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虚增收入的法律责任
① 虚假财政收入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各是什么
近年来,各地财税部门为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可以说是想尽千方百计,成效十分明显。但是,也有少数征收单位受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税源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于是,就玩起了假把戏——不按财税法律、法规办事,利用人工操作方式使财政收入指标达到一定标准,造成财政收入的虚假增长。笔者以为,这种“造假”行为,不仅触犯了国家财税法律、法规,而且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若不尽快加以解决,必将严重削弱各级政府利用财政手段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以及给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带来无穷的后患。 一、虚假财政收入的主要表现形式 1、寅吃卯粮。是指在当期应纳税款不足以完成收入任务时,采取预征、预借等手段将纳税人后期(即还没有实现的)应纳的税款提前移入本期入库的方法。无论是国税还是地税部门,当税源吃紧时,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来完成税收任务。 2、应退不退。是指对那些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先征后退的税收,采取不予退还或延期退还的办法,以保证当期税收收入的相对增长。 3、列收列支。是指一种虚收虚支的“空转”行为。由于空转必须以税收的征收权和支出权为同一财政管理级次为前提。因此,预算级次属于中央的税种不能空转,只有地方税种(或属于地方的其他收入)可以空转。空转对于那些贫困地区的财税部门来说,是实现财政收入最简捷的、最“有效”的途径。其最大特点是没有法定的纳税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等额增长。 4、异地入库。是指采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将不属于本地区的税收人为地在本地区入库,以达到本地税收增长的目的。这是贫困地区税务部门为完成税收任务使用的“绝招”。通常的作法是,政府领导出面协调,财政部门出钱(作奖励、提成、回扣等),税务部门到税源充足的地区去“买”。 二、形成虚假财政收入的主要原因 ——计划失策。财政收入计划的编制缺乏科学性是形成虚假财政收入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财政收入计划的编制一直采用“基数比例法”,即以上年财政收入计划实际完成数为基数,按照上级下达的增长比例来逐一确定本年度国税、地税和财政部门的收入计划。采用“基数比例法”分配财政收入计划的结果是:一方面,对经济发达的地区来讲,因其财源充足,完成任务轻而易举,为不垫高基数,采取有税不收、任意减免等手段,搞所谓的“藏富于民”、“藏富于地方”、“藏富于企业”;另一方面,对一些经济不发达、财源匮乏的地区来讲,单靠挖掘内部潜力无法完成财政收入计划,只能采取人为的手段来完成任务。 ——行政干预。行政干预是形成虚假财政收入的重要原因。在实施分税制以前,由于财政体制是吃“大锅饭”,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本地区的产值、利润指标,很少过问财政收入计划;实施分税制以后,财政体制变为“分灶吃饭”,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和上级财政的税收返还比例。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的态度也由漠不关心发展到直接参与或干预。往往不顾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源的实际情况,对财政收入计划层层加码,财政收入指标大幅度提高,并以此作为衡量政府政绩的一项重要标志。当财税部门不能完成财政收入计划时,他们就出面周旋、指使财税部门人为地造假,虚增财政收入。 ——监督不力。缺乏相应的制约与监督机制是形成虚假财政收入的内在原因。从现实情况看,各地对财政收入计划的考核往往只停留在量的指标上,而对其收入的来源、入库渠道、使用情况及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在“重奖”之下,一些财税部门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收入任务,获取单位或个人荣誉,多拿奖金,多得分成,就会私下违心地去征得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积极运作,给财政收入“注水”。 三、根治虚假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编制收入计划。在财政收入计划的编制上,对目前实行的“基数比例法”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收入能力评估方法,制定出科学的财政收入计划。同时,财税部门工作业绩的评估重点要放在是否做到应收尽收、依法征管方面。 (二)树立正确理财思想。政府应以发展经济、保护不同经济成份纳税人合法竞争、为纳税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为己任,把眼光重点放在节约财政支出和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上。 (三)切实加强财政监督。要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组织专班,对基层财税部门的税收票证、税收来源进行定期检查,对弄虚作假搞财政收入人为增长的单位和责任人,一经查出,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违法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作者:蔡红东 本稿件为国际在线专稿,媒体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
② 求真实财政收入与虚假财政收入的详细官方名词解释! 急用啊!!
1、虚假的复财政收入:即空转制。空转是一些单位或基层政府为了达到虚增当地财政收入在税收征收上所采取违 规操作现象。实际上就是指将已入库的收入,以支出形式拨付到纳税人,然后再通过纳税人将收到的财 政拨款再次入库,如此反复循环,形成财政虚收虚支,想要多大规模的财政收入就可以转出多大 的财政收入来,少数地方以此法制造了财政收入的超常增长。
2、真实的财政收入:即实际收入。
③ 如何防止财政部门采取空转的方式虚增财政收入的现象
近年来,各地财税部门为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可以说是想尽千方百计,成效十分明显。但是,也有少数征收单位受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税源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于是,就玩起了假把戏——不按财税法律、法规办事,利用人工操作方式使财政收入指标达到一定标准,造成财政收入的虚假增长。笔者以为,这种“造假”行为,不仅触犯了国家财税法律、法规,而且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若不尽快加以解决,必将严重削弱各级政府利用财政手段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以及给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带来无穷的后患。 一、虚假财政收入的主要表现形式 1、寅吃卯粮。是指在当期应纳税款不足以完成收入任务时,采取预征、预借等手段将纳税人后期(即还没有实现的)应纳的税款提前移入本期入库的方法。无论是国税还是地税部门,当税源吃紧时,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来完成税收任务。 2、应退不退。是指对那些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先征后退的税收,采取不予退还或延期退还的办法,以保证当期税收收入的相对增长。 3、列收列支。是指一种虚收虚支的“空转”行为。由于空转必须以税收的征收权和支出权为同一财政管理级次为前提。因此,预算级次属于中央的税种不能空转,只有地方税种(或属于地方的其他收入)可以空转。空转对于那些贫困地区的财税部门来说,是实现财政收入最简捷的、最“有效”的途径。其最大特点是没有法定的纳税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等额增长。 4、异地入库。是指采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将不属于本地区的税收人为地在本地区入库,以达到本地税收增长的目的。这是贫困地区税务部门为完成税收任务使用的“绝招”。通常的作法是,政府领导出面协调,财政部门出钱(作奖励、提成、回扣等),税务部门到税源充足的地区去“买”。 二、形成虚假财政收入的主要原因 ——计划失策。财政收入计划的编制缺乏科学性是形成虚假财政收入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财政收入计划的编制一直采用“基数比例法”,即以上年财政收入计划实际完成数为基数,按照上级下达的增长比例来逐一确定本年度国税、地税和财政部门的收入计划。采用“基数比例法”分配财政收入计划的结果是:一方面,对经济发达的地区来讲,因其财源充足,完成任务轻而易举,为不垫高基数,采取有税不收、任意减免等手段,搞所谓的“藏富于民”、“藏富于地方”、“藏富于企业”;另一方面,对一些经济不发达、财源匮乏的地区来讲,单靠挖掘内部潜力无法完成财政收入计划,只能采取人为的手段来完成任务。 ——行政干预。行政干预是形成虚假财政收入的重要原因。在实施分税制以前,由于财政体制是吃“大锅饭”,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本地区的产值、利润指标,很少过问财政收入计划;实施分税制以后,财政体制变为“分灶吃饭”,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和上级财政的税收返还比例。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的态度也由漠不关心发展到直接参与或干预。往往不顾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源的实际情况,对财政收入计划层层加码,财政收入指标大幅度提高,并以此作为衡量政府政绩的一项重要标志。当财税部门不能完成财政收入计划时,他们就出面周旋、指使财税部门人为地造假,虚增财政收入。 ——监督不力。缺乏相应的制约与监督机制是形成虚假财政收入的内在原因。从现实情况看,各地对财政收入计划的考核往往只停留在量的指标上,而对其收入的来源、入库渠道、使用情况及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在“重奖”之下,一些财税部门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收入任务,获取单位或个人荣誉,多拿奖金,多得分成,就会私下违心地去征得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积极运作,给财政收入“注水”。 三、根治虚假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编制收入计划。在财政收入计划的编制上,对目前实行的“基数比例法”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收入能力评估方法,制定出科学的财政收入计划。同时,财税部门工作业绩的评估重点要放在是否做到应收尽收、依法征管方面。 (二)树立正确理财思想。政府应以发展经济、保护不同经济成份纳税人合法竞争、为纳税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为己任,把眼光重点放在节约财政支出和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上。 (三)切实加强财政监督。要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组织专班,对基层财税部门的税收票证、税收来源进行定期检查,对弄虚作假搞财政收入人为增长的单位和责任人,一经查出,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违法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④ 财务人员虚列收入,虚列成本承担什么法律风险
虚列成本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企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故意混淆成本费用核算的界限,虚增成本费用的舞弊行为。
虚列收入违反《会计法》,这样的报表如果用于对外报告给投资人、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不管是用于融资还是提供统计数据,根据其导致的后果不同,就会出现触犯民法、刑法,而不仅仅是行政法规。
这两种行为都属于偷逃税款行为,税务局的处理手段会从补税同时补交滞纳金,到罚款,到民事诉讼,到刑事诉讼,坐牢是肯定的。
企业违法要由违法事件的责任人来承担,除了企业本身要承担民事责任(经济触发、赔偿、停业)之外,策划、指挥、指使、参与的相关人等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承担的责任有大小,判的轻重根据角色来,如果仅仅是被老板逼的被动而为,那么在有证据的前提下,会减轻或者免于处罚。
(4)财政虚增收入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和纳税检查过程中,如发现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有虚列成本行为,应坚决制止,并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追补因虚列成本而偷逃的税款,同时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定的罚款或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政部门弄虚作假,重复列支拨款数,形成总预算虚列支出。后经落实确认这些暂存的资金,属县财政以前年度以公用、专项等名义,拨给各单位的经费,但财政部门在拨款时就明确告诉收款单位,该款项不能使用,财政还要收回。
⑤ 虚增收入违反了国家、自治区什么财经法规
偷税不是虚增收入,而是虚增成本。
偷税是指纳税人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采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违法行为。如为了少缴纳或不缴纳应纳税款。有意少报、瞒报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有意虚增成本、乱摊费用,缩小应税所得额;转移财产、收入和利润;伪造、涂改、销毁帐册票据或记账凭证等。偷税损害了国家利益,触犯了国家法律,情节严重的构成偷税罪,属于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的一种,对构成偷税罪的要依法惩处。
原因:
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
账本是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的直接依据,而会计的基本职责就是记录的日常经济活动。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存在会计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较低,没有遵从会计准则记录经济事项,不能够正确记录经济业务,导致偷税行为的发生。
追求高利润的目的和侥幸的心理:
在不少决策者眼里,纳税是一笔损失而不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他们更倾向于隐匿收入夸大成本,而达到不缴税和少缴税的目的。同时对于国家的法律惩罚,部分决策者对于偷漏税行为存在侥幸心理,在不完善的税收征管体系下,进行偷税的行为。
对偷漏税行为的处罚力度:
我国税收征收法及其相关法律对税务部门对的偷漏税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手段不够。按照税收征管条例的规定,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这显示了对偷税漏税者是采取罚款的经济制裁为主,且不涉及个人利益。同时,罚款的低力度也提高了对偷税行为收益的预期。
税收征管体系不健全:
我国一般意义的宏观税收并不高,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都相对较低。但是,我国税收征管体系不健全税负比重不高,“费”负担却很重,导致纳税人铤而走险,以此减轻负担。
同时税收征管体系的税务干部业务素质偏低,造成偷税查不出来。甚至,有些税务人员不认真负责,拿国税作交易,交多少算多少,收“人情税”。
处罚:
对偷税行为的处罚:
(1)对纳税义务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扣缴义务人采取上述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其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50%以上5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⑥ 财务人员虚增收入触犯法律吗会判什么刑法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吗
触犯法律,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一百五十八条 虚报注册资本罪
申请公司登记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6)财政虚增收入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第四十五条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
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其中的会计人员,五年内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第四十四条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其中的会计人员,五年内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⑦ 财政收入是怎么造假的
财政收入造假,就是一边增加财政收入,一边搞财政返还。钱一转,财内政收入就来了容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抽泣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不止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更体现出政府的职能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大幅增加。然而,也有一部分政府为了所谓的“面子”、“排名”,在财政收入上注入了不少“水分”。这不,审计署今年在对东北某镇审计时发现:2013年全镇实际财政收入156万元,却虚报为2690万元,虚增16.24倍,数量惊人。而且,记者调查发现,2011年,这个镇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1677万元,比上年增长123%;2013年,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27.2%。实际上,全镇财政收入一直在150万元左右徘徊,没有新税源,很难有较大幅度增长。由此可见,当地财政造假问题已经持续多年。
⑧ 财政收入虚增是指
财政虚假收入是社会主义国家年度财政收入中,没有有效物资作保证的那一部分财政收入。
中文名:财政虚假收入
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特点:没有有效物资作保证
类型:财政收入
介绍:
社会主义国家年度财政收入中,没有有效物资作保证的那一部分财政收入。它表明财政收入存在质的问题。这是由于财政收入的价值承担者,即商品物资在运动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不具有有效的使用价值时,而使财政收入形成虚假。
在中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某些工农业生产企业,生产了质次价高和没有销路的商品,商业企业按合格商品价格收购,工农业生产企业按规定向国家上交税利,但商品尚积压在流通领域,未实现价值,即所谓“工业报喜,商业报忧,仓库积压,财政虚收”;
②国有企业对资财损失和亏损弥补长期挂帐,或者是用企业自有流动资金、银行贷款垫付亏损、超交税利等办法构成财政收入的虚假成分;
③物价总水平大幅度上升,财政收入名义上有所增长,实际呈负增长,表现为财政收入虚增或贬值;④部分国有企业拼设备、吃老本,资产、资源补偿不足,等于人为地缩小社会总产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的部分,虚增剩余产品价值部分,造成财政从剩余产品部分集中的份额虚假。
财政虚假收入,对社会经济和财政稳定的危害在于:
①掩盖了年度财政收入的真实性;
②用虚假的财政收入安排真实的财政支出,抬高了支出水平,使以后年度的财力分配难以为继;
③搅乱了价值分配的正常渠道和秩序,不利于加强宏观调控,也影响企业建立良好的经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