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盗应当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① 三起总价值16万元的偷盗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盗窃3万至10万以上财物的,属于盗窃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并处罚金。如果其中有盗窃金融机构数额巨大或者盗窃文物情节严重的,可量刑至死刑
② 请问,三起总价值16万元的偷盗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你好:要看具体案情,才能确定法律责任.
③ 关于偷盗行为从法律上讲,应付什么样的刑事责任
盗窃与数额有关系,根据各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盗窃罪数额起点的规定,1500~2000元构成盗窃罪。属于数额较大,三年以下
如果达不到犯罪的起点,属于治安案件,罚款、拘留就可以。
④ 盗窃金额达到500块钱需要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盗窃金额不超过500元时,不构成犯罪,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被拘留5天以上10天以下内,或容处以500元以下罚款。
⑤ 如室盗窃要付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如下:(一)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百元至二千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二)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三)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 第六条 审理盗窃案件,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认定盗窃罪的情节: 5、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三)盗窃数额达到“数额较大”或者“数额巨大”的起点,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分别认定为“其他严重情节”或者“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1、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2、盗窃金融机构的;3、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4、累犯;5、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6、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7、盗窃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的;8、造成其他重大损失的
⑥ 所有的盗窃罪都需要承担责任
如果构成盗窃罪要件,那肯定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只是量刑轻重的问题。
⑦ 关于偷盗引起事件怎么承担法律责任
楼主你好,既然已经标有警示牌,则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如果有问题请继续追问,满意请采纳,您的采纳是我回答知道的动力!
⑧ 偷盗天然保护林应付怎样的法律责任
违法所得没收对象的认定
存在多种理论的根源主要在于各国判断违法所得时基于不同的立场,采用了不同标准,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正确界定违法所得范围,必须在评定标准上统一认识。
首先,应当以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为依据。一个事实总是具有法律上的多重性,而一个国家的法律应当是连贯、一致的。因此,对法律中词语的解释,不能抛开本国法律体系独立地研究其含义,而必须将其放到相关法律中分析。在民法理论中,原物的衍生利益包括孳息和其他收益。孳息是指由原物自然且应然产生的利益。而其他收益通常指的是原物通过人力资本投入所获取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主观性的特点。以违法所得举例,行为人通过违法犯罪行为获得了财物,假设所获得的财物是金钱,违法行为人因占有这笔金钱所获得的银行利息便是孳息。如果违法行为人将这笔钱用于投资或其他营利性活动,进而获得的收益便是违法所得的其他利益。依据民法不当得利理论,违法行为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造成了国家或他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一方没有合法的根据取得利益,而使他方受到损失的事实”,那么所取得的财物和孳息是对于国家或他人来说即是一种不当得利。依据《民通意见》第131条的规定,对于所得原物和孳息应当予以收缴或返还。
至于因对违法所得占有、使用所取得的利益,有观点认为,这部分收益由于其中混杂了行为人的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收入,不应属于不当得利,所以不应该被没收范围所包括,否则就有悖于常理。5依据我国民法理论,权利人对物的权利是以原因关系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当作为原因的违法消灭,那么所取得的衍生利益的所有权便欠缺正当性,应视为自始即不存在。另外,虽然违法行为人在获取收益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劳务,但因其在原因行为即违法所得中没有劳务付出,而没有违法成本就没有非法所得,所以不应享有该收益,应由国家予以追缴没收。对于违法行为人占有、使用的劳务和管理,则可以参照《民通意见》第131条的规定:“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
其次,应符合正义法规范的目的。正确理解设立判决前没收程序所要保护的法益,对该违法所得的对象认定问题就会比较清楚。贪污贿赂等严重危害社会案件严重侵害了本国的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尤其在一些数额巨大的贪污贿赂案件中,被侵害的公共财产和利益占国家资源很大比例。国家资源的损失不仅严重影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抑制经济的增长,而且阻碍社会发展动力,导致难以计算的社会福利损失。由于法律对违法所得规定尚不明晰具体,司法实践中收缴没收仅限于直接违法所得及孳息,对衍生利益则未采取得力的收缴措施,未能作到除恶务尽,以致出现“坐牢一阵子,幸福一辈子”的法律尴尬。
任何法律创设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正义和谐的法律秩序,而法律的正义在于鼓励守法,杜绝违法。虽然行为人利用违法所得通过劳务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社会财富,但同时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要远大于财富。因此,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到案的情况下,为实现资产追回和预防犯罪的目的,斩断违法犯罪行为人的“利益驱动”使其无利可图,追缴违法犯罪行为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利益确有必要。
再次,应考虑程序可能被滥用的风险。程序设计存在瑕疵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判决没收程序也存在滥用的风险。另外,在司法实践中,一方面由于法律对没收财物范围缺乏明确规定,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地方的办案部门实行办案经费与案件罚没财物挂钩,判决前没收程序则有可能被滥用沦为“创收”的根据,程序的正当性就大打折扣。
虽然立足刑法的功利价值,“国家工作人员财产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而不能说明来源的,就是一种犯罪事实。” 6出于严密法网、从严治吏考虑,对来源不明资产适用判决前没收程序符合特定的社会形势需要。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判决前没收程序的适用是建立在违法行为人不能到案的前提上,对财产来源合法性的认定主要依靠事实推定产生,缺乏财产所有人的证实和说明。而事实推定的依据则是根据经验法则、逻辑法则,通过归纳推理方法获得。因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个人认识的有限性,事实推理终究无法穷尽所有情况,难以得出排他性结论。这就可能出现,用事实推定方式认定的来源不明财产与客观事实不一致。如果司法执行人员放松对事实推定的判断、把握,或者降低对来源不法性的证明要求,随意扩大来源不明财产范围,都将导致出现错误认定的几率大大增加,这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损害法律的正当性。因此,考虑程序被滥用的风险,没收范围应当受到必要的限制,根据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将其规制在直接、间接衍生利益内。
基于以上分析和比较,笔者认为,判决前违法所得的没收对象应当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直接或间接获得的财物。也就是说,违法所得的构成以违法犯罪行为和获得的财产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要件。
三、违法所得没收范围的认定
对于违法行为人占有、支配下的违法所得国家应追缴没收。然而,并非所有的违法所得都由违法行为人占有支配。在司法实践中,因违法所得与他物结合、混合,违法行为人与第三人共同占有混合财物的情况并不鲜见,因被盗、出售、赠与等行为,违法所得被转移第三人占有的情况也大量存在。为实现法律均衡利益和修复社会关系的目的,应将第三人占有违法所得的情况纳入认定考察范围。同时,基于法律评价主客观一致的原则,应考虑第三人善意和恶意的不同,在没收方式上区分没收原物和没收等价额。
(一)善意第三人占有下没收范围的认定
违法所得获得方式和途径较为隐蔽,一般第三人也难以辨析财物是否属于违法所得。如果因为对象非法性就认定善意第三人取得无效,并将其受领的利益没收,则可能损害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为维护商品交换的安全和良好的经济秩序,法律强调对善意第三人通过合理行为所取得的合法收益予以保护。据此,善意第三人参与情况下,对违法所得没收范围的认定应区分违法行为人和第三人的所有权。
1.违法行为人和善意第三人共同占有。如果违法所得是金钱,违法行为人与善意第三人共同经营而获利,没收范围不仅应包括投入经营的违法本金,还应包括违法行为人根据股权分配个人所获得的利益;如果违法所得是物,违法行为人将物作价与善意第三人共同经营获利,因为物的特定性,以及善意第三人对物的信赖,不宜没收原物。这种情况下可以确认其他共同经营人对该物的优先购买权,并将物的购买款和违法行为人股权分配收益予以没收。如果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则可以采取拍卖、变卖等方式将拍卖款和违法行为人股权分配收益予以没收。
善意第三人因经营所得合法利益应当予以保护。同理,基于公平原则,如果因为经营不善出现亏损,善意第三人应当自行承担风险责任。但就违法行为人来说,并不能因为亏损就否定违法所得的非法性,在违法所得毁损、灭失情况下,应依照案发时市场基准价格将直接违法所得折算成金钱附加利息价值折价没收,
2.善意第三人排他性占有。这种情况下,无论违法所得是金钱还是物,没收范围应当为违法行为人和善意第三人的交易利益。如果交易利益大于违法所得,应当以交易利益为准;如果交易利益小于违法所得,则应当以违法所得利益为准。
(二)恶意第三人占有下的没收范围
第三人明知或应知违法行为人的财物来源系非法所得而接受并取得利益,即违反了其作为一个善良合法公民的诚实信用原则,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作为调整利益的工具,其功能在于平衡受益方和受损方的利益,体现社会中不损人利己的公平观念。因此,对于违法行为人和恶意第三人通过违法行为取得的利益应追缴没收。鉴于司法实践中存在恶意第三人对财物非法性认知的时间差异,没收范围也应区分对待。
1.自始恶意第三人占有下的没收范围。第三人自始明知所接受的财物系违法所得时,没收范围不仅包括违法所得成本,还应包括违法行为人和第三人基于违法所得所取得的物质性利益。无论第三人该利益是否存在,也无论该利益不存在是基于何种事由,均应予以没收。如果直接违法所得是物,且原物存在的情况下,出于对物的客观性和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考虑,不宜折算为金钱,而应没收原物以及所获利益。如果违法行为人和恶意第三人造成直接违法所得毁损或灭失,无论毁灭原因和归责,应依照案发时市场基准价格将该物折算成金钱附加利息,与所获利益一并纳入没收范围。
2.嗣后恶意第三人占有下的没收范围。第三人接受违法行为人财物时不知其非法性,此时第三人为善意第三人,其所获得的利益应排除在没收范围之外,按照上述区分违法行为人和善意第三人所有权的方式,仅对违法行为人的直接违法所得和间接利益进行没收。但是如果第三人在事后明知或应知从违法行为人处受领财物系违法所得,此时第三人为恶意第三人,除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所得成本和间接利益应予以没收之外,对第三人则应按照自始恶意第三人的处理方式,对直接违法所得以及自第三人自明知或应知财物的非法性之日起所获的利益予以追缴没收。
注释:
①朱孝清:《侦查监督、公诉工作如何实施修改后刑诉法》,载《人民检察》2012年第13期。
②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45页。
③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2002年修订》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9页。
④陈忠林著:《意大利刑法刚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⑤高志山: 《未经定罪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浅析》,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第24页。
⑥王汉斌:《关于惩治走私罪和惩治贪污罪贿赂罪两个补充规定
⑨ 偷盗行为属于为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偷盗属于违法,应当处于行政拘留和罚款。如果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则构成盗窃罪,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1、《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2、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 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⑩ 17岁多次盗窃需要付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按照盗窃数额的规定,一般达到2000元就是盗窃罪,低于此数的,属于治安案件,拘留付款。
刑法规定,满十六岁就可以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