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止规章适应改革
Ⅰ 依据废止法律制定的部门规章有效吗
合理不合理在此不予讨论,我只告诉你实务当中,只要规章没有被明确废止,就是有效的。而废止的理由之一就是上位法已经修改或废止,当然,肯定会有滞后期的。
Ⅱ 员工为什么不能适应管理改革
有以下原因
一是因为管理改革方法可能有问题(忽略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现状和未来规划把握不准,表面高大上但实际难以落地),员工无所适从。
二是因为改革方法没问题,个别员工因为私心不愿配合,或者能力问题不能适应,或者改革者宣传引导不到位。
Ⅲ 部门规章废止了,依此制发的文件办法还有效吗请大家帮助解答,谢谢!
根据信赖保护原则,应当维持原文件办法的法律效力!如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需要终止原文件办法的实行,则必须对行政相对方做出补偿!
Ⅳ 规范性文件失效和废止的区别
废止实际上就是说,已经被明确代替的,与上位法是相互抵触的,必须回予以废止,带有明令的答性质,本级政府制定机关,规章的制定机关明令进行废止,因为咱们国家也采取明示废止的方式。宣布失效,比如适用期已经过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一些规定,比如适用期已过,就应该宣布失效。有些新的法规当中,有的规定有效期,比如奥林匹克标志保护的,那个明确规定,就是奥运会开完以后,我们就应该宣布失效。可是很多像这样的法规,没有规定这样的有效期,怎么办?实际上它只是一次性的工作或者阶段性的工作,工作完了以后,就已经失效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宣布。
一些法规规章的调整对象已经消失了,比如过去针对某个具体人群、具体事项的,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很多东西都已经不存在了,不存在了以后怎么办?像这样的东西没有新的东西来代替它,明令废止它又不合适,就宣布失效。另一个根据当时的具体规定,实际上已经失效了的,失效是它已经失效了,也需要宣布失效。
Ⅳ 请问行为发生在某规定废止前,能否适用已经废止的法律
刑法类通常情况是“从旧兼从轻”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具体举例说明:
首先,当遇到一个人的犯罪是在新刑法颁布以前,此时要考虑的是先适用旧刑法,即行为时的法律规定(从旧)。
其次考虑,如果是适用新的刑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新刑法处罚较轻的话,则应该对被告人使用新刑法。
其次,如果是适用旧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旧法规定的刑罚更轻时则对被告人适用旧法。
最后,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适用旧法还是新法,既所谓的“从旧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是我国处理各种法律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除了刑法适用外,其他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都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5)废止规章适应改革扩展阅读:
行政违法行为人是否持续的负有行政法上的法定义务,且行为人是否持续的违反该法定义务,如果都是肯定的回答,则该违法行为处于继续状态。
举例说明,甲公司2010年1月9日提供虚假登记材料骗取了公司登记,2017年6月10日因举报被工商部门查获,截止查获时,甲公司尚未改正其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第198条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对虚报注册资本的公司,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对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撤销公司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五条规定“发起人因履行公司设立职责造成他人损害,公司成立后受害人请求公司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从民事责任承担主体来看,发起人因设立登记造成他人损害的,公司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也就是说无论根据《公司法》,还是参照《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甲公司应当对提供虚假登记材料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而不是登记申请人。
从《公司法》规定来看,实际上登记申请人在完成登记后,并不持续地负有保证登记材料真实的法定义务,负有保证登记材料真实义务的是成立后的甲公司,只要提供虚假登记材料的状态未被纠正,甲公司就持续的违反《公司法》规定的登记时应提供真实登记材料的法定义务。
其违法行为就一直处于持续状态,直到甲公司提交真实登记材料,主动履行法定义务以消除违法状态,或者被登记机关发现查处时,甲公司的违法行为才算终了。在本案中,甲公司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是2010年1月9日,终了时间是2017年6月10日。
Ⅵ 人社部哪些规章被废除和修改了
查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章的回决定
人力资答源社会保障部令第7号
《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章的决定》已于2010年11月1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50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 :废止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章目录
附件2 :修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章目录
部 长 尹蔚民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二日
Ⅶ 商务部废止的规章制度,还能继续沿用吗
商务部废止的规章制度,表明已不适应现行
市场经济环境,不能再继续沿用相关条款
Ⅷ 国务院法制办:法规规章“废止”和“失效”的区别
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规章外,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专务职能的属组织,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并公开发布的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和特定事项,涉及或者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在本行政区域或其管理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能够反复适用的行政措施、决定、命令等行政规范文件的总称。
规范性文件失效,是指规范性文件到达规定有效期限后,自动失效。各地通常规定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为5年。标注有“暂行”、“试行”的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为2年。没有明确有效期的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为2年。
规范性文件废止,是指规范性文件虽然没有达到规定的有效期,但是由于客观情况变化,而通过公告或者新规范性文件出台的方式,宣布规范性文件不再执行。
Ⅸ 现行法律法规及规章不适应最多跑一次改革需要的情况
我国,地级市政府可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地区的实施细则,规章。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 第四章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 第一节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七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 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其他设区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综合考虑本省、自治区所辖的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行使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依照前款规定确定。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已经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涉及本条第二款规定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 第七十三条 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 (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除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外,其他事项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生效后,地方性法规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制定机关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性法规,限于本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事项。 制定地方性法规,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第七十四条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 第七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第七十六条 规定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应当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七十七条地方性法规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的提出、审议和表决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参照本法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的规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规定。 地方性法规草案由负责统一审议的机构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和草案修改稿。 第七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大会主席团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经批准后,由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经批准后,分别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七十九条地方性法规、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公布后,及时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中国人大中国、本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站以及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 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文本为标准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