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中止犯的法律责任

中止犯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1-30 23:48:29

A. 简述犯罪中止的情形及刑事责任.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中止是犯罪行为的未完成形态之一,其特征是:1、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2、中止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自动地去做的。如果是因为意志之处的原因,而不得不中止的,则是未遂犯。3、中止犯罪的行为必须是彻底地,永久性的,而不是暂时的。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千万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B. 犯罪中止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犯罪中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规定犯罪专、刑事责任和刑罚属的法律,有专门的条文对犯罪中止作出了规定,而在其他法律中没有犯罪中止的规定。
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C. 中止犯的刑事责任是怎样的

刑法第复24条第2款规定:对制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没有造成损害是指没有造成任何危害结果;造成损害是指造成了一定危害结果,但没有造成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 我们认为,对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来自三个方面:(1)从客观方面说,行为人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使得犯罪结果没有发生(相当于违法性减少说)。(2)从主观方面说,行为人自动否定、放弃了原来的犯罪意图,这是没有发生犯罪结果的主观原因,表明行为人的非难可能性人为减小(相当于责任减少说)。(3)对中止犯减免刑罚,有利于鼓励犯罪人中止犯罪,避免给法益造成实际损害(相当于刑事政策说)。因此,难以仅从一个方面说明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认为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是行为己缺乏或不具备犯罪构成某些方面的要件或者已消除或减轻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观点,存在疑问。

D. 什么是犯罪中止,中止犯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犯罪嫌疑人作案时,不是自己的原因,是客观的原因造成犯罪中止;
犯罪嫌疑人犯罪中止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只不过法院在量刑的时候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刑罚。

E. 共同犯罪中的中止犯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一、共同犯罪中的中止犯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共同犯罪中的中止犯一般是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对于犯罪中止的,没有造成损害的不予刑事处罚,就是不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害的,应减轻处罚。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行为人成立犯罪中止的,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时间条件:中止行为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或实行阶段,既遂之前。
(2)主观条件: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了自认为可以完成的犯罪,中止犯罪的动机在所不问。
(3)客观条件:在实行行为终了前,行为人自动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在实行行为终了后、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生犯罪结果时,行为人亲自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防止既遂结果的发生。
二、免于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有哪些?
根据法律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庆幸有以下几种: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根据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刑法规定了对于刑事犯罪的追诉期限: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超过上述法定追诉时效的,一般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特赦。这种特赦命令具有终止刑事追究的法律效力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以被害人提出告诉为前提。被害人没有提出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对这类案件的追究就失去了法律基础。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刑法实行罪责自负、反对株连的原则,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追究刑事责任已经没有意义,因此不予追究。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本身共同犯罪中的从犯,在量刑上就要轻于主犯,如果从犯还有主动中止犯罪的行为,不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可能性就是很大的。但是,认定中止犯罪的条件也是很严格的,共同犯罪的过程中如果有所反悔了的话,及时报警,对他人和自己都是有利的。
延伸阅读:
共同犯罪中主犯可以判缓刑吗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都有哪些
共同犯罪中主犯刑事责任如何

F. 什么是犯罪中止它应负什么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成立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必须在犯罪既遂之前放弃犯罪。如果犯罪已经既遂,危害结果已经发生,就谈不上犯罪中止了,而是犯罪既遂。

.必须是犯罪人自动、彻底地放弃了某一犯罪。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如果不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内的原因自动放弃犯罪,而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被迫停止犯罪,是犯罪未遂而不是中止。放弃某一犯罪还必须是彻底的,而不是因为发现当时作案条件尚不成熟而暂停作案,待时机成熟时再来作案。

.必须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在犯罪行为未实行终了的情况下,只要停止犯罪,结果就不会发生。如果犯罪行为已经实行终了,结果尚未发生,行为人必须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结果发生,才成立犯罪中止。如果采取的防止措施无效,危害结果还是发生了,则构成犯罪既遂。

根据《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热点内容
2017年劳动法关于社保 发布:2025-10-04 05:05:40 浏览:976
电大教师职业道德 发布:2025-10-04 04:50:19 浏览:532
道德经南华经 发布:2025-10-04 04:40:18 浏览:81
上市公司总法律顾问 发布:2025-10-04 04:24:06 浏览:764
道德经白话文版 发布:2025-10-04 04:23:30 浏览:635
法院领导办案 发布:2025-10-04 04:23:21 浏览:840
中国的劳动法好可笑 发布:2025-10-04 04:09:38 浏览:39
宁夏回族自治区节约用水条例 发布:2025-10-04 04:04:52 浏览:701
2012年深圳劳动法底薪 发布:2025-10-04 04:03:17 浏览:18
下列不属于社会法特点的是 发布:2025-10-04 04:03:17 浏览: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