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重组法律知识

公司重组法律知识

发布时间: 2021-11-17 17:01:49

⑴ 并购重组的几个法律风险及防范

您好,如何防范并购重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交易前的审慎调查:对目标企业的概况、经营业务、股权结构、企业动产、不动产、知识产权、债权、债务,涉及诉讼、仲裁及行政处罚及其他法律程序等相关方面,因不同的收购方式而有所不同侧重。
(二)交易方式选择:股权并购、债权并购、资产并购、合并、分离
(三)交易标的的合法性及风险性审查
(1)审查并要求转让方保证对其转让的股权或者资产具有完全、合法的处分权,已经履行所有必要法定程序、获得相关授权或者批准。
(2)如收购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必须经得该公司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并且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收购国有产权必须经过法定评估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等。
(3)审查并要求转让方保证股权或者资产没有附带任何的抵押、质押担保或者优先权、信托、租赁负担等,保证受让方不会被任何第三方主张权利。相关资产在数量、质量、性能、安全、知识产权甚至环保等方面均符合约定要求,不存在隐瞒任何不利于收购方或者不符合约定的情形。
(4)若涉及收购“壳资源公司”或核心资产、技术,则应当注重在有关资质(如收购经营业务须国家批准的特种经营企业)、政府批准文件及其合法性和延续性。
(四)债务风险防范
企业并购目的一般是要达到对某一企业的控制或者获得收购资产的使用价值。若在并购交易中因为转让方隐瞒或者遗漏债务,将使收购方利益受损。对于该等风险的防范措施:
1、在股权并购中,由于企业对外主体资格不因内部股东变动而改变,相关债务仍由企业自身承担。除在收购前审慎调查目标企业真实负债情况外,还可在并购协议中要求转让方作出明确的债务披露,除列明债务外(包括任何的欠款、债务、担保、罚款、责任等),均由转让方承诺负责清偿和解决,保证受让方不会因此受到任何追索,否则,转让方将承担严重的违约责任。这种约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遏制转让方隐瞒或者遗漏债务的作用。但这种约定目前从法律上不能对抗第三人。
2、在资产并购中,交易标的为资产,需要保障所收购资产没有附带任何的债务、担保等权利负担(如不存在已经设置抵押情形;房地向出卖人追偿。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该债权,则买受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告知债权人另行起诉出卖人。该条对收购方具有“债务风险隔离”的作用,虽然增加程序的繁琐性,但要求出卖人履行公告通知申报债权的程序,是国企改制收购中不可缺少的债务风险防范机制。

⑵ 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的法律问题需要留意

对于在证券交易市场中进行的并购活动主要受到《公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证监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购买或出售资产行为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以及上交所和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根据这些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规章和规则的约束。
对于在产权交易市场上进行的并购交易受到全国性和地方性产权交易法律法规的监督。
加入WTO后,跨国公司也加快了对我国企业并购的进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着手制定外资并购法律法规。1997年5月,对外贸易经合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印发《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对三类外资企业的投资者或其在企业的出资份额发生变化应履行的审批变更登记手续做了规定。随后又有《关于国有企业利用外商投资进行资产重组的暂行规定》、《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包括资产并购)、《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等都对外商并购活动进行规定。
《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规定了外资准入问题。
《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比例的暂行规定》规定了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外商投资企业运作的相关问题。
对外商投资创办的投资性公司的境内投资,按照《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暂行规定》办理。另外,还有《反垄断法》规定了垄断申报。

⑶ 公司重组的定义是

企业重组,是对企业的资金、资产、劳动力、技术、管理等要素进行重新配置,构建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使企业在变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重组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企业重组是针对企业产权关系和其他债务、资产、管理结构所展开的企业的改组、整顿与整合的过程,以此从整体上和战略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强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推进企业创新。重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合并,是指两个或更多企业组合在一起,原有所有企业都不以法律实体形式存在,而建立一个新的公司。第二是兼并,指两个或更多企业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企业保持其原有名称,而其他企业不再以法律实体形式存在。第三是收购,是指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权,以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行为。

⑷ 公司重组与破产重整的区别有哪些

破产重组和破产重整不是一个意思。一、重整与重组的相同之处1、前提条件相似公司企业面临重大财务危机,陷入生存困难,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等情况,是二者的共同前提。2、目的相同通过清理债权债务关系,引入战略第三方,公司企业整体转让,易主经营等措施,挽救困境中的企业,以使企业获得新生,避免公司破产带来的消极后果。二、重整与重组的区别重组,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律概念,而是一个约定成俗的称谓(通俗讲,法律从未针对重组作出任何规定)。约定成俗的“资产重组”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收购兼并。(2)股权转让。(3)资产剥离。(4)资产置换。重整,是一个严谨的法律概念,其法律依据在于《企业破产法》的明文规定,其内涵、程序、效率、后果均由法律明确规定。重组,由于没有法律框架约束,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协商都是自愿的,没有任何强制。比如,谈判的时间、债权人的清偿率等等,均是自由确定的,没有法律约束。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七十条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进行重整。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

⑸ 企业重组和并购需要注意什么法律风险

您好:
决策风险目标企业的选择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估是一个严密谨慎的分析过程,是企业实施并购决策的首要问题。如果对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和自身能力评估不当或失误,就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并购动机不明确而产生的风险、盲目自信夸大自我并购能力而产生的风险。
信息不对称风险企业在进行并购前,必须对并购对象开展详细的调查,避免因信息不准确而造成的失误。在我国,信息的取得十分复杂,信息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更难保证其真实度。因此,并购企业可能处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境地,也就很难掌握到真实的情况。常见的一些问题有:主体无资格、搞不清资产债权债务、财务报表弄虚作假、交易程序违法等等。
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由于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存在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并购预期与现实严重偏离导致的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企业在并购中可以使用本公司的现金或股票去并购,也可以通过负债来完成并购,但这三种方式都会影响到企业资金机构的变化。如果利用负债完成并购,那就直接改变了资本结构,让企业本身优秀的资本结构逐渐恶化,影响公司信用评级,也会面临破产的危险。
文化冲突整合的风险企业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存在着一定的排他性。文化协同是决定购并双方能否融为一个共同目标、相同价值观和利益共同感的组织之根本。忽视企业文化差异是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

⑹ 公司重组的法律性质

属于新公司.

“公司重组”是指公司为了获得长期的发展及未来的融资能力而进行的重组活动,具体包括公司的改制上市、兼并、合并、买壳、借壳、企业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人员重组、企业重整及公司的破产等各项活动。公司重组的目的是从企业的自身战略出发,谋求对公司长远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大幅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在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使用最多的是“资产重组”这个术语,而这个概念有泛用的倾向,并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指称范畴。从专业角度的理解,中国市场上所指的“资产重组”更多地是从资本市场的取向来定义的,其中心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即中国沪深股市。而在本文所指称的“公司重组”更多地是从企业本身出发,是企业为获得对长远发展和运作所需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所展开的重组活动,中心是进行“公司重组”的各个企业或公司。当然,在中国目前情况下研究“公司重组”不能避开中国资本市场上的“资产重组”。

而新设公司指法人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重新设立公司的制度.由于重组后公司的一些制度发生变化,所以不是原公司.

热点内容
法律咨询合伙 发布:2025-09-23 19:15:26 浏览:495
一般诈骗还会违反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3 18:58:27 浏览:158
中山市2016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9-23 18:58:12 浏览:290
注册税法经济法考纲未出 发布:2025-09-23 18:56:04 浏览:301
义乌人民法院地址 发布:2025-09-23 18:38:56 浏览:786
法院应对疫情 发布:2025-09-23 18:36:31 浏览:856
2020年劳动法第六十三条 发布:2025-09-23 18:34:18 浏览:365
经济法原理与实务案例评析 发布:2025-09-23 18:31:45 浏览:519
偏法治失眠 发布:2025-09-23 18:15:57 浏览:686
法律咨询免费淘宝 发布:2025-09-23 18:10:12 浏览: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