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1.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保护对象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和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以保存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拯救和扩繁珍稀濒危生物物种,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保障长白山乃至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水系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安全,保护全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为根本目的,集资源保护、科研教学、绿色教育和生态旅游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①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如紫貂、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人参、东北红豆杉、长白松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
②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长白山是典型的休眠火山,世界上最突出的四种地貌类型,即火山熔岩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缘地貌。这些地貌的形成,揭示了地质演化的进程,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见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③珍贵的红松阔叶林带:保护区内红松阔叶林带是长白山寒温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主要生长于气候较温和、降雨量较大、暗棕色森林土、海拔720~1100米范围内,是长白山区动植物种类最多、植物生长最繁茂的典型林带,珍贵濒危药用植物野山参就生长在其中。该植被带中的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紫椴等均为珍贵树种,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
④独特的植被自然垂直分布景观:长白山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4个植被垂直分布带,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突出的美学价值。
⑤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长白山生存着种类繁多的野生生物,种质基因资源丰富。已知的野生动物有1558种,分属于45目163科,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8种;已知的野生植物有2806种,分属于73目256科,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3种。保护好这些野生动植物的优良遗传基因,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⑥重要的“三江”源区:长白山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发源地,其中图们江、鸭绿江均为中朝两国的界河。因此,保护好这一重要的水源地,不仅对吉林省“三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生态意义。
植物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植物属长白山植物区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不仅保留了第三纪孑遗植物和长白山特有植物种,而且还有亚热带、温带、亚寒带以及极地植物。区内植被类型主要由红松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草甸植被、高山苔原植被等组成,从下到上依次形成四个植被分布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红松阔叶林带位于海拔720~1100米之间的玄武岩台地上。该植物带地势平缓,气候温湿,植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层次不甚清晰。乔、灌、藤、草、蕨等在这一植物带中都有多种分布。土壤多为典型暗棕壤,主要乔木树种有红松、长白落叶松、枫桦、椴树、色树、白桦等,局部潮湿地带生长着成片长白落叶松林,局部地块还生长着小片长白松(美人松)林。
针叶林带位于海拔1100~1700米的倾斜玄武岩高原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红松与云、冷杉林,另一种是云、冷杉林。该植物带气候冷湿,植物层次清晰、整齐高大。土壤为针叶林土,土层较薄。主要乔木有红松、云杉、臭松、落叶松等,除针叶树之外,伴生有槭树、花楸等阔叶树,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生长细弱,而苔藓较多,被称为苔藓世界。
岳桦林带位于海拔1700~2000米之间,位于火山锥体下部,坡度陡,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风力强,树木矮小弯曲。土壤为疏林草甸土、土层很薄。植被以岳桦矮曲林为主,并有少量耐寒的长白落叶松、云杉、冷杉、东北赤杨、花楸等。灌木主要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等。
高山苔原带位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长白山火山锥体中、上部,本带气候严酷,土层瘠薄,湿度很大,土壤为山地苔原土,植物种类稀少,高大乔灌木已绝迹,只有生长期短、开花集中、适应强冷风吹袭和高山日照的矮小匍匐灌木及地衣、苔藓等,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苔原,主要植物有杜香、牛皮杜鹃、笃斯越桔、高山罂粟、松毛翠等。
动物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已知有1578种,分属于52目258科。脊椎动物32目86科333种,其中哺乳类6目18科48种,鸟类18目50科240种,鱼类5目10科24种,两栖类2目5科9种,爬行类1目3科12种。此外,森林昆虫13目77科1225种。
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5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紫貂、白肩雕和中华秋沙鸭等10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棕熊、黑熊、猞猁、马鹿、鹗、苍鹰、雀鹰、花尾榛鸡等48种。
2.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范围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96465hm²。依据2005年资源档案数,按林业调查的划分标准,保护区有林地面积为169244hm²,占总面积的86.1%;疏林地8406hm²,占总面积的4.3%;灌木林地4893hm²,占总面积的2.5%;宜林荒山荒地和沼泽地共10956hm²,占总面积的5.6%;林业设施和其它用地2966hm²,占总面积的1.5%。全区森林覆盖率85.97%。
3.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统一由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保护局)负责,其职责是:
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②全面保护好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林地、草地、水域、动物、植物、矿物)、自然环境及自然历史遗迹;
③保存、拯救、增殖珍贵稀有生物物种,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途径,把保护区建设成为生物物种储存基地、科研科普基地和环境监测基地;
④开展宣传教育,普及自然保护知识,组织区内外有关单位共同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景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⑤会同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区内外有关单位制订森林防火公约,共同搞好森林防火;
⑥审核、办理入区手续;
⑦对入区人员和驻区内的单位进行自然保护方面的监督管理;
⑧定期进行自然资源调查,掌握资源消长规律,建立自然资源档案;
⑨按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总体建设规划进行建设,监督和管理区内的各项建设;
⑩制止和依法处理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4.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介绍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处,总面积196465h㎡。位于E127°42’55”-W128°16’48”,N41°41’49”-S42°51’18”,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自然历史遗迹和珍稀动植物。1960年,建立长白山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
《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其中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国务院批准。”
截至2013年底,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达407处。 黑龙江目前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多的省份,达到33处;排在第二位的是四川,有28处;排在第三位的是内蒙古,有27处。超过或达到20处的还有湖南(23处)、陕西(22处)、广西(21处)、云南(20处)、福建(15处)。
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内蒙古毕拉河等21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批准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至此,我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428处,总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9.72%。
2015年3月28日,黑龙江黑瞎子岛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沿革
1960年4月,建立长白山保护区。是中国建立较早、地位十分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1980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批准长白山保护区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
1986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
1988年11月9日,吉林省人大七届六次常委会通过了《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中率先实现一区一法。
1992年8月,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审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长白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被国际人与生物圈、人与地理圈、山地研究发起组织等十个国际组织评为全球28个环境监测点之一。
2005年6月,成立长白山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 。
2006年1月,长白山被国家列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国家级自然遗产。
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7. 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
中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目前有以下法律法规:
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规,还有一些司法解释《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中国还加入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公约和组织,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等。
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等还有各自的地方性法规。
野生动植物既是自然资源,更是生态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植物资源属国家所有,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8. 自然保护区有哪些禁止开发的条例详细点。
第三章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第十九条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有关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技术规范,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其主管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者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一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
(三)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四)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
(五)进行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
(六)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
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第二十四条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在自然保护区设置公安派出机构,维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治安秩序。
第二十五条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单位、居民和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必须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原有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第二十八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的目的,需要进入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
从事前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其活动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第二十九条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在自然保护区组织参观、旅游活动的,必须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并加强管理;进入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
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
第三十条自然保护区的内部未分区的,依照本条例有关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规定管理。
第三十一条外国人进入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事先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报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外国人,应当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三十二条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已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决定由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作出,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三十三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自然保护区污染或者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9. 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什么
保护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火山口湖瀑布,海拔最高最大最深的火山口湖,朝鲜族人心目中的圣山,东北亚地区的物种基因库,东北虎,黑熊,狍子,梅花鹿,等等等等,很多很多呢
10.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位置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地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安图县和浑江地区的抚松县、长白县。东南与朝鲜毗邻。地图上位于E127°42’55”-W128°16’48”,N41°41’49”-S42°51’18”,总面积为196465公顷,其中林面积16081公顷;草地5683公顷;天池水面402公顷;森林覆盖率87.9%,是一个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综合体自然保护区。
地质地貌
长白山处于欧亚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远在2亿年至7500万年的中生代以前,就曾经历过多次地壳变迁活动,形成古老的岩系,是观察寒武——奥陶纪界限层型剖面的理想地,也是研究中、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分析全球地质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中生代,长白山地区经历数十万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了一系列的山间盆地。到了新生代,则变成了一片微波起伏的具有残丘散在的所谓准平原。随着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伴有火山的间歇性喷发,地壳发生了一系列断裂、抬升,地下深处的玄武岩熔液大量喷出地面,构成玄武岩台地,形成了由火山地貌、流水地貌塑造的门类齐全的多样性地貌组合类型。第四纪到来之前,地壳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时期,火山活动再次活跃起来,在原来裂隙式喷发的基础上,转为中心式喷发,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筑起了以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的火山锥,其地貌类型有火山熔岩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缘地貌。长白山是一个年轻的、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构成。长白山是一座复合式盾状的休眠火山(距最近一次喷发时间约300年)。山顶环绕着海拔2500米以上的奇峰16座,陡峭险峻,雄姿各异。最高峰将军峰在朝鲜境内,海拔2749米。境内最高峰是白云峰,海拔2691米。玄武岩台地(又称山前熔岩台地)处于长白山下部地域,面积比较广阔,海拔在1000米以下,相对高差200米,地势比较平缓。玄武岩高原(又称山麓倾斜高原),介于玄武岩台地和火山锥体之间,是比较明显的倾斜地带,地面坡度一般在10°左右,海拔约在1000~1800米之间,是陡峻的火山锥体向玄武岩台地的过渡地带。
气候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带谱特征。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地理及大气环流相互作用而成。长白山是欧亚大陆东岸的最高山系,地势高,地形复杂,等温线大多呈南北向与山脉走向近乎平行,气温随高度降低明显,自山下至山上,在不同的高度上存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形成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可划分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山亚寒带3个气候带,在3个气候带中又划分出4个不同类型的垂直气候区。气温与植被的垂直分布关系极为密切:①中温带湿润红松阔叶混交林气候区,高度范围720~1100米。②寒温带湿润云冷杉林气候区,高度范围1100~1700米。③亚寒带湿润亚高山岳桦林气候区,高度范围1700~2000米。④极地寒带湿润高山苔原气候区,高度范围2000~2690米。
长白山气候特点春季风大干燥,夏季短暂温凉,秋季多雾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年均气温在3~7℃,最低气温曾出现过零下44℃。年日照时数不足2300h。无霜期100d左右,山顶只有60d左右。年平均积雪深度一般在50厘米左右,最深处可达70厘米。年降水量在700~1400毫米之间,6~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长白山冰雪覆盖期长达9个月,雪质优良,积雪最深可达2米,阴坡沟谷内斑块状积雪常年不化。云雾多,风力大,气压低,是长白山主峰气候的主要特点。尤其是夏季,风云莫测,变化多端。一会儿风和日丽,一会儿雷雨交加,素有“风无一日停,天无一日晴”、“一日观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269d,年平均风速为11.7m/s。年雾淞日数165d,山顶雾日265d,年均日照数只有100d左右。
土壤
由于地质地貌、成土母质、植被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差异,形成了长白山明显的土壤垂直分布带谱,自下而上依次为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带、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带、亚高山疏林草甸土带和高山苔原土带。
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带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熔岩台地上,主要由火山碎屑和玄武岩风化而形成,土壤质地较粗,结构疏松,排水良好,土层中厚。地上植被以红松阔叶林为主。
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带分布在海拔1100~1700米之间的坡地高原上,母质以火山喷出岩为主,上部覆盖有火山灰。植被以云冷杉为主,混生有岳桦及长白落叶松。草本植物盖度为40%左右。一般土层较薄,多在20~30厘米。
亚高山疏林草甸土带分布在海拔1700~2000米的火山锥体的下部,地貌为火山锥体。植被以岳桦矮曲林为主,伴生少量耐寒的长白落叶松,低洼及沟谷处有赤杨分布。土层很薄。
高山苔原土带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火山锥体周围。土壤母质主要是火山碎屑和碱性粗面岩等。植被只有矮小的灌木、草本和地衣、苔藓等。由于气候寒冷,无箱期短,植物生长期亦短,有机质分解缓慢并大量积累,形成泥炭质。土层很薄,剖面层次不明显。
除上述有规律的地带性土壤外,还有局部低洼地区分布的沼泽土和草甸土等。
水文
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顶部,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高山湖泊。天池略呈椭圆形,集水面积21.4km²,水面面积9.82 km²,平均水深204m,最深处373m,总蓄水量20.4亿m³。大气降水是天池的主要水源,约占60%,其余约40%来自地下水。
长白山保护区内河流众多,水源丰富,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发源地。第二松花江是松花江的上游,它有南、北两个发源地,南源为头道江,北源为二道江。头道江汇集了长白山西坡的各条支流,在保护区内的主要支流有漫江、锦江、梯子河、大沙河、小沙河、松江河、槽子河等。二道江汇集了长白山北坡的各个支流,在保护区内的主要支流有头道白河、二道白河、三道白河等。其中,二道白河直接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是第二松花江的正源。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南麓,在保护区内的主要支流有十五道沟河、十九道沟河和二十三道沟河。图们江源于长白山天池东麓,干流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全区河流年平均流量240亿m³,水力蕴藏量347万kw。
除湖泊与河流之外,区内矿泉资源也十分丰富,既有温水泉,也有冷水泉。主要温泉有长白温泉、湖滨温泉、锦江温泉、梯云温泉等。冷水泉有金线泉、玉浆泉等。在这些矿泉中,尤以长白温泉集中,其温泉群有200多个泉眼,最高温度达82℃,最低温度为37℃,日平均涌水量90t左右。二道白河西岸的两眼冷水泉,日平均流量达20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