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忠诚协议法律效力
『壹』 婚前忠诚协议有多少法律效力
约定大于法定。
『贰』 婚前协议中忠诚协议法律效力的几点探讨
首先,夫妻相互忠实的义务为道德义务,而非法律义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义务是从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不管个人是否意识到,客观上必然会对他人、对社会负有一定的使命和职责。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
其次,文中所称“最高法对忠诚协议也举棋不定”,事实上最高院对忠诚协议发表过明确的意见。在2014年出版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担任总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案典》中的观点是“从整体社会效果考虑,法院对夫妻之间的忠诚协议纠纷以不受理为宜。”该观点反映出,最高院对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持否定态度,而非文中所称“举棋不定”。
再次,缔结婚姻的双方,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进婚姻殿堂,若赋予“忠诚协议”以法律效力,要求出轨的一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有将婚姻明码标价的嫌疑,亵渎了婚姻的神圣性。
『叁』 婚前签订忠诚协议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
去年聂某在网上与一名女子关系暧昧,有聊天记录为证且聂某以进货为名时常出差,两人长期分居。现郑某向法院起诉要求与聂某离婚,并提出家里的所有财产归她一人所有。 第一种意见认为忠诚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此协议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根据法不禁止即可为的精神,此种协议是有法律约束力的。 第二种意见认为该协议不应受法律保护,协议无效。首先此协议约定的内容践行和后果,是道德的问题,不是法律问题。不管是从协议的目的还是内容来看,双方都没有想通过这一份忠诚协议来确立对财产分配的意图。其次,双方所签订的关于违反此协议即所有财产归一方所有的约定是“忠诚协议”,也不能适用《合同法》来调整,即未违背双方订立此协议的原始意图即可认定有效,因为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忠实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而不是法律义务。 【管析】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该条确定了夫妻之间有相互忠实的义务。应该诚实、坦诚相待以及互敬互爱。夫妻相互保持忠诚是婚姻关系最本质的要求。本案当事人婚前签订此忠诚协议,就是为了履行对妻子的一个忠诚义务,只是在与其它人不同的是,将这个原本比较抽象化的忠诚协议具体化了、书面化了,并规定了违反此忠诚协议的后果。因此,这个婚前忠诚协议完全符合婚姻法的原则和精神。 2、该协议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订了,不存其中任何一方受胁迫或者受欺诈而违背自身意志的情形,我国法律其中一项基本精神即“法不禁止即可为”,而该忠诚协议并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并且,郑某与聂某也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聂某应该对其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具有相应的预见和认知能力,因为,郑某与聂某签订的这份忠诚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能够对当事人双方产生法律约束力的。 3、在司法实践当中,根据《婚姻法》的相关精神,在处理离婚案件的原则是:坚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照顾无过错方,尊重当事人意愿,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情合理地予以解决。在本案中,郑某有证据证明男方有外遇的事实,那么聂某作为有过错一方,法院在分割离婚财产时应当并且当然要倾向于保护无过错的郑某的相关权益。在这个时候,此忠诚协议也为这个“倾向”保护的度提供了一个当事人双方所约定的度,忠诚协议是基于当事人自愿而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
『肆』 夫妻间忠诚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关于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签署忠诚协议是否有效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理解与适用》一书中明确:夫妻之间签订忠诚协议,应由当事人本着诚信原则自觉自愿履行,法律并不禁止夫妻之间签订此类协议,但也不赋予此类协议强制执行力,从整体社会效果考虑,法院对夫妻之间的忠诚协议纠纷以不受理为宜。
理由如下:
第一、如果法院受理此类忠诚协议纠纷,主张按忠诚协议赔偿的一方当事人,既要证明协议内容是真实的,没有欺诈、胁迫的情形,又要证明对方具有违反忠诚协议的行为,可能导致为了举证而去捉奸,为获取证据窃听电话、私拆信件,甚至对个人隐私权更为恶劣的侵犯情形都可能发生,夫妻之间的感情纠葛可能演变为刑事犯罪案件,其负面效应不可低估。
第二、赋予忠诚协议法律强制力的后果之一,就是鼓励当事人在婚前签订一个可以“拴住”对方的忠诚协议,这不仅会加大婚姻成本,而且也会使建立在双方情感和信任基础上的婚姻关系变质。
第三、忠诚协议实质上属于情感、道德范畴,当事人自觉自愿履行当然极好,如违反忠诚协议一方心甘情愿净身出户或赔偿若干金钱,为自己的出轨行为付出经济上的代价。但是如果一方不愿履行,不应强迫其履行忠诚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婚姻家庭的倡导性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以上知识就是对“夫妻间忠诚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这一问题进行的相关解答,如果您还有相关法律问题,可以关注无讼,私信咨询。
『伍』 婚前签订“忠诚协议“是否有效
一、未婚同居当事人签订的忠诚协议能否受到法律保护?
不能,对这类纠纷起诉到法院的,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因为《婚姻法》是规范合法夫妻关系的,未婚同居关系不是婚姻法调整的范围,恋爱是自由的,恋爱时不得脚踏两只船只是道德范畴的要求。
二、婚后夫妻双方所签的忠诚协议是否有法律效力?
双方婚后签订一份“忠诚协议书”约定:双方应互敬互爱,对家庭、配偶、子女要有道德感和责任感。若一方在婚姻期间与他人有婚外性行为,需赔偿对方名誉损失及精神损失费N万元。后女方发现男方有出轨行为,遂提出离婚,并以男方违反“忠诚协议书”为由,要求法院判令男方支付赔偿金N万元。请问应如何看待“忠诚协议书”的效力?
关于夫妻“忠诚协议书”的效力问题一向争议很大。一种观点认为,夫妻“忠诚协议书”并不违法,因为夫妻忠实本来就是法律规定的内容,属于法律明确的要求,协议双方等于把法定的义务变成了约定的义务,法院应当予以认可。
对这种“忠诚协议书”应当认定为有效。因为其符合《婚姻法》的基本精神,是对《婚姻法》中“夫妻应当互相忠实”规定的具体化。也正是由于夫妻签订了具体的协议,使得《婚姻法》上原则性的夫妻忠实义务具有了可诉性。《婚姻法》第四条明文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第四十六条又规定,“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赔偿”。《婚姻法》规定可以请求提起损害赔偿的范围只限定在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四种情形,而一般的通奸行为不在此列,即必须达到重婚或同居的严重程度。如果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比《婚姻法》规定的范围宽泛,既包括重婚、与他人同居的行为,也包括与他人的通奸行为。虽然,违反夫妻“忠实”规定尚未达到“重婚”、“与他人同居”等严重程度的一方应如何承担相应责任,现行法律未做具体规定,但法律也未明文禁止当事人自行进行约定。“忠诚协议书”的约定与《婚姻法》的基本精神相吻合,给付的赔偿金具有违约赔偿性质,这种协议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但这种协议也是属于可撤销的,如果当事人在协议签订后反悔,认为该协议显失公平,或者是在对方要死要活、苦苦相逼情形下被迫无奈签订的所谓“忠诚协议书”,则可以在协议签订之日起一年之内提出撤销申请,这一年时间属于除斥期间,超过一年则法院不予支持。
『陆』 婚姻忠诚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婚姻忠诚协议书如果没有法律规定的无效事由就有法律效力。忠诚协议书只要符合合同的生效要件,并且没有法定的无效事由,就会发生法律效力。法定无效事由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等。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四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柒』 这样的婚姻忠诚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法律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忠诚协议”是真实意思的表示,内容符合婚姻法的立法精神,也不违背道德准则,应当属于有效协议。签约双方均应依约履行忠诚义务,但没有严格按照协议去做,所以应当承担相关赔偿责任。 另一种观点认为:“夫妻忠诚协议”不能完全视为平等民事主体间的合同对待。如果一方违反忠诚协议,且符合婚姻法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情形的,当事人可以据此提出离婚损害赔偿。如果不符合法定情形,一方违反忠诚协议,对方要求支付违约金的,法院不应当支持。因为夫妻忠诚是道德义务,而非法定义务,即使一方违反也不应当承担法律责任。