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动物饲养者的民事责任的法律条文
㈠ 我国法律对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对于饲养动物和流浪的饲养动物,《侵权责任法》第十章第七十八条至第八十四条(备注:流浪的饲养动物规定在第八十二条);对于被野生动物侵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
附:
一、《侵权责任法》第十章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第七十八条 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
第七十九条 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八十条 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八十一条 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第八十二条 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原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第八十三条 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第八十四条 饲养动物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妨害他人生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四条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
㈡ 养狗的法律规定
养狗的相关法律规定如下:
家犬管理条例
一、为预防和消灭狂犬病,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保持市容整洁,保证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巩固安定团结,特制订本条例。
二、县级以上城市及近郊区、新兴工业区禁止养犬。生产(包括牧犬)、科研用犬、警犬必须实施检疫免疫。发现可疑病犬,要立即捕杀,以保证安全。
三、各级人民政府定期组织兽医站、卫生防疫站及有关部门,施行对犬免疫注射。凡工厂、仓库及农村社员、外侨等私人养犬者,都必须接受对犬免疫注射。注射狂犬病疫苗后,进行登记、收费,发给“家犬免疫证”,并在犬身作统一标记。
四、凡未注射狂犬病疫苗的犬(包括无标记犬),一律视为野犬,公安人员、民兵以及广大群众都有权捕杀,不负任何责任。
犬如伤人,追查犬主。犬主应负被咬伤者的全部医疗费用及造成的一切损失。
五、群众出售狗皮时应交回“家犬免疫证”。
六、凡被犬咬致伤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并由医院向当地卫生防疫站申请狂犬病疫苗注射,防止狂犬病发生。其他家养哺乳动物被犬咬伤者,送兽医站处理。野生哺乳动物被犬咬伤者,要立即捕杀。
七、如有违犯本条例者,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罚款,直至起诉追究刑事责任。
八、各级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可参照本条例制订管理实施细则,认真执行。
拓展资料
《家犬管理条例》是为预防和消灭狂犬病,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保持市容整洁,保证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巩固安定团结制定。由卫生部、农业部、对外贸易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于1980年11月18日发布,自1980年11月18日起施行。
㈢ 流浪狗伤人,不定期投喂流浪狗的人们是否应负有责任
动物,从民法的角度讲,是作为一种财产来看待。 通常我们理解的“饲养人”是拥有动物所有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比如家畜、宠物等);“管理人员”是对动物负有管理和约束义务的人(比如动物园里的野生动物、收养的流浪猫狗等)。小区的住户不是流浪狗的“饲养人”和“管理人员”,他们不负有法律上规定的管理义务,其喂食行为和流浪狗咬人之间也没有必然的法律关系,不是构成侵权行为的条件之一。
我不认为小区的住户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理论上应该是狗的主人承担责任,但是现在找不到狗的主人了,没办法向主人主张权益。流浪狗是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没有法律法法规对其管理作出明确规定。
你举的极端例子,如果在古代,虽然从法理的角度讲,村民的行为和老虎咬人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但古代法制不健全、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也不是很清晰,也许会判村民承担责任。在现在野生动物特别是老虎等珍稀动物,是国家重要的野生动物资源,受到法律保护,被老虎咬伤了可以国家给予补偿,也不能追究村民的责任。
人类和动物争夺生存的空间,是一个尚未解决好的法律和社会问题。个人觉得,流浪猫狗还是应该取缔,普通的公民也应该有权利消除影响大众安全的隐患,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消除——虽然动物保护主义者不同意这样的意见和看法。
㈣ 流浪动物由谁承担损害责任
一、责任主体为饲养人或管理人的情形
关于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主要规定在《侵权责任法》第82条: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原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在一般情形下,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主体为饲养人或管理人,因为依据危险责任理论,饲养人或管理人实际控制且占有该动物,因此负有承担该动物致人损害的风险以及该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又分两种情况:
第二种主要是是指饲养人或管理人主动抛弃该动物,放弃对该动物的所有权和占有,尤其是疾病的动物。此时此种抛弃是无效的,因为丧失控制与占有的动物处于危险状态,将会对公共利益和人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原饲养人或管理人仍然是最终的责任承担者。此时我们又要考虑,若该被抛弃的动物处于流浪状态,发生了致人损害的事实,最终的责任承担者为饲养人或管理人,但确实无法找到饲养人或管理人,此时受害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且看下文关于责任主体为安全保障义务人与流浪狗管理部门的分析。
2.第二种为非基于饲养人或管理人的意思而分离
即饲养人并未实施某种法律行为而丧失了对该动物的控制与占有。分以下几种情况:
(1)当饲养人和管理人之间形成无因管理法律关系时的责任承担。即并非基于饲养人自己的意思而使得其丧失了对该动物的占有,与新的管理人之间形成了无因管理法律关系。无因管理指管理人在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情况下为避免饲养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的行为。此时该动物的实际控制权是在无因管理人之下,同时为了方便受害人及时得到救济,保障受害人的权利应由无因管理人赔偿受害人的损失,但依据无因管理的规则,无因管理人在赔偿损失后可以向饲养人追偿。此种情况是无因管理人是出于善意而暂时进行占有,并未长期进行控制,并且其主观上没有想要取得该流浪动物的所有权,如果无因管理人的占有超出了合理的时间限度或者该管理人在占有之始既是为了取得该流浪动物的所有权,则该种情况下管理人取得了对该动物的实际控制权,应当为责任承担者,且不可以向原饲养人追偿。原饲养人承担责任后还可以向该恶意占有人要求追偿。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属于下文第六章中应当由第三人承担责任的情形。
(2)流浪动物喂养人的责任承担。即并没有管理人与饲养人之间形成无因管理法律关系,但存在流浪动物喂养人对该动物进行了喂养。流浪动物喂养人只是出于爱心而对流浪动物进行了喂养,并没有想占有的意思也没有意图或者实际获得利益,所以喂养人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在某些情况下,如喂养人在人员聚集的地方喂养,使得流浪动物聚集并造成他人损害,此时喂养人的这种喂养行为对聚集在此处的人员形成了一定的危险性,理应负有临时的管理责任,所以在此种情况下喂养人应当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3)因侵权行为非法占有饲养人或管理人的饲养动物。即侵权行为人以侵权行为如盗窃、抢夺等非法手段夺得他人的饲养动物。此时因侵权行为而获得他人的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因为此时侵权行为人实际控制且占有该饲养动物,在非法占有期间基于危险控制理论,应当由侵权行为人承担责任。但原饲养人即合法所有人对该动物的权利,并不因为非法占有人承担该物的侵权责任而受到否定。
二、责任主体为安全保障义务人的情形
对于流浪狗在小区内伤害业主的行为,因物业公司与业主签订有物业服务合同,对于小区内的安全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属于安全保障义务人,依据《侵权责任法》第37条有关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的规定,对于流浪狗进入小区内的行为,物业公司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其进入或者将其驱赶出小区,或者向有关流浪狗管理部门报告,如果物业公司没有实施上述行为,则没有尽到相应的安全保障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正好回答了问题,但是此时物业公司只是承担补充责任,最终的责任承担者依然是饲养人或管理人。
三、责任主体是否可能为流浪狗的管理部门
对于上述流浪狗在小区内伤害业主的行为,受害者可以请求物业管理公司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但是如果该伤害行为发生在小区以外,不属于物业管理公司的安全保障范围,则受害者的损失应当由谁进行赔偿呢?流浪狗的管理部门也即公安机关为不特定人群饲养动物的行政主管机关,但对于受害者所造成的损失公安机关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么?相关的案例判决持否定意见,公安机关仅负有行政法上的管理职责,并不对受害者所受的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那么对于这部分受害者的权利如何进行保障呢?对此问题我国法律尚存在空白。
四、责任主体为受害人的情形
受害人为责任承担主体的情形主要是属于饲养人或管理人的免责事由的情形,依据《侵权责任法》第78条,如果损失是由被侵权人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饲养人或管理人不承担或减轻承担,不承担或减轻承担的部分则由受害人承担。
五、责任主体为第三人的情形
依据《侵权责任法》第83条的规定,如果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流浪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第三人承担,也可以要求饲养人或管理人承担,但饲养人或管理人承担后可以向第三人要求追偿。此时第三人是最终的责任承担者。
㈤ 如果流浪猫伤人,经常喂养流浪猫的人可否被追责
投喂流浪动物,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该行为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而流浪动物的天性决定了其会向有利于其生存的地方聚集,长期投喂流浪猫,尤其是在公共空间内的固定投喂行为,在公共环境中形成一个流浪猫获取食物的固定地点,导致了流浪猫的聚集,而流浪动物的不可控性及自然天性,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必定会给公共环境带来危险。
动物致害在当下社会仍是人们生活中所面临的一大危险来源,投喂人应该对这种危险性有所预见,当其为实施爱心,投喂流浪猫狗时也要负起责任来,明确地意识到自己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责任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减少可能对他人如儿童、老人等造成的伤害。
对于流浪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在《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二条有明确规定:“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原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这就明确规范了流浪动物致害主体责任问题。而流浪猫伤人投食者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的关键是有没有形成事实上的收养关系,如果长年给流浪动物供食,让流浪动物活动并居留,这已经构成特殊的饲养关系,并转化成事实上的收养,流浪动物伤人,投食者则要承担相应责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临时喂养无需承担责任。临时喂养只是出于爱心,怜悯流浪动物,喂其一些食物,并没有占有的主观意思,对动物不具有适当程度的控制力,也没有控制和管束流浪动物的行为。未形成事实上的收养,对流浪动物则没有管理责任。
㈥ 收养流浪狗的法律
国家没有具体规定,只有地方的规定。
北京市的规定:
京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
BHAEEC(Beijing Human and Animals Environmental Ecation Center)
北京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是由张吕萍女士创建、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公益性民营非企业单位。是一座集动保宣传教育、动物救助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普实体,也是国内唯一一家政府批准的非营利性民间动物收容及保护机构。
一、中心简况
北京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设在昌平区小汤山镇,占地约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犬舍10座,猫舍1座,禽舍3座,独立伤病隔离区2处,能容纳动物500余只。同时还建有宣传教室,办公室,动物治疗所等设施。该中心成立于1997年,设在门头沟山区,于2001年4月28迁入现址至今。
二、中心发展过程
北京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是张吕萍女士经过十年的艰苦拼搏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它先后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张吕萍利用办公室和自己的住宅收容被救助的小动物。
第二阶段:随着被救助的小动物的增多,张吕萍不断搬家,最后,她不得不生活在农村,分别在十里河农宅及大兴农村仓库中度过两年。
第三阶段:为在市政府的限养规定下给救助工作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张吕萍于1997年筹建了北京人与动物环保教育中心,并在门头沟山区改建了一所部队闲置的破旧营房,从此小动物随张吕萍一起钻进了山沟。
第四阶段:因门头沟山区交通不便,全年缺水,供给困难,特别是中心无法起到宣传教育作用等诸多问题,2001年,张吕萍下决心投入自己剩余的全部财产,在美国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和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部分资助下,承受着负债的巨大压力,建成了目前位于小汤山的新基地,人与动物环保教育中心更名为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拥有宠物的家庭也越来越多,然而小动物科学喂养和保护的知识并未得到应有的普及,小动物受到虐待和遗弃的现象大量存在,小动物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显得日益重要。作为北京乃至国内唯一一家非营利性民间动物保护机构,中心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责任。中心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除收养和救助被遗弃和虐待的小动物外,将开展更多的动物环保教育活动,使动物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动物创造安全和谐的生存环境。
三、中心的宗旨和职能
中心的宗旨是:通过保护救助小动物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达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中心的基本职能:
1、小动物救助、治疗和看护
中心的基本职能是通过救助和看护危难中的小动物,为它们提供或寻找更加合适的生存空间。基地将尽力为遭遗弃的、无家可归的小动物提供救援、治疗和看护,为动物做绝育手术、接种育苗和定期兽医诊治,帮助动物寻找领养主人和新家。
2、宣传教育和培训
中心通过举办讲座、设立宣传展板、在媒体上开办栏目、举办专项活动等方式,对公众进行动物保护意识和科学喂养动物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人们树立保护大自然、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环保意识,并身体力行,为动物的生存创造安全、和平的生存空间和氛围。
3、为动物保护事业募集基金
中心依托基地,通过合适的方式和渠道,在权威部门的监督下,为动物保护事业募集资金并有效的利用这些资金,为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
四、中心业绩及影响
中心成立几年来,在张吕萍女士的不懈努力下、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共收容和救助被虐待、遗弃的小动物400余只,基地员工发展到20多人,进行小动物看护工作。张吕萍女士亲自在多所高等学府举办讲座,传播动物保护的思想和知识。小动物保护的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1、收容和救助
近十年来,张吕萍共救助小动物400余只,为这些动物做绝育手术和接种疫苗,并进行日常护理和治疗。这些动物都曾经有过悲惨的遭遇,有的在路上遭遇车祸而无人理睬;有的被遗弃在垃圾箱边靠捡垃圾度日,身上长满了寄生虫;有的被人残忍的挖掉了眼睛,更有甚者被救出时正待被人剥皮吃肉。它们在张吕萍和她的员工们的精心治疗和救助下,都远离了惊恐和灾难,获得了心灵上的抚慰,有的还被热爱动物的人士收养,找到了幸福的归宿。
2、积极参与动保宣传工作
张吕萍女士认为,动保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宏伟的工程,绝非少数人就能完成,只有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不断增强人们的动保意识,提高人们的动保素质,让动保工作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才能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为此,她带领中心员工和大批志愿者,积极投身社会各项动保宣传活动,努力为动保事业的进步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她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多次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动保法规的座谈,积极为政府的动保工作献计献策。张吕萍女士多次接受国内外媒体上的采访,以此向人们进行动物保护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随着基地的不断完善,为了使更多的参观受到教育,中心自行设计制作了以宣传动保理念为内容的动保展板,供参观者阅览。中心接待了数千名中外学生,他们为小动物捐款捐物,并用画笔在基地的墙上当场作画,以表达他们对动物的关爱。
中心成立以来,法国《三千万》、美国《狗世界》、英国《卫报》、美国CNN有线电视网、国家地理频道、亚洲新闻机构新加坡电视台、美联社、德新社,及国内的中央电视台《半边天》、《 真情无限》、《绿色空间》、海外中心《对话》、 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妇女报》、《 中国青年报》、《北京月讯》、《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等各家媒体争相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凡响。
张吕萍女士还积极参与国际动物交流活动,学习世界先进动物保护理念和先进经验,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人自己的动物保护意识和行动。中心的行为得到了美国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及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还与中心建立了姊妹关系,成为该协会在全球范围内唯一一家私人性质的姊妹关系单位。
2001年11月23日,被称为世界动物行为学领域爱因斯坦的美国女科学家珍妮 古道尔来到基地参观访问。她说:“我看到了一个世界上少有的,不把收容的动物圈在笼子里喂养的地方。这里充满着对生命的尊重,每一个到这里来的人,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参考资料:http://www.animalschina.org/cn/ShowClass2.asp?ClassID=9
㈦ 在小区放养流浪猫,流浪猫挠伤了人,喂养的人要不要负法律责任
第七十八条 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回证明损害答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
第七十九条 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八十条 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八十一条 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