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酱油法律法规
Ⅰ 中国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有多少
一、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回法》《中华答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
二、法规: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粮食收购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食盐专营办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等。
Ⅱ 食品行业涉及的法律都有哪一些
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太多了,通常会分为三种类型,即常规法律篇、行政法规篇以及部门规回章篇答。
一、法律篇
在这部分一共有14部法律,包括《广告法》、《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这113部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囊括了所有现行行业的法律文件,对于从事食品行业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参考依据。感兴趣的可以加好友私聊哦!
Ⅲ 法律对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有什么规定
提问者,“火腿肠没有按包装条件进行冷藏储存”属于“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食品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容全法(2009)第八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四)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
提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第四十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第四十一条 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Ⅳ 散装酱油质量检验的标准
正规的酱油制作是干净的,如果是小作坊的就不能保证了。 原料选择为较好的黄豆、专面粉,按黄属豆∶面粉∶盐水为2∶1.5∶1配制组成一个酱醅,经30多道工序,1年左右的日晒夜露,酱醅的颜色逐渐变成红褐色,并具有浓郁的酱香味。
Ⅳ 散装酱油需要手续吗
首先,应复办理好工商登记制手续,领取营业执照。您应事先准备好办理工商登记所需的有关证件,到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工商登记手续,领取执照,取得经营资格。其次,应办理税务登记手续,领取税务登记证。您应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有关证件营业执照、身份证及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资料,向当地地方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手续,领取税务登记证件。最后,还应办理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相关证件
Ⅵ 酱油总酸不合格用什么法律法规处罚
酱油发酵中产生乳酸等各种有机酸,所以测总酸以乳酸计。滴定法用眼睛看终点,酸度计数字显示PH值。
Ⅶ 散装酱油是否合格
理论上说,散装的酱油,应该是合格的,与瓶装的区别仅仅在于包装不同而已,但价钱内却便宜太多。容
散装调酱油在流通过程中容易感染菌落和掺入杂质,不易保持产品质量和卫生;也便于销售者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难以维护名牌产品信誉。
酱油估计能放五六个月。但谁知道商店何时进货的呢?
所以建议不要买散装的酱油。
Ⅷ 酱油国家标准
酱油卫生标准如下:
1、酿造酱油
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2、配制酱油
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
3、烹调酱油
不直接食用的,适用于烹调加工的酱油。
4、餐桌酱油
既可以直接食用,又可用于烹调加工的酱油。
5、感官要求
具有正常酿造酱油的色泽、气味和滋味,无不良气味,不得有酸、苦、涩等异味和霉味,不混浊,无沉淀,无异味,无霉花浮膜。
6、理化指标
(8)散装酱油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1、GB2717-2003《酱油卫生标准》和GB2717-2018《酱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指标要求≥0.4g/100ml,低于此指标的产品为不合格产品,应该予以曝光并受到相应的查处。
2、严格按照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标准中规定的食品添加剂范围和限量要求进行食品添加的酱油产品,均为合格产品,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
3、酱油产品的标签标识,应该按照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相关规定执行。
Ⅸ 有关法律维护公共秩序、安全的新闻
一、香港占中事件:香港警方执法是否果断?如何保障公共安全秩序?
占中后期,香港警方表示绝不容许激进示威人士再次堵塞已开通的道路,更不能容忍任何破坏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暴力行为。若有任何违法行为,警方一定会果断执法,保障公共安全及秩序。
警方在特区政府新闻处发表声明表示,香港是法治社会,所有市民必须遵守香港法律。任何人作出非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市民切勿以身试法。
声明表示,警方有责任使用法律赋予的权力采取果断行动,以维持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警队有决心及能力严正执法,使堵塞道路可以重开,社会秩序得以恢复。警方呼吁非法霸占道路人士立即移除障碍物,带走私人物品,并和平及有秩序地离开。
关于有非法占领组织者声称会到警署自首,警方会按既定程序公平公正作出处理。警方希望有关人士能配合警方的安排,减少对警署为市民大众提供正常服务的影响。
二、上海踩踏事件:大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亟须强化
虽然上海外滩严重踩踏事故是偶发事件,却暴露出现代化特大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严峻性,揭示出强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和城市安全治理的迫切性。必须重视强化和遵守法治基础上的规则规范,才能保证城市安全和秩序。为此,要全面建立和严格执行各种安全规则,把常态化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化公共安全管理相结合,同步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城市居民安全意识
2014年最后一天,上海外滩发生严重踩踏事件,36个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痛定思痛,我们既要对逝者表达哀思,更要基于这一事件对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进行思考。可以说,类似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型城市发展到今天,迫切需要突破当前城市管理的极限,迫切需要将城市治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样才能适应当前人口不断向大型城市集聚的态势,才能适应大型城市在安全秩序和良好规则下有序运行的需求。
事件虽然发生在上海,但是对我国大型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都敲响了警钟。深刻反思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不足和漏洞,不断提升和强化城市公共安全能力和社会秩序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市民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才是对这一事件的最好交代,才是对逝者的最大安慰,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在更高水平上运行和发展。
三、食品安全立法:食品安全应开门立法
在过去十年的食品药品重大事件中,‘国家秘密’‘商业秘密’都是阻碍公众知情权的挡箭牌:云南白药未标识有毒配方、镉超标大米名单不能公布、瓶装水水质企业标准不能公布、食品添加剂名称不能公布……。事实上,在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中,没有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除个人隐私外,所有信息都必须被公开。
2013年9月至今,中国食品安全立法动作频频,除主要部门法《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下称《食品安全法送审稿》)征求社会意见外,各省、市涉及信息公开、行政审批、政府监管等多个领域的数十部地方法规先后揭盅。
这样的密集立法引致两种声音。一种意见称《食品安全法送审稿》为“史上最严”,可操作性远高于原法;另一种意见认为,就目前法规条例中的部分内容体现出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有可能走向“扩张行政权力,限制社会监督”之路。
非专业人士如何参与?目前。食品安全方面民众很难参与,基本上都是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主导。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规定有一个月的时间征求意见,但地方食品安全规定一般只给出不到一周的征求意见时间。比如,甘肃省《关于禁止经营使用散装信用油、散装酱油和食醋的通告(征求意见稿)》和《杭州市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两部地方规章,当地民众来不及了解其中的信息,征求意见就已过去。
非专业人士缺乏具有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知识,可以通过公民教育解决这一问题。《食品安全法送审稿》也提出,国家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开展食品安全公益宣传。
在食品安全领域,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至为重要。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事件类型统计结果是:社会民生类舆情事件所占比例最大,为28%;其次,才是反腐倡廉,为23%。
全国“两会”期间传出的消息称,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施行。全国性“黑名单”数据库被视为解决地方“各自为政”的方法。
对这一系统的建设效率及其效果,目前仍难预测。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当年推出两个多月后,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的政务网页中,仅一半设立了相关专栏,其中还有3个暂未发布任何信息。
“多龙治水”是食品安全监管痼疾,这次安全法修订,最重要的就是把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统归食药监局监管。
例如,根据卫生部门的规定,黄花菜不属于“干菜”,因此不得有二氧化硫残留;而质检和农业部门的相关标准却规定“黄花菜”属于“干菜”,可以允许有二氧化硫残留。部门规章的矛盾使生产加工商无所适从。而现今并行的三套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和《农产品(000061,股吧)质量安全法》,实施监管由卫生部门、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农业部门分别主导,其中的强制标准也不无内容打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