已经保障没有婚姻基础的异性同居男女,同性伴侣却没有获得有关条例的保障,引起了性倾向歧视的嫌疑。
另外,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在 2008年5月27日之《2007年家庭暴力(修订)条例草案》委员会会议上承诺,在当个立法年度的9-10月间在立法会上提出草案,修订家暴保障伸延至「同性同居者」,并得到张超雄、刘慧卿、梁国雄、吴霭仪、刘健仪、杨森及余若薇等立法会议员同意,以换来《2008年家庭暴力(修订)条例》得以赶及在2008年8月1日生效。[5][6]
由於把「同性同居者」列入家暴保障范围之内,犹如将同性同居者界定为家庭看待,所以引来了基督教团激烈的抗议。
立法会2009年12月16日三读通过《2009家庭暴力(修订)条例草案》[7],2010年1月1日生效,[8]将同性同居者及前同性同居者纳入《家庭暴力条例》的保障范围,让同居关系一方,不论同性或异性,可向法院申请强制令,免受另一方的骚扰。条例同时更名为《家庭及同居关系暴力条例》。[9]
[编辑]《家庭暴力条例》在进行第二次修订时引起的争论
《家暴条例》在进行第二次修订时引起了一些争论,事缘是条例中有不少受争议的地方,争议处如下:
家庭的定义民主党的观点:「民主党认为必须把《家庭暴力条例》内家庭暴力的定义扩阔,把现时条例的婚姻居所(Matrimonial Home)改为家庭居所(Domestic Home),适用的范围亦应由配偶及子女伸延至前配偶、前同居者、翁姑、媳妇、叔嫂等共同居住在同一居所内的人,让更多家庭成员免受暴力对待。民主党处理这问题重点在这是「家居问题」(Domestic Home),凡住在同一居所内,不论其婚姻状况及性取向的人士,都应免受於暴力对待。」[10]恩福堂教会(以蘇颖智代表)观点:「同性同居」并不能被视为「家庭」,一个家庭的价值是建基於异性婚姻之上。[11]香港女同盟会、香港十分一会、午夜蓝及还我本色的批评:「……他们(教会)倡议的家庭定义非常狭窄,只是反映某一宗教的家庭婚姻观,作为俗世社会的香港,应否罔顾社会实况(亦即各种家庭形式早已存在),而为某一个宗教信仰服务,把别人的人身安全以至性命置之不顾?」[12]
对「同性同居」所采取的态度教会(以蘇颖智为首)观点:「同性同居」是不应受到鼓励的行为,不应对此推行相关的保护政策。李锐华的看法:「如今我们思想启蒙了,理应平等的对待同性恋的伴侣。即使我们把他们组成的生活单位,也称作家庭,是否就会危害到大部分是一男一女组成的家庭?我们是不是对「家庭」,哪麼的缺乏信心?如果我们真的是哪麼的害怕「家庭」这一个价值会倒下去, 我们岂不应该立法禁止离婚? 亦应该立法禁止同居(异性恋的和同性恋的都不准)? 也要惩罚终身独身的人士? 如果同意的话, 我们会不会是在走回头路, 走向政教合一, 回到以前国家机器事事要过问家庭和私人事务的日子?我相信, 人类社会的观念是」[13]
应把「家庭暴力条例」改为「居所条例」教会(以蘇颖智为首)观点:以居所条例取代家庭暴力条例可保护同性同居者免受於暴力对待,同时避免家庭定义的混淆。不应骑劫「家庭暴力条例」来把同性同居视为家庭。香港女同盟会、香港十分一会、午夜蓝及还我本色的观点:把「家庭暴力条例」改为「居所条例」根本毫无意义,多此一举。所谓的争议其实纯粹因为(故意)错误解释法例所引致,是一个不理性的情绪反应。而且把「同性同居伴侣」犹如「异性同居伴侣」般加进法例,并不会对婚姻制度和定义构成任何影响。

⑹ 香港入境条例第11条是什么

香港入境条例 第III 部 入境管制 中的第11条:
入境准许及逗留条件
(1)被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根据第4(1)(a)条讯问的人,如根据第7(1)条在无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的准许下是不可以在香港入境的,则该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可给予该人在香港入境的准许,但只有入境事务主任才可拒绝给予该人此项准许。 (由1980年第15号第10条修订;由1982年第79号第6条修订)
(1A) 被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根据第4(1)(b)条讯问的人,如根据第7(2)条在无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的准许下是不可以留在香港的,则该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可给予该人留在香港的准许,但只有入境事务主任才可拒绝给予该人此项准许。 (由1982年第79号第6条增补。由1987年第31号第10条修订)
(2)凡获准在香港入境或留在香港的人,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均可向他施加下述条件 —— (由1982年第79号第6条修订)
(a)逗留期限;及
(b)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认为适当的其他逗留条件,而这些条件须是处长概括地或在特定个案中所授权的。 (由1980年第15号第10条修订)
(3)除第(9)款另有规定外,给予任何人在香港入境或留在香港的准许,须当作除受根据第(2)款而施加的任何逗留条件所规限外,亦受订明的逗留条件所规限。 (由1982年第79号第6条修订)
(4)任何人如属由一名负责人掌管的团体的成员,则以书面发给该负责人的逗留条件的通知,即当作已发给该人。
(5)处长可随时向任何人(享有香港居留权或凭借第2AAA条拥有香港入境权的人除外)发出通知书,向他施加逗留期限以外的任何逗留条件。 (由1972年第57号第4条代替。由1987年第31号第10条修订;由1997年第88号第7条修订;由1998年第28号第2(2)条修订)
(5A)入境事务主任或总入境事务助理员可随时向任何人(享有香港居留权或凭借第2AAA条拥有香港入境权的人除外),发出通知书 —— (由1987年第31号第10条修订;由1989年第65号第3条修订;由1997年第88号第7条修订;由1998年第28号第2(2)条修订)
(a)将对于该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条件撤销;
(b)将对于该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条件(逗留期限除外)更改,但更改后的条件,必须为入境事务主任或总入境事务助理员(处长除外)根据第(2)(b)款可恰当施加者; (由1982年第78号第4条修订;由1989年第65号第3条修订)
(c)将对于该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期限更改,更改办法为将该人可以留在香港的期限延长。 (由1972年第57号第4条增补)
(6)总督可随时将对于某人有效的逗留期限更改,更改办法为将该人可以留在香港的期限缩短;而处长须以书面将有关更改通知该人。
(7)总督可发出适用于所有人或适用于某一界别或种类的人(但不包括享有香港居留权或凭借第2AAA条拥有香港入境权的人)的命令 —— (由1987年第31号第10条修订;由1997年第88号第7条修订;由1998年第28号第2(2)条修订)
(a)将对于这些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条件撤销或更改;
(b)向这些人施加任何逗留条件 (逗留期限除外)。
(8)凡向任何人施加的逗留条件仍属有效,处长即 ——
(a)可规定该人;或
(b)如该人是船员或机员,则可规定有关船只或飞机的船长或机长,或规定有关船只或飞机的拥有人或代理人,
以订明表格作出担保,担保款额及担保人数均为处长所合理规定者。
(9)入境事务处处长可豁免任何人或任何界别或种类的人遵守全部或任何订明的逗留条件。 (由1997年第362号法律公告修订)
(10)给予任何人在香港入境或留在香港的准许,如在该人离开香港当日仍属有效,则在他离开香港后即告失效。 (由1984年第31号第3条增补)

⑺ 香港现行的法律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后被英国占领。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从而实现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愿望。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并考虑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国家决定,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并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不在香港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国家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由中国政府在中英联合声明中予以阐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以保障国家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实施。

⑻ 请问香港入镜条例11条是指什么意思谢谢

《入境条例》第11条

1) 被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根据第4(1)(a)条讯问的人,如根据第7(1)条在无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的准许下是不可以在香港入境的,则该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可给予该人在香港入境的准许,但只有入境事务主任才可拒绝给予该人此项准许。

(1A) 被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根据第4(1)(b)条讯问的人,如根据第7(2)条在无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的准许下是不可以留在香港的,则该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可给予该人留在香港的准许,但只有入境事务主任才可拒绝给予该人此项准许。

(2) 凡获准在香港入境或留在香港的人,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均可向他施加下述条件─

        (a) 逗留期限;及
        (b) 入境事务主任或入境事务助理员认为适当的其他逗留条件,而这些条件须是处长概括地或在特定个案中所授权的。

(3) 除第(9)款另有规定外,给予任何人在香港入境或留在香港的准许,须当作除受根据第(2)款而施加的任何逗留条件所规限外,亦受订明的逗留条件所规限。

(4) 任何人如属由一名负责人掌管的团体的成员,则以书面发给该负责人的逗留条件的通知,即当作已发给该人。

(5) 处长可随时向任何人(享有香港居留权或凭藉第2AAA条拥有香港入境权的人除外)发出通知书,向他施加逗留期限以外的任何逗留条件。

(5A) 入境事务主任或总入境事务助理员可随时向任何人(享有香港居留权或凭藉第2AAA条拥有香港入境权的人除外),发出通知书─

        (a) 将对於该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条件撤销;
        (b) 将对於该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条件(逗留期限除外)更改,但更改後的条件,必须为入境事务主任或总入境事务助理员(处长除外)根据第(2)(b)款可恰当施加者;
        (c) 将对於该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期限更改,更改办法为将该人可以留在香港的期限延长。

(6) 总督可随时将对於某人有效的逗留期限更改,更改办法为将该人可以留在香港的期限缩短;而处长须以书面将有关更改通知该人。

(7) 总督可发出适用於所有人或适用於某一界别或种类的人(但不包括享有香港居留权或凭藉第2AAA条拥有香港入境权的人)的命令─

        (a) 将对於这些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条件撤销或更改;
        (b) 向这些人施加任何逗留条件 (逗留期限除外)。

(8) 凡向任何人施加的逗留条件仍属有效,处长即─

        (a) 可规定该人;或
        (b) 如该人是船员或机员,则可规定有关船只或飞机的船长或机长,或规定有关船只或飞机的拥有人或代理人,

以订明表格作出担保,担保款额及担保人数均为处长所合理规定者。

(9) 入境事务处处长可豁免任何人或任何界别或种类的人遵守全部或任何订明的逗留条件。

(10) 给予任何人在香港入境或留在香港的准许,如在该人离开香港当日仍属有效,则在他离开香港後即告失效。

⑼ 香港入境条例内容

香港入境条例

访港旅客均需要持有有效旅游证件入境。各国旅客入境香港的签证规定,请查看香港入境事务处网页。

内地居民赴港,分“因公”和“因私”两大类。因政府公务活动来港的人士,可到国务院港澳办及其委托的省市外办办理手续。公安部门则负责审批其他内地居民赴港旅游、探亲、营商等的申请。

目前,全国各地共有六十五家特许经营内地居民赴香港地区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内地居民可直接到这些旅行社办理“香港游”手续。

持中国护照经香港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境旅客如能符合一般的入境规定,包括持有前往目的地的有效入境证件及供海外旅游并已经确认的续程车/船/机票,可于每次入境时获准在港逗留七天而无需事先领有进入许可。

澳门入境签证

来澳旅游人士须具备有效的护照或旅行证件以及签证。旅行证件的有效期最少要有三十天。叁加旅行团的人士,其出入境签证手续须由澳门的旅行社代办。

持有下列各国和地区有效护照或证件人士入境无需签证:

(1)澳门居民;

(2)持有法国、意大利、德国、比利时、丹麦、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卢森堡、埃及、希腊、荷兰、芬兰、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挪威、冰岛、英国、爱尔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坦桑尼亚、塞浦路斯、黎巴嫩、波兰、立陶宛、南韩和马尔他护照人士可逗留不超过九十天;

(3)持有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菲律宾、印度、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新加坡、瑞士、泰国、美国、乌拉圭、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列支敦士登、萨摩亚、塞舌尔、摩纳哥、纳米比亚、以色列和基里巴斯护照的人士可逗留不超过三十天;

(4)持有葡萄牙当局所发旅游证件之非葡籍人士;

(5)持有有效进出澳门证件之中国籍人士,包括内地居民、香港居民(不包括(6)款的香港人士)、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侨可逗留不超过三十天。

(6)持有“香港身分证”、“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证”或“回港证”的人士,在澳门逗留最长可达一年;

(7)持有外交护照或联合国签发之“Laissez Passer”护照之人士;

(8)持有澳门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发之外交及领事人员证件之人士。

入境签证可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向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务厅申请,并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否则即告失效。持有人准予在签证上所注明之期限在澳门逗留。签证也可在抵达澳门时再办理,逗留期通常不超过三十天。

签证分为个人、家庭和团体三种:

个人:澳门币100元,十二岁以下儿童收费减半。

家庭:配偶或能证实其血缘关系的十二岁以下子女可以一起办理,签证费为澳门币200元。

团体:团体签证必须由澳门的旅行社申请办理,人数最少十人,费用每人澳门币50元

热点内容
洗车行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13 02:41:10 浏览:785
劳动法周末算工资吗 发布:2025-08-13 02:38:01 浏览:238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发布:2025-08-13 02:33:16 浏览:486
卓资司法局 发布:2025-08-13 02:28:15 浏览:522
马克思矛盾分析法分析社会问题 发布:2025-08-13 02:28:11 浏览:311
亲爱的律师 发布:2025-08-13 02:22:16 浏览:693
中国的道德观 发布:2025-08-13 02:14:30 浏览:884
公司完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13 02:06:40 浏览:943
刑法者人之 发布:2025-08-13 01:31:50 浏览:656
光华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读几年 发布:2025-08-13 01:26:39 浏览: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