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条例故
Ⅰ 月光条例是一部什么样的漫画
《月光条例》是藤田和日郎的少年漫画作品。台湾由青文出版社所代理,于2008年12月开始在元气少年连载。
月光条例
月光条例
Moonlight Act
假名 ゲッコージョーレイ
类型 少年漫画、冒险、动作
漫画
作者 藤田和日郎
出版社 小学馆
青文出版社
文化传信
连载杂志 周刊少年Sunday
连载期间 2008年17号 – 连载中
册数 6卷(2009年9月)
简介
注意:下文中包含记述作品情节的段落,或许会降低欣赏原作的兴致。
“周刊少年Sunday”(小学馆)2008年17号开始连载中。 这是继魔力小马、魔偶马戏团后鬼才藤田和日郎第三部长篇连载。
把童话故事作为题材,日本和西洋各种各样的精采童话故事都会登场,令故事添上色彩。登场的可以是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也可能是名不见经传地方童话,富士鹰操笔乐也会加上自己原创的各种色彩,更令故事精采万分。
因为数十年一次蓝色月光引发的月打的关系,被月光照中的童话世界的角色都会变的很凶暴,甚至会摧毁原作使童话故事消失。
因为一直戴着钵所以不会被月打的戴钵公主这次又以使者的身分来到读者的世界。
认识了男主角岩崎月光,并碰巧使它成为“月光条例”的执行者,主角虽然嘴巴说不要,但是身体倒是很诚实。
为了保卫童话世界,使世界恢复正常,而展开一场漫长的战斗。
登场人物
读者世界
主要人物
岩崎 月光(いわさき げっこう)
男主角一名热血高中男生,本性刚直,有四件事让他没辄月亮、说实话、话剧社、老爹,在一次偶然之中,他拯救了戴钵公主,还被刻印上月光条例的极印而成为执行者。 月光他心里想的是和嘴里说的几乎是相反的,永远不会说出真心话。
本来很不想拿戴钵当武器。 用头撞也能达到攻击效果。
传闻:
1.小学三年的的时候,在电车的铁轨旁边大便。
2.国一的时候把同班牙子的直笛舔过了。
话剧社(エンゲキブ)
本名不详,岩崎月光的童年玩伴,高中女生,知道月光许多秘密,还会以此来威胁月光,常常换男友,喜好会随男友而改变,前任男友是个钓鱼痴,现任男友是个铁道狂,曾和高木天道交往。
高木天道
很粗矿的男子汉,和月光是感期很差的朋友,常和月光打架,但都分不出胜负,因为两人都喜欢帮助弱者,会骑车,曾和话剧社交往、现在还是喜欢话剧社。
其他人物
岩崎老爹
岩崎拉面店老板、月光养父,很凶,但是个好人。
童话世界
主线人物
戴钵公主
因为一直戴钵,所以不会被月打,也算是主角之ㄧ,可以吞下武器并发挥100倍的力量。
很多次都月打都是由他来当担任使者。
三只小猪
原作中最后吃了大野狼,但是大野狼被月打后获得无上的力量。可爱的小猪也被吃了两只。
最后被主角所拯救,并且在红砖屋煮好蕃薯汤等月光去享用。
一寸法师
原作中使计谋让公主和他在一起,因为很弱小,所以只能用这种方式获得幸福。 但是绝对不是大恶人。最后打败恶鬼身高变高,从此过的幸福快乐的日子。
最后让公主许愿是让即使一寸法师不在,一寸法师的故事也不会消失。然后又从书里跑出来。
公主
原作中因为一寸法师的计谋,被迫离开家里,和一寸法师在一起。 后来被鬼之金棒控制来攻击一寸法师。
但是她是真心爱着一寸法师的。
瓜子姑娘
日本童话,不过内容应该是瓜子姑娘被天邪鬼杀了,然后麻雀揭发天邪鬼的阴谋,天邪鬼最后也被群众杀了。 不像漫画中的结局,算是一个悲剧。
协力者
国王
国王的新衣里的国王,原作中被诈骗集团骗,明明没穿衣服,还认为自己穿上的是只有聪明人才看的到的衣服。
最后被天真无邪的小孩说出真相,非常丢脸。
故事中小孩和民众被月打暴动要杀掉国王,国王连络戴钵,算是协力者。
鬼
一寸法师的配角鬼,两个都是好人。一个武器被戴钵吞了,一个武器被月打了。
被月打的反派
大野狼
原作中是个笨野狼只能吹垮茅草屋和木头屋连红砖屋都吹不垮,最后还被三只小猪煮来吃。
被月打后等级狂升,连金阁室、国会议事堂都能吹垮,还吃了两只小猪,最后被主角的头的月亮打败。
鬼之金棒
被月打的是配角鬼的棒子,控制公主的心智,能发挥超强力量,差点使地球灭亡。
最后被月光和戴钵合力打倒。
阿万弱
故事进展列表
篇章 故事大标题 出现童话 话数 单行本
1 本条目之目的 戴钵公主、国王的新衣、三只小猪 第01话~第04话 第一集
2 一寸法师 一寸法师 第01话~第08话
第二集
3 居场所 戴钵公主的轻松串场故事 全1话
4 辛蒂蕾菈 灰姑娘 第01话~第02话(未完)
第九条(阿万弱与瓜子姑娘)35~36
阿万弱与瓜子姑娘
[编辑] 相关用语
月光条例
被蓝色月光扭曲的童话故事必须由勇猛的月光来导正。
月打
蓝色的月光,每隔数十年就会洒落在地面上一次。
每当月光洒下,世界就会出现一些不寻常的现象。
发生不寻常现象的 是孩子们所读的 童话世界的故事。
被月光照中的角色都会变的很凶暴。
长老
童话世界的长老会的长老,制定月光条例的人
已知有白雪公主的妈妈、开花爷爷、乙姬公主
Ⅱ <<宋史 苏轼传>>的部分翻译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
Ⅲ 谁规定中秋节要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这一行为并不是具体某个人规定的,而是百姓们根据祭月旧俗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新的风俗习惯。早在远古时期相信有月神的古人每逢八月十五就会举行祭月,在祭月时他们会准备诸多供品。古人呈献给月神的贡品主要是一些糕点与水果,这糕点便就是月饼的起源。在结束祭月之后古人会将充当供品用的糕点与水果进行分食,这一行为后来逐渐演变成中秋吃月饼这一风俗。
古人在中秋节这一天除了吃月饼、赏月之外还会进行其它娱乐活动,其中包括江南地区的“卜状元”。除此之外,月饼经由长时间的发展也衍生出了非常多的派别,比如说最具代表性的广式、京式、苏式以及潮式这四种月饼。除了这些传统月饼之外,还出现了诸多非传统月饼,像法式月饼、冰淇淋月饼等等。
Ⅳ 谁有关与法律的诗词
法律知识农户应知应会歌 (四五普法教材歌谣) 普法四个五年期,规划从2001年起。 学习法律十二个,国家、省、州三条例。 (《刑法》、《婚姻法》、《公司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立法法》、《行政复议法》、《房地产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土地承包法》、《行政许可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信访条例》、《乡村公路条例》、《法制宣传教育条例》) 各种法律要熟记,依法依规维权利。 衣食住行和生产,承包山林和土地。 饲养动物与修造,老人小孩及邻居。 社会活动与交往,处理各方的关系。 为人为己讲道德,都有法律法规依。 植树栽竹自己地,遮光滴水根吸肥, 大的损失须赔偿,小的矛盾互体谅。 乡村公路修扩建,占用山林和土地。 干扰施工就违法,支持公益识大体。 条例十七、十八有规定,协商一致顾大局。 大小道路本无主,谁人通行尽自由。 一旦有路是公用,妨碍通行依法处。 石头矿产国所有,自营山林和表土, 挖矿采石必办证,随意采挖追责任。 无论谁家山和地,水利资源是国家的。 引水方便要提供,损点小利不扯皮。 水的源头不让用,终究依法得处理。 山林、土地权属争,证件四方界限定。 要讲体谅要依法,矛盾纠纷莫激化。 和气生财是福星,辛勤耕耘是根本。 出行无论去哪里,坐车安全要注意, 乘车不乘乱和破,车好技好不超座。 雇工转工要注意,安全生产是第一, 出了事故有法依,损财伤神难扯皮。 小孩不满十六岁,在外惹事又生非, 打骂索要损钱物,民事责任家长背。 学生在校校方管,学生在家家长担。 半路途中有违法,学校家长都要管。 责任是否自己担,民法通则有界限。 学生从小学美德,学校家长负主责。 各种法律不能违,违法受处失大悔。 学生时代多学法,走入社会是贤达。 老人在外闯了祸,民事责任和过错。 自己能担自己担,自己不能赡养管。 这是家庭文明史,为人美德有一言。 家庭建设依法定,改建扩建须办证。 邻里关系处理好,不碍光线和通行。 砍树需要办手续,施工按图不强行。 家庭关系要和气,男女老少不攀比。 事多事少不心烦,缺钱少米不生气。 有力多少出多少,能劳则劳包容些。 家人有病需求医,不能信神拜天地。 敬老养老有法律,保证冬暖夏凉被和衣, 无论老人嘴杂多,必供生活柴和米。 无论老人多不仁,油盐酱醋要保证。 老人住宿要优先,有病及时上医院。 公婆体谅儿和媳,只望子孙有出息。 如果儿媳不孝顺,种下苦果苦自己。 法律追究不姑息,屋檐水滴现窝里。 政府管事多又杂,主要精力搞开发。 矛盾纠纷基层化,疑难纠纷转司法。 邻里有难怎么办,中心户长在身边。 依法依德来治国,社会平安保和谐。 内容繁多暂到此,与时俱进再完善。
Ⅳ 修改病句的方法有哪些
修改病句的方法及原则
一般句子的结构与成分图
定语) + 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
主语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宾语一般也由名词和代词充当。
判断病句的方法(1)
一)、紧缩法。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先把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于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搭配有无问题,修饰语的内部是否存在语序问题。例如:
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年担负着建设成为强国”。从这个主干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不完整。
缩法也适于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搭配得当。例如:
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勇往直前的一曲壮歌。
紧缩以后,全句成为“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一曲壮歌。”这样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讲述”与“一曲壮歌”搭配不当。
紧缩法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紧缩时,为了避免在否定句中去掉否定词而出现与原意相反的情况,应把否定词保留在主干里。
②紧缩时,必须保持原格式的基本结构不变。如果砍掉了修饰成分以外的词语,就会破坏原句的结构。
二)、类比法。对句子的毛病拿不准时,按照原句格式仿造一些浅近的、容易把握的句子加以比较,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语病所在。例如: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个经验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个经验值得他们的学习”“这个经验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例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国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四)、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方面考虑是否合适。例如:
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第一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第二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判断病句的方法(2)
具体地说辨析病句、修改病句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二)、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光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三)、有的放矢法:
语病往往会出现在句子中的一些特定部位,如: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会出现语序不当的问题;多重否定词,可能会出现否定不当的问题;是非句中,可能会出现前后不对应的问题,如:“是否刻苦学习,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提高了学习成绩。”
四)、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改正。
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修改病句的原则
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
(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
(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造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这样做,往往会背离原意而达不到正确改正语病的目的。
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榻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我们还要注意,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
增(成分残缺的) 删(多余的)
换(用词不妥当) 简(修改应简要)
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几种常见语病举例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句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意思的表达。因此,说话、写文章应该努力避免出现病句。如果出现了病句,就应找出原因,做出修改。
经常出现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成分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还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成分残缺的句子结构不完整,意思不清楚。例如:
①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②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③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这三个句子都没有主语,所以意思都不清楚。从例①里不知谁“听了校长的报告”,“谁”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修改时应加上主语,可以改成:
我们了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或者改成:
听了校长的报告,同学们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这里的例②例③句并不是真正地缺少主语,而是因为滥用了“经过”、“通过”一类的词,将主语隐藏起来了。修改时只要删去“经过”、“通过”,主语就露出来了。例②可修改成:
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这次讲课”是这句话的主语,回答“什么”对大家启发很大。例③可以修改成:
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或者改成:
通过讨论,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前者的主语是“讨论”,后者的主语是“决心”。
以上讨论的是主语残缺的病句。
有的句子缺少谓语。例如: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这句话提出了话题,没有回答“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在春天“怎样”了,也就是没有对话题进行陈述。修改的时候要加上谓语,可以补充为: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
还有的句子缺少宾语,也是不完整的,例如: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
这句话主语是“少先队员们”,谓语是“响应”。“响应”一词一般和“号召”、“倡议”搭配,和“学习雷锋”不搭配。“学习雷锋”是“号召”或“倡议”的具体内容,只能作“号召”、“倡议”的附加成分,所以这句话缺少与谓语“响应”搭配的宾语,也属成分残缺的病句。应该改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号召。
或者改写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倡议。
对于成分残缺的病句,我们只要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知道了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二)用词不当
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意分辨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否则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例如:
①我们的教室又宽广又明亮。
②小明办事不调查研究,不和别人商量。他这种办事果断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批评。
③谢明因病落下三天课,他乞求老师帮他补习功课。
④他家墙上挂着一幅对联。
以上四句话都是用语不当的病句。例①“宽广”用得不恰当。“宽广”和“宽敞”都有面积大范围广的意思,但“宽广”比“宽敞”形容的范围更大,一般与“原野”、“土地”等词语搭配,而“宽敞”一般与“房间”、“礼堂”、“庭院”等词语搭配。这句话是说教室比较大,应用“宽敞”来形容,原句没有分清近义词的大小范围。例②中“果断”一词使用不恰当。“果断”是形容“办事或说话”坚决,不犹豫,是褒义词。例②意思是说小明独断专行的,含批评的意思,也属于用词不当。例③中“乞求”一词使用不恰当。“乞求”是“苦苦哀求”的意思,用在请老师补课上太重了,这里使用“请求”才恰当。这句话里没有分清近义词轻重,也是用词不当。例④中的“一幅”不恰当。因为“对联”有上、下联,只能说“一副”,不能说“一幅”。
可见,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三)搭配不当
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
①清晨,参加象征性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②虽然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
③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经验。
④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帽子。
⑤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⑥我们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以上句子都有搭配不当的毛病。例①是主语“同学们”和谓语“驰骋”不搭配。“驰骋”是说“骑着马奔跑”,参加长跑不能说是“驰骋”,应改成“跑”。例②“倾泻下来”和“狂风”不搭配,“倾泻下来”陈述的是“暴雨”,而不是“狂风”,应删去“狂风”。例③是谓语“参观”与宾语“经验”不搭配,应把“参观”改为“学习”。例④中的“穿着”与“上衣”搭配,与“帽子”不搭配,应在“一顶蓝帽子”前加上“戴着”。例⑤是主语“造纸”和宾语“四大发明”不搭配,“造纸”只是四大发明之一,应在“四大发明”后面加上“之一”二字。例⑥中主语部分的中心词“手”和前面的修饰部分“聪明”不搭配,应去掉“聪明”。
我们在说长话,写长句子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粗心大意,犯搭配不当的毛病。所以应细心检查,使句中的词语彼此搭配得当。
(四)词序混乱
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得不清楚。例如:
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句中“无比”是修饰“热情”的,应放在“热情”前头,“无比”与“走”毫无关系,改正的时候应把“地”去掉。原句变成:
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热情。
又如:
我们十个班级里的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学校十个班级的少先队员统统去王奶奶家打扫卫生。也可理解成: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去帮助王奶奶打扫卫生。显然,前一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如果把词序调整一下,意思表述得就明确了,就不会产生误解了,应修改成:
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
(五)指代不明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如:你、我、他、它、这、那等等。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例如:
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他的意见。
这句话里的“我”,究竟同意李明的建议呢,还是同意陈新的的意见,不明确。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应直接说出来,意思才清楚。可改成:
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陈新的意见。
又如:
中午,马铮和马跃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
这句话中的“他问他”究竟指的马铮问马跃呢,还是马跃问马铮呢,不明确。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写清“马铮问马跃”或者“马跃问马铮”。从以上两个例句中,我们应懂得,使用代词时,指代要明确。
(六)重复啰嗦
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例如:
①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②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兴地说:“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③舍己救人的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以上几句都犯了重复啰嗦的毛病。例①中“不禁”和“忍不住”意思相同,去掉其中的一个,句子才显得简洁明了。例②中“兴高采烈”和“高兴”重复,应删去其中之一。例③中“舍己救人”的意思就是“为救他人献出生命”,与句中的“为救……献出了宝贵生命”重复。可以去掉“舍己救人”几个字,句子就简洁明了了。
(七)分类不当
有的时候,人们把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例如:
①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有的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②游行的队伍来了,工人的队伍,粗犷豪迈;农民的队伍,像丰收的田野;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解放军的队伍,英姿飒爽;学生的队伍,风华正茂……。
以上两个例句都犯了分类不当的毛病。例①中“打球、翻杠子、跳高”都从属于“锻炼身体”这个概念,它们不能并列使用,可改成:
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例②中“小学生”从属于“学生”这一概念。就是说“学生”里包括“小学生”。与句中“工人、农民、解放军”并列的应是“学生”。把这句话的“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删去。句子就正确了。
克服分类不当的毛病,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正确。
(八)逻辑错误
我们说话写文章,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如实的反映,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句子内容不合实际,前后存在着矛盾,就会产生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病句。例如:
①经过一段休养,他的健康痊愈了。
②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相互作了自我批评。
③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在月光下放爆竹。
以上三句话都有逻辑错误。例①中不能说“健康痊愈了”。因为“痊愈”就是病好了,身体恢复健康了。应改成:
经过一段休养,他的病痊愈了。
例②中没搞清“自我批评”这个概念。“自我批评”就是自己批评自己,不能互相“自我批评”,只能互相“批评”。这句话应改成:
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各自作了自我批评,还互相提出了批评意见。
例③中没有从实际出发,“年三十”是农历的月末,这时夜晚是见不到月亮的,怎么会有“月光”呢?所以说“月光下放爆竹”不合事实。应改成:
年三十晚上,我们放爆竹。
要避免逻辑错误,就应搞清概念的内涵,弄清事实。
(九)用错关联词
复句中,我们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关系。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乱用,错用关联词语,也会造成病句。例如:
①弟弟年纪很小,因此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
②他不但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正在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两句都是用错了关联词。例①前后分句没有因果关系,“年纪小”不能成为“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的原因。前后两分句之间存在着转折关系,应该把“因此”换成“可是”,句子的意思就正确、明白了。例②中,前后分句有递进的关系,应该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有些关联词是成套使用的,不应弄混,像这句中把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和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混用,当然不对了。
以上分析了常见病句的9种类型。
修改病句时,我们首先应认真读原句,看看说话的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想一想,这句话错在哪儿,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确定了病因以后,就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句,用不同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修改之后再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是否符合作者本意,是否正确、明白、简要,语感是否合乎我们的语言习惯。
不让病句出现
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的句子组成。语句通顺,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可有些同学写作文,明明有很好的材料,意思也不错,但句子却写得罗哩罗嗦,含糊不清,读,读不通;看,看不懂。怎样才能避免语病,把文章写通顺呢?
多练习朗读
我们学习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语句通顺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应该多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把课文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会句子通顺,不出病句。
自己的作文,也要多读,那些读起来不顺口的句子往往就是病句。自己发现病句,然后改正,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一种好习惯。
想好了再写
有些同学写作文贪图快,意思还没有想清楚,也没有把意思编成通顺的话,就匆忙下笔,病句也跟着来了。因此,要把表达的意思想清楚,先在心里编出能表达这个意思的话,再把编好的话默念几遍,发觉不顺口的地方,就在心里修改好,再写在纸上。
把句子写得短些
短句子接近口语,容易写好,读起来也顺口,意思也一目了然。长句子结构复杂,不容易写好,读起来费力,听的人看的人也不容易理解。所以,同学们初学作文,句子宁可写得短些,一句长话,宁可分成两句说。
Ⅵ 顶上战争结束后,世界政府为什么要想尽办法抹杀莫利亚
顶上战争中结束后,在海军本部的广场上,战斗还没结束,七武海唐吉可德·多弗朗明哥带着人间兵器和平主义者与七武海月光莫利亚发生交战。莫利亚不堪一击,他连和平主义者都打不过,全世界的人民都看到了顶上战争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这算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海军为什么还要把小丑巴基邀请成为王下七武海而废除了月光莫利亚呢,下面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在海贼王中,顶上战争结束后,世界政府要抹杀莫利亚,却邀请巴基当七武海的原因如下,首先,身为七武海的莫利亚被路飞打败,七武海在世界的威信和地位有所影响,再加上莫利亚身上大熊之外,鹰眼、明哥、女帝等人在顶上战争根本就是敷衍了事、毫无作为,甚至还起到了反作用,而莫利亚更是在与甚平的对战中落于下风,成为整个七武海当中表现最逊色的一个。
Ⅶ 国哀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翻译白话文
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像这样一个国丧,汉朝使节竟然没有吊唁这一版礼仪,是为什么呢?权
二、这句话出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原文是:诮佃曰: 国哀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 佃徐应曰: 始意君匍匐哭踊而相见,即行吊礼;今偃然如常时,尚何所吊? 伴者不能答。
三、这句话的背景是: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死了,宋国(称汉)使节前去吊唁没有行礼,为人所讥笑。
Ⅷ 求解。 用规范符号修改病句。
1、用词不当 “人声鼎沸”换成“ ”我想不出好的形容词
或者直接把“人声鼎沸,”删掉
2、“爱好”和“接近”互换
3、词语应该是“世纪”“知识”,估计是你打太快了
这是一个搭配错误的明显例子,容易造成歧义且非常不通顺
应该改成
二十一世纪需要一大批有科学文化的知识分子去建设祖国。
即将“一大批”与“有科学文化的”互换
4、“当……时” 介宾短语淹没了主语,删去“当”
Ⅸ 月光条例的故事背景
因为数十年一次蓝色月光引发的月打的关系,被月光照中的童话世界的角色都会变的很凶专暴,甚至会属摧毁原作使童话故事消失。因为一直戴着钵所以不会被月打的戴钵公主这次又以使者的身分来到读者的世界。认识了男主角岩崎月光,并碰巧使它成为“月光条例”的执行者,主角虽然嘴巴说不要,但是身体倒是很诚实。为了保卫童话世界,使世界恢复正常,而展开一场漫长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