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旅游的召集人的法律责任
Ⅰ 私签的自驾游免责协议是否有法律效力
您好,无论是法律本身的规定还是司法实践,这种免责协议都是难以免责的。朋友间的自助旅游,组织者对参加者负有一定安全保障义务,如果队员出险,领队要担法律责任。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陌生人拼游一旦引发民事纠纷,个案的各种细节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索赔,都没有那么简单。由于自助游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适用的法律有《合同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几乎所有自助游的组织者都会在发帖时附上一个免责声明,表明跟帖者是自愿参与,责任自负,以此来免除“后顾之忧”,这就是“驴友”们常说的“生死状”。由于组织者提供的大多是无偿服务,所以参与者也不会过多计较,对这样的条款一般都会欣然接受。而实际上,这样的条款并不能真的一“帖”就完全免责。在自发召集的AA制出游方式中,由于组织形式决定了成员对组织者不具有接受服务和依附关系,事前的免责条款具有一定的警示效力。但成员之间约定实施的是一项危险活动,彼此间设定了互助的义务,当活动过程中成员间违背互助义务的宗旨时,免责条款就不管用了。而且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涉及人身伤害的免责条款不受法律保护。由此可见,即使签订了“生死状”,组织者也要履行自己的风险提示义务,在危难时,全体“驴友”间也要履行力所能及的相互救助义务。否则,一旦出现意外,就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Ⅱ 聚会喝酒、自驾游的召集人是否是是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
1、“酒责”的归责原则
可分为两种:其一,过错责任原则;“酒友”对因共同饮酒行为受到伤害的其他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是以“酒友”饮酒过程中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为一般根据和标准的。有过错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无过错则不承担民事责任。其二,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而法律又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根据当事人双方的财产状况和其它情况,由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的归责原则
2、承担“酒责”的几种常见情况
①故意灌酒型。
曾几何时,不少地方“酒文化”中形成了“不喝醉不够朋友”的潜规则,于是,酒席间相互灌酒成为习惯。在灌酒导致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由于灌酒者明知过量饮酒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仍然实施这种行为,因此造成损害后果发生的,可认定为直接故意的主观过错,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灌酒者应当承担赔偿的主要法律责任。
②放纵型饮酒。
“酒友”明知与其饮酒的人患有某种疾病或酒量有限或发现饮酒后的不良反映以及明知其它不良后果(如酒后驾驶)等,但仍不履行劝阻义务而与之对饮,对于该“酒友”的生命和安全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因而导致该“酒友”人身损害后果发生的,应认定为与受害人对饮的人具有间接故意的过错,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对对饮者应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其承担1/3以上赔偿的法律责任。
③不予救助型。
“酒友”之间因有“相约饮酒协议”的存在,双方不仅达成了共同饮酒的默契,而且由于共同饮酒过程中相互之间距离最近,相互之间还具有最容易获取和发现饮酒者是否酒醉以及是否有不良反应等信息的便利和特征,从控制论和信息传播原理的角度来看,同饮人之间对于发现有不良反应情况后,均具有及时通知、及时协助救护、及时照顾和帮助等法律和道德上的义务。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同饮人违反了这些义务的一项或几项或所有事项而造成其他“酒友”人身损害后果发生的,应认定“同饮者”的行为对损害后果的发生具有原因力,“同饮者”应按照原因力的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个观点的根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第二款的规定:“两人以上没有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④双方均无过错型。
司法实践中还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况:一位“酒友”只劝另一位“酒友”饮用了少量的酒,结果却诱发了对方疾病甚至死亡后果的发生,而劝酒者先前不知其病情,被劝酒者也认为少量饮酒不会发生危险,这种情况下,根据公平责任,可酌情判令劝酒者适当承担补偿责任。其依据是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综合来看,前三种类型均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第四种类型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Ⅲ 旅游法律责任包括哪几种
我国是以宪法为最高法律的国家,宪法所规定了人们的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新课:
法律责任概述
(一)法律责任: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
(二)特点
1、法律责任首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
2、法律责任还表示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不利后果。法律责任方式是由法律规定的,它通常有两种,即补偿与制裁
3、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法律责任是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4、法律责任的铸就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潜在保证
(三)违法行为构成条件
1、主体
2、过错
3、违法行为
4、损害事实
5、因果关系
旅游活动中的行政责任
旅游行政责任: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旅游行政法规的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由旅游或其他行政管理部门追究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按执行主体和执行对象的不同,行政性的强制措施可以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的类型
①违反旅游管理的处罚
②违反治安管理的处罚
③违反工商、行政、金融等管理的处罚
④违反旅游资源保护管理的处罚
行政处罚的形式
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停业整顿;吊销旅游经营许可证;降低等级,取消星级;暂停涉外经营定点资格,取消涉外经营定点资格;扣留导游证和导游证书,收回导游证和导游证书,吊销导游证书;建议或会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等
2、行政处分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
旅游活动中的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行为人因违反法律法规实施步伐行为,或者不履行合同义务,从而侵犯了相对人的民事权利或者使相对人的民事权利得不到实现,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的特点
(1)民事责任是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它是违约或违法行为人对受害人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
(3)它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
(4)它的责任范围与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的大小相适应,一般具有补偿与恢复原状的性质
2、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支付违约金,恢复原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带钱,赔偿损失等。上述方式,可单独适用,也可并用
旅游活动中的刑事责任
1、旅游刑事责任: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旅游法律法规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必须承担刑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在各种法律责任是最严重的责任
2、刑法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独立适用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可附加适用,有时可独立适用
3、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还可以分为财产刑和非财产刑
财产刑:罚金、没收财产(剥夺犯罪人的部分或全部财产)
非财产刑:自由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生命刑(死刑)、政治权利刑(剥夺罪犯一定时间或终身的政治权利)
对于外国人,我国刑罚还规定了驱逐出境的刑罚
Ⅳ 自驾游协议如何法律生效
自驾游是一项危险的旅游方式。每位自驾游爱好者都应充分考虑到潜在的最坏结果版。即便是随旅行社的旅权游团出游也难免天灾人祸,也要签订必要的合同。所以自驾游者也应有一个合约以免发生意外后,给同行者和家人处理此事有一个依据。
由于本次活动为自由组合性质,任何人都不为同行者负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当事人。都应自我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一但出现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都由自己负责承担,与组织者、车主、司机及其他参与者无关。任何人都不为受害者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自驾游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一切因参加非法活动者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由参加活动者自行独立承担;
Ⅳ 自驾游免责协议有没有法律效力
无论是法律本身的规定还是司法实践,这种免责协议都是难以免责的。朋友间的自助旅游,组织者对参加者负有一定安全保障义务,如果队员出险,领队要担法律责任。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陌生人拼游一旦引发民事纠纷,个案的各种细节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索赔,都没有那么简单。由于自助游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适用的法律有《合同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几乎所有自助游的组织者都会在发帖时附上一个免责声明,表明跟帖者是自愿参与,责任自负,以此来免除“后顾之忧”,这就是“驴友”们常说的“生死状”。由于组织者提供的大多是无偿服务,所以参与者也不会过多计较,对这样的条款一般都会欣然接受。而实际上,这样的条款并不能真的一“帖”就完全免责。在自发召集的AA制出游方式中,由于组织形式决定了成员对组织者不具有接受服务和依附关系,事前的免责条款具有一定的警示效力。但成员之间约定实施的是一项危险活动,彼此间设定了互助的义务,当活动过程中成员间违背互助义务的宗旨时,免责条款就不管用了。而且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涉及人身伤害的免责条款不受法律保护。由此可见,即使签订了“生死状”,组织者也要履行自己的风险提示义务,在危难时,全体“驴友”间也要履行力所能及的相互救助义务。否则,一旦出现意外,就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Ⅵ 简答,旅游法律责任得构成要件求大神帮助
答:
旅游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旅游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要合法;
2、旅游法律关系主体要有过错;
3、要有违法行为的存在;
4、要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5、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
(如有参考作用请采纳)
Ⅶ 旅游经营者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可以要求旅游经营者承担赔偿损失等责任。
Ⅷ 学生结伴骑行出事故 同伴有没有责任
有一定的责任。
当下正是踏春出游的高峰期,熟人之间开始相互“摇车”组织外出旅游,除此外车友之间或者网上发布的出行、探险“召集令”也备受青睐。但自助游在给人自由随意、新鲜感的同时,也频现旅游、交通、住宿、组织等方面带来的种种问题甚至权益侵害。对此,本报邀请有关律师为大家做一些法律解读,希望能给即将出行的读者朋友做个提醒。
案例一:
旅途遭遇车祸,同行人共同担责
8个好朋友组团AA制出游,归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伤者将另外7名同游者告上法庭,索要128万元赔偿。法院认为:驾驶员自愿驾驶自有车辆为自驾游成员服务,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是引发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刘某受伤的直接原因,承担民事责任应多于其他赔偿义务人。刘某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应承担部分份额。综合考虑,法院酌定驾驶人周某承担损失总额的50%,刘某自担损失总额14%,其余6人共担损失总额的36%。
案例二:
突遇自然灾害,驴友也要担责
广西“驴友”案中,爱好自助游的梁某在网上发帖,召集到武鸣境内大明山赵江进行露营旅游活动。女孩骆某与朋友在网上报名表示参加此次露营活动。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凌晨,因山洪暴发,骆某不幸被山洪冲走身亡。事件发生后,骆某家长将同行的12名“驴友”告上法院,要求他们对骆某的死亡共同承担责任。该案经过两审后,最终法院以该活动为自助式且梁某的行为不具营利性为由,判决梁某补偿死者父母3000元,其余11名“驴友”各补偿死者父母2000元。
自驾游过程中出了事,驾驶人及同游成员的责任怎么划分?
林律师:结伴出游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全体成员均担,但就承担的责任而言,驾驶人涉及的法律风险更大。如果是借车,出行成员应当承担该车辆在运行支配中出现的风险责任。途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自驾游成员死亡,自驾游成员应承担各自的赔偿份额并负连带责任。如果是自驾游成员无偿驾驶自驾游车辆,且出行前无人对此提出异议,是执行的自驾游团体共同事务,在此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民事法律责任应由自驾游团体成员中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借用人)共同承担。而且,开车前驾驶员要履行检查车辆安全的义务,由于其出发前未对车辆安全技术性能进行认真检查,驾驶具有安全隐患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存在重大过失,其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应适当多于其他赔偿义务人。
自助游这种活动模式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我国台湾也很流行,但国外及台湾地区很少有这种案件,主要是因为国外及台湾地区保险意识很强,发生事故直接找保险公司。所以建议自助游之前,应提前买人身意外险,花费不多,但多了一个保障。
自助游活动中“驴头”的义务和责任有哪些?
林律师:如果“驴头”在组织活动中有营利,根据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应承担更多保护义务和注意义务,一旦发生事故,将承担较重责任。但如果是非营利性,此时自助游是一种完全自发的、松散型的自助组合,属于“风险自担”行为。参加者对自助游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都是明知的,参加这种活动,就表明他们愿意自己承担这种风险,对自己的安全负责。而“驴头”也只是一个召集人的角色,相当于联络员,他只需要尽一般的风险提示和注意义务,所要肩负的责任较轻。
现在的自助游基本都是先由“驴友”预交费用于“驴头”,由“驴头”统一支配,多退少补,所以“驴头”要做好明细账,能够说清楚花销的去向,以证明自己并没有从中营利,这点至关重要。但有时因组织者的疏于考虑或为了省事,一个人收钱算账,最后向大家结账。一旦发生事故引起纠纷,则往往容易被法院推定为组织者进行的非法营利活动,被判决承担较大的赔偿责任。
“驴头”在事故中的过错主要指没有尽到风险提示义务和救助义务,因此出行前最好签订一份详细的书面协议并写明注意事项。在活动过程中针对实际情况,及时提示伙伴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在发生危险的时候,要尽可能履行救助义务。如果在活动前预见到危险而未告知,或者在实际危险环境中又缺少应有的提示,以及能够履行救助义务的情况下未能履行的,则有可能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Ⅸ 自助游组织者的法律责任问题
你好
这个一般不存在责任,你只是组织,未收费用,双方不存在相关权利与义务,如果没有过错,出了问题不存在法律责任,但建议你们去之前,把宣传工作做好,让大家注意安全,责任自负!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