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环境监测造假的法律责任

环境监测造假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2-10 01:29:15

❶ 河北省将对环保数据造假做出什么处罚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8月15日透露,河北省环境综合执法局将联合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执法研究部有关专家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专项整治,如发现篡改、伪造自动监控数据的,除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外,还要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将依法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结合研究结果,用企业环保画像,直观分析企业监测数据问题及原因,精准发现企业在线监控数据异常提供执法线索,为河北开展“点穴式”执法、“机动式”执法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持。同时,专家将为河北提供更多的执法经验和问题解决方案,为河北开展企业自动监控数据造假研究提供服务保障和技术力量。

据了解,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的质量问题已上升到法律层面,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对篡改、伪造或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要予以惩处,严厉追究法律责任

为河北省加大处罚力度点赞。

❷ 环保数据造假需要受到怎么样的惩罚

在环境监测数据上动手脚不是“罚酒三杯”的小事,而是“零容忍”的犯罪行为,这样的认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监测数据至关重要。准确、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在监测数据上动手脚,纵然一时得逞,终究是掩耳盗铃的把戏,绝不会持久。数据好看了,但环境质量没有真正变好,公众没有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这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失真、错误的数据,也会误导国家和地方的环境管理决策,贻误环境治理时机,进而延缓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今年上半年169个城市空气质量“大排名”中,监测数据不再“掺水”的临汾,位列倒数第一。实际上,临汾的空气污染问题长期较为严重,但此前存在的数据失真现象,使得很多相关工作耽误了,现在要打好蓝天保卫战,面临的压力非常大。

在环境监测数据上动手脚不是“罚酒三杯”的小事,而是“零容忍”的犯罪行为,这样的认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临汾16名涉案人员对造假行为都没有正确认识,涉案的市环保局办公室原主任竟然认为干扰监测仅仅是违规,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在新环保法以及两高关于环境犯罪的司法解释中,对“篡改、伪造监测数据”作出了明确规定,轻则惩处,重可入刑。一些地方存在领导干部不当干预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情况,对此要加大力度防范和惩治,对造假行为的源头一追到底。

面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现象,要善用“大数据”打击“假数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监测数据审核时发现,临汾市部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数据异常。根据问题线索,生态环境部开展飞行检查,调查清楚、证据确凿后,依法移交公安部。在签下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军令状后,有些进展落后的地方可能还会为了免受处罚、政绩好看,以身试法。今后,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督机制,远程监控与实地抽查相结合,采用飞行检查、例行检查、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同时,规范监测站点的设置和管理,责任到人,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全面、准确。

临汾市16名涉案人员被依法处理,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再度敲响警钟:对不真抓实干、搞“数字环保”的行为,发现一起就会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数据造假者、失职渎职者必将受到重罚,付出巨大代价。有关地区和部门应当汲取临汾、西安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教训,拿出硬措施,肯下大力气,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自《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11日 09 版)

❸ 监测数据造假后果会怎么样

北京8月6日,生态环境部官网消息,今日,针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造假问题,生态环境部联合山西省政府,对临汾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约谈。

2018年5月30日,晋中市榆次区人民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涉案16人作出判决:主犯张文清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主犯张烨、张永鹏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13名从犯中,负责监测站运维工作的原河北先河科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崔勇勇、张安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和6个月;其余11人分别处以拘役4至6个月,缓刑8个月至一年不等的处罚。

约谈认为,临汾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造假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蓄意犯罪行为,且发生在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准确真实并公开通报西安市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件之后,教训深刻,影响恶劣。临汾市不在污染防治上下功夫、真抓实干,而在监测数据上动手脚、打歪主意,严重背离了中央要求,严重误导了环境决策,严重侵害了公众知情权,严重伤害了政府公信力,情节十分严重。

一是履行职责不力。山西省于2017年5月与各地市政府主要领导签订《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具体责任和要求。但临汾市6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一年内被干扰近百次,成为犯罪分子自由出入的场所,特别是曾经出现报案并对有关人员实施过拘留的情况下,仍未引起重视,仍未落实职责,仍未建立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工作责任严重缺失。

二是不敏感、不警醒。2017年1月19日,临汾市政府因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二氧化硫浓度长时间“爆表”问题被原环境保护部约谈,并同步暂停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项目的环评审批。但是,由于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上收之前就存在数据不实等问题,2017年上半年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仍然不降反升。临汾市委、市政府不敏感、不警醒,对过去存在的监测数据造假问题未汲取教训,对可能出现的干预监测数据行为没有进行警示,导致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再次发生,且长时间没有得到制止。

三是工作严重失察。临汾市涉案的16名人员都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没有正确认识,特别是涉案的市环保局办公室原主任张烨竟然认为干扰监测仅仅属于违规,不知道自己犯罪。这说明临汾市关于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宣传教育严重缺位,不仅未按要求组织开展警示教育;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严重失察,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约谈要求,整改落实情况需于9月30日前报送生态环境部,并抄报山西省人民政府。

约谈强调,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大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惩处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对干预环境监测数据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构成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约谈会上,临汾市长刘予强同志作了表态发言,表示诚恳接受约谈,将痛定思痛,汲取教训,深刻反思,狠抓整改,确保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兑现承诺,取信于民。

来自人民网

❹ 环境监测站编造环评监测数据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环保法有规定,来统计法也源有规定。编造数据本身是一种违规的行为,违反了行政规章。如果是一般的编造,按照环保法和统计法的规定,给予直接责任人行政处理。如果数据严重影响了其他工作或者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可能会触犯刑法

❺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人,丧失了公民基本道德底线,如是公务员,党和政府应采取措施,坚决清退,以维护党和

从上到下全是作假,你收拾谁😄GDP,食品安全,水污染,空气污染,太多了。

❻ 环境监测造假需如何依法严惩

2018年8月28日报道,国务院第十八督查组日前抵达湖南后,接到当地群众和环保志愿者反映,在株洲有一条70年代修建的灌溉水渠,由于沿途生活污水恣意排放,成了污浊不堪的臭水沟。在督查组到株洲核查的过程中,另一小分队又发现,当地还有一处水质自动监测站,把本来应该放在活水中的监测探头居然插在了盛有死水的几个矿泉水瓶内。

由于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存在隐蔽性、瞬时性和流失性的特点,长期连续监控又受制于各种因素,因此在调查取证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对于各地环境检测等潜藏着的“猫腻”行为,要采取举报、暗访、督察等多种手段,揭露造假行为,揪出幕后的黑手,对违法者予以严厉惩罚,并及时还原环境质量真相。

进而言之,对环境监测造假行为不能止于个案查处。要持续加大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惩处弄虚作假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环保部门应该把重点放在监测和公布数据的真实有效上面,规范监测技术和监测标准,积极与民间力量加强合作,把民间力量纳入国家的环境监测体系中来。

❼ 地方党委政府要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负责吗

据报道,9月21日中办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意见指版出地方党委政府对造权假负领导责任。

如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影响,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限制、阻挠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管执法,影响、干扰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查处和责任追究,以及给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下达环境质量改善考核目标任务等问题。

环境关系大家,希望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事件可以被杜绝!

❽ .违反《环境保护法》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违反《环境保护法》承担的法律责任如下:
第五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
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第六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六十一条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六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
(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
(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四条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第六十五条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六十六条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第六十七条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六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
(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
(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七)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八)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❾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该如何处置

针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造假问题,生态环境部联合山西省政府对临汾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此前,司法机关已对涉案者依法做出了判决。临汾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造假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蓄意犯罪。出现监测数据造假的案件,地方政府工作明显失察,存在履职不力、对环保高压线不敏感、不警醒问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凡此种种,让原本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打了折扣,甚至根本得不到落实。这背后暴露出的是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真正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片面追求政绩,不在污染防治上下功夫,却在监测数据上动手脚,弄虚作假,严重违背中央要求,触犯法律红线。其后果是掩盖问题、误导政府决策、干扰污染治理工作。环保造假,掩盖环境污染的同时,还制造了另一种“污染”:政府公信力之“霾”。一个地方或部门,如果从靠造假应付上级检查中尝到了甜头,久而久之,难免会让这种恶劣的风气弥漫到其他领域,甚至会影响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政治生态。

❿ 篡改环境报告表什么法律责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依法查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与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行为定义】本办法所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系指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行为。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以下活动中涉及的弄虚作假行为:

(一)依法开展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

(二)监管执法涉及的环境监测;

(三)政府部门购买的环境监测服务;

(四)政府部门委托开展的环境监测;

(五)企事业单位依法开展或委托第三方开展的自行监测。

第四条【责任主体】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设备维护、运营的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二章调查

第五条【调查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调查认定环境监测数据的弄虚作假行为。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部门会同环境监测部门调查认定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的弄虚作假行为。

第六条【监督检查】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

第七条【干预记录】对干预环境监测活动,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的行为,监测或运维人员应如实记录。否则造成的弄虚作假后果由该环境监测机构或从事环境监测设备维护、运营的机构及其直接责任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负责。

第八条【举报受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举报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对能提供基本事实线索或相关证明材料的举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予以受理并为其保密。

第九条【立案调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涉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调查人员应制作现场检查笔录,收集并固定相关证据;接受举报的应及时调查取证,符合立案条件的,依照法定程序办理。

第三章处理

第十条【通用罚则】环境监测机构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一条【职能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工作人员篡改、伪造或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情节较轻,未造成影响的,给予警告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吊销直接责任人的环境监测上岗证,责其令调离工作岗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工作人员篡改、伪造或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依法移送其主管部门实施处罚。

第十二条【排污单位】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第十三条【服务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维护、运营的机构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出具虚假监测报告的,除承担连带责任外,由负责查处的环保部门将该机构和涉及弄虚作假行为的人员列入黑名单,并报上级环保部门,禁止其参与政府采购环境监测服务或政府委托项目。

第十四条【设备厂家】监测仪器设备生产机构生产的产品应有防止修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功能,监测仪器设备生产机构配合监测数据造假的,由负责查处的环保部门通报公示生产厂家、销售机构及其产品名录。

第十五条【通报公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通报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及相关责任人,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目标考核】发现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涉及目标考核的,视情节严重程度将考核结果按降低一级认定或确定为不合格,情节严重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取消授予的环境保护荣誉称号;涉及县域生态考核的,视情节严重程度,建议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减少或取消当年中央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涉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排名的,分别以当日或当月的历史最高浓度值计算排名。

第十七条【领导干部】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由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移送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第四章附则

第十八条【名词定义】本办法所称环境监测数据,系指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通过手工或者自动监测方式取得的环境监测原始记录、统计结果、综合报告等信息。

本办法所称环境监测机构,系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环境监测机构。

第十九条【解释部门】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热点内容
法治与诗歌 发布:2025-10-01 22:35:40 浏览:262
比较法学论文 发布:2025-10-01 22:35:32 浏览:629
广东一村一法律顾问登记入口 发布:2025-10-01 22:22:28 浏览:52
江西抚州律师 发布:2025-10-01 22:20:13 浏览:810
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台账内容 发布:2025-10-01 21:56:18 浏览:208
菲律宾律师 发布:2025-10-01 21:55:31 浏览:935
梦见法院门口 发布:2025-10-01 21:51:01 浏览:725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发布:2025-10-01 21:45:57 浏览:42
违反民事法律规定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发布:2025-10-01 21:26:36 浏览:97
资产管理公司法律服务计划书 发布:2025-10-01 21:25:38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