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违反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

违反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1-03-07 01:47:04

㈠ 忠诚协议书有法律效力

你好,你的问题为你解答如下:

从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忠诚协议是否有效,要看具体情况及协议中的内容和条款。

1、一般来说,男女之间所谓的“忠城协议”,不能适用《合同法》来调整,是没有法律效力的。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夫妻忠实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而不是法律义务

2、从“忠诚协议”的内容来讲,如果有限制一方基本人权,如离婚自由权、人身自由权、通信自由权等的相关条款是无效的;剥夺孩子抚养权、探望权的条款无效,因为孩子抚养权的归属是以考虑孩子利益为着眼点,探望是父母的权利也是义务,不能将剥夺抚养权、探望权作为对过错方的惩罚;还要注意对家庭财产的分配不能影响一方的基本生活;约定的赔偿数额要符合家庭经济的实际情况,明显畸高的法院不会认可。

3、不要在“抓奸现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忠诚协议”,要出轨方立刻签。这会被认为是在“胁迫”状态下所签,不具有法律效力。

4、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忠诚协议”一般是判决离婚时才有可能支持。不离婚只要求按协议赔偿的,法院立案的可能性非常小。

5、虽然一般来说忠诚协议没有法律效力,但如一方有重婚、有与他人同居的情形之一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可以依据,双方签订的“忠诚协议书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㈡ 婚内忠诚协议应该受法律保护吗

由于是律师的缘故,虽然我并不做婚姻、继承领域的法律业务,但也经常被朋友咨询关于离婚的问题,现今的社会,人心浮躁,各种诱惑也多。我好几个女朋友都因为第三者插足而婚姻破裂。有一些明明知道老公在外面有外遇、包女人也睁一只眼闭一支眼,前几日和几个闺中蜜友吃饭,有个敢作敢为的朋友问我,“你说我们和老公签个婚姻忠诚协议行吗?受法律保护吗?”刚巧,
贴子这么写到:“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此协议不应受法律保护,理由如下:
第一、此类约定的履行与制裁,是亲情的问题,不是法律问题,法院并不适于处理此类复杂而敏感的亲情问题。所以,无论是从协议的目的还是内容来看,双方都无建立法律关系的意图,这是一个默示“排除法院管辖”的协议,所以不受法院强制力保护。
第二、《婚姻法》第四条规定的夫妻之间有相互忠实的义务,只是一个宣言,一种法律价值取向,结合最高院关于《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三条,法律没有把夫妻双方相互忠实规定为一项义务。因为有配偶者与他人通奸或者发生“婚外情”仅仅是道德问题,法律虽不鼓励,但也不应加以限制,当事人也不可以通过契约加以限制。理由是,涉及到人身自由的权利,不能通过合同契约加以限制,即使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也不应例外。
第三、侵权损害不能通过合同契约预定。理由是在侵权法中实行的是填补损害的赔偿原则,如果允许当事人对此侵权损害事先约定,就违反了填补损害的原则,也会造成有钱人任意侵犯他人权利的恶果。
第四、个人隐私权、人格权应高于“忠诚原则”。如果法院赋予“忠诚协议”以法律效力,则为了确定一方当事人有“违约行为”,一方当事人或人民法院就有举证证明和查证的义务。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使婚姻另一方甚至是无辜第三者的隐私暴露于公众之下。
第五、赋予“忠诚协议”以法律效力的另一个后果是鼓励婚姻当事人在结婚前都缔结这样一个协议,以“拴住”对方,这样势必会增加婚姻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使建立在纯洁的爱情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婚姻关系变质,婚姻不免变成类似商人买卖的讨价还价。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以下是对持反对意见的人的反驳。
第二,关于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婚姻法》第四条规定的夫妻之间有相互忠实的义务,只是一个宣言,一种法律价值取向,涉及到人身自由的权利,不能通过合同契约加以限制。我也不能认同。我认为,这既是一种法律价值取向,
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必要在立法和法律实践中完善的内容。就如同新修订的婚姻法第4条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并在第46条规定,有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情形之一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有重婚、有配偶者与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可要求赔偿,那么,由于法律对违反夫妻“忠诚”义务、情节尚未达到“重婚”、“与人非法同居”等严重程度的一方如何承担相应责任未做具体规定,为什么不允许当事人自行约定呢?
第三、侵权损害不能通过合同契约预定。这个原则是没错的,但是,我觉得上面的论证有点偷换概念的嫌疑。违反忠诚义务,可以造成侵权,可同样的,如果双方就此曾达成协议,也是违反了双方合同的约定。造成了侵权和违反合同义务的竞合。并不能单纯的理解成对侵权损害提前做了约定。
第四、个人隐私权、人格权应高于“忠诚原则”。如果法院赋予“忠诚协议”以法律效力,则为了确定一方当事人有“违约行为”,一方当事人或人民法院就有举证证明和查证的义务。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使婚姻另一方甚至是无辜第三者的隐私暴露于公众之下。我觉得这个理由更是牵强,新修订的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不是也需要举证和法院查证吗?新修订的婚姻法向前走了一步,
只对“有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情形之一而导致离婚的”有了明确法律规定,而未对程度不到的违反忠诚义务的情况做明确而已。并非有实质上的区别。
第五,“赋予“忠诚协议”以法律效力的另一个后果是鼓励婚姻当事人在结婚前都缔结这样一个协议,以“拴住”对方,这样势必会增加婚姻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使建立在纯洁的爱情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婚姻关系变质,婚姻不免变成类似商人买卖的讨价还价。”我认为这个理由更是可笑。人们是有良好的愿望,希望把爱情婚姻神圣化纯洁化,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前财产协议,婚内财产协议不都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和使用了吗?所以,婚内忠诚协议只是需要一个被人们逐渐接受的过程。
我同意贴子的第二种观点,此协议应受法律保护:
第一、婚姻法允许夫妻双方可以自己约定财产的处理方式,拥有对财产的处理权。同时,新婚姻法也规定,如果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非法同居等过错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此外,夫妻相互保持忠诚是婚姻关系最本质的要求,婚姻关系稳定与否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此。违约赔偿的“忠诚协议”,实际上是对婚姻法中抽象的夫妻忠实责任的具体化,完全符合婚姻法的原则和精神,所以应该而且能够得到法律的支持。
第二、只要“婚姻协议”在制订时,婚姻双方自愿约定的内容没有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也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约定的赔偿数额有可行性。同时,双方在协议中体现的是各自的真实意愿,并且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签约,法律就应该认可它,法官就应该采信它。
在实践中,也有法院的判例支持这种婚内忠诚协议的约定。
随着婚前财产协议、婚内财产约定、有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情形之一而导致离婚的损害赔偿,到将来也许越来越多地出现的婚内忠诚协议,让人们把本来神圣纯洁的婚姻爱情越来越世俗化,物欲化,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但是,真正让婚姻纯洁化和神圣化靠的是人们修养和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不仅仅是良好的个人愿望,更不是掩而盗铃自欺欺人,目前阶段,冷静地面对现实,通过立法,
通过双方自主的约定,让对方对婚姻多些责任,对负心者多些惩罚,让负心者投鼠忌器,对于婚姻的稳定,孩子的成长,社会的稳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㈢ 夫妻双方签订的“忠诚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

现实困惑
郭女士与汤先生在结婚前签了一份“忠贞协议”,约定婚后任何一方出现婚外情,都要向对方赔偿人民币10万元。婚后5年,郭女士发现丈夫在郊外另买了一套房子,常以加班、出差为由与一女子同居。郭女士向法院提出与丈夫离婚,并要求丈夫根据婚前签订的“忠贞协议”赔偿她10万元。郭女士的请求会得到法院的支持吗?
律师答疑
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四条和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同居导致离婚的,无过错一方可以要求对方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本案中,郭女士与汤先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婚前自愿签订了“忠贞协议”,且该协议不违背法律,不损害公序良俗,因此应当认为其合法有效。汤先生因跟他人同居而违反了“忠贞协议”中有关条款的规定,应该按照协议上约定的赔偿数额承担赔偿责任。
法条链接
《婚姻法》
第四条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法理荟萃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法律充分尊重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只要约定不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尊重与保护。

㈣ 夫妻签订的“忠诚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您好,对于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签订的《忠诚协议》,若《忠诚协议》的内容没有违回反法律规定,且当答事人在自愿合法的前提下签订,《忠诚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原则上,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违反善良风俗(其中包括违反婚姻伦理)的合同是无效的,但在实践中,忠诚协议属例外。我国曾经在《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草案第六条规定“离婚时夫妻一方以婚前或婚后双方签订的“忠诚协议”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该协议系自愿签订且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的,应当予以支持”。该规定在当时颇有争议,虽然《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最终未纳入该条款,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夫妻一方要求以“忠诚协议”获得赔偿的案例已经是屡见不鲜。

㈤ “忠诚协议”有没有法律效力

基本没有什么用,来这相当于是源一个书面的约定。但是约定的内容还需要符合相关的法律。如果对方在发生纠纷时,不想遵守这个约定,仍然还是需要靠相关的法律来进行判决。
一些过分的要求是不会被法院支持的(比如说净身出户等)

㈥ 婚内忠诚协议是否有效

需要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忠诚协议主要是夫妻之间缔结的对家庭的承诺、离婚条件、子女抚养教育、离婚财产处理等方面进行的约定。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归属两方面的约定。

《忠诚协议》中的诸类约定首先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等的规定。以下约定必然是无效的约定: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约定必然无效,诸如出轨就应当自残等承诺当然是无效的。

2、关于若一方出轨则离婚的约定。若一方不同意办理离婚手续,则在法院诉讼中,该约定并不当然地视为感情确已破裂,仅仅可以作为一方是否存在过错或者夫妻感情破裂的部分证据,法院是否准予离婚仍然要根据法律中关于感情破裂的情形进行判断。

简而言之,对于人身关系的约定,不论是离婚还是子女抚养,均不能直接通过《忠诚协议》来达到人身关系变更的目的。比如婚姻存续期间,是不能约定孩子归谁的。

3、关于离婚财产处理的约定。夫妻双方达成的以登记离婚或者到人民法院协议离婚为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原则上以夫妻双方的约定为准,但夫妻双方的约定必须合法、合理。

同时,对于重婚、出轨、家庭暴力等过错情节,法院会从无过错方的受害程度、双方经济状况等方面对于《忠诚协议》中的经济补偿酌情予以增加或减少至常理程度。

因此,离婚财产处理中诸如约定巨额出轨赔偿、净身出户等,法院会根据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判决,《忠诚协议》中即使合法的离婚财产约定也并非会得到法院的全部支持。

《婚姻法》第四条夫妻之间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之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第十九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三条当事人仅以婚姻法第四条为依据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6)违反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案例:丈夫婚内违反“忠诚协议”法院判决净身出户

2013年9月,贡某与杨某经法院判决离婚。2014年5月,杨某起诉贡某要求婚后财产包括股权及房产全部归其所有。经查:2009年9月贡某在杨某书写的《保证书》上签名,《保证书》载明如贡某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则放弃夫妻财产分割权。

后贡某在与杨某婚姻存续期间,与黄某存有婚外情并生育一足月男婴。因房产均被查封,故法院未分割,判决归杨某所有。后贡某不服,经无锡中院二审、省高院再审,均被驳回申请。因双方尚有房产未分割,2016年6月,杨某再次起诉至法院,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近期,江阴市人民法院审理认为,《保证书》系贡某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公序良俗及法律规定,系附条件的夫妻婚内财产分割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应属有效,贡某违反《保证书》中所作承诺,故夫妻共同财产全部归杨某所有。

忠诚是对一夫一妻制最好的解释,也是婚姻的本质,夫妻间相互忠诚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道德义务。夫妻忠诚协议不涉及婚姻家庭以外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公序良俗及法律禁止性规定,应受到法律保护。

即使协议不能确保婚姻关系的永久稳定,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存在的价值。

㈦ 婚内的忠诚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关于婚内的忠实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具有法律效力。理由如下:
一、《婚姻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了夫妻间有相互忠诚的义务,这为上述婚内协议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该约定的实质内容不与强行法冲突,不损害第三者的利益;
问题仅在于:上述协议其约定内容的实现,需以离婚为条件。因为:夫妻间之不忠,在法理上属于损害赔偿的一种特殊形式,而现行法律对此特殊形式损害赔偿权利的行驶,明确规定了以离婚为条件(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婚姻法解释一第二十九条第二、第三款)。
有另外一种观点不具有法律效率,该观点认为:
1、协议内容违法。其理由是根据《宪法》的规定,人身自由是法定权利而不是约定权利,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来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是不合法的。
2、夫妻相互忠实并不是强制性的法定义务。《婚姻法》第四条所规定的是“夫妻应当相互忠实”,而非“必须忠实”。“应当”意在提倡,只有“必须”才是法定义务。
3、确认夫妻忠诚协议有效,将严重损害部分公民的基本人身自由。
4、夫妻忠诚协议中的补偿并不是婚姻财产约定,而是一种损害赔偿,不能约定,只能依法据实计算。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未意识到损害(赔偿)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而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则多种多样,如有侵权的损害赔偿,如有违约(合同)的损害赔偿。而在违约的损害赔偿中,当事人是完全可以事前约定“违约金”的(你总不能否认立法吧?),同时,这个违约金的数额与实际上造成违约损害数额之间,法律并不要求存在着某种等比关系。如果其还坚持认为“要依法据实计算”,那么他应当等到进了全国人大或者最高院之后去修订现行法吧。但是现在,该观点就应当(我这个应当就是必须)断然抛弃。
实践中,当事人特别是女性当事人经常会出现明确约定一方出现“婚外情” 、 “家庭暴力”等情形,离婚时须净身出户甚至高额赔偿对方条款的效力问题,其中尤其以婚外情条款居多,

热点内容
青州法律援助处 发布:2025-09-26 22:24:52 浏览:26
中央12CCTv社会与法一线 发布:2025-09-26 22:11:54 浏览:293
古代刑法轻重排序 发布:2025-09-26 21:59:30 浏览:69
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 发布:2025-09-26 21:59:27 浏览:335
2016年社会保障法实施细则 发布:2025-09-26 21:38:01 浏览:165
李荣凯法律援助 发布:2025-09-26 20:59:49 浏览:782
新劳动法关于病假休息规定 发布:2025-09-26 20:34:35 浏览:874
返中条例 发布:2025-09-26 20:33:52 浏览:144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再见爱人下 发布:2025-09-26 20:20:05 浏览:457
合同法中国人大 发布:2025-09-26 20:17:43 浏览: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