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粉尘浓度控制指标标准

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粉尘浓度控制指标标准

发布时间: 2021-03-08 23:42:54

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标准是多少

工作场所大部分要求在0.5-4毫克每m³。
1、一般是有毒粉尘,浓度要求很低,就必须防护。例如化工、医药、二氧化硅等。
2、低毒无毒粉尘,一般为有害粉尘,浓度不高于4毫克就必须佩带防尘面具。
3、原则是,有毒粉尘,超微粉尘,选择N100等级防尘口罩,基本可以有效防护。
粉尘浓度超出限值10倍以上,必须使用全面具防护或者主动供气式防护面具。

这个防护要求,是在新防尘口罩标准出台以前出台的。
如果按照现行防尘口罩标准,N100等级防尘口罩,即使超过限制100倍的低毒、无毒环境,人的健康还是有保障的。

② 国家规定的粉尘排放的最大限值标准是多少

排放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向大气中袭排放的污染物的量。 可通过国家环保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手册》各类污染物,包括: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氟化物、氯化物、各类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小分子有机物等等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请参照同行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

③ 国家粉尘表准是多少

国家标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本标准适用于区分工人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的大小,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本标准不适于放射性粉尘及引起化学中毒危害性粉尘。

1 基本定义
1.1 生产性粉尘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1.2 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
工人在有生产性粉尘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运动的作业。
1.3 工作地点
工人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方。
1.4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生产性粉尘中含有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
1.5 接尘时间
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尘作业时间。
1.6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
系指工人在一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1.7 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
系指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值。
1.8 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在工作地点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每个采样点的样品数不得少于五份,取其超标倍数的算术均值表示。
关联资料:部委规章共1部

2 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2.1 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共分为五级:
0级 Ⅲ级危害
Ⅰ级危害 Ⅵ级危害
Ⅱ级危害
2.2 本标准将石棉尘属于具有人体致癌性粉尘,列入本标准中游离二氧化硅70%类。
2.3 根据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按下表划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
----------------------------------------------
生产粉尘中游离二|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 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 |--------------------------
氧 化 硅 含量|气量(升/日、人)| 0 |-1|-2|-4|-8|-16|-32|-64
---------|---------|--│--|--|--│--|---|---|---
| -4000 | │ | | │ | | |
|---------|--│--|--|--│--|---|---|---
≤10% | -6000 | │ | | │ | | |
|---------|--│-----|-----|-------|---
| >6000 | 0 │ Ⅰ │ Ⅱ | Ⅲ | Ⅳ
---------|---------|--│-----│-----|---|---|---
| -4000 | │ | │ | | | |
|---------|--│--|--│--|--|---|---|---
>10~40% | -6000 | │ | │ | | | |
|---------|--│--|--│--|--|---|---|---
| >6000 | │ | │ | | | |
---------|---------|--│--|--│--|--|---|---|---
| -4000 | │ | | | | | |
|---------|--│--|--|--|--|---|---|---
>40~70% | -6000 | │ | | | | | |
|---------|--│--|--|--|--|---|---|---
| >6000 | │ | | | | | |
---------|---------|--│--|--|--|--|---|---|---
| -4000 | │ | | | | | |
|---------|--│--|--|--|--|---|---|---
>70% | -6000 | │ | | | | | |
|---------|--│--|--|--|--|---|---|---
| >6000 | │ | | | | | |
----------------------------------------------

附 录 A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法(补充件)

A.1测定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采样方法应采集工人经常工作地点呼吸带附近的浮游尘或沉积尘样品。工厂收集连续三天的粉尘样品,混匀后进行测定。矿山应选择在开采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采样,同一种性质的粉尘样品不少于3份。

A.2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法

A.2.1分析步骤

准确称取0.1-0.2g生产性粉尘样品,放入锥形烧瓶中。如为炭素类或有机类粉尘样品,应在800-900℃下完全灰化后进行分析。如为硫化矿物,应先加数毫克结晶硝酸铵于锥形瓶中,然后加入焦磷酸15ml,迅速加热到245-250℃,保持15min后冷却到40-50℃,在冷却过程中,加50-80℃蒸馏水稀释到40-50ml。稀释时,一面加水,一面用力搅拌混匀,然后,加水稀至150-200ml。用无灰滤纸过滤,并用0.1N盐酸洗涤沉渣,再用热蒸馏水洗至无酸性反应为止。最后,将带有沉渣的滤纸,放入恒重的瓷坩埚中,在80℃的烘箱中烘干,低温炭化后,再放入800-900℃高温炉中灼烧30min,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一小时,称至恒重。

A.2.2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计算法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按(1)式计算

M2-M1

sio2(F)=———×100..................(1)

G

式中:sio2(F)——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M1——坩埚质量,g;

M2——坩埚加沉渣质量,g;

G——生产性粉尘样品质量,g。

A.2.3.粉尘中含有难溶杂质的处理

A.2.3.1当生产性粉尘样品中有难以被焦磷酸溶解的杂质时(如碳化硅、绿柱石等),需将焦磷处理后的样品沉渣放入铂坩埚中,加入1∶1硫酸数滴,使沉渣湿润,然后加入40%氢氟酸5-10ml,稍加热使沉渣中游离二氧化硅溶解,继续加热蒸发至不冒白烟为止。于900℃高温下烧灼,称至恒重。

A.2.3.2处理杂质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计算法处理杂质后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按(2)式计算

M2-M3

sio2(F)=———×100..................(2)

G

式中:M2——坩埚加沉渣质量,g;

M3——经氢氢氟酸处理后坩埚加残渣质量,g;

sio2—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A.3本法为基本方法。如采用X线衍射测定法或红外光谱测定法等须与本法进行核对。

附 录 B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测定法

(补充件)

B.1工人接尘时间的确定

在生产任务正常情况下,每一接尘工种选择不少于2名有代表性的工人,按表B1的格式(略)记录自上班开始至下班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工中休息的时间,并分别注明接尘情况。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分别表示该工种的工人在一个工作日内的总接尘累计时间、各种作业劳动的接尘累计时间及休息的接尘累计时间。

B.2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测定

根据表B1的记录,将各种接尘劳动时间与接尘休息时间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然后,分别采集工人在接尘休息时间和从事各种接尘劳动状态时的呼出气,测量该气体体积,求出接尘休息和各种接尘劳动时的呼气量值,并换算成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体积值。然后按表B2(略),再换算成每分钟呼气量〔标准状态呼气量,L/采气时间,min〕最后将各种接尘劳动时及接尘休息时的每分钟呼气量分别乘以相应的各种接尘劳动的累计时间和接尘休息的累计时间,其总和即为一个工作日内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L/日,人)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主编。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程玉海 符绍昌 邹昌琪

朱惠兰 王肇滇 薛家耀

附: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编制说明

研制本标准的任务是于1981年由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工人的劳动保护工作,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由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承担,与江西工业卫生研究所和江苏省苏州市卫生防疫站协作共同完成的。

1.制定本标准的依据

1.1关于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国际上尚未见有报导。国外涉及这一领域的工作,主要分为二方面:一是制定生产性粉尘容许浓度标准。迄今,美国公布的有20项,苏联的有71项,日本的有34项。我国公布的有9项。其中,各国都重视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以此确定含矽粉尘的容许浓度。如美、日等国采用公式计算确定。苏联将其划分为四级。二是制定管理法规:如日本的“尘肺法”,主要是从医疗保健上划分为四级管理。将健康接尘工人列为第一级管理,尘肺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及肺功能损伤状况划分为第二至第四级管理。欧美等国有尘肺者的患职业病赔偿规定。综上所述,仅仅利用单一的生产性粉尘容许浓度作为判断其危害程度大小,并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各种类型厂、矿企业中接尘工人的实际危害程度。

1.2本分级标准与卫生标准有所区别,但有一定联系。卫生标准仅为生产场所空气中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工人在这样的浓度下工作,不会引起致病性损害,在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和工业企业设计时使用。本分级标准是为了加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时使用。鉴于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厂矿企业,至今尚未能达到生产性粉尘卫生标准,因此,采用几项主要危害指标,综合起来进行分级,以便将不同危害程度的生产性粉尘作业,分出轻重缓急,区别对待,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和其它政策性措施,使其逐步减轻职业危害,以便最终达到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

2.制定过程

2.1本标准的制定系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积累的现场和实验室资料以及有关国外参考资料,又利用了1976年全国尘肺普查资料等为依据,进行了现场 调查和实检室的动物实检研究,为制定本分级标准提供了大量数据。

据1979年全国尘肺普查统计资料,全国企业接尘作业约有一千万余人,主要分布于煤炭系统,冶金系统、机械系统、建材系统及化工系统等。以接触矽尘作业工人占绝大多数,其次为硅酸盐类粉尘及金属性粉尘等,有机性粉尘相对较少。生产方式种类繁多,有的为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有的使用原始手工方式生产。各厂矿企业的综合性防尘设备、维护管理执行情况以及工人的劳动强度等差异悬殊,即使是接触同一性质的粉尘,其实际危害程度,往往差异较大。因此,本分级标准应适合于我国国情,既要能正确地表明生产性粉尘危害性质,同时也反映出工人实际接触尘量的大小,而且此分级标准和测定方法应简便易行,便于安全技术部门及卫生基层单位掌握和推广使用。

2.2针对生产性粉尘主要危害因素,我们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工作,即“测定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采样方法的研究”、“粉尘作业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研究”以及“不同种类粉尘对大鼠肺致纤维化作用实验研究”。此外,还搜集了全国部分省市和有代表性的厂矿企业近三年来生产性粉尘浓度的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2.3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我们拟订出“生产性作业粉尘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及其“编制说明”寄往全国64个单位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冶金,,煤炭、机械、建材、铁道、交通、纺织、航空、船舶、兵器、轻工、军工及部分省市劳动局及卫生部门。收到各单位的复共函30件。总的反映是:制定该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对加强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工人的劳动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标准既考虑到正确地表明生产性粉尘危害性质,同时也反映出工人实际接尘量的大小,测定方法简便易行。此外,对该标准中使用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指标和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指标,两者合并一起使用,在执行中易引起混乱,建议修改业为一项指标。同时,针对该标准有些条文,提出文字修改意见。

2.4综合各单位的意见,我们写出“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修改意见汇总处理表”并重新修订了标准讨论稿。于1985年8月7日至9日。在北京由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主持召开“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审定会”审定通过。

3.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

本分级标准采用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危害程度的定性和定量二种指标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欲确定某种生产性粉尘的评级标准,首先应确定其危害程度的定性指标,即生产性分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其次,再评定危害程度的定量指标,即人工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本标准主要是以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后可引起肺脏致纤维化作用为主要病变而进行分级的,同时也重视粉尘有无致癌性,至于生产性粉尘溶解度、致敏作用引起的危害,仅作为参考因素,不再另设立其它危害指标,以便于推广使用。

3.1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全国接触粉尘作业的工人中约有90%以上是接触矽尘的。而且在全部尘肺病人中,约有95%以上是矽肺的病人,可见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高低对矽肺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按我国实际情况,将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分为四类:即等于或小于10%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含量大于10%至40%的二氧化硅粉尘;含量大于40%至70%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以及大于70%游离二氧化硅粉尘。

鉴于严重危害机体的是浮游于空气中可吸入性粉尘,因此,分析游离二氧化硅的样品收集在工人工作地点呼吸带附近的浮游尘或沉积尘样品,而不是取自原料尘或成品尘,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测定结果往往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几个矿山采集的浮游尘、沉积尘及原料尘样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原料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远比浮尘及沉积尘为高,有明显差异而沉积尘的含量与浮游尘接近,见表1。本标准确定以采取浮游尘样品或沉积尘样品进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表2)。工厂应连续收集三天的粉尘样品,混均后取平行样品进行分析,以均值表示。矿山地质较为复杂,应与矿山地质技术部门协商选择工人经常接触的具有代表性的矿脉进行采样,不同矿脉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差异悬殊。有的相差数倍,因此不能采取一个矿脉的样品,而应在几个主要矿脉中采样。同粉尘样品混匀后进行测定,取其均值表示。当生产粉尘有重大变化时,应再次重新取样进行测定。测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法是焦磷酸重量法。如采用X线衍射测定法或红外光谱测定法等须与焦磷酸重量法进行核对。

3.2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

在接触同一种性质的生产性粉尘行业中,由于工人所处的生产条件,劳动强度和接尘作业的持续时间差异悬殊,因而其实际吸入到肺内的粉尘量亦有所不同。单纯依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工人实际接尘量的大小,考虑到我国生产方式的复杂情况,在进行危害分级标准时,将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作为一项定量指标。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既表示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又反映工人实际接尘作业时间。至于进入呼吸道内各种粉尘分散度的分布状况、粉尘在呼吸道中阻留率以及机体清除功能等,虽是引起尘肺病不可忽视的因素,但这些测定较为复杂,不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评价劳动强度有大小。国内外一般采用能量消耗值。但是,这一指标在实际应用上,不能全面反映劳动生理负荷强度的大小,因此,卫生研究所等单位提出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区分体力劳动强度,能较客观的反映劳动时机体的生理负荷量,这一研究结果已被国家标准局采纳实施。我们使用的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这一指标与劳动强度指数区别在于:其一是工人在一个工作班内实际接尘作业时间与劳动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工种,在一个工作班内实际劳动时间率可达60%-70%,但实际接尘时间仅占20%-30%,从生产性粉尘对机体危害程度来讲,使用实际接尘作业时间比实际劳动时间更有实际意义;其二是直接采用肺总通气量这一指标,可明显反映吸入含尘空气量的差异程度,并可减少耗氧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分析测定,更便于基层单位掌握和推广使用。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系表示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尘作业时间与其平均肺通气乘积之总和,也就是表示接尘作业工人一个工作班内吸入含尘空气的总体积。我们对全国115个接尘工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工人接尘时间平均肺总通气量为5278升/日.人(男工人为5472升/日.人,女工人为4159升/日.升)。我们将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划分为3等,即1等为等于或小于4000升/日.人,共有25个工种,占21.7%;2等为等于或小于6000升/日.人,共有56个工种,占48.7%;三等为大于9000升/日.人,共有34个工种,占29.6%。现将我国工矿企业115个工种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列于表3。在实施本标准时,按分级标准附录B提供的测试方法进行实际测定。

3.3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工作地点粉尘浓度愈高,对机体的危害性也愈大,可作为一项危害程度的定量指标,鉴于厂矿企业的粉尘浓度的实测值变异范围很大,不便于表示,因此我们采用生产性粉尘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倍数的算数均值表示。按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划分为几个界线进行评级。具体的测尘方法按卫生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测尘规范执行。各厂矿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的通风防尘综合措施后,将近一年不同时期测定的粉尘浓度,分别计算出超过该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取其超标倍数的算术均值表示。每个采样点的样品数不得少于5份。这一指标是我国目前基层卫生单位进行防尘效果检查的常规方法,易于执行。根据我们收集81-83年期间的几个省市的粉尘浓度资料表明:在24751个测尘样品,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占41.6%,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0倍以上者占25.1%,见表4。

本标准所使用的粉尘浓度均指重量浓度。有些粉尘如石绵纤维等,以数量浓度测定更有意义,但因粉尘计数浓度的测定方法,尚未正式公布,待以后予以增补。

3.4致癌性

生产性粉尘的致癌性日益受到重视。本标准主要依据国际肿瘤研究中心公布的或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公布的科学资料,将致癌物区分为人体致癌物、可疑人体致癌物、动物致癌物及无致癌物。凡具有人体致癌性粉尘,均列入Ⅳ级危害。本标准将石棉尘定为具有人体致癌性粉尘,列入本标准中游离二氧化硅>70%一类。其它种生产性粉尘的致癌物待今后卫生主管部门正式公布后,再作增补。

4.评级程序的确定

按上述主要危害因素的三项指标,综合起来列出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该表的纵座标有两项,即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及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该表的横座标为生产性粉尘度超标倍数。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我们将这三项指标确为不定同参数,即将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10%的规定其参数为1,而<10%-40%的为2.5,>40%-70%的为5,>70%的为7.5。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为-4000升/日.人的规定其参数为1,-6000升/日.人的参数为1.5,>6000升/日.人的参数为2。此外,将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值作为该项的参数。这样将此三项指标各自的参数乘积所得的指数填入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分级表的相应栏内。按指数大小,将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划分为五级。凡指数为0者,规定为0级;其指数为≤7.5者规定为1级危害;其指数为7.5-22.5者定为Ⅱ级危害;其指数22.5-90者定为Ⅲ级危害;其指数>90者定为Ⅳ级危害。按上述规定的指数。划分出分级表中的危害级别。

我们在一个地区按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进行了现场验证。通过对随机选择的71个工种的调查结果表明:0级的有1个工种,占1.4%;Ⅰ级危害的有6个工种,占8.5%;Ⅱ级危害的有13个工种,占18.3%,Ⅲ级危害的有29个工种,占40.8%;Ⅳ级危害有22个工种,占30.9%。

5.存在问题

鉴于我国厂矿企业的生产方式种类繁多,工人接尘劳动强度以是防尘措施执行情况差异悬殊,因此,本标准在全国厂矿企业执行过程中,尚需不断总结经验,以便定期进行修订!

发布日期:19860224

执行日期:19860224

——关于贯彻执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的通知(劳人护〔1986〕6号)

④ 金属非金属矿山粉尘浓度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

有规范,中国国家标准网

⑤ 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粉尘浓度国家有没有相关规定是多少mg/m3以内是合格的有没有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输煤系统粉尘检查多少时间进行一次

⑥ 粉尘浓度国家有没有相关规定

国家规定粉尘标准如下图:

⑦ 空气中正常含尘量是多少g/m3,国家规定是多少g/m3

大气污染物因子有很多种,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监测环境大气污染物时采用的是PM10这个指标。其定义是监测环境空气中尘埃或飘尘的空气当量直径为10μm的尘埃或飘尘在环境空气中的浓度。由此,我们就知道了PM2.5,就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尘埃或飘尘在环境空气中的浓度。

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研究也显示,PM2.5浓度越高,呼吸系统病症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同步增高。PM2.5对人体的伤害是如此之重,但大多数人被蒙在鼓里,得不到相应的提示和指导,以采取有效的防范去规避这种伤害,这一现实明显与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和信息公开的精神相悖。PM2.5的重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恶化的PM2.5数据会给民众以触动,拷问他们在污染防治中的责任,从而提醒更多人少开车,多选择绿色出行。

空气质量等级

24小时PM2.5平均值标准值

0~35μg/m³

35~75μg/m³

轻度污染

75~115μg/m³

中度污染

115~150μg/m³

重度污染

150~250μg/m³

严重污染

大于250μg/m³及以上

根据你所描述的,这样的工作环境切草车间,需要空气循环过滤器,处理到至少小于75μg/m³,才能达到环保要求。

网页链接 仅供参考

⑧ 最新国家排放硫的标准是多少含粉尘量是多少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0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控制锅炉污染物排放,防治大气污染,国家环保总局制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自1月1日起实施。全文如下:

1 范围
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锅炉烟气中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的排放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除煤粉发电锅炉和单台出力大于45.5MW(65t/h)发电锅炉以外的各种容量和用途的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和建成后的排污管理。

使用甘蔗渣、锯末、稻壳、树皮等燃料的锅炉,参照本标准中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执行。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468-9l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
GB/T16l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3 定义
3.1 标准状态
锅炉烟气在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Pa时的状态,简称“标态”。本标准规定的排放浓度均指标准状态下干烟气中的数值。
3.2 烟尘初始排放浓度
指自锅炉烟气出口处或进入净化装置前的烟尘排放浓度。
3.3 烟尘排放浓度
指锅炉烟气经净化装置后的烟尘排放浓度。末安装净化装置的锅炉,烟尘初始排放浓度即是锅炉烟尘排放浓度。
3.4 自然通风锅炉
自然通风是利用烟囱内、外温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差,将空气吸入炉膛参与燃烧,把燃烧产物排向大气的一种通风方式。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不用鼓、引风机机械通风的锅炉,称之为自然通风锅炉。
3.5 收到基灰分
以收到状态的煤为基准,测定的灰分含量,亦称“应用基灰分”,用“Aar”表示。
3.6 过量空气系数
燃料燃烧时实际空气消耗量与理论空气需要量之比值,用“α”表示。

4 技术内容

4.1 适用区域划分类别
本标准中的一类区和二、三类区是指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区域。
本标准中的“两控区”是指《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中所划定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的范围。
4.2 年限划分
本标准按锅炉建成使用年限分为两个阶段,执行不同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I时段:2000年12月31日前建成使用的锅炉;
Ⅱ时段:2001年1月1日起建成使用的锅炉(含在I时段立项未建成或未运行使用的锅炉和建成使用锅炉中需要扩建、改造的锅炉)。

4.3 锅炉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限值,按表1的时段规定执行。

表1 锅炉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限值
———————————————————————————————————
烟尘排放浓度(mg/m3) 烟气黑度
锅炉类别 适用区域 I时段 Ⅱ时段 (林格曼黑度,级)
———————————————————————————————————
自然通风锅炉 一类区 100 80 1
燃 (〈0.7MW 1t/h ) 二、三类区 150 120
煤 —————————————————————————————————
锅 一类区 100 80
炉 其它锅炉 二类区 250 200 1
三类区 350 250
———————————————————————————————————
轻柴油、煤油 一类区 80 80 1
燃 二、三类区 100 100
油 —————————————————————————————————
锅 其它燃料油 一类区 100 80* 1
炉 二、三类区 200 150
———————————————————————————————————
燃气锅炉 全部区域 50 50 1
———————————————————————————————————
注:*一类区禁止新建以重油、渣油为燃料的锅炉。

4.4 锅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按表2的时段规定执行。

表2 锅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
SO2排放浓度(mg/m3) NOx排放浓度(mg/m3)
锅炉类别 适用区域 I时段 Ⅱ时段 I时段 Ⅱ时段
———————————————————————————————————
燃煤锅炉 全部区域 1200 900 / /
燃轻柴油、煤油锅炉 全部区域 700 500 / 400
其它燃料油锅炉 全部区域 1200 900* / 400*
燃气锅炉 全部区域 100 100 / 400
———————————————————————————————————
注:*一类区禁止新建以重油、渣油为燃料的锅炉。

4.5 燃煤锅炉烟尘初始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限值,根据锅炉销售出厂时间,按表3的时段规定执行。

表3 燃煤锅炉烟尘初始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限值
———————————————————————————————————
燃煤收到 烟尘初始排 烟气黑度
锅炉类别 基灰分(%) 放浓度(mg/m3) (林格曼黑度,级)
I时段 Ⅱ时段
———————————————————————————————————
自然通风锅炉 / 150 120 1
(〈0.7MW 1t/h )
层燃 ————————————————————————————————
锅炉 其它锅炉 Aar≤25% 1800 1600 1
(≤2.8MW 4t/h ) Aar〉25% 2000 1800
————————————————————————————————
其它锅炉 Aar≤25% 2000 1800 1
(〉2.8MW 4t/h ) Aar 〉25% 2200 2000
———————————————————————————————————
循环流化床锅炉 / 15000 15000 1
沸腾 ————————————————————————————————
锅炉 其它沸腾锅炉 / 20000 18000
———————————————————————————————————
抛煤机锅炉 / 5000 5000 1
———————————————————————————————————

4.6 其它规定

4.6.1 燃煤、燃油(燃轻柴油、煤油除外)锅炉房烟囱高度的规定。
4.6.1.1 每个新建锅炉房只能设一根烟囱,烟囱高度应根据锅炉房装机总容量,按表4规定执行。

表4 燃煤、燃油(燃轻柴油、煤油除外)锅炉房烟囱最低允许高度
———————————————————————————————————
锅炉房装 MW 〈0.7 0.7-〈1.4 1.4-〈2.8 2.8-〈7 7-〈14 14-〈28
机总容量 ——————————————————————————————
t/h 〈1 1-〈2 2-〈4 4-〈10 10-〈20 20-≤40
———————————————————————————————————
烟囱最低 m 20 25 30 35 40 45
允许高度
———————————————————————————————————

4.6.1.2 锅炉房装机总容量大于28MW(40t/h)时,其烟囱高度应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确定,但不得低于45m。新建锅炉房烟囱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m以上。

4.6.2 燃气、燃轻柴油、煤油锅炉烟囱高度的规定

燃气、燃轻柴油、煤油锅炉烟囱高度应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确定,但不得低于8m。

4.6.3 各种锅炉烟囱高度如果达不到4.6.1、4.6.2的任何一项规定时,其烟尘、SO2、NOx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应按相应区域和时段排放标准值的50%执行。

4.6.4 ≥0.7MW(1t/h)各种锅炉烟囱应按GB 5468-91和GB/T16157-1996的规定设置便于永久采样监测孔及其相关设施,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新建成使用(含扩建、改造)单台容量≥14MW(20t/h)的锅炉,必须安装固定的连续监测烟气中烟尘、SO2排放浓度的仪器。

5 监测

5.1 监测锅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采样方法应按GB 5468和GB/T16157规定执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分析方法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执行。(在国家颁布相应标准前,暂时采用《空气与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5.2 实测的锅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应按表5中规定的过量空气系数a进行折算。

表5 各种锅炉过量空气系数折算值
———————————————————————————————————
锅炉类型 折算项目 过量空气系数
———————————————————————————————————
燃煤锅炉 烟尘初始排放浓度 a=1.7
烟尘、二氧化硫排放浓度 a=1.8
燃油、燃气锅炉 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 a=1.2
———————————————————————————————————

6 标准实施
6.1 位于两控区内的锅炉,二氧化硫排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执行所在控制区规定的总量控制标准。
6.2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GBJ4-73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GB3548-83 合成洗涤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76-84 火炸药工业硫酸浓缩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77-84 雷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82-84 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86-84 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1-85 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2-85 轻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3-85 重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6-85 沥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7-85 普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⑨ 国家对水泥粉尘浓度的标准是多少

1 4)石棉粉尘及含10%以上石棉粉尘 2 5)含有10%以下游离SiO2的水泥粉尘 含尘浓度常作为评价气体污染的界限。 工业上含尘浓度低于1g/标准m3的气体称

⑩ 国家规定粉尘(比如木质粉尘)的浓度是多少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允许粉尘浓度值为国家有关规程规定的,允许最高的粉尘浓度。不同厂房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工作场所粉尘浓度不得超过10mg/m3。

卫生标准对车间空气中和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等作了规定。例如,车间空气中一般粉尘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0毫克/立方米,含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则为2毫克/立方米。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木质粉尘最高总尘限制为3mg/m³。

(10)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粉尘浓度控制指标标准扩展阅读:

粉尘危害:

粉尘过之一是污染大气,危害人类的健康。飘逸在大气中的粉尘往往含有许多有毒成分,如铬,锰,镉,铅,汞,砷等。当人体吸入粉尘后,小于5μm的微粒,极易深入肺部,引起中毒性肺炎或矽肺,有时还会引起肺癌。

沉积在肺部的污染物一旦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毒,未被溶解的污染物,也可能被细胞所吸收,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此外,粉尘还会沾污建筑物,使有价值的古代建筑遭受腐蚀。降落在植物叶面的粉尘会阻碍光合作用,抑制其生长。

粉尘其过之二是爆炸危害。20世纪,随着工业的发展,粉尘爆炸事故更是屡见不鲜,爆炸粉尘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1913~1973年间美国仅工农业方面就发生过72次比较严重的粉尘爆炸事故。1919年俄亥俄州一家淀粉厂发生粉尘爆炸,厂房几乎全部被毁,有43人丧生。日本1952~1975年共发生重大粉尘爆炸事故177次,累计死亡75人,受伤410人。

热点内容
原告虚假借款事实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3 20:47:42 浏览:381
农业种植公司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3 19:58:22 浏览:752
不断推进法治 发布:2025-09-13 19:45:05 浏览:17
套印印章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13 19:43:11 浏览:226
2017技术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3 19:40:17 浏览:949
泉州市丰泽区法院 发布:2025-09-13 19:34:04 浏览:667
从法的产生对诉讼法进行定义 发布:2025-09-13 19:17:56 浏览:420
为什么说婚姻法不保护女性 发布:2025-09-13 19:14:05 浏览:71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哪些 发布:2025-09-13 19:08:36 浏览:733
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 发布:2025-09-13 18:57:47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