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则例事例
A. 则例各殊什么意思
清代则例编纂之制,“则” 是办事准则,也即是“法”; “例” 是处理公务中的成案或定例。将两者的内容编纂成书,即称“则例”,属于各衙署行政法规、条例和办事成例的汇编。则例各殊就是定的则、例不一样呗。
B. 关于法治的 诗句
1、《秋怀》宋代诗人陆游
原文:
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
讼氓满庭闹如市回,吏牍围坐答高于城。
译文:下巴的胡须都白了感到好落寞,开始读法律亲自打榜。诉讼民满院子闹到市场,官吏文书围坐高在城。
2、《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宋代诗人陈襄
原文:
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
老来须向学,多病喜平康。
译文:法律行为随手而做,诗书满箱子都是。老了需要多学习,身体疾病多非常希望健康。
3、《自尤》宋代诗人苏洵
原文:
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
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
译文:这就是法律所无奈,还可以抬起头披苍天。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朵还听说。
4、《长歌行》宋代梅尧臣
原文: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译文:富贵不应该拘束法律,贫贱的人也不需要畏惧法律。人生下来就是这样的痛哭,死去也应该一样的安静平和。
5、《官倒》近现代:田遨
原文:
转手真财薮,撑腰实祸阶。
但求严法治,当可净风霾。
译文:手上钱财众多,看死是撑腰的其实是祸端。但求法治严苛,可以净化风霾。
C. 题目:评述中国古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并列出历朝立法成果
中国历代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活动的演变
陈建华
(一)夏商朝的立法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是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发展而来的,人类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以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被加上了阶级属性,成为神权法思想。
夏朝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代表上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和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从夏朝开始,奴隶主就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法权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给他们的统治披上一层神秘的合法的外衣。商朝全部继承了夏朝的神权法思想,并且较夏朝更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典型的神权法思想。
立法活动:
1、禹刑。《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它是指夏朝法律的总称,并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大多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具体内容无可详考。
2、汤刑。《左传》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它是商代法律的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和国王发布的“誓”“诰”“命”等。誓侧重于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发布军事命令或宣布军事纪律,大体相当于后来的军法。诰侧重于国王或者权臣对大臣、诸侯或者下属官吏发出的命令、指示或训诰。命是君主针对具体事情发布的命令。三者均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二)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是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以及亲亲与尊尊,具体到刑事立法指导思想就是“义行义杀”和“明德慎罚”。西周法律思想反映西周统治者立法思想的成熟与丰富,有利于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所谓“义行义杀”,就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
所谓“明德慎罚”,就是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以期在人们头脑中构筑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立法活动
1、吕刑。周穆王为了革新政治,命司寇吕侯作“吕刑”。后因吕国改称甫,所以又称甫刑。它是西周中期很有代表性的法典,内容不可考,《尚书•吕刑》有所记载。吕刑论证了敬德于刑,以刑德教的重要性,反映了奴隶制法制的成熟状态,是在总结商和周前期法制建设经验基础上的重大发展,影响深远。
2、九刑。两种含义,一为周朝初年制定的刑书;一为西周的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3、周公制礼。将夏、商两代礼制加以折中损益,加上周族自己的礼制,制定了通行全国的较为全面、系统化的周礼,即所谓礼典,规范调整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周礼是西周时期法律规范的重要形式之一。
(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了封建性的国家,为了巩固从奴隶主手中夺取的政权,封建地主阶级采用法家思想作为他们的立法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意思是说,取消按照血缘关系而规定的法律特权,取消按照爵位的有无和高低享有不同的待遇,除国君之外,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罚。这样,开始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意思是说,要制定成文法,并向百姓公布,是人人皆知法而有法可依。从而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3.行刑,“重其轻者”。是指在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这样,轻罪就不致产生,重罪也就无从出现了。
立法活动
1、郑国“制刑书于鼎”。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得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率先制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这是打破奴隶主垄断法律的一种手段,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局面。
2、邓析“竹刑”。公元前502年,郑国大夫邓析自行修订郑国的法律,书于竹简之上,称为“竹刑”。它虽属私人作品,但是影响很大。邓析后因“私造刑法”有违“国家法制”,被执政驷歂处死,但他的竹刑仍在郑国流传并为国家所承认,从而成为官方的法律。
3、、晋国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之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4、《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共有6篇,《盗法》、《贼法》、《囚法》(又称《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将《盗法》和《贼法》放于法典之首,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它是战国时期法律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它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体例上看,它的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成为秦律、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
5、商鞅变法。战国时期一次最为重要的社会改革。,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法是指春秋中后期对法律规范的总称,由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刑”发展而来。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改法为律即突出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稳定性、必行性,使法律观念的又一进步,对秦朝法制统一有重要的意义。此后,中国古代的法典基本以律为名。
(四)秦朝的法律指导思想仍然采用法家的思想,主要表现为:
1.法令由一统。这一思想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第二层含义就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2.事皆决于法。秦朝专任刑罚,规定了各种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3.以刑杀为威。这一思想有三层含义:第一,法网严密;第二,严刑重罚;第三,滥施刑罚。
立法活动
秦朝法律制度的许多内容直接来源于商鞅变法期间以及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所确立的制度。秦统一后主要是颁布各种单行的法律法令,立法活动频繁,但没有制定一部大而全的统一法典。
(五)汉朝的法律思想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汉初到文景帝时期采用黄老的无为而治作为统治思想,到了汉武帝之后确立了封建正统的儒家法律思想。后世封建王朝基本沿袭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1.汉初至文景时期
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2.汉武帝以后
汉武帝以后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辅”。
汉初社会政治经济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但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室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同中央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加上匈奴不断入侵,最高统治者就亟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寻求新的法制指导思想。汉武帝招贤纳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统”思想应对。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首先要统一思想。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儒术,是将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结合起来,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万物都分为阴和阳,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则刑辅。这也是总结秦朝“转任刑罚”的教训,提倡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以刑罚。这种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是汉武帝行之有效的统治方法。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开端。
立法活动
1、“约法三章”与《九章律》。刘邦入咸阳后,宣布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朝建立后,高祖命萧何参照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它是汉朝的基本法律。
2、汉律60 篇。惠帝时,叔孙通为补充《九章律》所未涉及的官秩、仪品之制,编订《傍章律》18篇;武帝时张汤制定《越宫律》27篇,规范宫廷警卫等事项;赵禹制定《朝律》6篇,明定朝贺制度。以上四部分共60篇,汉律的框架基本形成。
(六)唐朝初年立法指导思想同当时“安民立策”的总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点:
1.德本刑用。唐太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积极推行以教化为宗,刑罚为辅的政策。把“德礼”作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罚只是为保障推行“德礼”而设,二者相辅而行。
2.法令简约。所谓简约,就是条文简明,使人易知。
3.宽仁慎刑。所谓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所谓慎刑,就是对犯罪者处刑采取慎重的态度。
立法活动
1、《武德律》。为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颁布,是唐朝立法的开始,以隋朝《开皇律》为基础,没有太多变化。
2、《贞观律》。唐太宗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全面修订法律,经过11年的时间,完成并正式颁布,共12篇,500条。构筑了唐律的基本框架,标志着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
3、《永徽律疏》。唐高宗以《武德律》和《贞观律》为蓝本,制定颁布《永徽律》,共12篇,500条。后长孙无忌又奉命制定律疏,对律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效力,附于律后合编一起,称为“永徽律疏”。它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但对主要原则和制度从历史上寻根溯源,说明其沿革,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永徽律疏》在元代以后被称为《唐律疏议》,它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具社会影响的代表性法典,集中体现了唐朝法律空前发达的盛况。
(七)宋代立法指导思想
宋王朝统治时期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部曲转化为佃农,摆脱地主的私属地位,跻身为国家编户。宋初统治者为适应这一变化,总结了唐末五代“君弱臣强”导致变乱的教训,确立中央集权的基本国策,加强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和统治。
宋代统治者针对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确立了重惩“贼盗”的法制指导思想。主张采用重法,使用酷刑严厉镇压“贼盗”犯罪,所谓“太祖、太宗颇用重典,以绳奸慝”,就说明了这一点。
立法活动
1、《宋刑统》的制定。在内容上沿袭《唐律疏议》,但在各篇下分214们,并且律后附有唐中期以后到宋初到敕、令、格、式。
2、编敕活动。宋代自太祖制定四卷本《建隆新编敕》后,凡新帝即位或每次改元都有编敕。
3、编例活动。宋代也很重视编纂条例和断例工作,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神宗变法期间首颁《熙宁法寺断例》,南宋时期高宗颁布《绍兴刑名断例》等。北宋哲宗首颁“权宜指挥”,至南宋中期指挥已达数万件之多,其法律地位也日趋重要。
(八)元代立法指导思想
一是“参照唐宋之制”,“附会汉法”;二是沿用本民族习惯法。
立法活动
1、《至元新格》的制定,成为元代立国后第一部成文法典汇编。
2、《风宪宏纲》与《元典章》。分别制定与元仁宗时期与元英宗时期。
3、《大元通制》。以《风宪宏纲》为基础,修订了元代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大元通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元代法制状况。
(九)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为了维持政治、经济不遭受严重的破坏,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并发展到极端化的程序。这一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确立的,对整个明朝的立法活动都有深刻的影响。
1.重典治乱世。具体体现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两方面。朱元璋认为,国家的稳定,首先取决于封建国家能否实行对于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试图通过重典治吏,来达到更好的治民、治国,强化中央集权。
2.礼刑并用。朱元璋也从历史中意识到,一味强调镇压,仅靠严刑峻法,虽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张礼法并用,将礼的预防犯罪的职能同法的镇压的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严刑酷法,又强调德礼教化,儒法结合,礼刑并用。
3.加强法制宣传。朱元璋将立法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要求老百姓知晓法律是如何规定的,用实际案例来教育老百姓。
立法活动
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年开始编修,洪武30年完成并颁布于天下的法典,共七篇30卷,460条,一改传统的刑律体系,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大明律》是有明一代大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不仅本朝终世奉守不变,历代也无敢轻改。
2、《明大诰》。朱元璋在修订《大明律》的同时,为防止“法外遗奸”,亲自督导编制了《大诰》四编。主要内容是为惩治臣民各种典型犯罪的案例及朱元璋发布的训词诫令,是明朝具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汇编,充分体现了“重典治世”的思想。
3、《问刑条例》。条例是明律以外的单行法规,一般简称“例”。通常来自于司法审判的典型案例,司法机关根据该案例拟定条文,经皇帝批准颁布,成为可以普遍适用的法律形式。明孝宗弘治年间,刑部删订《问刑条例》,使之成为正式法律,还将律例合编,例为附注,称《大明律集解附例》,影响了清朝。
(十)清初“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立法思想。
清朝统治者从关外时期起,就重视借鉴明代法制的得失,尤其到皇太极时,已从实践中认识到吸收明代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形成了“参汉酌金”的立法原则。“参汉”,就是吸收明代的法制;“酌金”,则是有条件地援用女真族的习惯法。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开始将明律为代表的汉族封建法律意识与原则吸收到有关的法律、法令中。在汉官的建议下,清代法制建设将“详译明律,参以国制”作为基本的立法指导思想。
立法活动
1、《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清朝较为完整、严密的定型大法,它与《大明律》的体系结构基本相同。
2、则例。则例是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等。则例指清朝针对中央各部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是规范各部院政务活动、保障其正常运转的行政规则。可以视为清政府的行政法规,自康熙朝开始制定,分为一般则例和特别则例。
D. "例"这个字怎么组词 一定要是"例"这个字哦~例如,例子,举例,之类的...至少6个~
照例 惯例 例外 援例 凡例 破例 比例 史无前例 例行 条例 有例可援 案例 义例 先例 例如 下不为例 事例 范例 例会 一例 例子 向例 例举 例授 例假 举例 例行公事 病例 常例 傍州例 例竟门 年例 则例 实例 循例 定例 成例 常例钱 例证 格于成例 捐例 俗例 流例 分例
E. 随堂小考九年物理答案
一、单项选择
1.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其中“质”指()
A.买卖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
B.买卖兵器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
C.带有动产抵押性质的买卖的契券
D.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
答案:D
解析: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这种契约写在简牍上,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份。注意:“质”、“剂”有别,“大市以质,小市以剂”——“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等小件物品使用的较短契券;
2.按照周代的礼制,解除婚姻的制度称为“七出”。该七种离婚的条件不包括()
A.不顺父母
B.有所娶而无所归
C.恶疾
D.多言
答案:B
解析:“七出”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其中:(1)不顺父母(公婆)是“逆德”;(2)无子是绝嗣不孝;(3)淫是乱族;(4)妒是乱家;(5)有恶疾不能共祭祖先;(6)口多言会离间亲属;(7)盗窃则是反义。注意:夫家不能离异休弃的情形: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有所娶而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这是对“七出”的限制和例外,夫家不能离异休弃。
3.《法经》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汉唐律直接继承
B.《法经》六篇成为秦汉律的主要篇目
C.《法经》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一种否定
D.《法经》中各篇的主要内容未被后世封建法典继承
答案:B
解析:《法经》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它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得重要成果,是战国时期封建礼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直接继承,成为秦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其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继承与发展;所以只有B正确。
4.秦代刑法中的“具五刑”是指()
A.死刑
B.羞辱刑
C.赀刑
D.肉刑
答案:A
解析:具五刑——《汉书·刑法志》所说:“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它是后世凌迟刑的萌芽形式。
5.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死刑复奏制度”确立于()
A.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唐时期
C.汉时期
D.周时期
答案:A
解析:死刑复奏制度——奏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6.在中国封建法律发展史上,最早确立法典12篇结构的是( )
A.《开皇律》
B.《永徽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答案:D
解析:《北魏律》吸收汉晋立法成果,采诸家法典之长,“取精用宏”,修成《北魏律》20篇;
《北齐律》的制定——全面总结历代立法经验,历经十余年修成,共12篇。
(1)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
(2)精炼了刑法分则,使其成为11篇——禁卫、户婚、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
7.宋代的中央司法机构不包括()
A.御史台
B.丞相府
C.刑部
D.大理寺
答案:B
解析:唐沿袭隋制,宋沿唐制,在皇帝以下(中央)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掌中央司法审判职权。所以B是错误的。
8.明代中央司法机构之一为刑部,它的职权是()
A.明代中央复核机关
B.明代中央审判机关
C.明代中央监察机关
D.明代死刑审判机关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的司法机关——中央司法机构为刑部、大理寺、督察院。明代大理寺掌复核驳正。明代都察院掌纠察,其司法活动仅限于会审及审理官吏犯罪案件,并无监督法律执行的职能,都察院是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明代中央审判机关是刑部。
9.在秋审制度中,“案情属实,但危害不大,可以减刑或留待下年再作决定”的称为()
A.情实
B.缓决
C.可矜
D.可疑
答案:B
解析:清代经过秋审后,分四种情况:a.情实——奏请执行;b.案情属实、危害不大——减为流放、或充军、或再押监侯,称为缓决;c.可矜——免于死刑,减为徒、流刑;d.留养承嗣——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有亲老丁单情形,合乎留养条件者按留养奏请皇帝裁决。
1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正式颁行的 “宪法”的是()
A.《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D.《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
答案:A
解析:“贿选宪法”:北洋政府1923年10月10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中国近代史上首部正式颂行的宪法。
二、多项选择
1.下面关于礼与刑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刑的作用是“惩恶于未萌”
B.礼的作用是“禁恶于已然”
C.礼的作用是“禁恶于未萌”
D.刑的作用是“惩恶于已然”
答案:CD
解析:礼与刑的关系:——《汉书·陈宠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二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刑”:多指刑法和刑罚,对一切违法背礼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引导人们去行为。所以,礼的作用是“禁恶于未萌”,刑的作用是“惩恶于已然”。
2.下列属于“八议”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议亲(皇帝亲戚)
B.议贤(有传统德行与影响的人)
C.议功(有大才能)
D.议勤(为朝廷勤劳服务)
答案:ABD
解析:“八议”——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时,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此制度,主要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包括:议亲(皇帝亲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传统德行与影响的人);议能(有大才能);议功(有大功勋);议贵(贵族官僚);议勤(为朝廷勤劳服务);议宾(前代皇室宗亲)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是()
A.春秋决狱
B.准五服以制罪
C.八议
D.死刑复奏制度
答案:BCD
解析:春秋决狱是汉代确立的,“八议”——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时,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此制度,“准五服制罪”的确立——《晋律》与《北齐律》中相继确立的制度;死刑复奏制度——奏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
4.《大清新刑律》的特点有()
A.是一部诸法合体的法典
B.采用西方刑法典的结构
C.确立新的刑法制度及西方刑法原则
D.抛弃了以往的传统旧律结构
答案:BCD
解析:《大清新刑律》是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但仍保持着维护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的传统。制定中曾引发了礼教派的攻击和争议,采用了西方刑法典的结构,结构上分总则、分则两篇,主要内容及发展变化有:A.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B.总则、分则;C.主刑、从刑;D.近代刑法原则和制度(罪刑法定、缓刑制度)。所以A错误。一、单项选择题
1.夏朝法律的总称是( )。
A.夏刑
B.禹刑
C.吕刑
D.汤刑
【答案】B
2.西周时审理民事案件称为( )。
A.听狱
B.断狱
C.五听
D.听讼
【答案】D
3.汉初统治者实行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
A.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B.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C.与民休息、宽省刑罚
D.以德配天、德主刑辅
【答案】A
4.在婚姻六礼中,男方请媒氏携礼物到女方家提亲的行为被称为( )。
A.纳彩
B.纳吉
C.纳征
D.纳币
【答案】A
5.“重罪十条”首次规定于( )。
A.《晋律》
B.《开皇律》
C.《唐律》
D.《北齐律》
【答案】D
6.正式规定了“十恶”制度的法典是( )。
A.《开皇律》
B.《大业律》
C.《贞观律》
D.《永徽律》
【答案】A
7.唐朝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是( )。
A.刑部
B.御史台
C.大理寺
D.中书省
【答案】C
8.明朝例正式成为法律始于( )。
A.《大明律》
B.《大诰》
C.《问刑条例》
D.《大明律集解附例》
【答案】C
9.清入关后正式颁布并通行全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 )。
A.《大清律例》
B.《大清律集解附例》
C.《大清律》
D.《大清会典》
【答案】B
10.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宪政,并设立( )。
A.法律编译馆
B.宪政编译馆
C.宪政编查馆
D.法律编查馆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早期法制的特点有( )。
A.成文法
B.公开
C.不成文
D.不公开
【答案】CD
2.西周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六礼”
C.“七出”、“三不去”
D.“同姓不婚”
【答案】ABCD
3.属于汉朝法律形式的有( )。
A.法律答问
B.律
C.决事比
D.廷行事
【答案】BC
4.汉律规定,不准以违禁物品与匈奴互市,主要是不准内地商贾以下列哪几种物品与匈奴贸易,违者治罪?( )
A.兵器
B.铁
C.马匹
D.铜钱
【答案】ABCD
5.下列哪几位律学家为《晋律》做注,经晋武帝批准,“诏颁天下”,与《晋律》具有同等效力?( )
A.张斐
B.王植
C.杜预
D.董仲舒
【答案】AC
6.《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唐律疏议》是由张斐、杜预完成的法律注释
B.《唐律疏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
C.《唐律疏议》奠定了中华法系的传统
D.《唐律疏议》对唐代的《武德律》等法典有很深的影响
【答案】BC
7.唐律中有关拷讯的限制包括( )。
A.依法享有议、请、减等特权的不得刑讯
B.老小废疾不得刑讯
C.女犯不得刑讯
D.拷囚不得超过三次
【答案】ABD
8.明代的法律指导思想有( )。
A.礼法合一
B.德主刑辅
C.明刑弼教
D.重典治国
【答案】CD
9.清朝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规有( )。
A.《蒙古律》
B.《回律》
C.《苗律》
D.《番律》
【答案】ABCD
10.《大清现行刑律》的特点有( )。
A.改律名为“刑律”
B.取消《大清律例》中的六律总目
C.纯属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科刑
D.删除妨害国交罪
【答案】ABC
一、单项选择题
1.传说中中国历史上第—个大法官是( )。
A.共工
B.蚩尤
C.皋陶
D.黄帝
【答案】C
2.西周时祭祀之礼称为( )。
A.凶礼
B.嘉礼
C.军礼
D.吉礼
【答案】D
3.西汉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盗他人一头牛并贩卖到外乡,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其妻隐瞒未向官府举报。案发后,该男子受到惩处。依照汉代法律,其妻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B.按包庇罪论处
C.与其丈夫同罪
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罚
【答案】A
4.汉初关于礼仪制度方面的法律是( )。
A.《傍章律》
B.《越宫律》
C.《朝律》
D.《卫禁律》
【答案】A
5.“八议”首次规定于( )。
A.《晋律》
B.《曹魏律》
C.《北齐律》
D.《唐律》
【答案】B
6.唐律规定,如果“嫁娶违律”,( )。
A.独坐结婚者
B.独坐主婚者
C.结婚、主婚皆坐
D.结婚、主婚皆不坐
【答案】B
7.唐初立法的重要依据是( )思想。
A.务在宽简
B.严格守法
C.严格执法
D.德本刑用
【答案】D
8.明朝将御史台改为( )。
A.通政使司
B.布政使司
C.按察使司
D.都察院
【答案】D
9.清朝颁布的《会典》共有( )。
A.三部
B.六部
C.四部
D.五部
【答案】D
10.清末官制改革中将省刑名总汇的提刑按察使司改为( )。
A.按察司
B.地方审判厅
C.提法司
D.地方检察厅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中国早期社会政治法律观的正确表述有( )。
A.“天讨”、“天罚”是最基本的官方政治法律思想
B.“天讨”、“天罚”直接构成早期神权政治法律理论的基础
C.以天意来解释行使权力、实施法律和刑罚的终极依据,以增强政权和国家法律的威慑力量
D.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答案】ABC
2.以下属于“五过”内容的有( )。
A.惟反
B.惟内
C.惟货
D.惟来
【答案】ABCD
3.汉代起诉方面的法律规定有( )。
A.严禁越诉
B.有告诉和举劾两种起诉形式
C.严禁诬告
D.武帝后限制卑幼的诉权
【答案】ABCD
4.汉律中有关于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其中无条件作免罪处置的情况有( )。
A.子匿父母
B.孙匿祖父母
C.父母匿子
D.夫匿妻
【答案】AB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法律内容也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
A.八议入律
B.官当制度的确立
C.重罪十条的产生
D.准五服制罪的确立
【答案】ABCD
6.属于唐朝刑法适用原则的有( )。
A.类推
B.自首
C.累犯加重
D.同居相为隐
【答案】ABCD
7.唐代科举的科目主要有( )。
A.明经
B.明法
C.明书
D.明算
【答案】ABCD
8.明代例由( )组成。
A.条例
B.判例
C.单行成例
D.断例
【答案】BC
9.清朝的主要法律形式包括( )。
A.赦
B.条例、则例
C.会典
D.事例
【答案】BCD
10.下列有关清末商事立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清末政府和北洋政府都实行民商分立的民事立法体例
B.沈家本参与起草了《钦定大清商律》
C.日本法学家参与了清末的商事立法活动
D.《大清商律草案》由总则、公司律、破产律、票据律和海船律五编组成
【答案】AC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法官在审判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叫做( )。
A.“五刑”
B.“五听”
C.“五行”
D.“九刑”
【答案】B
2.“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即观察当事人眼睛与视觉,无理则双目失神,这就是“五听”制度中的( )。
A.“色听”
B.“目听”
C.“辞听”
D.“气听”
【答案】B
3.西汉武帝时颁布“告缗令”的目的主要是( )。
A.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B.加强对外贸易管理
C.推行国家专卖制度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D
4.汉朝时为了适应武帝以后法律儒家化的需要,在审判制度中首创了“春秋决狱”的是( )。
A.董仲舒
B.桑弘羊
C.萧何
D.赵禹
【答案】A
5.最早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的法典是( )。
A.《晋律》
B.《魏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答案】B
6.配有律疏的法律是( )。
A.《大中刑律统类》
B.《贞观律》
C.《唐六典》
D.《永徽律》
【答案】D
7.唐律中有关赋税征收和徭役摊派的内容规定在( )。
A.职制律
B.徭律
C.户婚律
D.田律
【答案】C
8.明朝代表性的法典是( )。
A.《明大诰》
B.《明会典》
C.《大明律》
D.《大明会典》
【答案】C
9.清朝则例的制定始于( )。
A.顺治年间
B.雍正年间
C.乾隆年间
D.康熙年间
【答案】D
10.《谘议局章程》及《谘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是由下列哪一机构草拟的?( )
A.考察政治馆
B.宪政编查馆
C.刑部
D.修订法律馆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1.三宥之法指的是( )。
A.过失
B.弗知
C.遗忘
D.故意
【答案】ABC
2.西周时期将审理案件称为( )。
A.断狱
B.听讼
C.定分
D.止争
【答案】AB
3.西汉武帝时期确立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
A.与民休息
B.宽省刑罚
C.礼法并用
D.德主刑辅
【答案】CD
4.下列选项中,关于决事比的正确表述是( )。
A.又称比,与近代类推相似
B.具有灵活性与针对性
C.在西汉时期被广泛应用
D.针对特定犯罪而设
【答案】ABC
5.正式规定官当制度的法典分别是( )。
A.《北魏律》
B.《北齐律》
C.《陈律》
D.《晋律》
【答案】AC
6.唐律的特点是( )。
A.“礼法合一”
B.科条简要,宽简适中
C.立法技术完善
D.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答案】ABCD
7.唐律将“十恶”按照性质划分为( )。
A.威胁、损害皇帝人身、权力、尊严的犯罪
B.严重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手段残忍的犯罪
C.破坏封建伦常关系的犯罪
D.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犯罪
【答案】ABC
8.下列选项中,对《明大诰》的正确表述有( )。
A.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主持编纂
B.以判例形式出现
C.是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是律外之法
D.共四编,处刑多重于明律,处刑残忍
【答案】ABCD
9.按照清律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应当加重处罚的犯罪是( )。
A.谋反
B.谋叛
C.谋大逆
D.不义
【答案】ABC
10.下列选项中,有关《大清新刑律》的正确表述是( )。
A.受到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的反对
B.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C.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
D.由此引发了“礼法之争”,展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巨大差异
【答案】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将奴隶制五刑由轻至重排列正确的是( )。
A.大辟、宫、剕、劓、墨
B.墨、劓、剕、大辟、宫
C.墨、劓、剕、宫、大辟
D.剕、大辟、宫、墨、劓
【答案】C
2.“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即观察当事人的言语表达,理屈者则言语错乱,这就是“五听”制度中的( )。
A.“色听”
B.“目听”
C.“辞听”
D.“耳听”
【答案】C
3.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齐太仓令获罪当处墨刑,其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为官奴,替父赎罪。这一事件导致了下列哪一项法律制度改革?()
A.汉高祖规定“上请”制度
B.汉文帝废除肉刑
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
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
【答案】B
4.汉文帝时期的刑罚改革中将劓刑改为( )。
A.髡钳城旦舂
B.笞三百
C.笞五百
D.弃市
【答案】B
5.在中国封建法律发展史上,最早确立法典l2篇结构的是( )。
A.《开皇律》
B.《永徽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答案】D
6.首次区分公罪与私罪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北齐律》
B.《开皇律》
C.《唐律疏议》
D.《宋刑统》
【答案】B
7.在唐朝,禁违止邪的官吏守则,带有行政法律的性质的法律形式是( )。
A.律
B.令
C.格
D.式
【答案】C
8.《大明会典》首次编制于( )。
A.正德时期
B.嘉靖时期
C.弘治时期
D.万历时期
【答案】C
9.清朝的则例( )。
A.专指刑事单行法规
B.指某一行政部门或某项专门事务方面的单行法规汇编
C.指皇帝就某项事务发布的“上谕”或经皇帝批准的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
D.指经过整理编订的事例
【答案】B
10.1902年,清政府任命了两位修律大臣,一位是沈家本,另一位是( )。
A.端方
B.伍廷芳
C.刘坤一
D.劳乃宣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是夏朝司法官的名称?( )
A.大理
B.理
C.小司寇
D.士
【答案】ABD
2.下面关于西周时期“礼”与“刑”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
A.“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
B.“刑”是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
C.两者在运用上为“出礼入刑”
D.“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答案】ABCD
3.汉朝《九章律》的篇目是在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增加而成的。增加的三篇篇目分别为( )。
A.户律
B.兴律
C.厩律
D.朝律
【答案】ABC
4.在汉律中,属于危害专制中央集权方面的犯罪是( )。
A.左官罪
B.阿党附益罪
C.出界罪
D.酎金罪
【答案】ABCD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司法制度的变化包括( )。
A.北齐时期正式设置大理寺
B.登闻鼓直诉制度建立
C.死刑复奏制度确立
D.法律上禁止刑讯逼供
【答案】ABC
6.关于唐律中的刑罚适用原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十恶”犯罪为“常赦所不原”
B.老年人和残疾人犯罪可减免刑罚
C.禁止以类推方法定罪量刑
D.外国人犯罪一律依照唐律处罚
【答案】AB
7.唐代御史台在司法方面的职权包括以下哪几项?( )
A.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
B.参与审判重大疑案
C.负责全国的狱囚管理
D.受理有关行政上诉案件
【答案】ABD
8.明代文官考课的制度包括( )。
A.致仕
B.考满法
C.京察
D.考察法
【答案】BCD
9.清朝刑部的职权有( )。
A.审理京师百官犯罪案件
B.刑名总汇
C.参与或主持国家立法
D.负责全国的司法行政案件
【答案】ABCD
10.《大清民律草案》中由日本法学家草拟的编目有( )。
A.总则
B.亲属
C.债
D.继承
【答案】AC 希望可以帮助您!
F. 如何理解清代司法实践中的律例并行 中国法制史
即重律,又重例,律例并行;律与刑例的关系是:“盖立例以辅律,贵 依律以定例”。所谓“贵依律以定例”,就是在 编纂条例时,要以“辅律”为出发点,以明律为立法基础,按照律的基本精神和立法原 则去进行。清王朝继承和发展了明代的律例关系理论,并把其作为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 想。清代制例的基本要求是,例当“与律义相合”,例以补“律所不备”。清末薛允升 把清代律例的关系概括为:“凡律所不备,必藉有例,以权其小大轻重之衡。使之纤悉 比附,归于至当”。由于明清两朝基本上坚持按照 这一立法原则制例,进一步完善了当时的法律制度。
在清代的法律体系中,律、例是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律为“常经”,长期稳定不 变。适时制例、编例以补律之不足,是国家基本的和经常性的立法活动。通过制例对少 数过时的律文进行修正,也是国家完善法制的重要措置。在司法实践中,律、例并行, 例在国家法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评价例的作用和功过是非,不能以是否“以例 破律”、“以例代律”为尺度,而应当以它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 为标准。由于清代的编例内容浩瀚,对例的作用的评价,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具体分 析,不可把经过朝廷精心修订的各种条例、则例、事例、条规等,同某一时期某位君主 随心所欲颁行的事例一概而论,也不可因为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奸吏曲法、蓄意以例破 律的问题,就断定清代是以例坏法,进而全盘否定例的作用。清代虽然也出现 过“因事起例”、“驯致条例浩瀚”、的弊端,但一般说来,在司法实践 中造成不良后果的,多是那些属于君主个人随心所欲、临时颁行的事例,或是不法官吏 曲法、坏法造成的,且在法律实施中是局部发生的问题,不可以偏盖全!
G. 律垂邦法为不易之常经 例准民情在制宜以善用 何解
·“律垂邦法为不易之常经,例准民情在制宜以善用”———先是以例辅律,逐渐例律并行,最后以例破律
所谓“例”,即成例汇编,是在汉代“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形式,但其不一定有具体事例,盛行于宋、明、清等朝。其主要内容一般有两部分,一是皇帝有关诏旨或经皇帝批准的事例、条例;二是案例,经过编纂,以前事作为后事的断案标准。例之盛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情况的发展变化使得法律难以适应,再加上有些朝代开国君主所定法律后继者不得修改。律文的固定性与社会生活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为例的盛行提供了条件。[131]。
明清法规以律为主,律外有例、诰、令、条例、则例、会典等;特别是经常以奏准的例来补充律文的不足[132]。明清时期律例合编。清律继承和发展了明律的有关规定,清朝法典分为“律”与“例”两部分,律是正文,例是附例。“凡律令该载不尽事理,若断罪无正条者引律比附,应加应减,订拟罪名,议定奏闻”。“律不尽者著于例,……有例则置其律,例有新者则置其故者,律与例无正条者,得比而科焉,必疏闻以候旨。”清朝还创制了一系列比附范例作为审判时所遵循的先例[133]。
例与律的地位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消长,基本过程是:先是以例辅律,逐渐例律并行,最后以例破律。荀子曾说过:“有法则以法行,无法则以类举,听之尽也。[134]”武树臣认为:这即为荀子提出的司法审判原理。其涵义即是说:“在审判中,有现成的法律条文可援引的,就按法律条文定罪科刑,没有法律条文的就援引以往的判例,没有判例就依照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法律政策来定罪量刑,创制判例。[135]”
考证还说明,例如在清代时,习惯法和判例法都是审判机关处理案件时的重要法律渊源。由于此种“例”其实是对成案中包含的法律原则的高度抽象。而适用成案事实上又是清代法律适用的一项原则。以至于有人认为,这种判例法体系或判例法制度,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与英国中世纪的判例法制度即普通法制度,都已经是非常地接近了
H. 古代中国如何立法 君主命令就是法律吗
中国历代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活动的演变陈建华(一)夏商朝的立法思想是神权法思想。神权法思想是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发展而来的,人类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以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被加上了阶级属性,成为神权法思想。夏朝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代表上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和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从夏朝开始,奴隶主就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法权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给他们的统治披上一层神秘的合法的外衣。商朝全部继承了夏朝的神权法思想,并且较夏朝更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典型的神权法思想。立法活动:1、禹刑。《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它是指夏朝法律的总称,并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大多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具体内容无可详考。2、汤刑。《左传》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它是商代法律的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和国王发布的“誓”“诰”“命”等。誓侧重于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发布军事命令或宣布军事纪律,大体相当于后来的军法。诰侧重于国王或者权臣对大臣、诸侯或者下属官吏发出的命令、指示或训诰。命是君主针对具体事情发布的命令。三者均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二)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以及亲亲与尊尊,具体到刑事立法指导思想就是“义行义杀”和“明德慎罚”。西周法律思想反映西周统治者立法思想的成熟与丰富,有利于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所谓“义行义杀”,就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所谓“明德慎罚”,就是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以期在人们头脑中构筑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立法活动1、吕刑。周穆王为了革新政治,命司寇吕侯作“吕刑”。后因吕国改称甫,所以又称甫刑。它是西周中期很有代表性的法典,内容不可考,《尚书•吕刑》有所记载。吕刑论证了敬德于刑,以刑德教的重要性,反映了奴隶制法制的成熟状态,是在总结商和周前期法制建设经验基础上的重大发展,影响深远。2、九刑。两种含义,一为周朝初年制定的刑书;一为西周的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3、周公制礼。将夏、商两代礼制加以折中损益,加上周族自己的礼制,制定了通行全国的较为全面、系统化的周礼,即所谓礼典,规范调整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周礼是西周时期法律规范的重要形式之一。(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了封建性的国家,为了巩固从奴隶主手中夺取的政权,封建地主阶级采用法家思想作为他们的立法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意思是说,取消按照血缘关系而规定的法律特权,取消按照爵位的有无和高低享有不同的待遇,除国君之外,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罚。这样,开始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意思是说,要制定成文法,并向百姓公布,是人人皆知法而有法可依。从而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3.行刑,“重其轻者”。是指在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这样,轻罪就不致产生,重罪也就无从出现了。立法活动1、郑国“制刑书于鼎”。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得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率先制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这是打破奴隶主垄断法律的一种手段,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局面。2、邓析“竹刑”。公元前502年,郑国大夫邓析自行修订郑国的法律,书于竹简之上,称为“竹刑”。它虽属私人作品,但是影响很大。邓析后因“私造刑法”有违“国家法制”,被执政驷歂处死,但他的竹刑仍在郑国流传并为国家所承认,从而成为官方的法律。3、、晋国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之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4、《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共有6篇,《盗法》、《贼法》、《囚法》(又称《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将《盗法》和《贼法》放于法典之首,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它是战国时期法律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它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体例上看,它的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成为秦律、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5、商鞅变法。战国时期一次最为重要的社会改革。,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法是指春秋中后期对法律规范的总称,由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刑”发展而来。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改法为律即突出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稳定性、必行性,使法律观念的又一进步,对秦朝法制统一有重要的意义。此后,中国古代的法典基本以律为名。(四)秦朝的法律指导思想仍然采用法家的思想,主要表现为:1.法令由一统。这一思想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第二层含义就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2.事皆决于法。秦朝专任刑罚,规定了各种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3.以刑杀为威。这一思想有三层含义:第一,法网严密;第二,严刑重罚;第三,滥施刑罚。立法活动秦朝法律制度的许多内容直接来源于商鞅变法期间以及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所确立的制度。秦统一后主要是颁布各种单行的法律法令,立法活动频繁,但没有制定一部大而全的统一法典。(五)汉朝的法律思想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汉初到文景帝时期采用黄老的无为而治作为统治思想,到了汉武帝之后确立了封建正统的儒家法律思想。后世封建王朝基本沿袭封建正统法律思想。1.汉初至文景时期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2.汉武帝以后汉武帝以后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辅”。汉初社会政治经济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但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室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同中央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加上匈奴不断入侵,最高统治者就亟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寻求新的法制指导思想。汉武帝招贤纳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统”思想应对。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首先要统一思想。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儒术,是将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结合起来,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万物都分为阴和阳,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则刑辅。这也是总结秦朝“转任刑罚”的教训,提倡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以刑罚。这种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是汉武帝行之有效的统治方法。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开端。立法活动1、“约法三章”与《九章律》。刘邦入咸阳后,宣布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朝建立后,高祖命萧何参照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它是汉朝的基本法律。2、汉律60篇。惠帝时,叔孙通为补充《九章律》所未涉及的官秩、仪品之制,编订《傍章律》18篇;武帝时张汤制定《越宫律》27篇,规范宫廷警卫等事项;赵禹制定《朝律》6篇,明定朝贺制度。以上四部分共60篇,汉律的框架基本形成。(六)唐朝初年立法指导思想同当时“安民立策”的总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点:1.德本刑用。唐太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积极推行以教化为宗,刑罚为辅的政策。把“德礼”作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罚只是为保障推行“德礼”而设,二者相辅而行。2.法令简约。所谓简约,就是条文简明,使人易知。3.宽仁慎刑。所谓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所谓慎刑,就是对犯罪者处刑采取慎重的态度。立法活动1、《武德律》。为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颁布,是唐朝立法的开始,以隋朝《开皇律》为基础,没有太多变化。2、《贞观律》。唐太宗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全面修订法律,经过11年的时间,完成并正式颁布,共12篇,500条。构筑了唐律的基本框架,标志着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3、《永徽律疏》。唐高宗以《武德律》和《贞观律》为蓝本,制定颁布《永徽律》,共12篇,500条。后长孙无忌又奉命制定律疏,对律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效力,附于律后合编一起,称为“永徽律疏”。它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但对主要原则和制度从历史上寻根溯源,说明其沿革,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永徽律疏》在元代以后被称为《唐律疏议》,它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具社会影响的代表性法典,集中体现了唐朝法律空前发达的盛况。(七)宋代立法指导思想宋王朝统治时期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部曲转化为佃农,摆脱地主的私属地位,跻身为国家编户。宋初统治者为适应这一变化,总结了唐末五代“君弱臣强”导致变乱的教训,确立中央集权的基本国策,加强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和统治。宋代统治者针对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确立了重惩“贼盗”的法制指导思想。主张采用重法,使用酷刑严厉镇压“贼盗”犯罪,所谓“太祖、太宗颇用重典,以绳奸慝”,就说明了这一点。立法活动1、《宋刑统》的制定。在内容上沿袭《唐律疏议》,但在各篇下分214们,并且律后附有唐中期以后到宋初到敕、令、格、式。2、编敕活动。宋代自太祖制定四卷本《建隆新编敕》后,凡新帝即位或每次改元都有编敕。3、编例活动。宋代也很重视编纂条例和断例工作,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神宗变法期间首颁《熙宁法寺断例》,南宋时期高宗颁布《绍兴刑名断例》等。北宋哲宗首颁“权宜指挥”,至南宋中期指挥已达数万件之多,其法律地位也日趋重要。(八)元代立法指导思想一是“参照唐宋之制”,“附会汉法”;二是沿用本民族习惯法。立法活动1、《至元新格》的制定,成为元代立国后第一部成文法典汇编。2、《风宪宏纲》与《元典章》。分别制定与元仁宗时期与元英宗时期。3、《大元通制》。以《风宪宏纲》为基础,修订了元代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大元通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元代法制状况。(九)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为了维持政治、经济不遭受严重的破坏,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并发展到极端化的程序。这一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确立的,对整个明朝的立法活动都有深刻的影响。1.重典治乱世。具体体现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两方面。朱元璋认为,国家的稳定,首先取决于封建国家能否实行对于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试图通过重典治吏,来达到更好的治民、治国,强化中央集权。2.礼刑并用。朱元璋也从历史中意识到,一味强调镇压,仅靠严刑峻法,虽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张礼法并用,将礼的预防犯罪的职能同法的镇压的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严刑酷法,又强调德礼教化,儒法结合,礼刑并用。3.加强法制宣传。朱元璋将立法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要求老百姓知晓法律是如何规定的,用实际案例来教育老百姓。立法活动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年开始编修,洪武30年完成并颁布于天下的法典,共七篇30卷,460条,一改传统的刑律体系,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大明律》是有明一代大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不仅本朝终世奉守不变,历代也无敢轻改。2、《明大诰》。朱元璋在修订《大明律》的同时,为防止“法外遗奸”,亲自督导编制了《大诰》四编。主要内容是为惩治臣民各种典型犯罪的案例及朱元璋发布的训词诫令,是明朝具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汇编,充分体现了“重典治世”的思想。3、《问刑条例》。条例是明律以外的单行法规,一般简称“例”。通常来自于司法审判的典型案例,司法机关根据该案例拟定条文,经皇帝批准颁布,成为可以普遍适用的法律形式。明孝宗弘治年间,刑部删订《问刑条例》,使之成为正式法律,还将律例合编,例为附注,称《大明律集解附例》,影响了清朝。(十)清初“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立法思想。清朝统治者从关外时期起,就重视借鉴明代法制的得失,尤其到皇太极时,已从实践中认识到吸收明代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形成了“参汉酌金”的立法原则。“参汉”,就是吸收明代的法制;“酌金”,则是有条件地援用女真族的习惯法。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开始将明律为代表的汉族封建法律意识与原则吸收到有关的法律、法令中。在汉官的建议下,清代法制建设将“详译明律,参以国制”作为基本的立法指导思想。立法活动1、《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清朝较为完整、严密的定型大法,它与《大明律》的体系结构基本相同。2、则例。则例是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等。则例指清朝针对中央各部门的职责、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是规范各部院政务活动、保障其正常运转的行政规则。可以视为清政府的行政法规,自康熙朝开始制定,分为一般则例和特别则例。
I. 有关法治的诗词
1.
《比得寒疾用道士养生法治其内郡幕徐天隐遗以》
宋代:毛滂
江南卑湿地,往往专如长沙。
薄寒能中属人,毛立噤齿牙。
初犹遭蒸炊,又似缚且檛。
淫祠乱昏俗,过福专群鸦。
参军支病骨,抱案随吏衙。
鬼盖乘其穷,屡以寒热加。
定知鬼非人,吾谁彼疵瑕。
乌饥集屋梁。聊试弹以笯。
手摩田中丹,三关气成霞。
房图引芸蒿,相与排阴邪。
此鬼不足施,霍然促脂车。
2.《送杨舒州》
宋代:卫博
我昔怀军书,西行尽淮泗。
是时敌方张,长江饮渴骑。
憨将何一律,两地一朝弃。
川原厌膏血,关山接烽燧。
岿然舒子国,屹立干戈地。
中有袴襦民,未可文法治。
疮痍待良药,天子念循吏。
谁厌承明直,雅是诗书帅。
淮扬君肯薄,吾丘世寡二。
正须烹鲜手,往述羡鱼意。
前驱触炎热,弭节及凉吹。
朝衙百吏散,闭合有余致。
临州古云乐,此理敢轻议。
近闻今单于,已遣朝正使。
公师杜征南,郡得汉龚遂。
里闾息愁叹,扞牧殆余事。
政成多暇日,寄我千金字,
淮鱼秋正美,灊山日空翠。
匹马不作难,为公十日醉。
颇见有此客,要使州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