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发布时间: 2021-01-30 09:15:57

Ⅰ 宁波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条例实施细则的详细内容

宁波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根据《宁波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因征收集体所有土地而拆迁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并对被拆迁人进行补偿、安置的,应当遵守《条例》和本细则。
第三条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条例》第四条的规定设立或指定的实施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工作的机构,应当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并统一实施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公布本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或指定的实施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工作的机构。
第四条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按照县级人民政府的权限履行《条例》和本细则规定的有关职责,做好本区域内的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工作。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域内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拆迁管理
第五条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实施方案审批时,拆迁人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征收土地方案批准文件;
(二)规划红线图;
(三)房屋拆迁实施方案;
(四)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或安置用房、安置用地落实证明文件。
第六条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应当根据项目资金预算全额落实,并按项目拆迁进度分期足额专户储存。安置用房和迁建用地可以按实折价计入。
第七条拆迁人向被拆迁人公布的拆迁补偿安置具体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拆迁范围;
(二)补偿安置的对象和条件;
(三)不予补偿安置的情形;
(四)补偿安置的方式和标准;
(五)安置用房和迁建用地的安排;
(六)过渡方式和期限;
(七)搬迁期限;
(八)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要求载明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条例》第十三条所称的具有相应拆迁能力的其他组织包括:
(一)具有房屋拆迁资格的拆迁单位;
(二)经县(市)、区人民政府认可的具有拆迁能力的独立法人。
第九条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在拆迁公告确定的搬迁期限内就补偿安置方式、补偿标准、可安置面积、搬迁期限、过渡方式、过渡期限等原因经协商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可以向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申请裁决。
第十条拆迁人申请裁决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房屋拆迁裁决申请书;
(二)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三)被拆迁房屋权属证明材料;
(四)被拆迁房屋的测绘资料;
(五)被拆迁房屋的评估资料;
(六)对被申请人的补偿安置方案;
(七)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协商记录;
(八)裁决机关认为应当提交的其他资料。
第十一条被拆迁人申请裁决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房屋拆迁裁决申请书;
(二)被拆迁人的身份证明;
(三)被拆迁房屋的权属证明;
(四)申请裁决的理由及相关证明材料;
(五)裁决机关认为应当提交的其他资料。
第十二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裁决申请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书和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对经批准的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实施方案提出异议的;
(二)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不是拆迁当事人的;
(三)拆迁当事人达成补偿安置协议后发生合同纠纷,或者拆迁裁决做出后,当事人就同一事由再次申请裁决的;
(四)房屋已经灭失的;
(五)被拆迁房屋属于违法建筑的;
(六)裁决机关认为依法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对申请不予受理的,裁决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
裁决机关决定受理申请的,应当自受理裁决申请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副本之日起7日内向裁决机关提出答辩,并提交有关的证据材料,逾期不答辩的,不影响裁决进行。裁决机关应当自受理裁决申请之日起30日内依法作出裁决。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中止裁决并书面告知当事人:
(一)发现需要查证的事实的;
(二)裁决需要以相关裁决或法院判决结果为依据的,而相关案件未结案的;
(三)作为自然人的申请人死亡,需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裁决的;
(四)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中止的情况。
中止裁决的因素消除后,恢复裁决。中止时间不计入裁决时限。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终结裁决并书面告知当事人:
(一)受理裁决申请后,当事人双方自行达成协议的;
(二)发现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不是裁决当事人的;
(三)作为自然人的申请人死亡,其近亲属15日之内未表示参加裁决或放弃参加裁决的;
(四)申请人撤回裁决申请的。
第十六条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裁决书之日起60日内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在接到裁决书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七条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拆迁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拆迁档案资料的管理。
房屋拆迁的档案资料包括拆迁人从事房屋拆迁的有关批准文件,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及其调整资料,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及其结算资料以及其他与拆迁有关的档案资料;其中征收集体所有土地的批准文件、拆迁补偿安置的具体方案和发布的拆迁公告应当允许公众查询。
第三章补偿安置一般规定
第十八条拆迁范围内未取得合法的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或房屋权属来源证明文件的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使用人必须在拆迁公告规定的搬迁期限内自行拆除,不予补偿。逾期未拆除的,按违法建筑依法强制拆除。
前款所称的房屋权属来源证明文件包括:
(一)房屋所有权证;
(二)农村村民建房批准文件;
(三)村镇集体建设用地批准文件;
(四)属1982年2月13日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施行前建造的房屋的,需村民委员会出具并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实的证明文件;
(五)县(市)、区土地、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出具的其他证明文件。
第十九条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房屋的权属和可补偿安置面积在拆迁范围内予以公示;未经公示的,不得作为补偿安置依据。公示时间不少于10日。
公示期间内,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异议人可向当地土地、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有关部门应当予以核查并依法确认房屋权属和可补偿安置面积。
第二十条拆迁房屋需要价格评估的,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拆迁补偿评估项目向社会进行公告,由具有法定资格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在规定期限内报名,并在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代表的公开监督下从符合条件的房地产评估机构中随机产生一家评估机构,由拆迁人与评估机构签订委托评估协议;评估所需费用由拆迁人承担。
评估机构应当按约定向委托人提供全部被评估房屋的整体估价报告和分户报告。估价报告必须经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或土地价格评估师签字并经评估机构盖章。
第二十一条房地产评估机构应当将被拆迁人的姓名、评估因素、评估依据、评估价格等主要情况在拆迁范围内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时间不少于10日。
拆迁当事人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公示期限内向原评估机构书面申请复核,原评估机构应当在收到书面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复核结果;当事人对复核结果仍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复核结果后10日内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书面申请裁决。裁决部门受理裁决申请后,可提请房地产价格评估专家委员会对评估结果进行鉴定,房地产价格评估专家委员会出具的鉴定结论可作为裁决依据。裁决部门应当自受理裁决之日起30日内作出书面裁决。
第二十二条拆迁人提供的安置用房交付时应当具备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有关规范设计要求和工程质量标准,并按规定取得产权预登记备案卡。
第二十三条被拆迁人选择货币安置的,从取得补偿资金之日起5年内在本县(市)、区行政区域内购买安置房屋(其中被拆房屋在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行政区域内,被拆迁人在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行政区域购买安置用房)的,可抵扣货币安置补偿资金等额部分的房屋契税。
第四章住宅和非住宅用房补偿安置
第二十四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要求,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宜迁建安置的地点并予以公布。
被拆迁房屋在公布的宜迁建安置用地范围内的,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被拆迁人可以选择迁建安置。选择迁建安置的,不能同时选择其他安置方式。
第二十五条拆迁住宅用房适用低限安置标准时,有下列情形的,应当合并计算其房屋建筑面积:
(一)被拆迁人另有集体所有土地住宅用房的(包括原有集体所有土地住宅用房在1982年2月13日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施行后已出卖、赠与或析产的);
(二)以宅基地审批形式取得国有土地住宅用房的;
(三)被拆迁人家庭具有常住户口且实际居住的人口在两人以上,而房屋产权属其中一人或数人所有的。
第二十六条符合低限安置标准的被拆迁人应当向拆迁人领取并填写《低限标准安置申请表》。该申请表经村(居)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并报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由拆迁人在拆迁范围内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不少于10日。
公示期间内,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异议人可向拆迁人提出,拆迁人应当予以查实。
第二十七条《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低限安置标准,被拆迁人在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的,按每户人均30平方米建筑面积确定;其他县(市)、区的低限安置标准由其他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低限安置标准予以适当调整。
第二十八条《条例》第三十条第(三)项、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商品住宅平均价格采用拆迁公告上月市、县(市)和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价格、土地、房产行政管理部门测定公布的被拆迁房屋所在地段与安置用房同类房屋等级的商品住宅的平均价格。
《条例》第三十条第(四)项规定的商品住宅平均价格采用安置用房交付当月市、县(市)和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价格、土地、房产行政管理部门测定公布的与安置用房同类地段同类房屋等级的商品住宅的平均价格。
因市场等原因,当地价格、土地、房产行政管理部门无法测定被拆迁房屋所在地段与安置用房同类房屋等级的商品住宅的平均价格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3月底前公布安置用房市场指导价作为商品住宅的平均价格。
第二十九条《条例》第三十条第(二)项、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按重置价格结合成新再增加的比例,被拆迁住房系砖混、钢混结构的,在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一、二、三、四级地段的按200%,四级地段以外的按150%计算;被拆迁住房系其他结构的,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一、二、三、四级地段按300%,四级地段以外的按250%计算。
被拆迁住房在其他县(市)、区行政区域内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再增加的比例由其他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第三十条《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中拆迁住宅用房再增加补偿资金的具体比例,被拆迁住房在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内的,按5%计算;在其他县(市)、区行政区域内的,由其他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第三十一条拆迁住宅用房,拆迁人提供过渡用房的,不再支付临时过渡补贴费。拆迁人超过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约定的过渡期限未提供安置用房的,除继续提供过渡用房外,还应当自逾期之月起按规定标准另行支付临时过渡补贴费。
实行调产安置方式且由被拆迁人自行解决过渡用房的,拆迁人应当从被拆房屋搬迁之月起至安置用房交付之月后4个月止按规定标准支付临时过渡补贴费。拆迁人超过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约定的过渡期限未提供安置用房的,应当自逾期之月起按规定标准的两倍支付临时过渡补贴费。
实行货币安置或迁建安置方式且由被拆迁人自行解决过渡用房的,拆迁人应当自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并支付相应拆迁费用之月起按规定标准支付6个月临时过渡补贴费。
第三十二条拆迁非住宅用房实行货币安置的,按当地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给予补偿,其货币补偿评估金额由房地产估价机构按市场比较法评估确定。因缺乏足够的市场成交案例不能采用市场比较法时,采用成本法等估价办法进行评估。
第三十三条拆迁非住宅用房,拆迁人按规定支付货币安置补偿资金后,被拆迁人需要易地建造房屋的,所需用地和过渡用房等由被拆迁人自行解决。
第三十四条拆迁人按照《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对被拆迁人予以安置补偿后,被拆房屋的旧料归拆迁人所有。
第五章附 则
第三十五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条例》和本细则制定本县(市)、区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具体实施意见,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十六条《条例》第四十八条中所指的临时过渡补贴费、搬家补贴费、装饰补偿费和拆迁非住宅用房一次性经济补贴费的标准和计发办法,在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行政区域内的,由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测定公布;在其他行政区域内的,由当地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测定公布。
第三十七条本细则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2000年5月15日起施行的《宁波市城市建设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Ⅱ 宁波市城市绿化条例的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分期实施计划。
第九条各项建设工程,必须安排一定比例绿化面积,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为:
(一) 新建住宅区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五,其中人均公园绿地的面积分别达到以下标准:居住组团人均不低于零点五平方米;居住小区人均不低于一平方米;居住区人均不低于一点五平方米;
(二) 旧城改造住宅区成片改建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人均公园绿地按不低于新建住宅区标准的百分之七十执行;
(三) 新建工业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 新建工业园区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其中新建的工业企业不低于百分之二十,对环境容易产生污染的工业企业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
2、 其他新建的工业企业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对环境容易产生污染的工业企业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五;
(四) 对外交通、无污染的市政公用设施、商业金融、仓储用地不低于百分之二十;
(五) 新建旅馆和体育、医疗、文教科研、行政办公、部队机关等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五;
(六) 泵站、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对环境容易产生污染的市政公用设施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五;
(七) 旅游度假区不低于百分之五十;
(八) 新建城市干道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改建城市干道不低于百分之二十,城市市区主要景观路段不低于百分之三十;
(九) 其他新建工程不低于百分之三十,扩建、改建工程不低于百分之二十;
(十) 特殊地段的建设项目须根据详细规划并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另行确定。
混合用房的建设项目按不同用途的建筑面积比例测算绿地率。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注重城市大环境绿化。
城市江河、铁路、道路等两侧的防护绿地或其他绿地建设应当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宽度按以下要求控制:
(一) 甬江、余姚江、奉化江每侧不少于三十米;
(二) 主要景观河道或宽度二十米以上河道每侧不少于二十米,宽度十五米以上、二十米以下河道每侧不少于十五米,宽度十五米以下河道每侧不少于十米;
(三) 铁路每侧不少于三十五米;
(四) 快速路每侧不少于二十五米;
(五) 高速公路每侧不少于一百米;
(六) 轻轨线路每侧不少于十五米;
(七) 主要区间道路每侧不少于二十米。
第十一条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方案时,必须按照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绿化用地标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面积。
建设单位因特定条件限制,其绿化用地面积达不到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和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审核,报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建成区实行易地统一绿化。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
超出地面高度在五米以下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顶面覆土一米以上进行绿化后,供人们休闲和观赏兼有生态作用的永久性顶面绿地,可折算绿化面积。
新建建设项目的屋顶绿地面积折算总和不得超过总绿化用地面积的百分之五。
第十三条建设工程的绿化设计,在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应先经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
第十四条新建城市公园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造景用地面积应不低于陆地绿化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城市苗圃建设,应当适应城市绿化发展的需要,其用地面积,应不少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百分之二。
第十五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其绿化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并按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建设。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必须拆除绿化用地范围内的临时设施,清理和平整场地。
绿化工程的完成时间,不得迟于主体工程投入使用后的下一个年度绿化季节;边建设边交付使用的住宅区,其已使用的房屋周围绿化,也应当在下一个年度绿化季节完成。
第十六条城市绿地的绿化设计和绿化施工,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并推行质量监理。
第十七条各单位应因地制宜,按本单位在职人数每人每年植树三至五棵或完成相应劳动量的其他绿化任务的要求,制定义务植树计划。本单位范围内没有条件完成义务植树任务或相应劳动量的,市和县(市)、区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可安排其承担一定数量的社会绿化任务。既不能在本单位范围内完成义务植树任务或相应劳动量,又不承担社会绿化任务的,由市和县(市)、区绿化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征收义务植树绿化费。
第十八条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城市居民,应积极种植市树市花,并充分利用房屋周围的休闲地搞好环境绿化。
城市主要道路两侧沿线单位,应当搞好门前和敞开式庭园绿化。
第十九条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根据气候、土质等资源状况,开展并组织、指导有关单位进行绿化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引进、培育、选用优良树种、花卉、草皮。各级人民政府对绿化科学研究,应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第二十条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经营具有游乐功能的公园绿地。

Ⅲ 宁波市国土资源局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受委托研究起草有关土地、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和地质环境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并在审议批准后组织实施;制定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和地质环境有关政策;组织制定市土地、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和地质环境管理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和办法;依照规定负责有关行政复议和国土资源听证等工作。
(二)组织编制和实施宁波市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审核城市总体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指导、审核县(市)、区、镇(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指导、审核县(市)、区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
(三)监督检查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行政执法和土地、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负责全市土地、地质矿产执法监察工作;依法保护土地、矿产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办并组织调处重大权属纠纷,查处违法案件。
(四)制订并实施耕地特殊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实施农地用途管制,组织基本农田保护,承办农用地转用的审核、报批工作;负责全市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指导、组织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标准农田建设。
(五)统一管理宁波市土地资源和城乡地籍、地政工作;制订地籍管理具体办法,组织实施全市土地资源调查、地籍调查、土地统计和动态监测;负责土地确权、土地定级、土地登记等工作。
(六)对宁波市土地资产、土地市场实施监督和管理;负责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转让、抵押、交易、终止等的权属管理和监督检查;组织实施国有土地资产的清查、核定和处置工作;负责土地使用权政府收购储备工作;承办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工作;负责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
(七)负责宁波市地价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基准地价、标定地价评测;审定评估机构从事土地评估的资格;对中介机构评估的土地使用权价格进行确认和备案登记管理。
(八)承担报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审批的各类建设用地的审查、报批和批准后的跟踪检查工作;实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负责全市土地的征用、划拨、出让和使用工作;统一管理集体土地的征地拆迁工作。
(九)依法保护和管理矿产资源,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进行监督管理;负责矿产资源采矿权的审批登记发证和转让审查、报批;负责用于商业经营的矿泉水、地热水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核发采矿许可证;培育和管理矿业权市场;依法征收、管理矿产资源补偿费和采矿权使用费;统一管理矿产资源储量,负责矿产储量登记统计管理;依法实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负责矿山企业年检工作;负责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监督管理。
(十)组织地质灾害勘查、监测和防治;保护地质环境和地质遗迹。
(十一)筹集、安排并监督检查国土资源专项资金及其他资金的使用。
(十二)负责宁波市国土资源的科技、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国土资源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十三)对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行业务领导;协助县(市)、区管理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干部。
(十四)承办宁波市政府交给的其他事项。

Ⅳ 宁波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条例的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理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处理。
依法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区域,按照有关规定,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擅自改变停车场使用性质、缩小使用范围或者变公共停车位为专用停车位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每机动车位一万元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公共停车场经营未按照规定报城市管理部门备案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千元罚款。
第四十二条 公共停车场经营者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行为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公共停车场经营者擅自停止经营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违法设置、毁损、撤除道路停车泊位和标志标线,妨碍道路停车泊位的停车功能或者将道路停车泊位据为专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在道路停车泊位不按规定时间、准停车型停放车辆或者使用收费道路停车泊位不缴费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十元以上一百五十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权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Ⅳ  宁波市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变迁分析

宁波市作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对1987、1994和2002年三个时相的航空遥感资料及其解译结果的对比分析(见表8.6、8.7和图8.28、8.29、8.30、8.31),可以清楚地看出这15年中宁波市区城市用地结构变迁发展的过程与特点,这些对于今后宁波市的规划与发展将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8.6.2.1商业、服务业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商业与服务业是宁波市的重要支撑产业,其用地的变化反映了宁波市的发展与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87年宁波市城市用地航空遥感解译图上(图8.30),商服用地多分布在三江交汇口附近的中山路、解放路及百丈东路等街区。其中,海曙区商服用地面积0.6106km2,江东区商服用地0.539km2,江北区商服用地仅0.1426km2(见表8.6)。到1994年时,商业与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江东区的商业区规模明显增大,海曙区、江东区及江北区的商业用地规模分别增加到1.0276km2、0.9733km2、0.2543km2,分别增长了68.29%、43.02%和83.33%,在中兴路和福明路之间的宁穿路(3号桥)南北两侧形成了集中连片的商业用地规模。此外在江北区世纪大道东的甬江边新建了面积超过10×104m2的绿林综合交易市场。7年间宁波市三江片的商业用地从1.2921km2增加到2.2552km2。从1994~2002年,宁波市的商业用地及服务业再一次快速发展,海曙区继续发挥老商业基地的优势,新建了以天一广场为核心、占地面积超过30×104m2的商业中心城;江东区除继续完善宁穿路(3号桥)的副食品批发市场外,还在宁波东火车站西新扩建了占地面积超过20×104m2以建筑、装潢及陶瓷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另外在百丈路也形成了大于20×104m2的商业步行街市场,市科技园区中部修建了一个面积超过13×104m2的国际住宅商品市场;在江北区新建了占地面积超过8×104m2以工业原材料为主的商品市场。再向市区南在鄞县奉化江西新建了一个占地面积超过15×104m2的宁波市国际服装城(图8.28)。航片解译统计结果显示,2002年海曙区、江东区及江北区的商服用地面积分别达到了1.9541km2、2.0684km2及1.034km2,用地面积分别比1994年增长了47.41%、52.94%和75.41%。图8.32表明,从1987~2002年,新增的商业和服务业用地主要由耕地,其次由工矿仓储用地和住宅用地转化而来。

图8.30宁波市1987年城市川地现状航空遥感解译图图中地类按表8.1中的2级分类表示,不含镇海区、北仑区和鄞州区

图8.31宁波市区1987~2002年城市建设川地结构变化直方图

图8.32宁波市区1987~1994年和1994~2002年商业和服务业用地来源(说明见图8.21)

8.6.2.2工矿仓储建设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1987年时宁波市区的工矿仓储设施主要沿三江两岸及江北区中、西部相对集中分布(图8.30),在航片解译区范围内用地总面积为6.7872km2(见表8.6),这是宁波城市用地类型中分布最为集中的一种。到1994年,宁波市的工矿仓储用地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除在江东南路北段有两块占地面积超过10×104m2由工矿仓储用地转化为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及公用设施用地,和丰小区有一块超过3×104m2、江北区有四处总面积约为10×104m2工矿仓储用地转化为住宅用地外,其余工矿仓储用地类型没有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又有一大批新的工矿仓储用地大致均匀分布于三个行政区范围内(图8.30),使工矿仓储用地总面积增长到11.0722km2,较1987年净增长了4.29km2。又经过7年多的发展,到2002年,工矿仓储用地规模又在1994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从11.0722km2扩增到15.8917km2,净增长了4.895km2,其中,海曙区、江东区及江北区分别增加了1.0761km2、3.4546km2和0.3339km2(见表8.6)。从用地类型转化方面看,工矿仓储建设发展需要的土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和其他农用地,其次是住宅用地(图8.33),在住宅用地中主要对旧式住宅改造和征用农村宅基地。

图8.33宁波市区1987~1994年和1994~2002年工矿仓储用地来源(说明见图8.21)

8.6.2.3公用设施建设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宁波市是一个三江汇聚、水网密布、历史文物古迹众多、自然环境优美的城市。从1987年的航空遥感影像可以看出(图8.30),当时宁波市区的公用设施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公用设施占地总面积为1.0811km2(表8.6、8.7),主要有分布在姚江两岸的姚江公园、动物园、绿化带,海曙区的中山广场、月湖公园、南郊公园,江东区的新河路南绿地等。

到1994年时,公用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用地总面积为1.4341km2,比1987年增长0.353km2。增加的公用设施主要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水、电及环境保护设施等。例如,海曙区西兴发新村的大型变电站设施、海曙区南的南塘公园前期建设、江东区丹顶鹤小区北的大型自来水厂、丹凤新村的丹凤公园、甬江南岸的污水处理厂及江北区宁波大学前的绿化建设等。增加的公用设施用地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其次是住宅用地(图8.34)。到2002年时,宁波市的公用设施用地在1994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1.189km2(见表8.6、8.7),平均年增长率为31.24%,主要是由耕地、工矿仓储用地和住宅用地转变而来的(图8.34)。主城区内的三江六岸除甬江两岸外,其余四岸已大部分完成绿化建设,月湖东岸经过全面拆迁,已完成了与湖水面积相当的湖岸区绿化建设,雅戈尔新村西南的大型立交桥绿化区带、兴宁小区立交桥带绿化、杭甬高速公路与钱湖北路交会带绿化区、中兴路东儿童乐园(市少年活动中心)的建立、樱花小区中兴樱花公园的开辟等,使宁波市现代化建筑与优美的自然环境更加和谐地融为一体。对比1987、1994及2002年的航空遥感影像图,2002年的宁波市变得比以前更加美丽迷人。但是也应该看到,宁波市区的公用设施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甬江两岸的绿化整治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江六塘河尤其是甬江的污染逐渐增大问题更需要解决,未来的宁波应该是六河游鱼、三江见底,一湖碧水映蓝天、绿茵环抱宁波城的美丽景象。

图8.34宁波市区1987~1994年和1994~2002年公共设施用地来源(说明见图8.21)

8.6.2.4公共建筑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1987年,宁波市区公共建筑用地基本环绕三江口近似均匀分布,每一块公共设施用地规模相差较小,用地总量仅达0.9568km2,远少于当时工矿仓储用地的面积,反映了当时公共建筑规模较工业方面落后许多(见表8.6、8.7及图8.30)。

经过7年的发展,到1994年时,公共建筑投入发展加快,土地用量迅速增加,达到2.3289km2(见表8.6、8.7及图8.29),先后在江北区东部新建了宁波大学、海曙区北部新建了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海曙区南部的市经委干部培训中心及江东区东南部新建了一批中小学校等。到2002年时,在宁波城市环境显著改善的同时,公共建筑设施快速发展,土地使用量也从1994年的2.3289km2增加到了2002年的5.8599km2,增长1.5倍。海曙区新建了十五中等一批环境优美、办学条件极好的中、小学校,在江东区南的鄞县中心区新建了宁波华茂外国语学院,江东区中部新建了可承办国家级重大体育比赛项目的宁波市体育中心,江东区东北部的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江北区东部的宁波大学规模进一步扩展。从1987~2002年,宁波市区公共建筑用地的增长主要依靠占用耕地和搬迁工矿仓储设施来实现的(图8.35)。

图8.29宁波市1994年城市用地现状航空遥感解译图图中地类按表8.1中的2级分类表示.不含镇海区、北仑区和鄞州区

图8.35宁波市区1987~1994年和1994~2002年公共建筑川地来源(说明见图8.21)

8.6.2.5住宅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在1987年航空遥感影像解译图上(图8.30),宁波市区住宅用地的分布与商业、服务业用地的分布相似,基本以三江口为中心小区域范围密集分布。其中以海曙区用地面积最多,其次是江东区,最少为江北区,分别为6.025km2、4.5881km2及2.79851km2(表8.6)。城区中心几乎全部是低矮民房,向城区外围规划整齐的居民住宅楼逐渐增多,商服用地也呈斑点状分散其中。可见当时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极为密切。在1994年的航空遥感影像图上(图8.29),可见住宅建设明显向外扩展,同时,海曙区的天一广场与月湖之间,太阳公寓、镇明小区等老城区的旧城改造成效显著,规划整齐的住宅小区四面开花,一个新宁波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海曙、江东及江北区的住宅用地面积分别达到9.7514km2、8.5035km2及3.5061km2,分别比1987年净增3.7264km2、3.9154km2和0.7076km2(表8.6、8.7)。到2002年时,三个区的住宅面积分别增加到11.0248km2、10.8938km2及3.58561km2(表8.6)。错落有序的高楼大厦、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造型别致的别墅群已成为宁波市的主体建筑。与1987年航空遥感影像对比,基本找不到那种低矮密集的民房住宅建筑了。在海曙、江东及江北区15年的住宅用地发展变迁过程中,除海曙区有较多的老城区改造成分外,其他两个城区住宅建设的发展多数是占用耕地,其次是通过向市区外搬迁工矿仓储设施而获得的土地(图8.36)。

图8.36宁波市区1987~1994年和1994~2002年住宅用地来源(说明见图8.21)

8.6.2.6交通运输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从历史角度分析,宁波市的形成完全得益于资源丰富的三江汇聚的地利条件。正因为有了三江交汇,才使古时的宁波水路交通便利发达,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名城。今天的宁波(三江片)陆路交通运输已成为宁波发展的重要保证。在1987年的航空遥感影像图上(图8.30),望京路、长春路、兴宁路、中兴路、西草马路及新马路已基本将当时的宁波城环起,城区内近东西南北网格状街区道路系统已经初步建立,但城区内街道狭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主干道路基本没有立交化。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总计为5.4044m2,占当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9.10km2的18.63%(表8.6、8.7)。经过7年的发展建设,到1994年时,宁波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区南部有在建的杭甬高速路,城区西部建成环城西路,城区东部有拓宽了的中兴路、江南路,城区北部的环城北路以及随着甬镇公路相继建成,市区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长了2.9695km2,达到8.3739km2(表8.6、8.7)。到2002年,城区东部宽度近百米,具有5条绿化带相间的世纪大道纵贯南北,同时,在城南奉化江两岸新建了近南北向的天童北路、钱湖北路、中兴南路,近东西向的嵩江西路、嵩江中路、四明西路、四明中路西段及鄞县大道等,使市区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达13.3688km2,与1994年相比增长了59.65%(见表8.6、8.7及图8.28),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7.04%,明显高于杭州市区的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比例。图8.37表明,宁波市区交通运输发展的用地主要来自耕地,其次是通过住宅和工矿仓储设施的改造而获得的。

图8.37宁波市区1987~1994年和1994~2002年交通运输用地来源(说明见图8.21)

Ⅵ 宁波市规划局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测绘和城市勘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受委托研究起草规划、测绘和城市勘察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并在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
(二)研究拟订宁波市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测绘和城市勘察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指导实施;指导各县(市)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测绘和城市勘察工作。
(三)参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编制工作;参与宁波市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储备、年度用地计划、房地产开发计划和城建项目安排等工作,提出年度土地储备及房地产开发地块的选址方案和地块开发的各项技术经济控制指标;参与重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宁波市城市规划区外重要项目的选址;参与宁波市规划区内土地招投标、拍卖工作和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会审。
(四)研究拟订宁波市城市规划区内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计划、测绘和城市勘察工作并组织实施,负责对宁波市规划区内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测绘勘察成果的论证、审查、报批工作;负责市政府交办的各县(市)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和宁波市城市规划区内各类开发区总体规划的技术审查工作。
(五)负责宁波市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组织实施;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临时建筑、构筑物、广告设施、立面装修、市政工程设施工和其他工程设施)进行规划管理,核发一书两证;负责宁波市城市规划区内测绘及城市勘察项目管理和地形、地貌管理工作;管理市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负责建立和完善全市础地理信息系统,根据授权审核并发布本市重要地理信息数据。
(六)负责全市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测绘和城市勘察的行业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测绘和城市勘察行业的发展计划、科技进步规划以及技术经济政策;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指导重大技术引进、创新工作和信息、档案、统计工作;负责管理宁波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测绘、城市勘察及风景区规划的档案。
(七)负责查处宁波市城市规划区内违反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测绘和城市勘察法律、法规的建设行为和勘测行为;对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测绘和城市勘察管理行为实施监督检查,依法进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八)负责局机关和局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人事劳资工作;负责局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业职称评定管理和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管理;负责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和局主管行业的行风建设。
(九)承办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Ⅶ 违反宁波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条例第37条 被开了张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单子,要罚款吗罚多少,

违反宁波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条例第37条 被开了张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单子,要罚款,罚100还是150记不清了。

Ⅷ 宁波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海曙大队,职位:行政执法,这个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这个就是传说中的城管了,城管是干什么的知道吧?不过不是街上的走街串巷砸摊子的那种啦,小头头?

热点内容
民生工程怎样申请法律援助 发布:2025-07-14 08:42:05 浏览:760
退款后收到商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7-14 08:40:29 浏览:596
法官配偶犯罪 发布:2025-07-14 08:37:18 浏览:59
法律进校园护航青春法律知识讲座 发布:2025-07-14 08:11:07 浏览:501
国务院征地拆迁条例 发布:2025-07-14 08:00:46 浏览:169
依法治国宣传展板 发布:2025-07-14 07:56:33 浏览:825
首先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是哪个省 发布:2025-07-14 07:56:31 浏览:386
法院开庭能带手机吗 发布:2025-07-14 07:52:45 浏览:36
四川的法治 发布:2025-07-14 07:43:22 浏览:684
求情信给法院的 发布:2025-07-14 07:42:24 浏览: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