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的备案
❶ 法律法规报批准和备案的区别
法律效力从法理上说,立法主体的权力位阶顺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省级人民代表大会——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省会市的人民代表大会——省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较大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的部委——省级人民政府——省会市的人民政府——较大市的人民政府。以此为标准,我国法律位阶的一般关系就很容易确定了,即:宪法——基本法律——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省级人大的法规——省级人大常委会的法规——省会市人大的法规——省会市人大常委会的法规——较大市人大的法规——较大市人大常委会的法规);行政规章(部委规章——省级政府规章——省会市政府规章——较大市政府规章)。但部门规章与省级地方政府规章之间效力又如何?
关于备案制度《立法法》第八十九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内依照下列规定报有关机关备案:行政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报国务院备案;地方政府规章应当同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应当同时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备案;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应当报授权决定规定的机关备案。
关于下位法报上位法的制定机关备案的制度,有三原则:1.各级人大不接受备案2.全国人大常委不接受规章的备案3.报请批准的规范性文件由批准机关报其他上位法制定机关备案根据上面那个图以省级规章为例:省级规章上位法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省级法规,由于宪法是人民制定的,无法备案,各级人大不接受备案,全国人大常委不接受规章备案,剩下的只有国务院和省级人大常委。
❷ 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规章应报什么机关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回
第六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答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❸ 为什么部门规章不用批准直接向国务院备案
有的部门规章它的具有一定的制定法律的权利,所以说他不用批准,直接向国务院备案。
❹ 备案的法律定义是什么
备案是指向主管机关报告事由存案以备查考。行政法角度看备案,实践中主要是《立法版法》和《法规规章备案条例》权的规定。
备案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备份登记,备份在案,以便审查。备案并不意味着审查,并不必然导致审查程序的启动。如果备案机关认为需要审查,可以启动审查程序。如果有人对备案的内容提出异议或申请,备案机关就应当启动审查程序。
(4)规章的备案扩展阅读:
备案大体分成两种:一是经营性备案,二是非经营性备案。后者相对较多,前者一般由于条件限制很多无法拿到审批。就现在国内互联网的发展情况来看,严格地区别二者的差异相对较为困难,多数网站多多少少都会有盈利现象。
1、网站性质为个人,提供资料:备案书面文档、网站负责人身份证、域名证书、备案核验单(个人签名)、照片。
2、网站性质为企业,提供资料:备案书面文档、网站负责人身份证、域名证书、备案核验单(负责人签名+盖公章)、照片外加营业执照。
❺ 求解法的备案制度。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如何确定他的备案机关,有什么规律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章第九十八条以及国务院《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第三条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内依照下列规定报有关机关备案:
1、行政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2、地方性法规、自治州和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国务院备案;
3、部门规章由国务院部门报国务院备案,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制定的规章,由主办的部门报国务院备案;
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备案;
5、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规章由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备案,同时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
6、经济特区法规由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国务院备案。
(5)规章的备案扩展阅读:
备案制度是指依照法定程序报送有关机关备案,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有关机关应当予以登记的法律性要求。报送规章备案,应当提交备案报告、规章文本和说明,并按照规定的格式装订成册,一式十份。
具备条件的,应当同时报送规章的电子文本;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备案登记。制定主体符合规定但报备格式不符合规定的,暂缓办理备案登记。暂缓办理备案登记的,由国务院法制机构通知制定机关补充报送备案或者重新报送备案;补充或者重新报送备案符合规定的,予以备案登记。
国务院法制机构对报送国务院备案的法规、规章,就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1、是否超越权限;
2、下位法是否违反上位法的规定;
3、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或者不同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是否应当改变或者撤销一方的或者双方的规定;
4、规章的规定是否适当;
5、是否违背法定程序。
❻ 什么是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审查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单位劳动管理工作实际专制定的劳动属管理规定的总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为加强对用人单位遵守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对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备案审查制度。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备案审查,是指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用人单位制定并报送备案的劳动规章进行审核和管理。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主要审查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规章制度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二是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程序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
❼ 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内向什么报送备案
中华人来民共和国立法源法第八十九条: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内依照下列规定报有关机关备案:
(一)行政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三)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四)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报国务院备案;地方政府规章应当同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应当同时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备案;
(五)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应当报授权决定规定的机关备案。
❽ 法律、法规、规章,条例哪些是需要由国务院备案的
法律、法规无需国务院备案。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规章、经济特区法规要国务院备案。
❾ 建筑工程的备案资料法规、规章规定必须提供的其他文件是什么
(1)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
(2)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3)法律、行政法规回规定应当由规划答、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
(4)法律规定应当由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对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验收合格的证明文件;
5)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
(6)法规、规章规定必须提供的其他文件。
(7)《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❿ 地方性法规制定后报什么备案
1、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内内依照下列规容定报有关机关备案;
2、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报国务院备案;
3、地方政府规章应当同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4、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应当同时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