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举报条例
① 匿名举报信的处理规定
匿名举报信的处理规定:解决匿名举报的首要工作就是要真正做到对举报人的有效保护。举报人是纪检、监察及检察机关反腐败的同盟军,举报人一般会被犯罪分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打击报复举报人事件的屡屡发生,在严重挫伤群众举报积极性的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纪检、监察及检察机关的权威。目前检察机关侦破的案件中,有70%的线索来源于举报。我国在宪法中虽然明确了公民举报的权利,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刑事诉讼法上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和高检院出台的政策性规定外,我国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关于举报人和证人保护的法律制度。目前,检察机关对举报人保护,更多的是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并造成举报人伤害、死亡等严重后果涉嫌构成犯罪的情况,基本谈不上事前保护的问题。保护举报人,首先应提倡机制保护,要从机制、体制上进行完善,在机制建设上有所作为。2008年召开的检察机关举报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如何从源头上保护举报人,加强对举报人的事前、事中保护。?举报者是为了社会正义、为了反腐败,是有着时代良心的英雄。?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克惠说,要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唤起更多具有‘时代良心’的举报者?。?善待时代良心就是要保护时代良心。?我们应尽快把各部门现行保护举报人的规章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制定一部具有权威性和足够影响力的《举报法》。通过立法,把举报线索的受理、处理、以及受理举报部门的权利义务、举报人的权利义务及对举报人的保护奖励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宪法》和《刑法》中关于举报的内容更详细,更具可操作性,从而有效减少被举报受到的打击和伤害。
② 自然人举报有哪些法律规定
《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保障公民对于违法的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控告的权利,追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人的法律责任。
《刑法》第254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事诉讼法》第84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
《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报案、控告、举报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提出。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经宣读无误后,由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即使控告、举报的事实有出入,甚至是错告的,也要和诬告严格加以区别。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③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公民举报控告有哪些规定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第一百二十二条
举报中心对于所接受的举报线索,回应当逐件登记举报人答和被举报人的基本情况、举报的主要内容和办理情况。对于当面举报和电话举报,应当制作举报笔录,必要时可以录音。
对于自首,应当制作自首笔录,由自首人在笔录上逐页签名或者盖章。
第一百二十三条
举报中心对于不愿公开姓名和举报行为的举报人,应当为其保密。严禁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单位和被举报人。
④ 举报是否有法律依据
《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保障公民对于违法的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控告的权利,追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人的法律责任。 《刑法》第254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事诉讼法》第84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 《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报案、控告、举报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提出。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经宣读无误后,由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即使控告、举报的事实有出入,甚至是错告的,也要和诬告严格加以区别。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⑤ 那条法律规定了公民有检举和揭发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
⑥ 公民可以行使举报权吗宪法对此是怎样规定的
有检举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权提出批评、建议;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和检举权。
⑦ 匿名举报受理吗法律上有规定吗
受理来
回答依据:
《中央源纪委信访室回复:纪检监察机关如何认定和处理实名、匿名举报?》
中央纪委信访室:纪检监察机关提倡实名举报,对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都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匿名举报的,应当尽可能据实提供被举报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违纪事实的具体情节和证据,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
拓展资料:
纪检监察机关如何处理诬告、错告?
中央纪委信访室:对检举控告失实的,必须严格区分是诬告还是错告。对故意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认定诬告必须经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党委或纪委批准。由于对事实了解不全面而发生错告的,应当在一定范围内澄清是非,消除对被错告者造成的影响,并教育错告者。
参考链接:中央纪委信访室回复:纪检监察机关如何认定和处理实名、匿名举报
⑧ 公民有举报违法犯罪的法定义务吗
公民有举报违法犯罪的法定义务。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任何单版位和个人发现有权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
(8)公民举报条例扩展阅读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经宣读无误后,由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
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
⑨ 举报制度
举报制度:是指受理举报的机关和组织对公民或者单位举报的线索,依照法律或者其他有关回规定进行调查处理答,保障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制度。举报制度一般由宣传、受理、分流、审报、转办、初查、催办、保护、奖励、答复与具体制度组成。这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完善和贯彻执行,保障了举报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⑩ 最高法关于举报人申请行政机关查处违法犯罪是否具有诉讼资格
《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一)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行政复议申请符合下列规定的,可以对法律意义上的利害关系作出如下表述,且该权益与该具体行政行为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解释》第十三条还列举了行政诉讼原告在法律意义上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4种情形;(二)有明确的被告:“公民,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外交等国家行为,但是法律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除外:“……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财政部;(三)要求主管行政机关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责任的:“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关于行政复议申请人资格,与行政机关对举报事项未作答复或未作核查的不作为之间,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进一步打击违法经营行为。比如,民事纠纷调解处理行为的:举报人应实名举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属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一)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这种因果关系属于已经发生或者必将发生的关系,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二)与被诉的行政复议决定有法律上利害关系或者在复议程序中被追加为第三人的,促进市场秩序的稳定,由办案机关履行报批程序,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第二条规定。
研究行政复议申请人资格或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基于实名举报而期待的获得举报奖励的权利或者利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8号)(以下简称《解释》)第一条的规定;举报事项须经工商机关或质检机关办案查证属实;(二)申请人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内部行政行为:“公民,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十二条:(一)有明确的申请人和符合规定的被申请人,《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国发〔2001〕11号)、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行政复议申请人或行政诉讼原告的合法权益被具体行政行为侵犯。” 《行政复议法》第五条规定、第十一条,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