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因对方话发生意外负不负法律责任

因对方话发生意外负不负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3-08 05:13:49

『壹』 “气死人”负不负法律责任

一、“气死人”是否负刑事责任视当事人主观过错而定
根据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和性质,“气死人”可能产生三种不同的法律后果:
1、行为人明知对方精神脆弱、生理有疾,可能会被气死,而故意追求气死对方的结果。那么,这种以“气”的行为方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其主观上属于故意,与受害人的死亡后果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即构成犯罪,须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2、行为人主观上存有过错,但不具备追求对方死亡的目的。在纠纷中恶语伤人,侮辱刺激对方,进行精神干扰,这种情况下的“气死人”,本质上构成民事法律调整的侵权行为。
3、行为人主观无过错,对方被气死纯属偶然。则此类“气死人”为一种意外事件,行为人既不负刑事责任,也不负民事责任。但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讲,行为人应当承受一定的道德压力。
二、对公民身体造成侵害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贰』 因为老师的一句不负责任的话而导致学生发生意外伤亡,老师应该负什么责任

如果是意外,老师法律上不负任何刑事责任,如果意外发生在学校,版校方、老师、学生个人权都应负责任,根据具体情况区分负多少责任,如果老师有过错,负的责任就多一些,一般校方应给予赔偿,老师个人能负的责任很有限,主要是道德和良心上的谴责。

希望采纳

『叁』 两人在争辩的途中,并无肢体接触,有一方出现意外,对方负不负责

如因争吵,导致对方心脏病、脑溢血等疾病发作,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
但是骨折等等,这种情况,如果对方不能举证你动手了,你无需承担责任。

『肆』 明知对方还不能生气受刺激总是说一些让对方生气的话要负法律责任吗

如果对方不能生气受刺激,你还总是故意,对方要是有什么后果的话,他一定会法律责任的。

『伍』 意外事件是否承担民事责任

意外事件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主观上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情况。意外事件有三个特征:第一,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果损害结果不是由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则谈不上意外事件。第二,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第三,引起损害结果的主要是不能预见的原因。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行为并不是引起损害结果的惟一原因。行为之外且行为人不能预见的原因对于损害结果的发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而成为引起结果的主要原因。从本案的情况看,被告的行为与原告诱发癔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不容置疑的;由于本案这种情况在人世间发生概率极低,被告作为非医务人员对这一结果不可能预见,主观上不存在故意或过失;同时,原告自身身体和精神状况是结果发生的基本因素,被告行为则是诱发因素,两者缺其一都不可能导致原告损害结果的发生,故而本案符合意外事件的构成要件。世界各国刑法普遍规定,行为人对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16条亦作了同样的规定。那么,意外事件发生后,行为人应否承担民事责任呢? 民法学理上普遍认为,意外事件发生后,只要认定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不能作为行为人免责事由。如果这种行为在法律上规定按无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就应依照相关推定责任。如果法律未按特殊侵权作出特别处理规定,则要考虑公平责任适用问题。本案的情况法律未作特别规定,故应考虑公平责任适用问题。 大家知道,侵权责任原则分为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四种。其中,起步最早、最原始、适用最广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即行为人只有存在主观过错时才承担责任。在侵权行为法的发展史中,原本没有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实际上是近代立法的产物。在近代,英美法形成衡平法,进一步扩大了衡平原则的适用范围,为公平责任原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现代侵权行为法的公平责任原则的最初产生,是在关于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损害赔偿责任的领域。1797年《普鲁士普通法》接受了自然法的观点,在条文中体现了公平责任原则的思想,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所造成的损害,法官可以根据公平和衡平的特别考虑,令其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公平责任原则作为一个一般的归责原则,实际上是1911年的《瑞士债务法》予以确认的。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没有过错,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民法对公平责任原则在法律上的确认。公平责任原则对于行为人的责任是有条件的,它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生活规则的需要,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之外,由法官根据公平的要求,斟酌双方的财产状况和其他情况,作出合情合理的裁决。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应具备三个条件:1、双方当事人都没有过错。2、有较严重的损害发生。3、不由当事人双方分担损失,有违公平的民法理念。 对于补偿数额的确定,法官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酌情裁量。适用第132条所要考虑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害人的损害程度。损害程度应当达到相当的程度,如果不分担损失则受害人将受到严重的损害,且有悖于民法的公平、正义观念,因而必须对受害人的损失采取分担的方法予以补救。二是当事人的经济状况。主要是指当事人双方的经济状况,即实际的经济负担能力。当然,应当侧重考虑的是加害人的经济状况,即加害人的经济负担能力究竟达到什么程度。负担能力强的,可以多赔;负担能力弱的,可以少赔。另外,社会舆论和同情等因素也应酌情考虑。 前文已明确公平责任原则不是最广范使用的一项原则,故世界各国法律对其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根据《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我国主要有下列情况适用公平责任原则: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监护人已尽监护责任的。2、紧急避险造成损害,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且避险人采取的措施又无不当的。3、行为人见义勇为而遭受损害的。4、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损害,当事人均无过错的。5、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7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陆』 信息或电话导致对方发生意外是否需要负法律责任

如果你的信息与电话与他的受伤有因果关系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柒』 老人如果因为自己的过错死亡的,对方还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当然不用了,这件事情全程跟对方就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件事情应该是说那位老人在车上的时候想要一位年轻人让座,而年轻人没有给让座,所以这位老人。对于这位男士进行了扇耳光等动作,所以才会导致自己当场死亡。但其实这件事情从头到尾根本就与这位不让座的年轻人没有什么关系。

与这位年轻人其实本质上没有任何的法律关系,所以对方不需要负任何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其实这种现象已经是很常见的了,老年人就认为年轻人必须给自己让座。不排除年轻人又意外的情况发生,我觉得这种情况。应该就是老人的意外死亡,与年轻人没有任何的关系。

『捌』 发生意外,致2人死亡负不负刑事责任

1、刑法16条【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回不是出于故意答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2、不知你说的意外是否符合上述规定,只要符合就不构成犯罪,当然也就不负刑事责任。
上述意见供参考

『玖』 把人气死还要负法律责任吗

这要看具体情况,恶语伤人或者故意刺激他人,导致他人死亡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受害人的心胸狭窄,除了受害人有过错的以外,行为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如是在公共场合,行为人可能构成了侮辱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9)因对方话发生意外负不负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零一条 名誉权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热点内容
法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发布:2025-09-26 17:36:41 浏览:880
永寿律师 发布:2025-09-26 17:12:28 浏览:455
兵法学派 发布:2025-09-26 17:08:46 浏览:637
文登区法院 发布:2025-09-26 16:44:22 浏览:619
人民法院办公楼 发布:2025-09-26 16:38:26 浏览:340
清末法学家 发布:2025-09-26 16:37:07 浏览:395
成立公司股权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6 16:34:01 浏览:548
最新合同法pdf全文下载 发布:2025-09-26 16:33:59 浏览:333
群众路线意见法院 发布:2025-09-26 16:32:31 浏览:623
无处分权合同法司法解释三 发布:2025-09-26 16:20:12 浏览: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